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活动中,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计划制订及活动的总结与交流等受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弱的限制;传统的语文学习,总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少,缺少细致观察指导与持续性、多角度地认知事物。学生因缺乏对周围事物认知的动力与兴趣而导致缺乏活动体验与生活经验,出现对事物的认知模糊,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或表述简单、平乏的现象。
关键词:科学活动;语文创新学习;相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90-001
我校学生科学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出现了在科学活动中,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计划制订及活动的总结与交流等受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弱的限制;传统的语文学习,总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少,教师总是为了完成一篇习作或某一项任务,习惯于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自行观察研究,或以图片、视频形式让学生感知所要观察了解的内容,缺少细致观察指导与持续性、多角度地认知事物。为了突破这种教学中的瓶颈,在教学中我们经过研究,决定找到小学科学与语文教学中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从科学课堂着手,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会出现不能说完整话,往往会出现简单的词语或字,如“是”、“对”“大树”、“小草”等等。学生在填写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或进行科学实验总结时,也总是只言片语,不能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全面的作出总结,学生出现怕说怕表达的现象。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首先要求每一次回答问题必须要说完整话,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自然会形成习惯,说话中会注意到组织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处理教材,让学生能参与到问题讨论之中。如教学三年级科学《谁流得快》,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如果教者只是简单的出示“水、食用油、洗洁精”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去比较出它们流动的快慢,我想学生是很难设计出活动方案的,学生也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如果我们把这三种液体比作三个小朋友,你认为要想比较出三个小朋友谁跑的快,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很快学生就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比较中要注意,三种液滴一样大小、同时从同一高度流下”,设计方案也很快完善。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室外观察、考察活动,让学生亲临现场进行活动体验,如教学《校园的树木》《蜗牛》《蚂蚁》《油菜花开了》等课时,我都会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考察活动,并让学生饲养蜗牛、观察蚂蚁,再与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写关于饲养蜗牛的文章,学生的语言显得很是丰富多彩。
二、依托科学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兴趣是内部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部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也指出: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幻想等等。
有了理论的支持,我们开展了改变教师传统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把科学学习活动与语文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科学活动的探究性、持续性、细致性、多样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搜集、整理、提炼所获取的知识的能力,为其知识的累积、应用、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养成以探究形式为主的认知事物的终身学习习惯等活动。同时在科学活动中,借助语文课堂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整理的指导;考察报告、专题研究、讨论辩论稿、观察日记的书写指导;如何开展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活动的指导;参观访问后日记、游记的书写指导;“我是小导游”导游解说词编写的指导等等教学活动,以形成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制定好活动计划,顺利的组织好科学活动;也能用缜密的语言做好活动总结并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三、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渗透科学学习方法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生探究的习惯,并能把这种学习习惯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网络、科普读物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我校组织的第五届科技节中,我们组织了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学生对科技作品进行归类展出,他们给出了许多恰当的词语总结。如风车作品,学生用“风之舞”一词描述;鞋子作品,学生用“青春足印”一词描述;小杆秤作品,学生用“称心如意”一词描述。学生的科技小报主题也创意不断,如“科技之光、科技天地、科学大爆炸、科技之窗、低碳生活、物质的变化、科学宫、探究科学、爱科学、科技世界、创新科技、科技博览、科学乐园……”
在这些科技活动的引领下,学生在语文、科学学习中,均能借助科学活动的方法指导和活动中累积的知识经验,打破旧有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培养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积累、乐于书写的新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彰显语言文字魅力同时,也彰显了科学魅力。
关键词:科学活动;语文创新学习;相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90-001
我校学生科学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出现了在科学活动中,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计划制订及活动的总结与交流等受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弱的限制;传统的语文学习,总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少,教师总是为了完成一篇习作或某一项任务,习惯于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自行观察研究,或以图片、视频形式让学生感知所要观察了解的内容,缺少细致观察指导与持续性、多角度地认知事物。为了突破这种教学中的瓶颈,在教学中我们经过研究,决定找到小学科学与语文教学中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从科学课堂着手,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会出现不能说完整话,往往会出现简单的词语或字,如“是”、“对”“大树”、“小草”等等。学生在填写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或进行科学实验总结时,也总是只言片语,不能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全面的作出总结,学生出现怕说怕表达的现象。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首先要求每一次回答问题必须要说完整话,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自然会形成习惯,说话中会注意到组织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处理教材,让学生能参与到问题讨论之中。如教学三年级科学《谁流得快》,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如果教者只是简单的出示“水、食用油、洗洁精”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去比较出它们流动的快慢,我想学生是很难设计出活动方案的,学生也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如果我们把这三种液体比作三个小朋友,你认为要想比较出三个小朋友谁跑的快,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很快学生就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比较中要注意,三种液滴一样大小、同时从同一高度流下”,设计方案也很快完善。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室外观察、考察活动,让学生亲临现场进行活动体验,如教学《校园的树木》《蜗牛》《蚂蚁》《油菜花开了》等课时,我都会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考察活动,并让学生饲养蜗牛、观察蚂蚁,再与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写关于饲养蜗牛的文章,学生的语言显得很是丰富多彩。
二、依托科学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兴趣是内部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部分。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也指出: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幻想等等。
有了理论的支持,我们开展了改变教师传统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把科学学习活动与语文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科学活动的探究性、持续性、细致性、多样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搜集、整理、提炼所获取的知识的能力,为其知识的累积、应用、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养成以探究形式为主的认知事物的终身学习习惯等活动。同时在科学活动中,借助语文课堂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整理的指导;考察报告、专题研究、讨论辩论稿、观察日记的书写指导;如何开展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活动的指导;参观访问后日记、游记的书写指导;“我是小导游”导游解说词编写的指导等等教学活动,以形成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制定好活动计划,顺利的组织好科学活动;也能用缜密的语言做好活动总结并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三、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渗透科学学习方法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生探究的习惯,并能把这种学习习惯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网络、科普读物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我校组织的第五届科技节中,我们组织了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学生对科技作品进行归类展出,他们给出了许多恰当的词语总结。如风车作品,学生用“风之舞”一词描述;鞋子作品,学生用“青春足印”一词描述;小杆秤作品,学生用“称心如意”一词描述。学生的科技小报主题也创意不断,如“科技之光、科技天地、科学大爆炸、科技之窗、低碳生活、物质的变化、科学宫、探究科学、爱科学、科技世界、创新科技、科技博览、科学乐园……”
在这些科技活动的引领下,学生在语文、科学学习中,均能借助科学活动的方法指导和活动中累积的知识经验,打破旧有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培养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积累、乐于书写的新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彰显语言文字魅力同时,也彰显了科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