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统编本新教材有效开展写作教学的思考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58901937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帮助学生将陈述性写作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写作技能,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2016年秋季起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随文学习写作,并将三年写作训练系统化,这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基于学情,以统编本教材为平台,注重作文训练的系统化和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掌握写作技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设置悬念、环境烘托、卒章显志……这些写作技巧,学生张口就能说出一串。然而,一到写作文时,他们就抓耳挠腮,满脸无奈,对这些理论技巧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运用自如。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将陈述性写作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写作技能?这是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无法避免的难题。
  针对这一教学难题,广东省特级教师周华章一针见血地指出:“鉴于此,我们尤其注重在写前指导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要运用这项技能,先得知道哪些是陈述性知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可以细分为由浅入深的哪几点?应该结合怎样的范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为此应当设计几个步骤拾级而上地进行训练?”周华章老师向我们指明了解决教学的难题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关注学情,结合经典范例,进行梯度训练,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
  2016年秋季起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就非常强调基于学情,进行梯度训练的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教材在编写时将语文综合素养“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均匀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中”。这与周华章老师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统编本新教材,结合学情,以统编本教材为平台,经过梯度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一、结合学情,利用统编本新教材构建有梯度的写作教学体系
  统编本新教材非常注重学情和训练的梯度。《教师教学用书》指出:“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重在培养说明文、新闻稿、演讲稿、游记、议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能力;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等内容。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是符合学情的。语文教师对待作文教学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意识。周华章老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一书中,将三年写作训练编写成一个序列,与统编本新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不谋而合,值得教师借鉴。
  二、重视单元写作实践,注重训练过程化
  统编本新教材的单元写作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课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随文学习写作;二是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为了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技能之间搭建台阶,统编本教材在写作实践部分安排了三个有梯度的写作题目。搭建的台阶灵活多样,有片段写作、添枝加叶、思维导图、列提纲、习作前为后用等。单元写作的设置既注重模仿课文又注重搭建台阶,便于学生拾级而上。
  每个单元写作是围绕某个写作技能开展的一个短期系列写作过程。教师在进行单元写作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个写作技能做一个短期的计划,安排多个课时来完成。下面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例,该写作专题可以设计为期一个月,安排八个程序来学习。
  第1步:多角度设计读写结合的学习目标,融读写于一体,随课文学写作。如从《邓稼先》一文中学习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品质;从《说和做》一文中学习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学习多个片段组合刻画人物形象;从《孙权劝学》一文中学习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人物形象。这一步主要是解决有哪些写作方法可用,有哪些经典范例可借鉴的问题。
  第2步:片段写作课《我的好朋友》。这一步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学习写人物精神的方法,并初步了解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行初步的学情摸底。
  第3步:设计一场辩论赛——“中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手机吗?”,要求学生在参与辩论的同时,也要充当一个观察者,善于观察发言者和其他学生的表现,并记录下来,为写作《争论》积累素材。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并为学生创设一个写作情景,以及提供写作素材。
  第4步:安排两节现场写作课。第一节作文指导课:根据辩论赛积累的素材,指导学生梳理思路,列出作文提纲。第二节作文指导课:限时完成作文《争论》。这一步要求学生能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片段写作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
  第5步:作文《争论》评改指导课,指导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作进一步修改,這是对学情的再次摸底。
  第6步:根据学情,小部分没达标的学生重写《争论》,其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第三题作文——《这样的人让我 》。这一步主要体现综合性,既考查学生对素材的选取能力,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写人物时的写作方法的能力。
  第7步:作文《这样的人让我
  》评改指导课,指导学生切实掌握写人的方法。这次的学情基本上能反映出这个单元写作教学的效果如何,目标完成与否。
  第8步:小结本单元写作的情况,表扬优秀的和有进步的学生,并将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布置的《我是小小作家》专栏中,并上传至家长群供家长们传阅。
  三、基于学情,按梯度设计每节作文课,力求“一课一得”
  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只有了解学情,才能确定一节课学习的起点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随时关注学情,才能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做到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构建有效课堂。
  基于学情,按梯度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知道学习的起点在哪里,才能确定目标。相同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目标也应不同。一节作文课,应首先制定一个适合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再根据部分学生的特殊学情,调整他们的目标。这样,学习起点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得。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片段写作课《我的好朋友》为例,这节课笔者设计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描写、对比、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针对一小部分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笔者将目标调整为“学会运用具体的描写来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这其实是在帮助学生巩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技能。针对另一部分驾驭语言能力较强、写作水平相对高的学生,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描写、对比、衬托和抒情议论来表现人物精神”,让他们尝试学习用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概括人物的精神特点的方法。
  基于学情,按梯度设计教学程序,构建有效课堂。根据认知规律,课前按梯度设计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导入学习内容。《我的好朋友》这节片段写作课,笔者设计了五个教学程序:1. 抓住特征,想想好朋友的个性;2. 扣住生活,说说好朋友的典型事例;3. 依托经典,活学写法;4. 巧仿课文,描其神韵;5. 小试牛刀,完成作业。这五个环节让学生先动脑再动口最后动笔,既有个人思考的环节,又有互相分享的环节,还有独立完成的环节,内容安排循序渐进。
  除了课前教学设计要基于学情,课堂上更要随时关注学情,以此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把握好各环节间的梯度和衔接点。优秀的教师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时,能淡定从容,有效教学,那是因为他们在上课时,时刻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技术。所以,一节作文课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基于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搭建适宜的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掌握写作技能。
  能否脚踏实地上好每节作文课,决定着三年作文梯度式训练体系和写作过程化训练究竟是理想还是空想。教师要解决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转变的问题,务必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深入研究统编本新教材的基础上,有梯度地设计教学环节,力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本文系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项目“学情视角的初中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加强思品教学和时政教育的整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围绕思品教学中融入时政播报的必要性,探索了时政素材的选择、具体的课堂操作步骤,并从学生方面对时政播报在思品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反馈和评价,最后对如何将时政播报更好地融入思品课堂并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思品教学;时政播报;时政素材  一说起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学校将经典诵读融入学校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和优化语文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盈学生的智力资本。文章基于《小学阶段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研究》课题研究,探讨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对策,以提高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对策  随着素质
期刊
【摘 要】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后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研学课堂中的“后教环节”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它具有灵活性,是个动态的過程。文章从众多的教学案例中归纳出三个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后教策略,即精准追问,激发探究兴趣,深化思维训练;应用信息技术,拓宽互动时空,落实语用训练;调动知识储备,学会知识迁移,提升学习效率。希望能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效
期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语文教学也必须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语文教学必须聚焦一个核心,即以语言为核心;强化两项实践,即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落实五字目标,即“背、读、说、写、书”(
期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广东省科研课题《基于项目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践课例的第三课时,本课学习的新知识点有背景外观切换、定位以及平滑移动等动作指令。背景外观切换指令是上一节课背景导入指令的延伸,動作指令是编辑Scratch动画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指令。所以本课是学习Scratch动画基础的一课,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之后学习制作更具动态、交互性更强的Scratch作品做
期刊
【摘 要】微课是教育信息资源的新热点,也是课堂教学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文章介绍了微课的特征,对信息技术课堂使用微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学校信息技术科组开发微课与应用微课教学为案例,深入研究了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收获与启示。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教学启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且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当人们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思索、去求知、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总结这些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课堂问题设计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
期刊
【摘 要】目前,很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有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为了改变学生厌学的现象,文章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方式、家长教育态度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提出相关的辅导方法。  【关键词】学生;厌学情绪;厌学原因;辅导方法  学生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抵触的情绪,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抱着无所谓的态
期刊
【摘 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助学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是利用教材目录及“单元提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点;二是利用教读课前的“预习”,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三是利用课后的“思考探究”“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是利用课后的“积累拓展”,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提升。  【关键词】助学系统;学习目标;学习准备;自主学习;自我检查  所谓“自主学习”,是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广州市番禺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心智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语文学科内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心智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并从开展“六心”教育、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运用“233”课堂研学模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基于心智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实践策略。  【关键词】心智教育;小学语文;实践研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需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