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具影响力、最广泛应用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把握和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重点处理得好,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兴趣有直接的影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教学突破重点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是进入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有深刻的蕴涵,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抓住“题眼”,分析透彻,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文章的重点也就自然的突出了。如:《珍贵的教科书》、《将相和》等,这些题目或明确范围,或交待思路、或预示中心,或设疑引人为文章的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本身就蕴含着重点。正确的释题,是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与事、注意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因果关系、深化思想教育意义的第一个环节。如:《将相和》释出的导向信息条目是:
⑴课文讲的是廉颇、蔺相如一对将相的“和”。
⑵大凡“和”,必有不“和”,因为什么不和?(“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作为不和的原因,在文中被赋予了一定使命,二人职位升迁,地位高低翻转,廉颇心理失衡。)
⑶为什么又“和”了?(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找到原因:二人为赵国的利益,顾全大局。)
二、咬文嚼字法
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正是一个个词的有机组合,才形成句子、句群、句段,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得以显露。关键词又往往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研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飛夺泸定桥》一课就应在“飞”字“夺”字上下功夫。
怎样做才叫“夺”?让学生理解“要通过一番搏斗”,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叫“夺”。是人“夺”泸定桥,为什么叫“飞”?让学生理解,“飞”不仅表示动作,还表示“夺”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明确如果不加快速度抢在敌人前面,就夺不到泸定桥,如此咬文嚼字,学生才会悟到文章的重点内容。
三、句子分析法
重点句是指直接反映文章中心、解示问题矛盾、提示学习思路的句子,与关键词一样,也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重点句在文中分布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处,多为总领句,开宗明义;二是位于文章的结尾处,多为总结句,带有总结全文的色彩;三是处在文章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又丰富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文章中概括性、总结性、蕴涵性的重点句、关键句,并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例如:《白杨》一课,作家笔锋在写白杨树,笔底却在赞扬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一代人。
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爸爸的三句话由表及里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内在特点:适应性强、意志坚决、生命力强。同时,爸爸的话具有双重意思,既指白杨,又指扎根边疆的人。而学生的认识由外到内,难度较大,就要借助对重点词语的反复体会,如“哪儿”一词的地域范围,将其具体化,进行设计分析、训练,就会知道革命者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四、主次辨析法
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叙述是主框,哪些是次框,主次分明,重点就突出了。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围绕小女孩这个人物,概括说明课文写了她的哪些事情,是主框;后五句,清楚地表明课文重点部分的层次,是次框,一主一次,展示全文的内容结构。而全文的主线是写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时出现的五次幻景,表达了小女孩心中的企盼,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内涵。教学中在抓住第一次幻景精讲,举一反三,分析比较五次幻景的不同,对总结全文、归纳主题、揭示真谛的重点就已经突破了。
五、提纲挈领法
教师按课文内容或教材顺序,把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提纲挈领的做一次梳理,通过列提纲的方式,使教学重点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船离岸——别了,我爱的中国——离亲泪
沿 途——别了,我爱的中国——爱乡情
海 上——别了,我爱的中国——报国志
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辅助法,板书提炼法等。同时,各种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中常常是互相渗透、相互依存、交叉并用的,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突出重点的各种方法,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和总结。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
一、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是进入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有深刻的蕴涵,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抓住“题眼”,分析透彻,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文章的重点也就自然的突出了。如:《珍贵的教科书》、《将相和》等,这些题目或明确范围,或交待思路、或预示中心,或设疑引人为文章的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本身就蕴含着重点。正确的释题,是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与事、注意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因果关系、深化思想教育意义的第一个环节。如:《将相和》释出的导向信息条目是:
⑴课文讲的是廉颇、蔺相如一对将相的“和”。
⑵大凡“和”,必有不“和”,因为什么不和?(“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作为不和的原因,在文中被赋予了一定使命,二人职位升迁,地位高低翻转,廉颇心理失衡。)
⑶为什么又“和”了?(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找到原因:二人为赵国的利益,顾全大局。)
二、咬文嚼字法
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正是一个个词的有机组合,才形成句子、句群、句段,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得以显露。关键词又往往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研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飛夺泸定桥》一课就应在“飞”字“夺”字上下功夫。
怎样做才叫“夺”?让学生理解“要通过一番搏斗”,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叫“夺”。是人“夺”泸定桥,为什么叫“飞”?让学生理解,“飞”不仅表示动作,还表示“夺”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明确如果不加快速度抢在敌人前面,就夺不到泸定桥,如此咬文嚼字,学生才会悟到文章的重点内容。
三、句子分析法
重点句是指直接反映文章中心、解示问题矛盾、提示学习思路的句子,与关键词一样,也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重点句在文中分布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处,多为总领句,开宗明义;二是位于文章的结尾处,多为总结句,带有总结全文的色彩;三是处在文章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又丰富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文章中概括性、总结性、蕴涵性的重点句、关键句,并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例如:《白杨》一课,作家笔锋在写白杨树,笔底却在赞扬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一代人。
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爸爸的三句话由表及里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内在特点:适应性强、意志坚决、生命力强。同时,爸爸的话具有双重意思,既指白杨,又指扎根边疆的人。而学生的认识由外到内,难度较大,就要借助对重点词语的反复体会,如“哪儿”一词的地域范围,将其具体化,进行设计分析、训练,就会知道革命者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四、主次辨析法
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叙述是主框,哪些是次框,主次分明,重点就突出了。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围绕小女孩这个人物,概括说明课文写了她的哪些事情,是主框;后五句,清楚地表明课文重点部分的层次,是次框,一主一次,展示全文的内容结构。而全文的主线是写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时出现的五次幻景,表达了小女孩心中的企盼,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内涵。教学中在抓住第一次幻景精讲,举一反三,分析比较五次幻景的不同,对总结全文、归纳主题、揭示真谛的重点就已经突破了。
五、提纲挈领法
教师按课文内容或教材顺序,把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提纲挈领的做一次梳理,通过列提纲的方式,使教学重点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船离岸——别了,我爱的中国——离亲泪
沿 途——别了,我爱的中国——爱乡情
海 上——别了,我爱的中国——报国志
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辅助法,板书提炼法等。同时,各种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中常常是互相渗透、相互依存、交叉并用的,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突出重点的各种方法,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和总结。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