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武汉市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锻炼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国中学生在整体上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但存在自动化程度弱、稳定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回归体育精神本质,从内外因着手,提升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观点,为促进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行为习惯 锻炼行为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091-03
近年来,“校园暴力、青少年体质下降、网络成瘾”等词汇常出现于网络、新闻媒体以及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国民、校园乃至国家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份2015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分析报告中表明,75.0%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成因“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1]。2010年的调研显示,中国7~22岁青少年城市男女肥胖人数不断扩大,达到流行病的程度[2]。对高科技术和网络的沉迷与依赖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渐渐减少,体质健康水平也不断下降。此外,网络虚假社群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减少了学生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部分学生甚至变得越来越不善交际。
有研究表明参与活动次数越多、活动时间适当的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都较强,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3]。本文以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4]为研究理论基础,抽取武汉市部分中学开展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为促进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事业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七所中学学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51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53份,问卷有效率为89.6%。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平均数为(15.14±0.945)岁,年级分布平均数为9.8年级。
1.2 研究方法
1.2.1 体育行为习惯量表
研究使用毛荣建针对青少年群体修订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经重测法检验表明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数都达到0.7以上,体育行为习惯分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92,表示此分量表的稳定性高,量表的重测信度佳,调查结果可靠。体育行为习惯量表总分为50,量表得分<30分的组别判定为低分组,不具备体育行为习惯;量表得分≥30且≤40分的组别为中间组,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量表得分≥50分判定为高分组,体育行为习惯已形成,且自动化高,稳定性较强[5]。
1.2.2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频率统计、三维频数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处理,掌握更为科学、直观的数据信息。
2 结果
2.1 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现状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被试中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平均得分为31.52,属于中间组,但偏向于低分组,也就是说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但自动化程度弱、稳定性不强。
数据分析发现,不具备体育行为习惯的中学生人数(即低分组人数)占总人数的47%,近乎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中间组)和体育行为习惯已经形成的组别(高分组)的人数比例为52.9%。其中,已形成高自动化、强稳定性的体育行为习惯的人数比例仅为16.8%。以上数据说明,有近一半的被试学生没有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且36.1%的学生还处在体育行为习惯基本形成但自动化程度不高、稳定性不强的阶段。
不同行为习惯组别的性别比例分布差异明显。被试女生在低分组人数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过男生(男32.6%,女67.4%),反之,在高分组中男生高分组所占比例高于女生两倍多(男70.6%,女29.4%)。
2.2 不同体育行为习惯组别间的两两模型特征值t检验分析
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除主观标准外,不同体育行为习惯组别中学生在模型因素上呈显著性差异(P≤0.01)。在主观标准维度上,中间组和高分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t检验结果上的P值分别为0.453和0.195,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显著,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中学生多处于心理特征转变阶段,“依附”与“独立自主”并存的矛盾心理导致的。
2.3 不同行为习惯组别在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上的得分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除主观标准外,其他因素变量平均得分分布特点为高分组高于中间组,中间组高于低分组。不同组别的主观标准平均得分都仅稍高或稍低于中间分。低分组中学生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平均分都在中间分以上,而体育行为习惯、行为意识和行为控制感得分却在中间分以下,由此可见,除体育行为习惯以外,行为意识和行为控制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比较大,低分组人群可能由于自我感觉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不够,或者说是认为参与的体育运动难度太大从而放弃继续锻炼,从而影响体育行为习惯的巩固与形成。在主观标准维度上,不同组别学生的主观标准平均得分都仅稍高或稍低于中间分,分析其原因有可能是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程度受父母、朋友影响的程度不大,亦或是目前主观标准因素在中学生体育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
2.4 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上低分组中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超过30min的频率要低于中间组和高分组的中学生,中间组低于高分组,但却存在“低分高频(低体育行为习惯组高体育锻炼频率)”和“高分低频(高分组低锻炼频率)”的现象。
72.8%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超过30min的天数在3d或以下,其中频率为0的人数比例高达到10.9%,而频率为6~7d的人数比例仅为8.9%。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周最少也要保证每天总活动时间达到1h,这样的运动量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6]。由此可见,被试中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远远不够。 2.5 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因素分析
在对“父母经常叮嘱我要进行锻炼”一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仅21.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或“完全符合”,甚至仍有2.2%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不赞成”。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周末的时间主要从事“学习”,相比于“体育锻炼”,中学生在周末的活动内容更倾向于静态的“休息”。在 “周末做得最多的四件事情”中,排列在“最多”和“其次”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仅占5.4%和10.8%,明显出现重“学”轻“体”的情况。
除此之外,84%的学生表示“学习紧,作业多,没时间”,场地(44.2%)、运动器材(28%)、季节的影响(35.7%)、没有伙伴(44.2%)、师资(17.1%)等也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3 回归体育精神本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从内外因两个方面研究阻碍中学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发现:(1)阻碍参与体育锻炼内因主要有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识两个方面。目前中国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强调技能和结果为主,过多注重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习,忽视体育学习乐趣和体育运动体验过程的重要性和体育就是使人得到快乐的体育精神,以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或运动技能学习的结果作为学期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这一评判意识,让学生形成一种成绩驱动性的体育观念, 影响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正是国内这种观念环境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不自觉地忽视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在欣赏或从事体育运动时过多注重运动技能,这让许多运动技能一般、体育学习能力较慢的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经常产生一种失败感[5]。长时的低行为控制感会使学生产生对该事物的一种不自信甚至自卑,最后形成一种抵触心理。一项运动首先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兴趣引导自主学习的专注度。(2)外因方面,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之下,绝大部分国人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或唯一的评价位置上,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仍然没有得到家庭的重视,重“学”轻“体”现象严重,应试教育影响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侧重点,让学生形成一种‘轻体育’的意识”。
4 结语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说过“体育是生活,是生命,是健康,是友谊,是教育”。Stewart A. Vella在其研究中指出儿童时期没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儿童(18周岁以下在联合国儿童公约中属于儿童)有着更大的心理障碍和更大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注重体育项目的质量和实施。回归体育精神本质,落实“体育就是使人快樂”的体育精神,需要践行“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西药”见效快——解决外因是保障;“中药”治本——“治疗”内因是根本,不断促进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升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力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亚奇.校园暴力事件致死占比达16.7%四成有初中生参与[EB/OL].(2015-06-01).http://www.legaldaily.com.cn/zfzz/content/2015-06/01/content_6107278.htm.
[2] 吴键.对体育的短视危及下一代幸福生活[EB/OL].(2014-05-27).http://www.jyb.cn/opinion/gnjy/201405/t20 140527_583141.html.
[3] 吴晔,成民铎.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3):110-111,121.
[4] 毛荣建.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5] 周文源,胡凯.中美两国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对比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38-41.
[6] Carron AV,Hausenblas HA,Estabrooks PA.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M].America:McGraw-Hill College,2003.
[7] Stewart A Vella,Dylan P Cliff,Christopher A. Magee,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during childhood: A two-year follow up[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4,18(3):304-309.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行为习惯 锻炼行为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091-03
近年来,“校园暴力、青少年体质下降、网络成瘾”等词汇常出现于网络、新闻媒体以及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国民、校园乃至国家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份2015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分析报告中表明,75.0%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成因“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1]。2010年的调研显示,中国7~22岁青少年城市男女肥胖人数不断扩大,达到流行病的程度[2]。对高科技术和网络的沉迷与依赖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渐渐减少,体质健康水平也不断下降。此外,网络虚假社群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减少了学生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部分学生甚至变得越来越不善交际。
有研究表明参与活动次数越多、活动时间适当的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都较强,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3]。本文以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4]为研究理论基础,抽取武汉市部分中学开展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为促进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事业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七所中学学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51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53份,问卷有效率为89.6%。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平均数为(15.14±0.945)岁,年级分布平均数为9.8年级。
1.2 研究方法
1.2.1 体育行为习惯量表
研究使用毛荣建针对青少年群体修订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经重测法检验表明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数都达到0.7以上,体育行为习惯分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92,表示此分量表的稳定性高,量表的重测信度佳,调查结果可靠。体育行为习惯量表总分为50,量表得分<30分的组别判定为低分组,不具备体育行为习惯;量表得分≥30且≤40分的组别为中间组,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量表得分≥50分判定为高分组,体育行为习惯已形成,且自动化高,稳定性较强[5]。
1.2.2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频率统计、三维频数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处理,掌握更为科学、直观的数据信息。
2 结果
2.1 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现状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被试中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平均得分为31.52,属于中间组,但偏向于低分组,也就是说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但自动化程度弱、稳定性不强。
数据分析发现,不具备体育行为习惯的中学生人数(即低分组人数)占总人数的47%,近乎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基本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中间组)和体育行为习惯已经形成的组别(高分组)的人数比例为52.9%。其中,已形成高自动化、强稳定性的体育行为习惯的人数比例仅为16.8%。以上数据说明,有近一半的被试学生没有具备体育行为习惯,且36.1%的学生还处在体育行为习惯基本形成但自动化程度不高、稳定性不强的阶段。
不同行为习惯组别的性别比例分布差异明显。被试女生在低分组人数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过男生(男32.6%,女67.4%),反之,在高分组中男生高分组所占比例高于女生两倍多(男70.6%,女29.4%)。
2.2 不同体育行为习惯组别间的两两模型特征值t检验分析
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除主观标准外,不同体育行为习惯组别中学生在模型因素上呈显著性差异(P≤0.01)。在主观标准维度上,中间组和高分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t检验结果上的P值分别为0.453和0.195,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显著,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中学生多处于心理特征转变阶段,“依附”与“独立自主”并存的矛盾心理导致的。
2.3 不同行为习惯组别在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上的得分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除主观标准外,其他因素变量平均得分分布特点为高分组高于中间组,中间组高于低分组。不同组别的主观标准平均得分都仅稍高或稍低于中间分。低分组中学生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平均分都在中间分以上,而体育行为习惯、行为意识和行为控制感得分却在中间分以下,由此可见,除体育行为习惯以外,行为意识和行为控制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比较大,低分组人群可能由于自我感觉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不够,或者说是认为参与的体育运动难度太大从而放弃继续锻炼,从而影响体育行为习惯的巩固与形成。在主观标准维度上,不同组别学生的主观标准平均得分都仅稍高或稍低于中间分,分析其原因有可能是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程度受父母、朋友影响的程度不大,亦或是目前主观标准因素在中学生体育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
2.4 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上低分组中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超过30min的频率要低于中间组和高分组的中学生,中间组低于高分组,但却存在“低分高频(低体育行为习惯组高体育锻炼频率)”和“高分低频(高分组低锻炼频率)”的现象。
72.8%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超过30min的天数在3d或以下,其中频率为0的人数比例高达到10.9%,而频率为6~7d的人数比例仅为8.9%。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周最少也要保证每天总活动时间达到1h,这样的运动量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6]。由此可见,被试中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远远不够。 2.5 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因素分析
在对“父母经常叮嘱我要进行锻炼”一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仅21.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或“完全符合”,甚至仍有2.2%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不赞成”。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周末的时间主要从事“学习”,相比于“体育锻炼”,中学生在周末的活动内容更倾向于静态的“休息”。在 “周末做得最多的四件事情”中,排列在“最多”和“其次”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仅占5.4%和10.8%,明显出现重“学”轻“体”的情况。
除此之外,84%的学生表示“学习紧,作业多,没时间”,场地(44.2%)、运动器材(28%)、季节的影响(35.7%)、没有伙伴(44.2%)、师资(17.1%)等也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3 回归体育精神本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从内外因两个方面研究阻碍中学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发现:(1)阻碍参与体育锻炼内因主要有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识两个方面。目前中国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强调技能和结果为主,过多注重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习,忽视体育学习乐趣和体育运动体验过程的重要性和体育就是使人得到快乐的体育精神,以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或运动技能学习的结果作为学期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这一评判意识,让学生形成一种成绩驱动性的体育观念, 影响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正是国内这种观念环境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不自觉地忽视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在欣赏或从事体育运动时过多注重运动技能,这让许多运动技能一般、体育学习能力较慢的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经常产生一种失败感[5]。长时的低行为控制感会使学生产生对该事物的一种不自信甚至自卑,最后形成一种抵触心理。一项运动首先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兴趣引导自主学习的专注度。(2)外因方面,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之下,绝大部分国人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或唯一的评价位置上,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仍然没有得到家庭的重视,重“学”轻“体”现象严重,应试教育影响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侧重点,让学生形成一种‘轻体育’的意识”。
4 结语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说过“体育是生活,是生命,是健康,是友谊,是教育”。Stewart A. Vella在其研究中指出儿童时期没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儿童(18周岁以下在联合国儿童公约中属于儿童)有着更大的心理障碍和更大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注重体育项目的质量和实施。回归体育精神本质,落实“体育就是使人快樂”的体育精神,需要践行“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西药”见效快——解决外因是保障;“中药”治本——“治疗”内因是根本,不断促进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升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力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亚奇.校园暴力事件致死占比达16.7%四成有初中生参与[EB/OL].(2015-06-01).http://www.legaldaily.com.cn/zfzz/content/2015-06/01/content_6107278.htm.
[2] 吴键.对体育的短视危及下一代幸福生活[EB/OL].(2014-05-27).http://www.jyb.cn/opinion/gnjy/201405/t20 140527_583141.html.
[3] 吴晔,成民铎.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3):110-111,121.
[4] 毛荣建.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5] 周文源,胡凯.中美两国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对比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38-41.
[6] Carron AV,Hausenblas HA,Estabrooks PA.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M].America:McGraw-Hill College,2003.
[7] Stewart A Vella,Dylan P Cliff,Christopher A. Magee,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during childhood: A two-year follow up[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4,18(3):30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