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九个小时的飞行,4月8日,飞机终于降落在美丽的波斯湾海岸。多哈,用它梦幻般的迷人魅力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中国纪录片代表团一行12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期待来到了卡塔尔首都多哈,参加即将在这里举行的2009年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空港出口,身穿传统阿拉伯服装的电影节工作人员和专车早已等候多时。从车门打开的那一刻起,一次与美丽多哈、与世界纪录片的亲密之旅真正开始了。
集体的声音
和我同行的是这次赴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国方面的组织机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由协会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大会于2008年度评选和推荐出来的优秀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中国纪录片选片大会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广泛征集各个电视台、传媒机构以及独立制片人制作的纪录片,并通过专家和业内权威人士的认真遴选,把国内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录片制作人介绍给世界。我此次的入选作品《乡村医生》也因此得以走出国门。
中国影像热
在2008年举办的第四届电影节上,中国导演张以庆的《幼儿园》等多部纪录片获奖。
而今年,中国代表团和中国纪录片的入选成了电影节引人注目的最大的亮点。来自中国的《俄亚纳西人》(导演:武国尧,广东台山电视台)、《合龙》(导演:周洋文,浙江宁波电视台)、《战网瘾·战网魔》(导演:刘明银,中央电视台)、《北京印象——小泽征尔的胡同情结》(导演:吴玮。北京电视台)、《七宝皮影戏》(导演:张亚玲,上海闵行电视台)、《红楼石经》(导演:吴晓丽,中鼎视文化传播中心)、《天边净土》(导演:郭成云,新疆兵团电视台)、《敬老院》(导演:冯国文、霍凤兰,北京创世天通影视艺术策划中心)、《我心飞翔》(导演:叶靖,中央电视台)和我的《乡村医生》(由陕西电视台选送)等11部入围纪录片受到极大的关注。中国各大传媒公司和电视台选送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向观众和专业人士展示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部纪录片的导演全部受邀来到多哈。这是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举办以来中国纪录片入围最多的一届,“中国热”成为电影节的一大特点。4月13日,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再度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部作品参加评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是本届电影节唯一一位中国评委。
获奖的背后
4月16日,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闭幕,中国纪录片不负众望,《俄亚纳西人》和《敬老院》分别获得中片金奖和长片家庭儿童类特别奖(2008年的《幼儿园》也是获此殊荣)。《俄亚纳西人》从人类学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婚丧嫁娶的奇异风俗。
而《敬老院》的导演冯国文在获奖后谈到,这部纪录片能够获奖,也许很多人会说原因在于真实。它原生态地记录了从2005年至2008年间6位老人在敬老院里的人生最后的生活。但恐怕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直面人生。“真实”,是原生态的反映。“直面”,则揭示了真实背后的深刻。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和社会各界针对这一问题早已开始试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对于个体的心理层面和人生境遇的把握还需个人具体的应对。6位普通老人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段旋舞,之所以打动观者,是因为由大家看到了他们背后的“我们”。作为普通人,老人们的悲、喜、怨、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都会遇到。人生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别人,也照到了自己。当我们也走到人生最后一段路程之时,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部片子似乎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提前做好心理预防,也许对我们是较好的选择。
冯国文用了四年的时间泡在敬老院里,关注老人们的命运,捕捉他们的生活细节,其间与执著相伴的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冯国文说,能为中国老龄化时代留下一部原始的影像文献,辛苦也是值得的。
纵观本届电影节入围的中国影片,相较其他国家的参选影片来说,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影片内容大多以人文类为主,充满人文关怀的因素;二是摆脱了中国纪录片以往以说教为主的呆板形式,用更多真实感人的镜头和故事打动观众。因此,虽然语言不通,环境各异,但真实生动的影像促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共鸣。真实,是纪录片的真正魅力所在。
另眼看多哈
除了奔波在电影节的各项活动中,我利用所有的时间亲近多哈,手中相机的快门不断闪动,眼睛和心灵在多哈那变幻莫测的光影中一次次沉浮。多哈的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
多哈,是一个“矛盾”的城市。所到之处无不感到现代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掩映下,阿拉伯风格的古老民居越来越少;卡塔尔国家博物馆极具现代派风格的建筑里收藏着阿拉伯帝国千百年来的悠久的记忆。在奔跑着各种世界豪华轿车的道路尽头,我看到了原本是这个国家的标志的沙漠之舟——骆驼,牵着骆驼的阿拉伯年轻人身后是高高的油井塔架。当我从镜头里看到年轻人向我挥动的双手的时候,仿佛看到古老文化的渐渐淡出……年轻人那平静而安逸的目光让我在温暖的同时有了一些感伤,同时也多了几分安慰,这些可爱的人们,就是这样面对现代化的喧嚣还依然守候着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相依为命的骆驼不离不弃……
多哈,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人来人往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穆斯林服装传统的黑白和年轻人鲜艳亮丽的穿着相映成趣;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场,阿拉伯男主人坐在自己店铺的门口兴致勃勃地招徕生意;美丽海滩上,休闲度假的游客身后,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在炙热的阳光下修补渔网……清真寺和西餐斤,水烟和咖啡……风格迥异的建筑,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多哈平静的相处、融合……我感觉到了这个国家和城市传统文化之中跳动着的一颗年轻而包容的心脏。
多哈,其实也是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发展的变化和矛盾使纪录片的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神圣的使命。石油给卡塔尔带来的巨大财富让这个原本渔业为主的海湾小镇在30年内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作为纪录片工作者,面对现代化的发展,面对传统文化的淡出,用镜头写下属于自己和世界的真实记录——或许你所拍摄的,就是那些即将消失的。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结束了,短短的一周时间,在多哈,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看到了许多有别于其他电影节的影片。大量的伊斯兰文化元素让我们对阿拉伯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每一部影片,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对手中的摄像机更加热爱。用影像和世界对话,用影像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落笔之前,很想对那些和我一样执著于纪录片创作的人说:在半岛电影节,我遇到了很多独立制片人和创作者,他们所带来的影片有时并没有多么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并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比如获奖的《敬老院》就是由SONY ZIC拍摄出来的。其实在影片放映的时候,没有人关注和在意用的是什么昂贵的设备,而是被影片优美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和吸引。
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你用心记录你看到的一切。相信有一天,你也会带着你的作品去多哈,去更多的电影节,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影像,听到你讲的故事。
那么,来年,再见多哈!
空港出口,身穿传统阿拉伯服装的电影节工作人员和专车早已等候多时。从车门打开的那一刻起,一次与美丽多哈、与世界纪录片的亲密之旅真正开始了。
集体的声音
和我同行的是这次赴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国方面的组织机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由协会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大会于2008年度评选和推荐出来的优秀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中国纪录片选片大会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广泛征集各个电视台、传媒机构以及独立制片人制作的纪录片,并通过专家和业内权威人士的认真遴选,把国内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录片制作人介绍给世界。我此次的入选作品《乡村医生》也因此得以走出国门。
中国影像热
在2008年举办的第四届电影节上,中国导演张以庆的《幼儿园》等多部纪录片获奖。
而今年,中国代表团和中国纪录片的入选成了电影节引人注目的最大的亮点。来自中国的《俄亚纳西人》(导演:武国尧,广东台山电视台)、《合龙》(导演:周洋文,浙江宁波电视台)、《战网瘾·战网魔》(导演:刘明银,中央电视台)、《北京印象——小泽征尔的胡同情结》(导演:吴玮。北京电视台)、《七宝皮影戏》(导演:张亚玲,上海闵行电视台)、《红楼石经》(导演:吴晓丽,中鼎视文化传播中心)、《天边净土》(导演:郭成云,新疆兵团电视台)、《敬老院》(导演:冯国文、霍凤兰,北京创世天通影视艺术策划中心)、《我心飞翔》(导演:叶靖,中央电视台)和我的《乡村医生》(由陕西电视台选送)等11部入围纪录片受到极大的关注。中国各大传媒公司和电视台选送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向观众和专业人士展示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部纪录片的导演全部受邀来到多哈。这是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举办以来中国纪录片入围最多的一届,“中国热”成为电影节的一大特点。4月13日,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再度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部作品参加评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是本届电影节唯一一位中国评委。
获奖的背后
4月16日,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闭幕,中国纪录片不负众望,《俄亚纳西人》和《敬老院》分别获得中片金奖和长片家庭儿童类特别奖(2008年的《幼儿园》也是获此殊荣)。《俄亚纳西人》从人类学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婚丧嫁娶的奇异风俗。
而《敬老院》的导演冯国文在获奖后谈到,这部纪录片能够获奖,也许很多人会说原因在于真实。它原生态地记录了从2005年至2008年间6位老人在敬老院里的人生最后的生活。但恐怕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直面人生。“真实”,是原生态的反映。“直面”,则揭示了真实背后的深刻。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和社会各界针对这一问题早已开始试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对于个体的心理层面和人生境遇的把握还需个人具体的应对。6位普通老人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段旋舞,之所以打动观者,是因为由大家看到了他们背后的“我们”。作为普通人,老人们的悲、喜、怨、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都会遇到。人生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别人,也照到了自己。当我们也走到人生最后一段路程之时,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部片子似乎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提前做好心理预防,也许对我们是较好的选择。
冯国文用了四年的时间泡在敬老院里,关注老人们的命运,捕捉他们的生活细节,其间与执著相伴的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冯国文说,能为中国老龄化时代留下一部原始的影像文献,辛苦也是值得的。
纵观本届电影节入围的中国影片,相较其他国家的参选影片来说,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影片内容大多以人文类为主,充满人文关怀的因素;二是摆脱了中国纪录片以往以说教为主的呆板形式,用更多真实感人的镜头和故事打动观众。因此,虽然语言不通,环境各异,但真实生动的影像促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共鸣。真实,是纪录片的真正魅力所在。
另眼看多哈
除了奔波在电影节的各项活动中,我利用所有的时间亲近多哈,手中相机的快门不断闪动,眼睛和心灵在多哈那变幻莫测的光影中一次次沉浮。多哈的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
多哈,是一个“矛盾”的城市。所到之处无不感到现代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掩映下,阿拉伯风格的古老民居越来越少;卡塔尔国家博物馆极具现代派风格的建筑里收藏着阿拉伯帝国千百年来的悠久的记忆。在奔跑着各种世界豪华轿车的道路尽头,我看到了原本是这个国家的标志的沙漠之舟——骆驼,牵着骆驼的阿拉伯年轻人身后是高高的油井塔架。当我从镜头里看到年轻人向我挥动的双手的时候,仿佛看到古老文化的渐渐淡出……年轻人那平静而安逸的目光让我在温暖的同时有了一些感伤,同时也多了几分安慰,这些可爱的人们,就是这样面对现代化的喧嚣还依然守候着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相依为命的骆驼不离不弃……
多哈,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人来人往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穆斯林服装传统的黑白和年轻人鲜艳亮丽的穿着相映成趣;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场,阿拉伯男主人坐在自己店铺的门口兴致勃勃地招徕生意;美丽海滩上,休闲度假的游客身后,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在炙热的阳光下修补渔网……清真寺和西餐斤,水烟和咖啡……风格迥异的建筑,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多哈平静的相处、融合……我感觉到了这个国家和城市传统文化之中跳动着的一颗年轻而包容的心脏。
多哈,其实也是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发展的变化和矛盾使纪录片的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神圣的使命。石油给卡塔尔带来的巨大财富让这个原本渔业为主的海湾小镇在30年内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作为纪录片工作者,面对现代化的发展,面对传统文化的淡出,用镜头写下属于自己和世界的真实记录——或许你所拍摄的,就是那些即将消失的。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结束了,短短的一周时间,在多哈,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看到了许多有别于其他电影节的影片。大量的伊斯兰文化元素让我们对阿拉伯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每一部影片,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对手中的摄像机更加热爱。用影像和世界对话,用影像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落笔之前,很想对那些和我一样执著于纪录片创作的人说:在半岛电影节,我遇到了很多独立制片人和创作者,他们所带来的影片有时并没有多么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并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比如获奖的《敬老院》就是由SONY ZIC拍摄出来的。其实在影片放映的时候,没有人关注和在意用的是什么昂贵的设备,而是被影片优美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和吸引。
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你用心记录你看到的一切。相信有一天,你也会带着你的作品去多哈,去更多的电影节,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影像,听到你讲的故事。
那么,来年,再见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