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让学生课上举例,获取感性材料,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驱动力
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举例,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1.学生优先举例
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我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要求学生先举例,一个学生就讲了“出口三只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几支小小的蜡烛真能抵上台大彩电?这引起其他学生的极大兴趣,我给学生讲了其中的奥妙: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事例讲完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又紧追一步:“科技蜡烛对我们有何启示?”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优先举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我在讲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时,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讲了《山羊与北京》的事例,山羊与北京有什么联系呢?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造新热情得到了激发,为培养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拓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都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产生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我在讲到“依法治国”时,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学生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学生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2.鼓励质疑
例如,我在讲到“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时,有的同学问:“既然西部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西部挖人才(如引进教师)?等等,对于这些质疑,教师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并联系课本知识和当前形势给予一分为二的答复。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是在这质疑、释疑中得到培养、提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就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只不过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表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介绍自己的两种做法。
1.参与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参与争辩
思想品德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四.施教者善于观念更新,不断创新,是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金钥匙”
曾读过一篇短文,其中有几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花一种思维更重要。”仔细想想,教学工作亦是如此。纵观近年来中考,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付中考。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金钥匙”,就在于要把握好“四个联系”:钥匙之一——把握好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但许多同学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往往比较零散,不系统,因此在复习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罗列知识提纲,学生起“填空”作用,要让学生列出复习提纲,从总体上把握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化。钥匙之二——注意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要求学生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增进生活体验。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克服以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僵化的学习方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探究创新能力。钥匙之三——强化政治与历史两学科的综合与联系。这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寻找两学科的共同点、结合点、联系点和切入点,学会用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分析、验证抽象的政治观点,用政治观点来概括归纳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两学科的综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钥匙之四——重视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知识的联系。近几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显示鲜明的时代性,关注时事政治焦点。
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常教常新,一定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这块绿色的园地上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联通:726108陕西省洛南县杨村中学)
一.让学生课上举例,获取感性材料,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驱动力
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举例,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1.学生优先举例
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我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要求学生先举例,一个学生就讲了“出口三只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几支小小的蜡烛真能抵上台大彩电?这引起其他学生的极大兴趣,我给学生讲了其中的奥妙: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事例讲完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又紧追一步:“科技蜡烛对我们有何启示?”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优先举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我在讲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时,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讲了《山羊与北京》的事例,山羊与北京有什么联系呢?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造新热情得到了激发,为培养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拓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都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产生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我在讲到“依法治国”时,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学生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学生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2.鼓励质疑
例如,我在讲到“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时,有的同学问:“既然西部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西部挖人才(如引进教师)?等等,对于这些质疑,教师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并联系课本知识和当前形势给予一分为二的答复。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是在这质疑、释疑中得到培养、提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就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只不过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表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介绍自己的两种做法。
1.参与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参与争辩
思想品德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四.施教者善于观念更新,不断创新,是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金钥匙”
曾读过一篇短文,其中有几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花一种思维更重要。”仔细想想,教学工作亦是如此。纵观近年来中考,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付中考。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金钥匙”,就在于要把握好“四个联系”:钥匙之一——把握好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但许多同学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往往比较零散,不系统,因此在复习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罗列知识提纲,学生起“填空”作用,要让学生列出复习提纲,从总体上把握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化。钥匙之二——注意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要求学生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增进生活体验。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克服以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僵化的学习方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探究创新能力。钥匙之三——强化政治与历史两学科的综合与联系。这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寻找两学科的共同点、结合点、联系点和切入点,学会用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分析、验证抽象的政治观点,用政治观点来概括归纳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两学科的综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钥匙之四——重视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知识的联系。近几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显示鲜明的时代性,关注时事政治焦点。
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常教常新,一定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这块绿色的园地上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联通:726108陕西省洛南县杨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