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五法”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具影响力、最广泛应用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把握和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重点处理得好,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兴趣有直接的影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教学突破重点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是进入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有深刻的蕴涵,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抓住“题眼”,分析透彻,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文章的重点也就自然的突出了。如:《珍贵的教科书》、《将相和》等,这些题目或明确范围,或交待思路、或预示中心,或设疑引人为文章的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本身就蕴含着重点。正确的释题,是整体把握文章中的人与事、注意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因果关系、深化思想教育意义的第一个环节。如:《将相和》释出的导向信息条目是:
  ⑴课文讲的是廉颇、蔺相如一对将相的“和”。
  ⑵大凡“和”,必有不“和”,因为什么不和?(“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作为不和的原因,在文中被赋予了一定使命,二人职位升迁,地位高低翻转,廉颇心理失衡。)
  ⑶为什么又“和”了?(从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找到原因:二人为赵国的利益,顾全大局。)
  二、咬文嚼字法
  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正是一个个词的有机组合,才形成句子、句群、句段,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得以显露。关键词又往往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研究,借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飛夺泸定桥》一课就应在“飞”字“夺”字上下功夫。
  怎样做才叫“夺”?让学生理解“要通过一番搏斗”,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叫“夺”。是人“夺”泸定桥,为什么叫“飞”?让学生理解,“飞”不仅表示动作,还表示“夺”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明确如果不加快速度抢在敌人前面,就夺不到泸定桥,如此咬文嚼字,学生才会悟到文章的重点内容。
  三、句子分析法
  重点句是指直接反映文章中心、解示问题矛盾、提示学习思路的句子,与关键词一样,也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重点句在文中分布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篇处,多为总领句,开宗明义;二是位于文章的结尾处,多为总结句,带有总结全文的色彩;三是处在文章的某一位置,从形态上讲不易引起注意,但却又丰富深刻的内涵,对体会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文章中概括性、总结性、蕴涵性的重点句、关键句,并适当地归纳综合,设计问题,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作用,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例如:《白杨》一课,作家笔锋在写白杨树,笔底却在赞扬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一代人。
  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爸爸的三句话由表及里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内在特点:适应性强、意志坚决、生命力强。同时,爸爸的话具有双重意思,既指白杨,又指扎根边疆的人。而学生的认识由外到内,难度较大,就要借助对重点词语的反复体会,如“哪儿”一词的地域范围,将其具体化,进行设计分析、训练,就会知道革命者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四、主次辨析法
  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叙述是主框,哪些是次框,主次分明,重点就突出了。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围绕小女孩这个人物,概括说明课文写了她的哪些事情,是主框;后五句,清楚地表明课文重点部分的层次,是次框,一主一次,展示全文的内容结构。而全文的主线是写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时出现的五次幻景,表达了小女孩心中的企盼,揭示了故事情节的内涵。教学中在抓住第一次幻景精讲,举一反三,分析比较五次幻景的不同,对总结全文、归纳主题、揭示真谛的重点就已经突破了。
  五、提纲挈领法
  教师按课文内容或教材顺序,把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提纲挈领的做一次梳理,通过列提纲的方式,使教学重点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
  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船离岸——别了,我爱的中国——离亲泪
  沿 途——别了,我爱的中国——爱乡情
  海 上——别了,我爱的中国——报国志
  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辅助法,板书提炼法等。同时,各种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中常常是互相渗透、相互依存、交叉并用的,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突出重点的各种方法,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和总结。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
期刊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在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
期刊
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学生工作虽不能囊括学校的全部工作,但却说明了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中的重要性。  一、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
期刊
教育专家于漪曾言:作文,对初中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对写作的恐惧感、神秘感、无所适从感、无所作为感。破除这些心理负担,写起来无压力,手中的笔就在无形中逐渐“失重”,变得轻松无比。  由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达到于漪老师所倡导的境界,绝非易事。多年来,我在探索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始终围绕着学生做文章。我觉得,由于语文知识的广泛,老師无论如何博学,都是
期刊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载体,所以识字写字教育必须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和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扩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  一、识字与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简称就是教会识字。识字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书写”这几方面的内容。  1.字音: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或几个读音。识字教学首先从读准字音开始,汉字音近字、形近字及同音字很多,稍一疏忽就会出现错误甚至闹成笑话。  2.字形:
期刊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的热门话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工作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幼儿的环保教育:  一、丰富知识,为环保教育打好基础  丰富幼儿环保知识应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幼儿的各门学科教学中。如:我在一次科学课上,给孩子们讲了《地球清洁工》的故事,孩子们知道了乌鸦、海
期刊
【摘要】充分利用课堂作业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可以通过改编作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建立错题档案,及时批改,有针对性的“面批”,巩固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化学 有效教学 课堂作业  课堂教学要讲究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按照有效教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两个“90%”,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认为,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离开了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课堂体验  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这块狭小、封闭的天地在很大的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激情,无形中也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成效。在展开作文教学时,我努力打破这种封闭和
期刊
“读”作为语文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常用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从实践中归纳出了不少读法,尽管如此,我们也常看到,由于受“死记硬读”的影响和部分教师对“读”的片面理解,把“读”单一化,过份强调堂堂读、课课读、天天读,缺乏指导,占用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读”应该讲求效率,这样才能真正优质高效。那么,到底怎么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期刊
一、让学生想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陶铸在《思想情感文采》一文中说:“只要你是有心人,对社会主义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对事物经常接触,时刻注意,那你就可能发现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陶铸的这些话中的有心人,即是对事物感兴趣的人。从而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二方面着手:(1)了解学生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