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诗意的培育出充满诗情的学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多了一些枯燥、刻板,少了一些沟通、交流,流失了课堂教学应有的诗意?
反思:缺乏热度的课堂
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对个体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教育应该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与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该给学生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青春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纯美记忆。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这样的一幅教育图景:教师毫无生气地在没有血色的文字中机械地引领,偶尔提问一下。学生揣摩着教师的意图,让自己没有来得及深入的思考渐渐接近标准与“真理”。一个没有什么情感参与的教学环境,何来快乐呢?
对策:在个性释放中还原课堂的诗意
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面对浅显易懂的《村居》,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解释诗意似乎显得多余。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诗人心中的喜悦、对春天的热爱,我尝试着“以演代讲”。
“小草”上来了,“黄莺”上来了,“杨柳”上来了,因为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表演经历还不太多,上台的学生略显羞涩,但台下的学生却一改往日的沉默,显得好奇而激动。谁来给他们提些建议?我适时将话题交给学生。“小草要蹲着,然后越长越高。”“黄莺飞时要自由展开双翅,最好要边飞边唱。”……
表演开始了,在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之后,几位同学表演得活灵活现,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特别是表演“杨柳”的一位同学,为了表演“沉醉”,轻轻地晃动着身子,我说“还可以再沉醉些。”他一听,加大了晃动的幅度,竟一下子晃倒在旁边同学的身上,惹得大家大笑不止,连我也被逗乐了。在表演中,学生沉醉了,老师沉醉了。
在后来的一次作文训练《难忘的一节课》中,许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一课来写,写得生动有趣。我想,有许多时候,我们抱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美好愿望,在实际的教学中是无效的,因为它忘却了孩子的本性,忘记了孩子天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孩子语言的习得,又有多少是教出来的呢?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感触:我以为那个地方就是春天,有花香,有鸟鸣,有最美的笑脸;我会在那里找到一座彩虹桥,它会带我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
反思:拄着拐杖的舞者
纵观课堂学生的自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拄着拐杖读书。学习只讲究结果,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使文本的解读单一化、程式化,不能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不能用个性化的语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当我们将学生童年的欢乐隔离于课堂之外,当对文本的理解有了相同的“指南”而成为反复不断的复制,学生的精神世界贫瘠而了无生趣,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盎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敢于表现,释放个性,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走进阅读的深度,为学生思想的厚度多打开几扇窗,让课堂拥有永恒的内在冲动。
对策:在拓展延伸中反哺文本
教学需要拓展。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与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教学要让学生展示自我,课堂要因为学生的创造而充满期待。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读出来、写出来,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个表现的舞台。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我说:“他们用歌声、用诗句表达着对老师的敬爱,你又准备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呢?”有的同学说:“我也为老师唱一首歌《我爱米兰》。”有的同学说:“我送老师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说:“老师最想看到的是你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回报老师,请给老师写一首诗吧!”学生们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我们都向往一望无际的大漠,喜欢辽阔的草原,乐于亲近浩瀚的大海,希冀超越局限。那就让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洋溢着超越性的激情,引领学生由平凡走向伟大,走向永恒的内在冲动。
(作者单位:溧阳市蒋店小学)
反思:缺乏热度的课堂
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完成对个体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教育应该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与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该给学生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青春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纯美记忆。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这样的一幅教育图景:教师毫无生气地在没有血色的文字中机械地引领,偶尔提问一下。学生揣摩着教师的意图,让自己没有来得及深入的思考渐渐接近标准与“真理”。一个没有什么情感参与的教学环境,何来快乐呢?
对策:在个性释放中还原课堂的诗意
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面对浅显易懂的《村居》,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解释诗意似乎显得多余。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诗人心中的喜悦、对春天的热爱,我尝试着“以演代讲”。
“小草”上来了,“黄莺”上来了,“杨柳”上来了,因为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表演经历还不太多,上台的学生略显羞涩,但台下的学生却一改往日的沉默,显得好奇而激动。谁来给他们提些建议?我适时将话题交给学生。“小草要蹲着,然后越长越高。”“黄莺飞时要自由展开双翅,最好要边飞边唱。”……
表演开始了,在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之后,几位同学表演得活灵活现,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特别是表演“杨柳”的一位同学,为了表演“沉醉”,轻轻地晃动着身子,我说“还可以再沉醉些。”他一听,加大了晃动的幅度,竟一下子晃倒在旁边同学的身上,惹得大家大笑不止,连我也被逗乐了。在表演中,学生沉醉了,老师沉醉了。
在后来的一次作文训练《难忘的一节课》中,许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一课来写,写得生动有趣。我想,有许多时候,我们抱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美好愿望,在实际的教学中是无效的,因为它忘却了孩子的本性,忘记了孩子天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孩子语言的习得,又有多少是教出来的呢?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感触:我以为那个地方就是春天,有花香,有鸟鸣,有最美的笑脸;我会在那里找到一座彩虹桥,它会带我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
反思:拄着拐杖的舞者
纵观课堂学生的自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拄着拐杖读书。学习只讲究结果,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使文本的解读单一化、程式化,不能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不能用个性化的语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当我们将学生童年的欢乐隔离于课堂之外,当对文本的理解有了相同的“指南”而成为反复不断的复制,学生的精神世界贫瘠而了无生趣,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盎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敢于表现,释放个性,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走进阅读的深度,为学生思想的厚度多打开几扇窗,让课堂拥有永恒的内在冲动。
对策:在拓展延伸中反哺文本
教学需要拓展。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与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教学要让学生展示自我,课堂要因为学生的创造而充满期待。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读出来、写出来,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个表现的舞台。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我说:“他们用歌声、用诗句表达着对老师的敬爱,你又准备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呢?”有的同学说:“我也为老师唱一首歌《我爱米兰》。”有的同学说:“我送老师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说:“老师最想看到的是你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回报老师,请给老师写一首诗吧!”学生们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我们都向往一望无际的大漠,喜欢辽阔的草原,乐于亲近浩瀚的大海,希冀超越局限。那就让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洋溢着超越性的激情,引领学生由平凡走向伟大,走向永恒的内在冲动。
(作者单位:溧阳市蒋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