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理论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4hb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在认知、思维、信息传输及语言本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教学中,词处在字、句之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说明了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在的词语教学令人堪忧,不管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还是在实际教学行为中,词语教学的地位都有待于提高。
  
  1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词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思维能力,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词语是必需的基础。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是思维的内容之一。词语一般反映概念,而概念是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作出的抽象认识。用词准确,就是理解概念正确;用词不当,大都是没有正确反映出词语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词语教学多方面的功能,融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于一体,注重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2词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词语教学,不仅能开发小学生的智慧,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浇灌小学生的心灵,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还能培养小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通过词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研究、创造的乐趣,学生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基于语境理论的词语教学
  
  2.1语境理论的基本内涵
  按照语境自身的呈现形式,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类,两类的含义范围均是限定在一言语交际过程中。前者是指某个言语单位在表达特定价值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包括语义关系、语法关系、词法关系和句法关系。其界限是灵活的,取决于受语境制约的某个言语单位的长短。其对于一个词而言可能是一个短语或句子:对于一个短语而言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语段;对于一个句子而言可能是一个语段、一个语篇、或与之有关的另一场合所说的话。后者指某个言语单位在表达种种特定意义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交际程度、交际媒体、交际主题及交际领域。一些因素构成了整个言语交际活动的语用场,对理解话语和语篇起着积极的作用。非语言语境因素在语篇中的体现可从一些对方面去寻求答案:语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背景,写作目的,读者背景,阅读目的,其文体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等。
  
  2.2基于语境理论的词语教学
  (1)联系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中感悟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是我们在理解词语时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对自身日后的长久性学习有着更为深刻的积极地影响。新课标中着重而且反复地强调要这一点。实践也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巧妙地指导学生应用此点,是词语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并且也使学生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
  (2)运用联系比较法,把握用词的准确性。在小学语文的词语训练中,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是学生理解、掌握语言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这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小节有“瞻仰”一词,教学时如果学生仅仅理解为“看”是不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瞻仰”换成“观看”、“观察”等词,进行比较辨析,结合语境理解文中为什么非用“瞻仰”不可。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是老班长用缝衣针制成的。老班长用它钓鱼,用鱼汤维持了三个病号的生命,使战友终于走出了草地,而自己却牺牲在草地的边缘;这鱼钩是老班长舍己救人的见证,是老班长崇高品质的象征,使人们见物如见人,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在这里用上“瞻仰”,措辞更加贴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词语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体会作者用词的真正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加深词语的理解。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在词语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而又快乐的事情,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良好的情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安排听写字词。这样的听写只是从表面上--起到了检测或督促学生识记字词写法的作用,并不能真正的促进其理解、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进行词语积累的检测工作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语境,引导学生推测教师所描述的词语,然后亮出词语让学生写下来。如听写“轻举妄动”,可以这样描述:一个人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无可计数,在作出某项抉择之前,应谨慎对待,切忌(轻举妄动)。结合所学课文,学生听后很快猜出这是“轻举妄动”。采用了语境引导式的听写方式后,相信学生对词语默写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3结束语
  
  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种无意识的印象记忆,他们常常是以完整的语言模式接受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例如父母说过的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反复几遍,他们就能在另外的场合把这个词或是这句话派上用场。小学语文教材基于这一观点认为词语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应该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进行。对于新接触到的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大量的课文与课外读物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词语。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为关注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学数学的实践,认为:适时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做大量的重复练习,不但不影响学习成绩,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1注重上好数学活动课    数
我们常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爱不爱上语文课,主要是看主导的功夫深不深,不能怨学生。其实,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也并不难,关键是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过硬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的,如学科专业知识的素养、教研科研的能力。我这里所说的是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时代要求语文老师博学多闻,即使不能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最起码对与语言和文学相关的内
1正视学生解题的错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这
1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引导    在课改教材的编排上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中很多“思考与讨论”环节通过研究性学习小组评比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讨论得出,这样学生经历了这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加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掌握,而在学生的完成过程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有效的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呢?    1开展探究活动的困惑    1.1活动时间不好把握  很多老师认为,利用讲解的教学方式,只要几分钟就能解决了,可用探究式教学,需要很长的时间,有可能一节课都解决不了。其实,这是相对的,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
期刊
1注重话题选择,培养倾听的习惯    以发展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口语交际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却很“紧”。学生慢慢地失去说的欲望、说的能力。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为此,教师应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话题的内容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所熟知和喜闻乐见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园地制宜地开发这些鲜活的话题资源,选择并提炼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