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实操性较强的重要方面,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文本呈现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变化入手,以小学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方向,探析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化。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小学数学
一、理论基础
1.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
(1)课堂实施的概念
对于课程实施的含义,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主张认为,课程实施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另一种主张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
(2)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实施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忠实的课程实施、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和创生的课程实施。相应地,课程实施的研究也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课程实施的研究取向决定了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认识课程实施,以什么样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事实。如今,更加偏重互动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生成式的课程实施。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Snyder等学者(1992)综合了近年来有关课程实施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因素。第一类是与课程改革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方案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践性。第二类是在校区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在改革需求方面的历史,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职员队伍的培养与参与,时间安排与信息系统,部门与交流系统。第三类是在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第四类是环境对实施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外部的协助。
(4)课程实施的层次
钟启泉主编的《课程论》这本书,将课程实施的层次分为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五个层次。本文的重点就是从教材入手。
2.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节选)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最大限度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多样性、先进性;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次调查共统计了人教版和北师版的15本小学数学课本,比较和研究了北师版1999年、2003年、2006年和2013年的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这四本教材包括了2001年和2011年两个课改的年度节点。通过比较同一个内容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编排方式,探析新课程的理念。
1.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1999年的小学数学课本直接将2的乘法口诀呈现出来,而相同知识在2003年课本中是通过摆放筷子的方式呈现的,一双筷子是两支,两双筷子是四支等。这种生活化的方式导入,加强了数学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2006年的教材体现了奥运知识,加强了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数一数与乘法这节课中,比较了1999年、2003年和2013年的三版教材。1999年教材是以整齐的小树导入的,一共是三排小树,每排4棵,随后的练习题是四排小红花。而2003年的教材中先是呈现了三排小熊猫,每排5只,随后的练习题四排小圆片。这种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3.培养学生在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绝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感、空间观念以及统计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过程中,2013年的教材很明显凸显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在4+4+4+4+4+4=24这个例子中,引导学生发问“4表示什么”“6从哪来”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领域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课程实施是这些课改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课程实施是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纽带。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和最直接的文本呈现者,对教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2]谢翌.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小学数学
一、理论基础
1.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
(1)课堂实施的概念
对于课程实施的含义,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主张认为,课程实施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另一种主张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
(2)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实施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忠实的课程实施、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和创生的课程实施。相应地,课程实施的研究也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课程实施的研究取向决定了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认识课程实施,以什么样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事实。如今,更加偏重互动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生成式的课程实施。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Snyder等学者(1992)综合了近年来有关课程实施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因素。第一类是与课程改革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方案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践性。第二类是在校区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在改革需求方面的历史,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职员队伍的培养与参与,时间安排与信息系统,部门与交流系统。第三类是在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第四类是环境对实施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外部的协助。
(4)课程实施的层次
钟启泉主编的《课程论》这本书,将课程实施的层次分为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五个层次。本文的重点就是从教材入手。
2.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节选)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最大限度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多样性、先进性;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次调查共统计了人教版和北师版的15本小学数学课本,比较和研究了北师版1999年、2003年、2006年和2013年的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这四本教材包括了2001年和2011年两个课改的年度节点。通过比较同一个内容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编排方式,探析新课程的理念。
1.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1999年的小学数学课本直接将2的乘法口诀呈现出来,而相同知识在2003年课本中是通过摆放筷子的方式呈现的,一双筷子是两支,两双筷子是四支等。这种生活化的方式导入,加强了数学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2006年的教材体现了奥运知识,加强了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数一数与乘法这节课中,比较了1999年、2003年和2013年的三版教材。1999年教材是以整齐的小树导入的,一共是三排小树,每排4棵,随后的练习题是四排小红花。而2003年的教材中先是呈现了三排小熊猫,每排5只,随后的练习题四排小圆片。这种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3.培养学生在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绝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感、空间观念以及统计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过程中,2013年的教材很明显凸显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在4+4+4+4+4+4=24这个例子中,引导学生发问“4表示什么”“6从哪来”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领域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课程实施是这些课改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课程实施是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纽带。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和最直接的文本呈现者,对教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2]谢翌.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