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关键词】自主探究 主体性 主动性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在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正是我们提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又有情感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这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自主学习的基本学习能力,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智力品质,这是自主学习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这是自主学习的技能要素。
玻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所以自主探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有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出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2-3题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也可以讨论、交流)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然后,通过反馈信息,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教师的讲解分析,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出现时,教师才给予即时点拨,给他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自主练习建构体系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促进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五、自我反思课后延伸
通过前五个环节的努力,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蔡道法.?数学教育心理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自主探究 主体性 主动性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在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正是我们提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又有情感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这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自主学习的基本学习能力,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智力品质,这是自主学习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这是自主学习的技能要素。
玻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所以自主探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有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出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2-3题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也可以讨论、交流)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然后,通过反馈信息,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教师的讲解分析,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出现时,教师才给予即时点拨,给他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自主练习建构体系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促进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五、自我反思课后延伸
通过前五个环节的努力,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蔡道法.?数学教育心理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