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信息化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职学生普遍基础差,对学习缺乏自主性,特别是对英语学科,更是提不起兴趣,因此,探讨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新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微课 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新思路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中职学生而言,毕业后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重要,微课这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短而精、图文并茂、新颖逼真等特点,更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中职的基础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微课的教学设计入手,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现把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一、挖掘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微课”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重点内容或教学环节的浓缩,并运用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挖掘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的作用,提炼其中的精华,把关键的、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在微课中,使学生一目了然,做到直观生动,浅显易懂。中职学生普遍底子薄、基础差,学习能力有待于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课的设计上更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微课”虽然时间仅限10分钟左右,但教学过程要完整,不是简单的一段视频而已。例如在“unit4, welcome to our party”一課中,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把表示天气的词语,用英语对天气进行描述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导入——边看边学——运用——巩固提高——检验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关于天气的单词可以加入天气的动感视频,比如,rain展现下雨的场景,spring屏幕上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边学边记后进一步拓展,用所学的词汇描写天气,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二、通过互动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感知、思考、反馈、合作交流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微课”教学是在短时间内把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炼出来,通过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微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视频对微课的内容有更透彻、更深刻得了解。因此,在微课的设计时,应注重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互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片,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有关时态的语法教学中,可做这样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展示小猴子吃糖的不同动感视频,并伴随着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让学生区分进行时和完成时的区别,即doing some thing和have doing some thing的不同。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卖水果、拖地等情节做模仿表演,这样学生在娱乐中,理解了语法知识,并训练了对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实际运用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赏识教育,实行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出身、来源等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及学习意识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层次教学,把简单容易回答的一些问题交给基础弱的学生,对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拓展的内容则让对英语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比如,同样在“unit4, welcome to our party” 的教学中,根据图片读出表示天气的单词,让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图片上有写好的单词,单词所代表天气的画面,还有单词的读音播放,只是重复一下读音,很容易完成,描述天气相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学过的词语组成句子,还要考虑语法运用是否准确,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并不难,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炼。教师要时时抓住时机,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得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赏识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是信息时代的新兴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产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通过互动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赏识教育,实行分层教学等策略,精心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中职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清华.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门学.浅谈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J].职业, 2016,(15):122-124.
[3]姚超群.中职英语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设计[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02):39-41.
[4]顾小颖.小微课 大世界-用微课点亮中职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17):160-163.
【关键词】微课 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新思路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中职学生而言,毕业后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重要,微课这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短而精、图文并茂、新颖逼真等特点,更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中职的基础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微课的教学设计入手,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现把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一、挖掘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微课”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重点内容或教学环节的浓缩,并运用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挖掘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的作用,提炼其中的精华,把关键的、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在微课中,使学生一目了然,做到直观生动,浅显易懂。中职学生普遍底子薄、基础差,学习能力有待于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课的设计上更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微课”虽然时间仅限10分钟左右,但教学过程要完整,不是简单的一段视频而已。例如在“unit4, welcome to our party”一課中,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把表示天气的词语,用英语对天气进行描述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导入——边看边学——运用——巩固提高——检验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关于天气的单词可以加入天气的动感视频,比如,rain展现下雨的场景,spring屏幕上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边学边记后进一步拓展,用所学的词汇描写天气,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二、通过互动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感知、思考、反馈、合作交流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微课”教学是在短时间内把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炼出来,通过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微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视频对微课的内容有更透彻、更深刻得了解。因此,在微课的设计时,应注重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互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片,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有关时态的语法教学中,可做这样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展示小猴子吃糖的不同动感视频,并伴随着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让学生区分进行时和完成时的区别,即doing some thing和have doing some thing的不同。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卖水果、拖地等情节做模仿表演,这样学生在娱乐中,理解了语法知识,并训练了对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实际运用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赏识教育,实行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出身、来源等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及学习意识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层次教学,把简单容易回答的一些问题交给基础弱的学生,对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拓展的内容则让对英语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比如,同样在“unit4, welcome to our party” 的教学中,根据图片读出表示天气的单词,让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图片上有写好的单词,单词所代表天气的画面,还有单词的读音播放,只是重复一下读音,很容易完成,描述天气相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学过的词语组成句子,还要考虑语法运用是否准确,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并不难,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炼。教师要时时抓住时机,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得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赏识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是信息时代的新兴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产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通过互动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赏识教育,实行分层教学等策略,精心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中职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清华.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门学.浅谈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J].职业, 2016,(15):122-124.
[3]姚超群.中职英语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设计[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02):39-41.
[4]顾小颖.小微课 大世界-用微课点亮中职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17):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