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 做出贡献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校长的管理,如何能将一个学校办成一个好学校就要把先进的理念及校长的不断努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品牌学校。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理念
  
  再好的经验,再先进的理念,离开了办学的实践,离开了学校发展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存在属性,其实就是口号和标签。因此我试图通过研究自己的管理行为来发现自己的办学理念。
  躬身入局——一切从革新开始
  1. 坚信变革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的内力
  不管是教育还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学校都处在变革的历史节点上,唯有创新才能注入新的活水,才能重新调整影响学校发展的各个要素;唯有变革,才能打破原有的内部平衡,在暂时的失去平衡的无序争论中才能让所有的人认清方向并产生向前的积极性。
  2. 顺势而动,造势而为是变革的成功的战略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霹雳手段推行校长的办学新思想和新手段,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来化解保守势力以及观望者集团的抵制,用坚定的革新信念排除跟随者的顾虑,并借助于舆论的声威和民间的口碑作为盾牌,从外部进一步施压,从而获得革新的源源不竭的力量。
  3. 指明方向,稳定人心,增加信心
  如何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有效整合,并提出正确的方向,考验着校长的决策智慧。我在永康石柱初中任校长期间,我们提出了“把石柱初中办成具有城市品位的学校”的理念,其中理由是:永康教育发展城市化是教育发展的大势;石柱初中地处永康城市郊区,其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百姓生活方式都不断的城市化;本区域的学生都向往着城市学校的品牌价值;这一办学方向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无疑为航船指明了航向和目标。
  (一)行政管理变革的实践,使学校滋生了一种通过变革促进成功的变革文化。在学校的教师和领导的心里,长期存在一种畏惧变革的心理,总觉得新的事物和理念,只是不切实际的一种空想,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所以当新的变革开始的时候,他们抵触、徬徨、犹豫。行政管理变革实践一年来,效果显著,优势明显,这大大增强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信心,这使他们意识到,只要敢想敢做,凡事总是会成功的。
  (二)管理的变革促进学校管理效率明显递进。中层干部的积极性明显有较好的变化。行政扁平化管理的实施,使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自己非常明晰的责任。这就使得他们在工作管理中,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分工及责任不明而感到困惑。他们能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在干什么。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摸索,中层领导干部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工作模式,处理日常事务变得得心应手。行政管理变革让中层领导干部有充分的自主权与发展空间,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学校管理变革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这将成为他们在以后工作中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由于管理层的积极工作,逐渐形成管理层在学校的核心地位。管理层各司其职、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无疑成为了教师的榜样。教师也主动的寻求积极的变化。
  做出贡献——让师生得到好处
  1. 校长是1,教师是0。校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变量,从相互打量到领导和被领导,从最初的相互低估到后来的心领神会,从约定的上下级到可以以朋友的意义存在的亲人关系,从一次次微妙的冲突与博弈到结成钢筋铁骨的利益堡垒,校长与教师之间上演了一出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相遇相交。把校长当做1,把教师当做0,校长和教师之间的组合,也就是1与0之间的组合。显然校长力量的最大值在于在:把教师作为0的价值最大化。
  2. 被学生需要。我被谁需要?谁需要我的观点?我被需要的机会越多,不是意味着我的技术能耐越大,而是意味着我能为别人做出贡献的可能越大。一位校长,只有不断地为学生做出贡献,才会不断的被学生需要,被学生需要的机会越多,校长存在的价值就越大。校长的一举一言就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大的成果。
  3. 行动处成果。被教师需要,被学生需要,如果仅仅从校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理解,我们并不难,难的是行动层面。行动出成果,行动出贡献。伙食的改善,餐后的水果,圣诞节校长扮圣誕老人亲自为师生派送礼物,端午节组织全体师生亲手包粽子并每人给爸妈包一个,轰轰烈烈的校园运动吉尼斯,奖品不断的“六一”儿童节,节假日的心灵短信等等活动增强了教职员工的凝聚力,使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快速得到提升。
  4. 为学校文化做出贡献。第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一所学校亦是如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都说可以影响世界,岂非天方夜谭?一所学校想成为名校,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内在的精神,都说可以影响其他学校,岂非天方夜谭?第二,这种精神,一定有深刻的内涵,肤浅的东西,可以喧嚣一时,难以影响一世。第三,这种精神,一定有着出彩的形式。出彩不一定就是美,就是精致、高雅、灿烂、辉煌、但肯定不是说套话、打官腔、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它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爱不释手。以上三点告诉我们,学校的校长如何为学校文化做出贡献。
  结语
  以上也许就是我作为校长的即时的思想。我想,我的办学理念会随着我办学实践的丰富而不断清晰与系统化,我一定会把我的办学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之成为我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理论真理。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突发的实验教学安全事故的反思,引起化学教师及实验室教师对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重视,科学地开展实验教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安全教育  前些日子,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这样的报道——“安徽郎溪中学氢氟酸中毒事件,导致多名学生受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来为任课教师的失职痛心,二来为受伤的同学担心。  事情是这样的,郎溪中学一化学老师组织高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做玻璃雕刻实验
一、明确“多看少记”的含义和关系,文理渗透,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多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辅导材料和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多看”是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阶段。“少记”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多看”的基础上,把“消化”了的知识提炼、概括,理出纲目,找出重点,反复记忆,
【摘 要】习总书记8.19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论断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清醒认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及新特点。对高校思政课而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关键词】8.19重要讲话思政课意识
从“热闹探究”到“安静探究”,现已逐步走近“有效探究”。那么如何使科学探究顺利开展,使“有效”“高效”走进科学课堂?让学生在经历有效科学探究中轻松建构科学概念呢?经历多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营造氛围,关注预设与生成的细节  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做好精细的预设。,预设大家都会,而且一个比一
【摘 要】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担任重要角色,因为诗歌有育人功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语言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人文精神。然而笔者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本论文试图从这些调查研究得出的数据以及通过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出原因,并提出新型的诗歌教学课堂能够实现的三个条件:教师能够成为诗意的使者;应该形成诗意的课堂环境;能尊重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摘 要】要实现地域性经济区发展,人才培养就必须加快以“国家发展规划政策为导向、地域性产学结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实践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地域性 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
【摘 要】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在价值观念、学历层次、管理措施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问题。本文总结了本校在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经验做法,探索一种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训师资培养和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实训 师资队伍建设   一、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投入跟不上发展,建设只重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精神乐园,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是启人心智的力量,能够激励少年儿童团结、机智、敏捷、积极向上,在愉悦中提高认识,增强创造力,锻炼思维,发展语言。把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玩了学、学了玩,玩玩学学、学学玩玩,身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游戏,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教学就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又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呢?  一、赋予文字以“表情”,理解“表情”,方可阅读  苏教版小学低年级的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规范,读来朗朗上口。细细品读,能看出简单的文字背后有着特殊
夸美纽斯是“教师中心论”的奠基者,他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是学生的“检察长”;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服从者。在中国,自古就有“师徒如父子”之说,亦主张学生应绝对服从教师,教师应有惩治学生的权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严重缺陷,现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不少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大声疾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