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后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研学课堂中的“后教环节”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它具有灵活性,是个动态的過程。文章从众多的教学案例中归纳出三个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后教策略,即精准追问,激发探究兴趣,深化思维训练;应用信息技术,拓宽互动时空,落实语用训练;调动知识储备,学会知识迁移,提升学习效率。希望能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研学后教;后教策略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后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潜在的学习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培养。研学课堂中的“后教环节”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它具有灵活性,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环节虽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它有一定的共性和方法,也就是“后教策略”。本文从众多的教学案例中归纳出三个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后教策略。
一、精准追问,激发探究兴趣,深化思维训练
研学后教的特征之一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究问题成了研学课堂的主线,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当学生有疑问却无法释疑或者只停留在比较粗浅的感悟上时,教师如果直接抛出答案,学生得到了现成的答案却无法真正弄懂文本的意蕴。学生在汇报中总有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追问是引导中的常用策略。通过追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模糊变得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带领学生层层剥笋,获得深层次的感悟。那么如何让追问策略使用得当?可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分层引领原则
虽然研学问题已经是针对教学目标,并相对集中于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个统领全文主旨的研学问题不一定能帮助他们准确地找到思考的切入口。因此,教师在实施后教时,就可以把追问的问题分解,分层次来引领学生立足于文本探究问题。例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教师可追问:“最后一头战象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事例来表现?”这么一来,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忠诚”这一主线及课文的四个感人片段。教师在追问时应注意:问题要紧紧围绕研学问题去分解教学重点、难点,激思激虑,破疑释义。
(二)时效性原则
在学生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后可追问理解性、分析性、审美性问题。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案例中,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点问题“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师通过反复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追问环节课堂实录如下: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生:因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活着比死了还难过。
师:为什么说她可怜?谁能举出一个实例?
生: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她又冷又饿,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枚硬币。
师:没错,从这些境遇看小女孩确实很可怜,还有吗?
生:我觉得不单单是天气冷,她的内心更寒冷。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我想,此时她是心灰意冷的!“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说明她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宁愿在墙角待着,也不敢回家了。
师:是啊,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自然环境是寒冷的,社会环境是冷漠的,家庭环境是冷淡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整个世界是多么的冷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简单、浅显的回答,步步深入,运用启发性点拨,在恰当的时机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让其理解得更为全面、准确和深刻。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宽互动时空,落实语用训练
“互联网+”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研学后教升级版的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需要。“互联网+”的应用发挥了微课、平板、教学云平台、录屏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功能,不但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而且强化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效果,甚至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达成度,产生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观看《最后的一分钟》的教学案例时,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研学问题后,小组代表把研讨结果拍照上传到班级空间中。教师根据学生上传的照片,将后教聚焦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诗句,体会拟人写法的妙处,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接着教师播放关于诗歌中的“象征”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效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并把他们的作品推送到班级空间中,学生互相点赞,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课堂最后,教师推送阅读文章和检测题,学生在平台上完成阅读及相关题目,平台自动生成检测数据。补充阅读另一首诗歌,一方面是为了以文拓文,强化学生对该主题文本的阅读审美;另一方面能及时检测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师生研学的效果有了数据支撑。教师利用新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高效地落实了一系列的后教环节。学生在自主研学后,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与老师互动。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调动知识储备,学会知识迁移,提升学习效率
由于学生受其知识储备及其经验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破解新的难题。例如,《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品味“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时,很多学生不理解“深深的潭水”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抛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带领学生一起背诵学过的古诗《赠汪伦》。教师让学生回忆那桃花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李白以“桃花潭水深千尺”表达了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那么,从文中的小作者把老妇人的眼神形容为平静的潭水,你又能读出哪些信息呢?”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弄清文本所蕴含的意思: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关爱像潭水一样深厚,她期望“我”不要满足于现状,继续练好琴艺。
该教学案例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带领学生经历“回顾旧知——启导新知”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师的“后教策略”,适时使用,启发思路,才能引导学生再思考、再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突破“后教”的瓶颈,打造高效的原生态的研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艳丽.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
[3]王妍平.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2(24).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学后教理念下提升学生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后教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xk199)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研学后教;后教策略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后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潜在的学习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培养。研学课堂中的“后教环节”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它具有灵活性,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环节虽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它有一定的共性和方法,也就是“后教策略”。本文从众多的教学案例中归纳出三个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后教策略。
一、精准追问,激发探究兴趣,深化思维训练
研学后教的特征之一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究问题成了研学课堂的主线,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当学生有疑问却无法释疑或者只停留在比较粗浅的感悟上时,教师如果直接抛出答案,学生得到了现成的答案却无法真正弄懂文本的意蕴。学生在汇报中总有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追问是引导中的常用策略。通过追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模糊变得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带领学生层层剥笋,获得深层次的感悟。那么如何让追问策略使用得当?可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分层引领原则
虽然研学问题已经是针对教学目标,并相对集中于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个统领全文主旨的研学问题不一定能帮助他们准确地找到思考的切入口。因此,教师在实施后教时,就可以把追问的问题分解,分层次来引领学生立足于文本探究问题。例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教师可追问:“最后一头战象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事例来表现?”这么一来,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忠诚”这一主线及课文的四个感人片段。教师在追问时应注意:问题要紧紧围绕研学问题去分解教学重点、难点,激思激虑,破疑释义。
(二)时效性原则
在学生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后可追问理解性、分析性、审美性问题。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案例中,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点问题“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师通过反复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追问环节课堂实录如下: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生:因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活着比死了还难过。
师:为什么说她可怜?谁能举出一个实例?
生: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她又冷又饿,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枚硬币。
师:没错,从这些境遇看小女孩确实很可怜,还有吗?
生:我觉得不单单是天气冷,她的内心更寒冷。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我想,此时她是心灰意冷的!“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说明她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宁愿在墙角待着,也不敢回家了。
师:是啊,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自然环境是寒冷的,社会环境是冷漠的,家庭环境是冷淡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整个世界是多么的冷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简单、浅显的回答,步步深入,运用启发性点拨,在恰当的时机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让其理解得更为全面、准确和深刻。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宽互动时空,落实语用训练
“互联网+”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研学后教升级版的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需要。“互联网+”的应用发挥了微课、平板、教学云平台、录屏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功能,不但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而且强化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效果,甚至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达成度,产生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观看《最后的一分钟》的教学案例时,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研学问题后,小组代表把研讨结果拍照上传到班级空间中。教师根据学生上传的照片,将后教聚焦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诗句,体会拟人写法的妙处,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接着教师播放关于诗歌中的“象征”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效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并把他们的作品推送到班级空间中,学生互相点赞,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课堂最后,教师推送阅读文章和检测题,学生在平台上完成阅读及相关题目,平台自动生成检测数据。补充阅读另一首诗歌,一方面是为了以文拓文,强化学生对该主题文本的阅读审美;另一方面能及时检测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师生研学的效果有了数据支撑。教师利用新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高效地落实了一系列的后教环节。学生在自主研学后,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与老师互动。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调动知识储备,学会知识迁移,提升学习效率
由于学生受其知识储备及其经验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破解新的难题。例如,《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品味“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时,很多学生不理解“深深的潭水”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抛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带领学生一起背诵学过的古诗《赠汪伦》。教师让学生回忆那桃花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李白以“桃花潭水深千尺”表达了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那么,从文中的小作者把老妇人的眼神形容为平静的潭水,你又能读出哪些信息呢?”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弄清文本所蕴含的意思: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关爱像潭水一样深厚,她期望“我”不要满足于现状,继续练好琴艺。
该教学案例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带领学生经历“回顾旧知——启导新知”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师的“后教策略”,适时使用,启发思路,才能引导学生再思考、再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突破“后教”的瓶颈,打造高效的原生态的研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艳丽.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
[3]王妍平.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2(24).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学后教理念下提升学生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后教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xk1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