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相爱?相杀? 类型学摄影的代表人物贝歇夫妇说:“我们的照片会给人们留下工业时代的记忆,这些记忆将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消失。”在20世纪60年代,夫妻二人在灰暗的天空下用无情感、无表情、无瑕疵的构图拍攝面临关闭的重工业建筑群,这项拍摄活动持续了40年。 他们于1957年相识,1961年结婚,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摄影之旅。作为“贝歇学派”的创始人,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20年。他们影响了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爱?相杀?
类型学摄影的代表人物贝歇夫妇说:“我们的照片会给人们留下工业时代的记忆,这些记忆将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消失。”在20世纪60年代,夫妻二人在灰暗的天空下用无情感、无表情、无瑕疵的构图拍攝面临关闭的重工业建筑群,这项拍摄活动持续了40年。
他们于1957年相识,1961年结婚,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摄影之旅。作为“贝歇学派”的创始人,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20年。他们影响了一代纪实摄影师和艺术家,但不是所有大师都能像贝歇夫妇一样不离不弃。
先锋摄影大师曼·雷和摄影师丽·米勒就是爱而不得的典型代表。米勒在22岁时突然暂停自己的模特事业,搬到巴黎,为39岁的曼·雷当助手。二人开始了一段亦情人亦师徒的关系,米勒也成为曼·雷生命中最为传奇的缪斯。她说:“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几乎是同一个人。”
后来,米勒开始和其他艺术家合作,逐渐独立。曼·雷感到自己被抛弃。失落的他甚至拍了一张手里握着枪、脖子上套着绳索、将一瓶毒药放在身旁的自拍像,以此威胁米勒回到自己身边。
曼·雷说:“你是那么的年轻、漂亮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羡慕你又痛苦不堪。”3年转瞬而过,丽·米勒并没有继续陪伴曼·雷,而是回到纽约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这段关系虽然结束,但曼·雷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深深地影响了米勒。
师徒?伙伴?
细江英公是日本战后第一代现代摄影的教父级大师,他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老师。他在精心安排的布景中,用戏剧化的视觉语言探讨生与死的主题,并拍摄了作品集《蔷薇刑》。
森山大道曾经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平面设计师。他在24岁时成为细江英公的助手,从此开始了一段颇为传奇的师徒缘。
他们做师徒的3年恰好是细江英公创作的黄金时期。森山认为,能见证《蔷薇刑》的创作是自己运气好,他说:“在一旁一直看着老师忘我地拍摄、创作的样子,令我受益匪浅。老师那种专注创作的态度,是我学到的最深刻的东西。”
和细江英公一样,森山也为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专注于在街头实战,拍摄的作品角度怪异、画面失焦,摄影风格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们二人对战后的日本摄影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细江英公、森山大道的师徒关系不同,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和爱德华·斯泰肯慢慢发展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最初,爱德华·斯泰肯的摄影技术十分糟糕。他在法国求学时意外地受到了“画意摄影”的影响,回美国后便将摄影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斯泰肯在纽约创作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这位伯乐十分欣赏斯泰肯并买下了他的3幅作品。不久后还邀请他为新创办的《摄影作品》杂志设计标志,斯泰肯的作品也常常刊登于此。
他们在1905年共同创办了著名的“291画廊”,探索摄影的新可能。斯泰肯和斯蒂格利茨一起为现代摄影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非黑即白?
除了相互扶持,摄影史上还有许多对立的关系。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1952年发布了《决定性瞬间》,这本书除了为他带来荣誉,也引来众多批评。
当时还不被认可的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在不久后发表作品《美国人》,提出“非决定性瞬间”理论,公开反对布列松。其作品中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样式引起轩然大波,他甚至指责布列松忽视了现实中那些平淡无奇、非戏剧化的时刻。
在“决定性瞬间”风靡纪实摄影界时期,弗兰克的这番理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发展方向。他说:“我只是认为我的‘瞬间’比布列松或其他人的更好。对照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完美的构图和布光,而是摄影家对他所见到的人和事物的感受。”
当然,布列松和弗兰克在60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并不仅仅是研究视觉的游戏,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他们俩都是摄影界公认的巅峰。除了他们,还有许多摄影大师之间有着一拍即合或者辩论不休的复杂关系,这些丰富的关系使摄影史的发展变得更加有趣。
其他文献
馬尔科·梅格拉蒂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的自由插画师,他擅长用讽刺性的插画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这种用生动的插画反映社会问题的手法称得上是画在纸上的杂文。
《伊凡雷帝杀子》 这幅情节性绘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十六世纪,俄国沙皇伊凡雷帝生性暴戾、多疑,一次盛怒之下,竟用权杖打死了冲撞了他皇威的亲生儿子。 我第一次看到此画,是在苏联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为中国印制的带有中文说明的印刷品上。画面上老皇帝杀子之后那惊恐、绝望、痛悔和发疯的眼神,他那由于惊吓而深陷的太阳穴,以及濒死的皇子额上和鼻孔里流出的黏稠血浆令我惊骇不已,我感受到一种遥远而又结实的忧伤
給每一种情感赋予一种个性,让每一种心境拥有一颗心灵。姑娘们成群结队地走过来,她们边走边唱,歌声里充满欢乐的气氛。我不知道她们是谁,也不知道她们是做什么的。我站在远处聆听片刻,我听到一种悲伤,不为我,而为她们,这种悲伤打动我的心灵。 为她们的未来?为她们的无意识?或许,并非直接为她们,终究,只是为我自己。
写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只在嘴里叼着一根铅笔。 ——库尔特·冯内古特 我病了。我想写作,可是心烦意乱——散文让我作呕。 ——亚历山大·普希金 我不知道副动词后面该写什么,我怎么也挑不出一個主句来,虽说我是文学家。 ——安东·契诃夫 没什么好写的……只有想到有人比我更痛苦时,我才感到一丝安慰。 ——弗吉尼亚·伍尔夫 脑子里没有任何思路。我刚用“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作
古典美的核心是理想,甚至是梦想。 古典诗歌中对消极性的表达,如《北征》《羌村三首》等,其文字的消解能力和文字后面的意境情懷,使你仍然向往你是那个说话者,因为他对苦难的态度,对博大情怀的关注,会使你向往。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杜甫碰见李龟年的情景。 想当年李龟年是第一歌手,唱诵诗人们的诗词,他是贵族府邸的贵宾、皇宫的座上客。后来出事了,这么一个明星就四下流落。他代表着文艺的雅致、生活的富贵,
尼采论但丁:“一只在墓头上写诗的土狼。” 纳博科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缺乏品位。他对那些患上弗洛伊德情结的人物做着单调处理,他沉溺于描写人类尊严的悲剧性厄运——所有这一切都令人难以欣赏。” H.G.威尔斯论萧伯纳:“一个在医院尖叫的白痴儿。” 康拉德论劳伦斯:“肮脏。除了下流什么也没有。” 爱默生论奥斯丁:“奥斯丁小姐的小说……在我看来似乎音调粗俗,艺术创新贫瘠,禁锢在英国社
秦少游与苏东坡制墨斗谜,秦少游作诗曰: “吾有一间房,半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东坡随即答诗曰: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的理性与感性,也说明了生命自有其原则与趣味,而在生活里,人格与风格同样重要。 人的心中有一具墨斗,雖然里面有个轮子转得很快,墨线却是一丝不苟的。这是说人对生命要有不可
东坡自云,他饮酒终日也不过半升,天下之不善酒者,再也没有比他酒量小的了。但闲居时未尝一日无客,有客未尝一日无酒,他喜欢看别人喝。看人举杯徐引,他心中就浩浩焉、落落焉,油然而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兴味,比客人的快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好飲者,没有能超过他的。 东坡还说,天底下最快乐的,莫如身无病而心无忧。可他身无病而常备药,不能饮而常酿酒,有人不解,问他这都是为了什么。东坡笑了:“病者得药,我为之体轻
把衬衫塞在裤子里合理吗 和《丁丁历险记》中的阿道克船长在睡觉时因应该把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而烦恼一样,现代人也经常会自问:“应该把衬衫塞在裤子里还是放在裤子外?”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可以,有些衬衫是被特意设计为要塞进裤子里的,而另一些被设计成要放在裤子外面。想要区分这两种衬衫,不仅要够聪明,还要有品位。因此,如果你突然想把一件厚衬衫塞进裤子里,就会发现腰部出现了叠起的布料,和把一件羊绒披肩
12歲的阿卜杜和妈妈、5个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新疆和田,母子7人靠政府每月发放的低保金和妈妈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阿卜杜7岁那年,不慎触电,生命垂危,前后做了8次手术才保住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臂。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和变故之后,阿卜杜依然活泼开朗,让妈妈很是欣慰。 可是当阿卜杜进入校园后,却逐渐变得内向起来,一天到晚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即便回家和兄弟姐妹在一起,也显得无精打采,有时还装病不想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