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片中,弓是武器,象征老人性格中隐忍而暴戾、含蓄而刚毅的一面,平静温柔的水面下是暗涌与锋利;弓也是乐器,象征他温柔朴拙的一面,这股透出苍凉与韧性的悠扬弦音。在茫茫大海和沉沉黑夜中忽近忽远,不但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和宿命,也增添了影片飘选诗化的意境。
【关键词】沈从文《边境》文学人性金基德《弓》欲望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座边城,日清月明,天遥地远。既有田园牧歌式的清新宁静,亦有乡野问人性本真中的激越粗犷。同时,每个人还都拥有一把弓,既是武器,亦是乐器:既谓之欲望,亦谓之守望。
于边城中,可见的是生命的温柔与慈悲,于弓之上,可见的是人性的欲望与原罪。温柔也是一种韧性,是苍凉中的悲悯笑纳:欲望也是一种张力,是平淡中的激越坚强。而这温柔和欲望的后面。又该是怎样一种深深的寂寞。
边城——守望的距离
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拥有诗情画意的恬淡,同时也承载了历史的沉重与沧桑,承受着乡村生活的静默、孤独和不甘。
沈从文用清淡的笔墨表达出百转千回的情感一那是世间最深沉、最内敛、最纯粹、最微妙的情感,而在他的笔下,没有张扬,只用一种静缓的节奏,低低地诉说这忧伤的美好。小说中秀丽的风景、古朴浓烈的民俗,皆令读者流连忘返。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一如书中所言一“人的生活虽那么同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稍微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干糊涂一点罢了。”“他们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一切总那么静寂。所有人每个日子仿佛皆在这种寂寞里过去。”
在边城,一切都是那么清丽。可这种美。同时又是怎样的哀愁与寂寞。闭上眼睛,似乎就能看到:冷风潮湿似永远拧不干的泪,扑面而来若有万般倾诉,船家的灯影在暗如青烟的水面点了一盏微小如豆的灯光……无尽无望,温存,不甘。
老船夫,翠翠,黄狗,渡船。他们就这样相依为命,守望渡口,守望自己的人生。只是在这太过真实的桃花源,生命之中也就有了一种无法抵达的距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是边城的女儿,天真,朴实,勇敢,善良。被这山山水水赋予了与生俱来的灵丽与哀愁。“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的能干,是如此令人心疼,她对爷爷的爱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子的依赖,那撒娇似的嗔怪和埋怨中也包含了她的无限深情与体贴。
当翠翠渐渐长大。也就不可避免地独自承担起少女特有的忧伤。她的忧虑和寂寞,无法言说,也无处安放。这既定的生活决定了她的不惊不惧、不争不要。也就恰恰使她的梦成了咫尺天涯的距离。“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时间已近黄昏了,祖父同翠翠在菜园地里看萝卜秧子,翠翠白日中觉睡久了些,觉得有点寂寞。”
她的命运,注定了的无可奈何。“每一只船总得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总得有个巢。”火是各处可烧,水是各处可流,日月是各处可照,爱情是各处可到——只是,如何得到?
爷爷走了,谁再为她守望?而日日等待的人,何时再来?
边城的温柔是残酷的,可以把不甘化为田园诗样的浪漫,也可以让孤独的人在默默承受悲辛的同时明眸皓齿地对别人微笑,影子踟蹰,惟坚强无所不在。
一盏盏明灯高高伫立在旷野。路人只看得到点点火光,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
爷爷:渡口的守望者
老船夫固执,倔强,善良,隐忍,忠实,豁达——他拒收过客的钱财,托人到城里买来茶叶和草烟,茶叶放在大缸里,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烟草则挂在自己腰带边。慷慨地赠予客人。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去让人喝个够。他似乎从不思索所谓生存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活下去:也把摆渡当成了自己的天职,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悲欢。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曰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须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他依赖于翠翠的存在并守望她的成长,但毕竟不能完全了解少女的忧虑,而他自己心中也有隐隐的担忧,总担心她母亲的悲剧在她身上重演。
爷爷这个人物,总让人想到《活着》中那种“活着”的姿态——“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这位阅尽人事、历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翠翠父母的爱情,“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可对于命运,他从不质疑,只是静静地承受。
从表面看,老船夫的生活就如一首宁静致远的抒情音乐,听来一切和谐愉悦,没有忧伤的调子。但如果我们拂开生活温柔的面纱,不难看到在老船夫和平宁静的生活背后,是难以抹去的寂寞和苍凉。
爷爷是渡口的守望者,生命早已幻化成船。船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是漂泊的,也是坚实的。生死只是一条河。来回渡。等到日头又落,黑暗召唤大地:天亮了。太阳照常升起。
尘世的无常和幻灭,只一场看似无动于衷的静缓四季,斗转星移。
边城渐远。时间滤去了绝望与困苦,只留下无尽的留恋与哀伤……
那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质朴、乡野间人性本真的粗犷激越,那青涩澄明的雨色、悠扬迷离的笛声,灰茫茫的雾色和远山,那绵延的河水、漂泊的木船……以及,静默遮掩下的渴望。
弓——欲望之弦生命之掸
爱痛交织的情感、是毁灭也是救赎的爱、行走在现代荒原中的人物、迷离的气氛、残酷的故事、死亡的结局……构成了金基德独特的电影世界。唯美而富于诗意的画面风格更是将观众带A7一个宁静淡雅、如痴如醉的艺术世界中。
在《弓》中。金基德一如既往地用极少的人物对白、诗性的镜头语言传达出了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念和精神。古典化的构图、风景似的运动、抒情淡雅的曲调、朦胧的美感,在影片中时时创造出一种散文诗样的风韵,却又于平淡的叙事中显现出内在的动力。
似是欲,又似是禅。
禅是什么?禅是虚无。是无欲无求无我无物的大境界。是信手拈来的一朵花一粒沙中的世界。可是其实,没有欲,何以有禅?惟欲望和 希望并存,才能源源不绝地激发生命的动力,生生不息地承载孤独的重量。弓松了、断了,必然会招致颓废与绝望:弓绷紧了,才能射出箭,拉出动听的音乐。才能承载生活的重负而不致使生命之舟沉没,也才有可能度你至欲望的彼岸。
金基德电影中的情感表现得纯粹、本能、自然、无所顾忌,然而在欲望深处。却又无不包含一种悲情,这种痛是绝望的,是满载爱的力量的极致的激发。
“弓的伸缩之间,蕴涵着力量与美丽的声音,我情愿如此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终结。”
老人:爱比死更寂寞
《弓》中的老人让我想到一句话:情到深处人孤独。面对少女,他常常是沉默的。当然,省却台词也是为了更深层次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毕竟她对少女的感情太过微妙和复杂。
少女七岁时就被老人从街上捡来收养,两人相依为命地在渔船上共同生活了十年。十年中,他们与世隔绝,从未离开。老人惟一的欲望,就是等待少女的17岁,然后娶她。这种信念,竟支撑他在茫茫大海上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也许对于老人而言,和女孩共度的这十年,其意义远远大于一个结果吧。
所以最后,他在占有女孩的同时,也给了她自由。
我相信,人的灵魂和情感是应当有所皈依的。而少女就是老人心神向往之所在,是他干茫茫大海之上、漫漫人生之中找到的亮光。爱的温暖融化了一颗冰冷苍老的心,也使得生命不再绝望,不再冗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人对少女的爱既是保护也是束缚,这种保护让少女依赖他,而这种束缚也让少女离开了他。至于老人对少女的感情,是爱?是情?是欲?其实也并不重要了。在金基德的故事中,爱是一种占有,是欲望。但。如果没有“情”。独立的爱未免过于清寒与孤绝,惟以“情”字衬底,爱才显得绵延有力。当老人安静地为少女洗澡,当他每晚睡前都固执地把少女的手握在自己的手心时,在他的眼中。真的已经找不到一丝杂念和欲望了。如此温情,让人深深动容。
在片中,弓是武器,象征老人性格中隐忍而暴戾、含蓄而刚毅的一面,平静温柔的水面下是暗涌与锋利:弓也是乐器,象征他温柔朴拙的一面,这股透出苍凉与韧性的悠扬弦音,在茫茫大海和沉沉黑夜中忽近忽远,不但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和宿命,也增添了影片飘逸诗化的意境。
金基德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而我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所以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他自己也解读了“弓”这种武器在影片中的三层含义——~个防止入侵者的有力杀人武器,一件表达灵魂声音的乐器,一种传递内心情绪张弛的语言。
少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那个纯纯的又不失风情的女孩子,笑容如一朵迎风绽放的雏菊。
演员很好地将少女深埋在心底的欲望和幽怨表达了出来。最可人的地方是她纯真无邪的表情。即使她在船舷边的秋千上,一边荡漾一边任凭箭射,脸上依然是浅淡的微笑、清澈的眼神。却又总令人为之感到惊艳。
少女自然有少女的梦。从生命最初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到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用力却又无力挣脱老人的保护与束缚,就生出怨与恨:而离开之时,又生出不舍,即对老人的悲悯之心,最后产生了哀与怜,那就是情。
影片最后少女屹立在船上的画面,让我想到了人与船之间的关系:船是漂浮不定的。而人的命运也是动荡不安的:船在水中是孤立的,而人的生命个体亦是孤独的:水色帆影极具诗性和禅意,荡漾着温柔,也烘托出生命的张力与悲壮。
孤独。无论在车水马龙之处。还是夜深人静之时,都远远地在守望,如同兀立了几千年的岩石,坚实而恒久地存在,甚至比爱更顽强,更具有生命力。在边城,“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生活,却仿佛在什么地方有了一个看不见的缺口,无法填补起来。”孤独是生命的真相,无关爱与温情。
而寂寞就是寻找一种安顿,是没有共鸣和回应的世界,是没有与之契合的灵魂。于天地之中,独自面对地老天荒。寂寞只是因为有所求。有所往。在《弓》中,老人对少女的欲念是如此,少女对老人的不舍与挣扎也是如此。水是一个特别的的意象,隔绝出寂寞而限定的氛围,形成了孤岛之恋。
万物自相生。太空恒寂静。真正的寂寞是无所依傍、无所救赎的。是一个永恒的所在。
在生命深处,自有永恒的宁静,悬绝了世界的喧嚣,悬绝了过往的悲欣。
【关键词】沈从文《边境》文学人性金基德《弓》欲望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座边城,日清月明,天遥地远。既有田园牧歌式的清新宁静,亦有乡野问人性本真中的激越粗犷。同时,每个人还都拥有一把弓,既是武器,亦是乐器:既谓之欲望,亦谓之守望。
于边城中,可见的是生命的温柔与慈悲,于弓之上,可见的是人性的欲望与原罪。温柔也是一种韧性,是苍凉中的悲悯笑纳:欲望也是一种张力,是平淡中的激越坚强。而这温柔和欲望的后面。又该是怎样一种深深的寂寞。
边城——守望的距离
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拥有诗情画意的恬淡,同时也承载了历史的沉重与沧桑,承受着乡村生活的静默、孤独和不甘。
沈从文用清淡的笔墨表达出百转千回的情感一那是世间最深沉、最内敛、最纯粹、最微妙的情感,而在他的笔下,没有张扬,只用一种静缓的节奏,低低地诉说这忧伤的美好。小说中秀丽的风景、古朴浓烈的民俗,皆令读者流连忘返。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一如书中所言一“人的生活虽那么同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稍微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干糊涂一点罢了。”“他们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一切总那么静寂。所有人每个日子仿佛皆在这种寂寞里过去。”
在边城,一切都是那么清丽。可这种美。同时又是怎样的哀愁与寂寞。闭上眼睛,似乎就能看到:冷风潮湿似永远拧不干的泪,扑面而来若有万般倾诉,船家的灯影在暗如青烟的水面点了一盏微小如豆的灯光……无尽无望,温存,不甘。
老船夫,翠翠,黄狗,渡船。他们就这样相依为命,守望渡口,守望自己的人生。只是在这太过真实的桃花源,生命之中也就有了一种无法抵达的距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是边城的女儿,天真,朴实,勇敢,善良。被这山山水水赋予了与生俱来的灵丽与哀愁。“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的能干,是如此令人心疼,她对爷爷的爱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子的依赖,那撒娇似的嗔怪和埋怨中也包含了她的无限深情与体贴。
当翠翠渐渐长大。也就不可避免地独自承担起少女特有的忧伤。她的忧虑和寂寞,无法言说,也无处安放。这既定的生活决定了她的不惊不惧、不争不要。也就恰恰使她的梦成了咫尺天涯的距离。“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时间已近黄昏了,祖父同翠翠在菜园地里看萝卜秧子,翠翠白日中觉睡久了些,觉得有点寂寞。”
她的命运,注定了的无可奈何。“每一只船总得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总得有个巢。”火是各处可烧,水是各处可流,日月是各处可照,爱情是各处可到——只是,如何得到?
爷爷走了,谁再为她守望?而日日等待的人,何时再来?
边城的温柔是残酷的,可以把不甘化为田园诗样的浪漫,也可以让孤独的人在默默承受悲辛的同时明眸皓齿地对别人微笑,影子踟蹰,惟坚强无所不在。
一盏盏明灯高高伫立在旷野。路人只看得到点点火光,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
爷爷:渡口的守望者
老船夫固执,倔强,善良,隐忍,忠实,豁达——他拒收过客的钱财,托人到城里买来茶叶和草烟,茶叶放在大缸里,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烟草则挂在自己腰带边。慷慨地赠予客人。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去让人喝个够。他似乎从不思索所谓生存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活下去:也把摆渡当成了自己的天职,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悲欢。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曰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须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他依赖于翠翠的存在并守望她的成长,但毕竟不能完全了解少女的忧虑,而他自己心中也有隐隐的担忧,总担心她母亲的悲剧在她身上重演。
爷爷这个人物,总让人想到《活着》中那种“活着”的姿态——“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这位阅尽人事、历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翠翠父母的爱情,“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可对于命运,他从不质疑,只是静静地承受。
从表面看,老船夫的生活就如一首宁静致远的抒情音乐,听来一切和谐愉悦,没有忧伤的调子。但如果我们拂开生活温柔的面纱,不难看到在老船夫和平宁静的生活背后,是难以抹去的寂寞和苍凉。
爷爷是渡口的守望者,生命早已幻化成船。船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是漂泊的,也是坚实的。生死只是一条河。来回渡。等到日头又落,黑暗召唤大地:天亮了。太阳照常升起。
尘世的无常和幻灭,只一场看似无动于衷的静缓四季,斗转星移。
边城渐远。时间滤去了绝望与困苦,只留下无尽的留恋与哀伤……
那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质朴、乡野间人性本真的粗犷激越,那青涩澄明的雨色、悠扬迷离的笛声,灰茫茫的雾色和远山,那绵延的河水、漂泊的木船……以及,静默遮掩下的渴望。
弓——欲望之弦生命之掸
爱痛交织的情感、是毁灭也是救赎的爱、行走在现代荒原中的人物、迷离的气氛、残酷的故事、死亡的结局……构成了金基德独特的电影世界。唯美而富于诗意的画面风格更是将观众带A7一个宁静淡雅、如痴如醉的艺术世界中。
在《弓》中。金基德一如既往地用极少的人物对白、诗性的镜头语言传达出了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念和精神。古典化的构图、风景似的运动、抒情淡雅的曲调、朦胧的美感,在影片中时时创造出一种散文诗样的风韵,却又于平淡的叙事中显现出内在的动力。
似是欲,又似是禅。
禅是什么?禅是虚无。是无欲无求无我无物的大境界。是信手拈来的一朵花一粒沙中的世界。可是其实,没有欲,何以有禅?惟欲望和 希望并存,才能源源不绝地激发生命的动力,生生不息地承载孤独的重量。弓松了、断了,必然会招致颓废与绝望:弓绷紧了,才能射出箭,拉出动听的音乐。才能承载生活的重负而不致使生命之舟沉没,也才有可能度你至欲望的彼岸。
金基德电影中的情感表现得纯粹、本能、自然、无所顾忌,然而在欲望深处。却又无不包含一种悲情,这种痛是绝望的,是满载爱的力量的极致的激发。
“弓的伸缩之间,蕴涵着力量与美丽的声音,我情愿如此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终结。”
老人:爱比死更寂寞
《弓》中的老人让我想到一句话:情到深处人孤独。面对少女,他常常是沉默的。当然,省却台词也是为了更深层次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毕竟她对少女的感情太过微妙和复杂。
少女七岁时就被老人从街上捡来收养,两人相依为命地在渔船上共同生活了十年。十年中,他们与世隔绝,从未离开。老人惟一的欲望,就是等待少女的17岁,然后娶她。这种信念,竟支撑他在茫茫大海上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也许对于老人而言,和女孩共度的这十年,其意义远远大于一个结果吧。
所以最后,他在占有女孩的同时,也给了她自由。
我相信,人的灵魂和情感是应当有所皈依的。而少女就是老人心神向往之所在,是他干茫茫大海之上、漫漫人生之中找到的亮光。爱的温暖融化了一颗冰冷苍老的心,也使得生命不再绝望,不再冗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人对少女的爱既是保护也是束缚,这种保护让少女依赖他,而这种束缚也让少女离开了他。至于老人对少女的感情,是爱?是情?是欲?其实也并不重要了。在金基德的故事中,爱是一种占有,是欲望。但。如果没有“情”。独立的爱未免过于清寒与孤绝,惟以“情”字衬底,爱才显得绵延有力。当老人安静地为少女洗澡,当他每晚睡前都固执地把少女的手握在自己的手心时,在他的眼中。真的已经找不到一丝杂念和欲望了。如此温情,让人深深动容。
在片中,弓是武器,象征老人性格中隐忍而暴戾、含蓄而刚毅的一面,平静温柔的水面下是暗涌与锋利:弓也是乐器,象征他温柔朴拙的一面,这股透出苍凉与韧性的悠扬弦音,在茫茫大海和沉沉黑夜中忽近忽远,不但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和宿命,也增添了影片飘逸诗化的意境。
金基德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而我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所以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他自己也解读了“弓”这种武器在影片中的三层含义——~个防止入侵者的有力杀人武器,一件表达灵魂声音的乐器,一种传递内心情绪张弛的语言。
少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那个纯纯的又不失风情的女孩子,笑容如一朵迎风绽放的雏菊。
演员很好地将少女深埋在心底的欲望和幽怨表达了出来。最可人的地方是她纯真无邪的表情。即使她在船舷边的秋千上,一边荡漾一边任凭箭射,脸上依然是浅淡的微笑、清澈的眼神。却又总令人为之感到惊艳。
少女自然有少女的梦。从生命最初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到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用力却又无力挣脱老人的保护与束缚,就生出怨与恨:而离开之时,又生出不舍,即对老人的悲悯之心,最后产生了哀与怜,那就是情。
影片最后少女屹立在船上的画面,让我想到了人与船之间的关系:船是漂浮不定的。而人的命运也是动荡不安的:船在水中是孤立的,而人的生命个体亦是孤独的:水色帆影极具诗性和禅意,荡漾着温柔,也烘托出生命的张力与悲壮。
孤独。无论在车水马龙之处。还是夜深人静之时,都远远地在守望,如同兀立了几千年的岩石,坚实而恒久地存在,甚至比爱更顽强,更具有生命力。在边城,“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生活,却仿佛在什么地方有了一个看不见的缺口,无法填补起来。”孤独是生命的真相,无关爱与温情。
而寂寞就是寻找一种安顿,是没有共鸣和回应的世界,是没有与之契合的灵魂。于天地之中,独自面对地老天荒。寂寞只是因为有所求。有所往。在《弓》中,老人对少女的欲念是如此,少女对老人的不舍与挣扎也是如此。水是一个特别的的意象,隔绝出寂寞而限定的氛围,形成了孤岛之恋。
万物自相生。太空恒寂静。真正的寂寞是无所依傍、无所救赎的。是一个永恒的所在。
在生命深处,自有永恒的宁静,悬绝了世界的喧嚣,悬绝了过往的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