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校要在低年级年级开展科学课程。1~2年级新版的科学教学挑战非常大。本文结合课程标准和个人教学实际及相关调查,从四个维度,进行科教版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目标;学习习惯;科学探究;实践作业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4-460
在一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收效不大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主动和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等等,一些老师还没转变观念,或者选择的教学策略成效不大,这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教师的教学策略更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紧扣标准,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教科版的科学教科书,每节课基本上就是2~3页的内容,其中大部分是图片,如果仅是按照课本的内容去实施教学,十分钟就可以讲解完知识点了。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和低年级的课程编写思路,明晰低年级科学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要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喜欢上科学课,喜欢科学老师,喜欢研究科学,让学生对科学有种喜欢的态度。这就要求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发展能力出发,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乐趣。
接下来,以《观察一棵植物》为例,谈谈该如何设置教学目标。教参中的科学概念目标是: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植物有这些结构,他们只会在脑海里有表层的印象,走出了课堂他们很快就会忘记掉这些概念。对此,在此目标前加上“能指认出”,让教学目标变得可实现、可操作、可评价。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带上一盆植物,让学生自己指认出植物各部分的结构。看到鲜活的植物,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并在指认的过程中加深对植物各部分結构的印象,比起老师单单讲授概念,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有效。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中,加上“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目标。爱护植物并不是随口说说,特别是身边公共环境的绿色植物,需要孩子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课堂上,以夸张的揪扯方式来观察植物,然后问学生:“这样观察对吗”,这时候,学生会回答道:“不对!要用手轻轻地捧起叶子,观察完后要轻轻放下。”让学生把思想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的教学目标会更加容易落实。
二、培养习惯,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起始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并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最终内化为科学素养。低年级是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低年级的科学老师,我会很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倾听、发言、记录和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
学会倾听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天生活泼,在课堂上他们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欢插嘴。老师需要下意识地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插嘴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有事情要举手发言。关于记录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要求学生每节课使用,及时地记录实验数据,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也是非常关键的,科学课离不开实验,低年级的科学实验虽然少而简单,但养成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却是非常重要。明确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领取和分发本小组的材料,其他同学没有老师的指令是不允许动材料的。实验结束后,组长要整理摆放好实验材料,摆放的位置也有严格规定。关于材料安放整理的习惯,再细微的地方也需要严格落实。因为到了高年级的科学实验,可能会有一些潜在危险性的实验材料,如果不在低年级养成良好的整理材料习惯,到高年级就会很难改变了。
三、科学探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科学标准明确提出了“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亲生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而1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要想让他们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会难于上青天,但这并不代表低年级的学生就要放弃科学探究活动。以一年级下册《起点和终点》为例,在这节课中,可以设置纸蛙跳远比赛作为本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折纸,让学生们动手去学折一只纸蛙,然后让学生进行纸蛙跳远比赛。通过比赛规则学会什么是起点和终点。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不能复杂,但要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就是动手操作的过程,而且要尽可能让这过程变得简单有趣,让低年级的孩子觉得好玩,那这科学探究活动就比较成功了。
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中科学态度目标的重要维度之一,可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只是匆匆走过场。小组合作最大的困难便是学生无法融入小组合作中去,甚至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做。小组合作前,要把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设置一个职位,如组长、记录员、卫生员和检查员,然后明确每个职位的分工,小组合作时要对应分工,每位成员都有事要做。
四、课外实践,家校合作促成效。
这里的科学作业不应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而应该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部分,它是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很好的补充和延续。一年级,学习完《植物》这个单元后,可以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播种一棵植物种子,并把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情况及时地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为什么不让学生直接种一棵植物呢?因为这样学生会让家长直接从花店里买一盆植物,这就较难观察出植物的生长情况,而且孩子们没有经历种子萌发的过程,可能不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当学生满怀希望的播种下种子,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种子慢慢发芽,慢慢成长,他们是会收获很多的感性认知。学生还可以分享观察记录表。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了亲身探索的过程,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如观察、调查、采访等)收集种子播种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经验。
在低年级的课后实践作业中,低年级的家长会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们的科学作业,像播种种子的课后作业,家长会很有兴趣地和孩子一起完成,从播种,发芽到生长,家长们会积极引导学生该如何去种,需要注意的事项。而孩子也会带动家长新的成长,教学相长。
低年级的科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低学段就爱上科学课,积极探索科学奥秘,为小学中、高学段的科学学习,乃至以后的中学学习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目标;学习习惯;科学探究;实践作业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4-460
在一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收效不大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主动和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等等,一些老师还没转变观念,或者选择的教学策略成效不大,这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教师的教学策略更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紧扣标准,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教科版的科学教科书,每节课基本上就是2~3页的内容,其中大部分是图片,如果仅是按照课本的内容去实施教学,十分钟就可以讲解完知识点了。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和低年级的课程编写思路,明晰低年级科学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要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喜欢上科学课,喜欢科学老师,喜欢研究科学,让学生对科学有种喜欢的态度。这就要求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发展能力出发,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乐趣。
接下来,以《观察一棵植物》为例,谈谈该如何设置教学目标。教参中的科学概念目标是: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植物有这些结构,他们只会在脑海里有表层的印象,走出了课堂他们很快就会忘记掉这些概念。对此,在此目标前加上“能指认出”,让教学目标变得可实现、可操作、可评价。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带上一盆植物,让学生自己指认出植物各部分的结构。看到鲜活的植物,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并在指认的过程中加深对植物各部分結构的印象,比起老师单单讲授概念,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有效。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中,加上“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目标。爱护植物并不是随口说说,特别是身边公共环境的绿色植物,需要孩子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课堂上,以夸张的揪扯方式来观察植物,然后问学生:“这样观察对吗”,这时候,学生会回答道:“不对!要用手轻轻地捧起叶子,观察完后要轻轻放下。”让学生把思想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的教学目标会更加容易落实。
二、培养习惯,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起始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并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最终内化为科学素养。低年级是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低年级的科学老师,我会很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倾听、发言、记录和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
学会倾听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天生活泼,在课堂上他们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欢插嘴。老师需要下意识地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插嘴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有事情要举手发言。关于记录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要求学生每节课使用,及时地记录实验数据,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也是非常关键的,科学课离不开实验,低年级的科学实验虽然少而简单,但养成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却是非常重要。明确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领取和分发本小组的材料,其他同学没有老师的指令是不允许动材料的。实验结束后,组长要整理摆放好实验材料,摆放的位置也有严格规定。关于材料安放整理的习惯,再细微的地方也需要严格落实。因为到了高年级的科学实验,可能会有一些潜在危险性的实验材料,如果不在低年级养成良好的整理材料习惯,到高年级就会很难改变了。
三、科学探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科学标准明确提出了“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通过亲生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而1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要想让他们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会难于上青天,但这并不代表低年级的学生就要放弃科学探究活动。以一年级下册《起点和终点》为例,在这节课中,可以设置纸蛙跳远比赛作为本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折纸,让学生们动手去学折一只纸蛙,然后让学生进行纸蛙跳远比赛。通过比赛规则学会什么是起点和终点。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不能复杂,但要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就是动手操作的过程,而且要尽可能让这过程变得简单有趣,让低年级的孩子觉得好玩,那这科学探究活动就比较成功了。
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中科学态度目标的重要维度之一,可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只是匆匆走过场。小组合作最大的困难便是学生无法融入小组合作中去,甚至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做。小组合作前,要把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设置一个职位,如组长、记录员、卫生员和检查员,然后明确每个职位的分工,小组合作时要对应分工,每位成员都有事要做。
四、课外实践,家校合作促成效。
这里的科学作业不应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而应该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部分,它是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很好的补充和延续。一年级,学习完《植物》这个单元后,可以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播种一棵植物种子,并把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情况及时地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为什么不让学生直接种一棵植物呢?因为这样学生会让家长直接从花店里买一盆植物,这就较难观察出植物的生长情况,而且孩子们没有经历种子萌发的过程,可能不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当学生满怀希望的播种下种子,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种子慢慢发芽,慢慢成长,他们是会收获很多的感性认知。学生还可以分享观察记录表。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了亲身探索的过程,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如观察、调查、采访等)收集种子播种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经验。
在低年级的课后实践作业中,低年级的家长会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们的科学作业,像播种种子的课后作业,家长会很有兴趣地和孩子一起完成,从播种,发芽到生长,家长们会积极引导学生该如何去种,需要注意的事项。而孩子也会带动家长新的成长,教学相长。
低年级的科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低学段就爱上科学课,积极探索科学奥秘,为小学中、高学段的科学学习,乃至以后的中学学习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