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质共在使文学文本中的景观世界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文学空间的构建具有多元的视角。弗罗斯特在诗歌中使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创建了内涵丰富的多维文学空间,本论文试图从空间理论视角,探索弗罗斯特诗歌中创建出来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以及这些多维空间所展示出来的深邃人生哲理。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多维空间 人生哲理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广为传诵的诗篇,他的很多诗以新英格兰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朴实的乡村劳作,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因此赢得了“新英格兰农民诗人”的雅号。由于他的诗歌描写和叙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显现出他特有的乡村艺术,故而又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美名。然而,罗斯特的貌似简单的诗歌语言蕴意深邃,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当今这个纪元也许将首先是空间的纪元(福柯,2001:18)。”我们始终生来就是空间的存在,始终积极参与无所不在的空间建构(索亚,2005:9)。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质共在使文学文本中的景观世界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文学在地理想象的空间形构中有着多元的视角(施庆利,2010:45)。弗罗斯特在诗歌中使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创建了内涵丰富的多维文学空间,本论文试图从空间理论视角,探索弗罗斯特诗歌中创建出来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以及这些多维空间所展示出来的深邃人生哲理。
一、自然空间展示小风景大哲学
诗人通过对纯色调的使用和视角的转换,形成画面的交叠,使读者产生一种空间上的立体感和心理上的触动,从而深思人生哲理。
诗歌《玫瑰朱兰》描写一块小小圆圆的玫瑰朱兰草地,花儿盛开,香气弥漫却宁静,“俨然一座狂热庙宇”。“‘我们’弯腰摘花恰似给太阳做礼拜。粉红色的花瓣烘染了周围的氛围。”“我们”离开之前默默祈愿:“当花儿草儿长成一片,切勿随意开镰问斩(罗伯特,2014:33)。”
朱熹认为“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将天下正大的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孙叔平,1982:123)。”在这首诗中“我们”是采花人,已经伤害了鲜花,却要求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鲜花。人人都可以侃侃而谈天下的大道理,但是做事情的时候却还是“以自家私意去处之”。自古以来,社会就是这样沿袭下来,大道理讲给他人,做事情却按照自己的意愿。
诗歌《雨娃溪》感叹六月干涸的小溪,失去往日的奔腾和噪音,剩下的只有粘着残叶、废纸一样的河床。曾经流水的模样,谁也不会长久记忆,但是“我们之爱一物,自爱其模样(罗伯特,2014:103)”。诗歌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诗学观念,在人们的心里,大凡所爱之物,自有其可爱的样子和理由。在大自然世界里,凡物都其存在和消失的理由。作为世界的统治者,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干扰生态系统。自然界有自己存在的规律,“无物生于无”,“无物化为无”,这是自然界的两条基本原则(张志伟,2012:258)。
二、社会空间展示深奥难解人际关系
“社会空间”这一概念来源于列斐弗尔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空间的生产》。列斐弗尔(2003:48)认为真正的空间是社会的,是关系的。空间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是一个各种利益奋力角逐的产物,受到各种利益群体的制约与权衡。在列斐弗尔看来,社会空间是“一个充满张力和畸变的力场(Lefebvre,1991:145)”。
诗歌《补墙》讲述一对邻居相约在春季一起维修用作栅栏的围墙,双方各在墙两边,沿墙相对而行,修补破损之处。叙述人“我”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中间这堵墙,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里是苹果园。”然而邻居却说:“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可是,叙述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是好邻居呢?”他想知道“把什么圈进来,把什么隔出去,我有可能要伤了什么人的感情”。然而,他的好邻居却奋力地维修着墙,不动脑筋地重复着他父亲的这句话“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
从客观角度看,篱笆墙为两位邻居围成了各自的利益空间。在私有制社会中篱笆墙用来阻拦人或动物通行的障碍物,保护个人、家庭、公司或组织的私有物质财产。在这首诗中,篱笆墙的意义被延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屏障,阻碍了邻居之间的沟通。令诗歌叙述人深思年复一年重复修墙的意义,从而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人与人之间沟通屏障的根源。
诗歌中的“我”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希望“通过对抗,开辟一个不同的空间(牛宏宇,2014:16)”。“我”质疑为什么“篱笆牢,邻居好?”实际上“我”只是向代表传统思想的邻居质疑,也只是一名思想上的叛逆者。因为,“我”只是在内心提出质疑,行动上却与邻居保持一致,“我”与邻居在春天的某一天一起维修篱笆墙。这也近一步说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虽然“我”不情愿修墙,但是,为了邻里关系的友好,我也要违背内心的反抗,与邻居一道把篱笆墙修好。因此,“我”没有开辟出一个不同的空间,或许,这就是“我”的生存之道,也是诗人想要向读者展示现实世界人际关系深奥之处。
三、心理空间揭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在列斐弗尔看来,文学文本中处处都有空间,但各有其伪装,它们是“被封闭的,被描述的,被投射的,被梦想的,被推测的(Lefebvre,1991:7)”。
诗歌《花丛》描述一位叙述人独自一人来翻动割过的绿草,露珠已经消失。叙述人眼前一片刈平的草地,割草人已经离开,剩下独自一人的“我”,与方才独自一人干活的割草人一样。因此,叙事人感叹:“人人都得单独干活。”此时,一只蝴蝶在“我”身边飞过,它在枯蔫的花朵上方回旋,让我深思不得其解之时,蝴蝶飞向小溪边的一簇花丛上,这是割草人出于爱的深情,留下来的花丛。蝴蝶和“我”都领悟到了来自黎明的启示:“人们都一道干活,无论是在一起还是分开工作(江枫,2012:39)。” 这里蝴蝶带有神灵的上帝,给我的启示,引领“我”从消极的孤独感转向积极的一面,虽然还是一个人在干活,但是有蝴蝶在身边飞舞,有同事已经割倒的成片的青草,“我”不再孤独,即使分开工作,人们都是一道干活。因为,上帝不愿意看到人永远沉沦下去(张志伟,2012:258),此时上帝化作一个蝴蝶给“我”启示,以蝴蝶对花朵的追求,把“我”引向极乐至福的精神世界。
在诗歌《成就自我》中,叙述者心中有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浓密的深林,古老却又坚定,风难以吹进,而且能够延伸至地老天荒。但是,叙述人却不受它的束缚,他将悄悄溜出,大无畏地去寻找林中的开阔地,或卷起沙尘的慢慢长路。在这条路上他将义无反顾地独自前行,因为没有人选择他的道路,人们只是希望知道“我”是否能够继续坚持。在“我”心中,人们不会看到我有任何变化,相反更坚信“真理就在我思想的心田(罗伯特,2014:7)”。诗歌是展现心灵世界而不是描绘外在事物(马新国,2002),《成就自我》就是展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首诗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里创建了文学空间,通过自然空间构建,使诗歌产生一种美丽的风景,从而触动读者的心田,令读者深思人生哲理。诗人通过社会空间的构建向读者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深奥难解的人际关系,通过心理空间揭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M].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
[2] [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3] 施庆利.福柯的“异质空间”渊源与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歌精译[M].王宏印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5]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23.
[6]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 [法]亨利·列斐弗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M].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48.
[8]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iden: Blackwell Publishing,1991:26-27,145.
[9] 牛宏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10] 江枫.弗罗斯特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1] 马新国.西方文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 战宇婷.福柯的异质空间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 者:张建慧,文学硕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
编 辑:水 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多维空间 人生哲理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广为传诵的诗篇,他的很多诗以新英格兰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朴实的乡村劳作,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因此赢得了“新英格兰农民诗人”的雅号。由于他的诗歌描写和叙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显现出他特有的乡村艺术,故而又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美名。然而,罗斯特的貌似简单的诗歌语言蕴意深邃,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当今这个纪元也许将首先是空间的纪元(福柯,2001:18)。”我们始终生来就是空间的存在,始终积极参与无所不在的空间建构(索亚,2005:9)。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质共在使文学文本中的景观世界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文学在地理想象的空间形构中有着多元的视角(施庆利,2010:45)。弗罗斯特在诗歌中使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创建了内涵丰富的多维文学空间,本论文试图从空间理论视角,探索弗罗斯特诗歌中创建出来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以及这些多维空间所展示出来的深邃人生哲理。
一、自然空间展示小风景大哲学
诗人通过对纯色调的使用和视角的转换,形成画面的交叠,使读者产生一种空间上的立体感和心理上的触动,从而深思人生哲理。
诗歌《玫瑰朱兰》描写一块小小圆圆的玫瑰朱兰草地,花儿盛开,香气弥漫却宁静,“俨然一座狂热庙宇”。“‘我们’弯腰摘花恰似给太阳做礼拜。粉红色的花瓣烘染了周围的氛围。”“我们”离开之前默默祈愿:“当花儿草儿长成一片,切勿随意开镰问斩(罗伯特,2014:33)。”
朱熹认为“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将天下正大的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孙叔平,1982:123)。”在这首诗中“我们”是采花人,已经伤害了鲜花,却要求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鲜花。人人都可以侃侃而谈天下的大道理,但是做事情的时候却还是“以自家私意去处之”。自古以来,社会就是这样沿袭下来,大道理讲给他人,做事情却按照自己的意愿。
诗歌《雨娃溪》感叹六月干涸的小溪,失去往日的奔腾和噪音,剩下的只有粘着残叶、废纸一样的河床。曾经流水的模样,谁也不会长久记忆,但是“我们之爱一物,自爱其模样(罗伯特,2014:103)”。诗歌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诗学观念,在人们的心里,大凡所爱之物,自有其可爱的样子和理由。在大自然世界里,凡物都其存在和消失的理由。作为世界的统治者,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干扰生态系统。自然界有自己存在的规律,“无物生于无”,“无物化为无”,这是自然界的两条基本原则(张志伟,2012:258)。
二、社会空间展示深奥难解人际关系
“社会空间”这一概念来源于列斐弗尔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空间的生产》。列斐弗尔(2003:48)认为真正的空间是社会的,是关系的。空间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是一个各种利益奋力角逐的产物,受到各种利益群体的制约与权衡。在列斐弗尔看来,社会空间是“一个充满张力和畸变的力场(Lefebvre,1991:145)”。
诗歌《补墙》讲述一对邻居相约在春季一起维修用作栅栏的围墙,双方各在墙两边,沿墙相对而行,修补破损之处。叙述人“我”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中间这堵墙,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里是苹果园。”然而邻居却说:“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可是,叙述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是好邻居呢?”他想知道“把什么圈进来,把什么隔出去,我有可能要伤了什么人的感情”。然而,他的好邻居却奋力地维修着墙,不动脑筋地重复着他父亲的这句话“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
从客观角度看,篱笆墙为两位邻居围成了各自的利益空间。在私有制社会中篱笆墙用来阻拦人或动物通行的障碍物,保护个人、家庭、公司或组织的私有物质财产。在这首诗中,篱笆墙的意义被延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屏障,阻碍了邻居之间的沟通。令诗歌叙述人深思年复一年重复修墙的意义,从而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人与人之间沟通屏障的根源。
诗歌中的“我”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希望“通过对抗,开辟一个不同的空间(牛宏宇,2014:16)”。“我”质疑为什么“篱笆牢,邻居好?”实际上“我”只是向代表传统思想的邻居质疑,也只是一名思想上的叛逆者。因为,“我”只是在内心提出质疑,行动上却与邻居保持一致,“我”与邻居在春天的某一天一起维修篱笆墙。这也近一步说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虽然“我”不情愿修墙,但是,为了邻里关系的友好,我也要违背内心的反抗,与邻居一道把篱笆墙修好。因此,“我”没有开辟出一个不同的空间,或许,这就是“我”的生存之道,也是诗人想要向读者展示现实世界人际关系深奥之处。
三、心理空间揭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在列斐弗尔看来,文学文本中处处都有空间,但各有其伪装,它们是“被封闭的,被描述的,被投射的,被梦想的,被推测的(Lefebvre,1991:7)”。
诗歌《花丛》描述一位叙述人独自一人来翻动割过的绿草,露珠已经消失。叙述人眼前一片刈平的草地,割草人已经离开,剩下独自一人的“我”,与方才独自一人干活的割草人一样。因此,叙事人感叹:“人人都得单独干活。”此时,一只蝴蝶在“我”身边飞过,它在枯蔫的花朵上方回旋,让我深思不得其解之时,蝴蝶飞向小溪边的一簇花丛上,这是割草人出于爱的深情,留下来的花丛。蝴蝶和“我”都领悟到了来自黎明的启示:“人们都一道干活,无论是在一起还是分开工作(江枫,2012:39)。” 这里蝴蝶带有神灵的上帝,给我的启示,引领“我”从消极的孤独感转向积极的一面,虽然还是一个人在干活,但是有蝴蝶在身边飞舞,有同事已经割倒的成片的青草,“我”不再孤独,即使分开工作,人们都是一道干活。因为,上帝不愿意看到人永远沉沦下去(张志伟,2012:258),此时上帝化作一个蝴蝶给“我”启示,以蝴蝶对花朵的追求,把“我”引向极乐至福的精神世界。
在诗歌《成就自我》中,叙述者心中有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浓密的深林,古老却又坚定,风难以吹进,而且能够延伸至地老天荒。但是,叙述人却不受它的束缚,他将悄悄溜出,大无畏地去寻找林中的开阔地,或卷起沙尘的慢慢长路。在这条路上他将义无反顾地独自前行,因为没有人选择他的道路,人们只是希望知道“我”是否能够继续坚持。在“我”心中,人们不会看到我有任何变化,相反更坚信“真理就在我思想的心田(罗伯特,2014:7)”。诗歌是展现心灵世界而不是描绘外在事物(马新国,2002),《成就自我》就是展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首诗歌。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里创建了文学空间,通过自然空间构建,使诗歌产生一种美丽的风景,从而触动读者的心田,令读者深思人生哲理。诗人通过社会空间的构建向读者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深奥难解的人际关系,通过心理空间揭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M].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
[2] [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3] 施庆利.福柯的“异质空间”渊源与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歌精译[M].王宏印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5]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23.
[6]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 [法]亨利·列斐弗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M].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48.
[8]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iden: Blackwell Publishing,1991:26-27,145.
[9] 牛宏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10] 江枫.弗罗斯特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1] 马新国.西方文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 战宇婷.福柯的异质空间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 者:张建慧,文学硕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
编 辑:水 涓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