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塔山小学以“访名胜”来推进“研学旅行”的措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以期推廣这一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学旅行;访名胜;核心素养
一、“研学旅行”概述
时下,“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词汇,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也指出德育活动有多种类型,研学旅行活动是其中之一。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思考和觉悟”。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也在一直强调学生应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学旅行”恰恰强调了学生到生活和实践中去经历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学生在生活中成长的重要理念。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生灵魂成长的最好家园。但是如何找准“研学旅行”的切入点,架构起符合地方特色和校情的实施体系,是每个学校实施“研学旅行”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塔山小学的办学特色是“真爱”,怎样让“真爱”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艺术涵养、审美情趣?学校积极探索“五名”工程新思路,通过“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剧、访名胜”,整体构建美育环境,引导学生表达、探究、描绘、歌唱、游历、寻找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远的目标。
在进行“研学旅行”思考、融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五名”工程中的“访名胜”恰恰是“研学旅行”最具体的践行方式。“访名胜”讲究行知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使学生由书本走向社会,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与“研学旅行”所倡导的带学生走出校园,使之在行中看,在行中思,是不谋而合的。通过“访名胜”,学生能够在与校园不同的环境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自然、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公共道德等的体验,培养自身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访名胜”是一种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集体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完全符合“研学旅行”的实施理念。
二、“访名胜”的课程模式
找准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学校确定了“访名胜”的研究理念:在行动中勤实践,实践中获真知,真知中展眼界,眼界中扩格局,格局中定人生。依据理念,学校将“访名胜”的内容进行了以地域为经线,以年级为纬线的立体化梳理,最终以“乡土情、齐鲁韵、中华魂、世界风”四个维度,以小学五个年级十个学期的跨度,以必选和备选两种行走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内容建构。学校围绕着“课程实施”的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确定了“访名胜”的三步课程模式。
1. “知名胜”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教给学生具体的“研学旅行”的学习策略:了解名胜的风土人情、景点传说、美味小吃、地理风貌、交通标志、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等。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获取名胜的相关资料。
2. “访名胜”
到达目的地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如能根据交通标识使用本地的交通工具等。在参观名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注重体验,还要写旅途日记、拍照片、寄明信片等,记住美好,留住记忆。
3. “研名胜”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讨论研学中的发现:“这个和我们一样,这个和我们不一样,为什么?”学生在发现、比较、思索中,能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逐步完善人格,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在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自制PPT,将收集的资料、规划的路线、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旅途中的感受等进行分享和汇报。
“知名胜——访名胜——研名胜”的三步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探究模式、行为模式,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让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三、结语
“乡土情”让学生了解了身边的典故和传承;“齐鲁韵”让学生有目的而行、有眼界而观、有内涵而思;“中华魂”“世界风”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培养了爱国意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访名胜”,就是以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形式、具体的载体,让学生在旅途中学习,不仅可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还能够使学生多层次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格局,促进其实现梦想。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路就是书”。“访名胜”就是一本永远在行走的创新之书、实践之书,学校将和学生一起携梦而行!
关键词:研学旅行;访名胜;核心素养
一、“研学旅行”概述
时下,“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词汇,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也指出德育活动有多种类型,研学旅行活动是其中之一。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思考和觉悟”。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也在一直强调学生应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学旅行”恰恰强调了学生到生活和实践中去经历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学生在生活中成长的重要理念。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生灵魂成长的最好家园。但是如何找准“研学旅行”的切入点,架构起符合地方特色和校情的实施体系,是每个学校实施“研学旅行”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塔山小学的办学特色是“真爱”,怎样让“真爱”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艺术涵养、审美情趣?学校积极探索“五名”工程新思路,通过“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剧、访名胜”,整体构建美育环境,引导学生表达、探究、描绘、歌唱、游历、寻找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远的目标。
在进行“研学旅行”思考、融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五名”工程中的“访名胜”恰恰是“研学旅行”最具体的践行方式。“访名胜”讲究行知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使学生由书本走向社会,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与“研学旅行”所倡导的带学生走出校园,使之在行中看,在行中思,是不谋而合的。通过“访名胜”,学生能够在与校园不同的环境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自然、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公共道德等的体验,培养自身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访名胜”是一种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集体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完全符合“研学旅行”的实施理念。
二、“访名胜”的课程模式
找准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学校确定了“访名胜”的研究理念:在行动中勤实践,实践中获真知,真知中展眼界,眼界中扩格局,格局中定人生。依据理念,学校将“访名胜”的内容进行了以地域为经线,以年级为纬线的立体化梳理,最终以“乡土情、齐鲁韵、中华魂、世界风”四个维度,以小学五个年级十个学期的跨度,以必选和备选两种行走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内容建构。学校围绕着“课程实施”的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确定了“访名胜”的三步课程模式。
1. “知名胜”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教给学生具体的“研学旅行”的学习策略:了解名胜的风土人情、景点传说、美味小吃、地理风貌、交通标志、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等。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获取名胜的相关资料。
2. “访名胜”
到达目的地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如能根据交通标识使用本地的交通工具等。在参观名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注重体验,还要写旅途日记、拍照片、寄明信片等,记住美好,留住记忆。
3. “研名胜”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讨论研学中的发现:“这个和我们一样,这个和我们不一样,为什么?”学生在发现、比较、思索中,能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逐步完善人格,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在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自制PPT,将收集的资料、规划的路线、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旅途中的感受等进行分享和汇报。
“知名胜——访名胜——研名胜”的三步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探究模式、行为模式,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让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三、结语
“乡土情”让学生了解了身边的典故和传承;“齐鲁韵”让学生有目的而行、有眼界而观、有内涵而思;“中华魂”“世界风”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培养了爱国意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访名胜”,就是以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形式、具体的载体,让学生在旅途中学习,不仅可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还能够使学生多层次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格局,促进其实现梦想。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路就是书”。“访名胜”就是一本永远在行走的创新之书、实践之书,学校将和学生一起携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