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训练应重视“联词组段”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构成语言的两大要素是词汇和语法。最新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就已经大致会运用本国的基本语法了。这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母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放在词汇上,然而,长期以来,错别字多,汉字书写潦草难看,词汇贫乏却一直是广大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通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母语教学的根本规律: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没有把词语教学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
  我认为,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低效的状况,首先应当构建以词汇为中心的母语教学新体系。仅就作文训练而言,必须把学生是否能在习作中比较经常、恰当地运用所学过的词语作为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而“联词组段”就是很好的训练方法。因为说到底,进行作文训练,就是学习怎样以心智和情感驱遣词语进行正确而巧妙的排列组合,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
  儿童教育家的调查研究已证明,我国学龄前的儿童就已经掌握了3500个基本生活词汇。这些基本词汇加上小学阶段所学的三、四千个词语,大体上可以满足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然而进入中学阶段,倘若学生的作文词汇依然停留在这些基本的日常词语上,那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看来,对每次作文只提出数字方面的要求,而不提词汇量的要求,是我们多年来作文教学的一大失误。
  让学生记得住并且用得上所学的那些较高层次的词语,真正高效的方法之一是结合课文词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进行“联词组段”训练。组段时,必须反复思考各个词语之间的种种联系,把握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而富有创造性地营造出一个能够恰到好处地“容纳”这些词语的语言环境,最终把它们排列组合成一段有情、有意、有序、有趣的文字。教学实践表明,用以进行“联词组段”训练的词语,以5至7个为宜,太少了,难以顺利构成特定的语境,太多了,又可能顾此失彼,使语段内在联系过于松散,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实践证明,机械地、孤立地、静态地讲解或识记词语,往往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因此,学习者各自应当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性的把词语纳入自己创设的语境中去加以运用,心领神会,从而形成难以忘怀的情景式记忆,久而久之就会得心应手。
  为什么词汇对于写作思维训练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促进作用呢?
  首先,思维的基本元素“分”与“合”是相关联系的。词义的分析理解与词和词之间的逻辑组合,实质上也是这种思维上的“分”与“合”关系的反应。
  其次,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词语在人脑中的储存与提取都不是随机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相互关系组成了某种系统网络状态的“关系网”。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效应,为联词组段提供了必要与良好的前提条件。每个词语都可以以它自己为中心,在其周围集结起一个庞大的词语群,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
  其三,思想源于情感,而“思想在词中完成”。人类的语言表达一般过程是“思想——内部语言——扩展性外部语言”结构。其中内部言语是主观与外在言语表现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应该说“联词组段”的训练方式与内部语言这一中介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十分相似的。
  古今中外无数作家的创作佳话与成功实践也无不表明,特定的某些词语对思维绝非只起到限制和束缚作用,同时也具有极大的激活和启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对于思维和语言训练,“联词组段”不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联词组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无不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当前语文教师不重视思维与词汇教学,众多学生思路闭塞,词汇贫乏的严峻现状,“联词组段”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和非常有效的。
其他文献
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是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无法赶上别人。 其实, 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不足,与周围人比较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但有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而有的人则由于种种原因
期刊
一、以问题为主线,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是:学生不仅要把握语文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把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能运用知识及技能进行创新和再发展,否则就会使教学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进而引发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一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情景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
期刊
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需要在这个阶段夯实,信心需要在这个阶段树立,第一轮复习直接面向的是第一次模拟考试,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学生基本定型,所以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做的:第一,整块复习与常规复习相结合。第二,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第三,让学生明白复习任务,树立学生信心,争取更上一层楼。  第
期刊
对一个班级来说,学困生的存在并不奇怪,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在智商、学习环境、勤奋学习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在学习成绩上出现了差异。学困生往往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下课爱打闹,作业马虎,学生成绩提不上去,是班里的“老大难”。如何提高学困生生的成绩,使他们迎头赶上,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就自己曾尝试过的转化学困生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
期刊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2004年版的教材中,两篇文章是以一文两则的形式出现的,后分成两课。《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文精炼且生动。《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
期刊
一、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  纵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父母之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
期刊
一位教育家曾如此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
期刊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
期刊
一、 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热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自然会淡泊名利,正确对待教学中的苦与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深情地面对教学任务。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投以亲切鼓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教师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教师语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