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智力 创新 思维 探索创造 学生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的富强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
  (一)脱离教材并高于教材的创新。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环境的创新,课堂氛围的创设及学生潜力的开发。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其次,课堂教学中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问题交流中,取长补短。
  (三)运用积极的方式和方法使数学课堂处于一个多思多议多问多答的氛围中。首先,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學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再次,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自身能力的创新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一)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及对未知的渴求欲望中,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通过多样的问题去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朱及群 . 社会心理学 [M]. 新华出版社 ,1991 , 12.
  [2]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3]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4]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2000、1
其他文献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策略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也一贯倡导艰苦奋斗。回顾十六大刚刚闭幕不久时,胡锦涛总书记
在过去的20年里,双过氧钒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与小分子相互作用一直是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合成并表征数种双过氧钒化合物的基础上,利用多核(1H、13C、14N、15N和1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逐步成为各大高校的教育主体,其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生教学作为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确保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文章在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综合国力
摘要大学是人才之摇篮,大学生是国家之未来。如今我国的法治建设正朝纵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完成了有法可依的历史任务。在接下来的法治建设中,加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配套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在现今条件下培养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对我国今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从而形成有秩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认为处
摘要:不断推进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始终关系着各宗教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走向。宗教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中国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关键在于引导各宗教在宗教思想、教义教规、道德文化、组织体系等方面,与时俱进地同我国国情、社会制度、时代要求、主流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对接,始终沿着中国化的方向传承发展,不断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宗教中国化;重要意义;基本要求;政策
本文首先对物权变动中登记要件原则、登记对抗原则的含义,联系和区别做了区分;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在我国实行登记对抗主义的合理性;并且从立法实践的角度考证了登记对抗原则
摘 要 一个科学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符合符合客观现实的理性标准,只有在理性原则的约束下,才不会导致臆断和妄想,也才能确保评价体系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评价体系在理性原则的制约下也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确保不脱离工作本身的客观属性和特制,使评价能够推进案件质量的提升,而不致遭到抵触和批评。  关键词 执行监督 案件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
摘 要 保荐制度是证券发行上市重要的辅助制度,而保荐制度的实施最终是依靠具有专业保荐执业能力的保荐代表人实施保荐行为实现的,因此保荐代表人的作用不可忽略,保荐代表人的行为以及对其行为的监管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对保荐代表人行为的信用监管以及法律责任约束机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实际,分析了我国保荐代表人行为监管制度的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摘 要 论文作为我国法学研究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其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形式而成为了学术界评判学者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国内甚至已经成为工作单位用人升职的标准之一。当学术表达方式成了利益的敲门砖,泛滥的论文和单一的写作方式让中国的学术研究裹足不前,刘南平的一篇《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或许能够给中国的学术界注入一缕清泉,希望他的论述,能够让中国的学者在论文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