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之本质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结果是对人行为思想产生的远期有益效用,对个人有益,对社会有益。这个有益的效用在进行教育的当时都不会显现出来。由于,受教育的多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青春心理逆反期,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情,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更不用说产生远期有益效用了。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给学生身心以正确的影响,而且要注意从心灵深处赢得学生。这正如绣花一样,它需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显示艺术匠心,注意一点一滴,于细微之处巧运情感,创造新颖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其应有的远期有益效用。
在此,从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实际例子谈几点切身体会。
一、坚持教育原则,留住师生的愉快氛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决不能姑息迁就学生的错误、缺点,这是一种坚持原则。然而我们在正确处理这些错误、缺点的同时,能否从内心深处赢得学生呢?这需要我们讲求一点艺术方法。
二、对症下药,药方要“顺口”
医者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对生理机体之病,苦口良药自然疗效显著。师者跟医者不同,他要不断疗救一个又一个心灵之病。心灵之病需要“良药顺口”,只有“顺口”,才能使其“口服”,“心服”,因而达到对师者的“佩服”。下面这个“病例”很普通,其“药方”却很特殊:
开学初,做了三四次作业。有一学生帅男,第一次作业极其了草,作为教师我期盼他的悔改,批注是:“下次能够认真点吗?”第二次作业其书写依然了草!我有点动了怒气,但仍存一丝希望,批注的语气柔中有刚:“希望你下次作业一定认真,你能做到吗?”可是第三次还是令人心寒!我只有当面与之“对质”。办公室里,他茫然不知所措,站在我面前,还有点玩世不恭的样子。我没批评他,写了一纸条,叠好,递给他说:“回教室自己打开看,要保密!”他没料到我会这样,非常吃惊。第四次作业,我找出他的先看,如我所其盼的,他这次格外努力而认真多了,疗效显著。下面就是我交给他的那个“药方”:
小伙儿长得最帅,就是作业字儿写得坏。
三番两次不知改,有点破罐还破摔。
仔细想一想,什么在做怪?
快点告诉我,啥时你能改?
这“药方”还颇顺口,因为他吃下去了,并治好了病。这首打油诗恰似一颗“回心丸”,让他重新认识了,并有了行为的改变。如果我批注“重做!”并批评一番,恐怕没有这个效果,因为它的副作用极大,它只能疏远和割裂师生之间的友好感情,破坏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也要注意方法得当,讲究艺术,从情感上赢得学生,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改正。这里要突出的就是“心甘情愿”,相信每位同仁能够体会到它的教育效用能有多好。教育心理学家都很重视学生情感的“迁移功能”和“驱动功能”。他们指出:“当学生对某位教师十分信赖时,对教师所都的课也会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可见,师生之间感情的融通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不吝啬自己的感情,让他渗透到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即使一次批评,也要让它别具情感,让好药起到好效。
三、真诚帮扶,让“带罪者”轻松立功
中学生年幼知少,其自我约束能力尚差,错误常犯,因而“惩罚”往往成为教师的惯用手法。时间久了,“接受惩罚”在犯错误学生心理上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我们改换一下思路,能否给学生一个惊喜?丢掉“惩罚”,让学生“将功赎罪”。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一个听课走神的学生:面对学生教师平和地说:“某某,走神了吗?不妨站一会儿醒醒头脑,好好听讲,争取回答问题,将功赎罪。”这个幽默的说法使全班都有笑意,而这位听课走神者也不负重望。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主动为“带罪者”提供立功机会,不可刁难,不可借机惩罚。如果让他立功太难,其性质就成了“变相惩罚”。“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条件,让积极因素不断扩展,积量变为质变。”其次,我们不能忘记,一旦立功要及时表扬。表扬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在愉快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教师要机智地利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以坚定他们上进的信念。……”
应当承认,教师的惩罚违背了教育规律,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信心,也降低了教师自身的威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实践中常让犯错误的学生为集体做一件好事,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实现自我改正与提高。这个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它跟“将功赎罪”的做法是相通的,跟任何形式的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言正行正——两次特别的掌声
教师之本质是“学高身正,为人师表。”可见,教师不只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说得正,做得正,对工作一丝不苟,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赢得学生,并长久影响他们的身心。
总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细心发现,耐心熏陶,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韧性,要求我们做永远的有心人,因为育人的机会无时不存,无处不在。一次提问,一次作业,一次听讲,一次考试都为我教育学生提供了良机。工作中,我们只有处处留意,讲究艺术,于细微之处,让情感润泽,这样才能让思想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课程改革新形势,以新颖而和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新课改相映成趣。
在此,从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实际例子谈几点切身体会。
一、坚持教育原则,留住师生的愉快氛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决不能姑息迁就学生的错误、缺点,这是一种坚持原则。然而我们在正确处理这些错误、缺点的同时,能否从内心深处赢得学生呢?这需要我们讲求一点艺术方法。
二、对症下药,药方要“顺口”
医者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对生理机体之病,苦口良药自然疗效显著。师者跟医者不同,他要不断疗救一个又一个心灵之病。心灵之病需要“良药顺口”,只有“顺口”,才能使其“口服”,“心服”,因而达到对师者的“佩服”。下面这个“病例”很普通,其“药方”却很特殊:
开学初,做了三四次作业。有一学生帅男,第一次作业极其了草,作为教师我期盼他的悔改,批注是:“下次能够认真点吗?”第二次作业其书写依然了草!我有点动了怒气,但仍存一丝希望,批注的语气柔中有刚:“希望你下次作业一定认真,你能做到吗?”可是第三次还是令人心寒!我只有当面与之“对质”。办公室里,他茫然不知所措,站在我面前,还有点玩世不恭的样子。我没批评他,写了一纸条,叠好,递给他说:“回教室自己打开看,要保密!”他没料到我会这样,非常吃惊。第四次作业,我找出他的先看,如我所其盼的,他这次格外努力而认真多了,疗效显著。下面就是我交给他的那个“药方”:
小伙儿长得最帅,就是作业字儿写得坏。
三番两次不知改,有点破罐还破摔。
仔细想一想,什么在做怪?
快点告诉我,啥时你能改?
这“药方”还颇顺口,因为他吃下去了,并治好了病。这首打油诗恰似一颗“回心丸”,让他重新认识了,并有了行为的改变。如果我批注“重做!”并批评一番,恐怕没有这个效果,因为它的副作用极大,它只能疏远和割裂师生之间的友好感情,破坏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也要注意方法得当,讲究艺术,从情感上赢得学生,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改正。这里要突出的就是“心甘情愿”,相信每位同仁能够体会到它的教育效用能有多好。教育心理学家都很重视学生情感的“迁移功能”和“驱动功能”。他们指出:“当学生对某位教师十分信赖时,对教师所都的课也会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可见,师生之间感情的融通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不吝啬自己的感情,让他渗透到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即使一次批评,也要让它别具情感,让好药起到好效。
三、真诚帮扶,让“带罪者”轻松立功
中学生年幼知少,其自我约束能力尚差,错误常犯,因而“惩罚”往往成为教师的惯用手法。时间久了,“接受惩罚”在犯错误学生心理上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我们改换一下思路,能否给学生一个惊喜?丢掉“惩罚”,让学生“将功赎罪”。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一个听课走神的学生:面对学生教师平和地说:“某某,走神了吗?不妨站一会儿醒醒头脑,好好听讲,争取回答问题,将功赎罪。”这个幽默的说法使全班都有笑意,而这位听课走神者也不负重望。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主动为“带罪者”提供立功机会,不可刁难,不可借机惩罚。如果让他立功太难,其性质就成了“变相惩罚”。“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条件,让积极因素不断扩展,积量变为质变。”其次,我们不能忘记,一旦立功要及时表扬。表扬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在愉快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教师要机智地利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以坚定他们上进的信念。……”
应当承认,教师的惩罚违背了教育规律,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信心,也降低了教师自身的威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实践中常让犯错误的学生为集体做一件好事,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实现自我改正与提高。这个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它跟“将功赎罪”的做法是相通的,跟任何形式的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言正行正——两次特别的掌声
教师之本质是“学高身正,为人师表。”可见,教师不只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说得正,做得正,对工作一丝不苟,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赢得学生,并长久影响他们的身心。
总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细心发现,耐心熏陶,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韧性,要求我们做永远的有心人,因为育人的机会无时不存,无处不在。一次提问,一次作业,一次听讲,一次考试都为我教育学生提供了良机。工作中,我们只有处处留意,讲究艺术,于细微之处,让情感润泽,这样才能让思想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课程改革新形势,以新颖而和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新课改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