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关心的核心问题,而配置规模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关于科技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有大量研究,但是,现有研究普遍缺乏好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价值预算模式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基于价值预算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并据此演绎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资源优化配置行为。
关键词:价值预算;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资源配置工作就显得日益重要。目前,众多学者分别从多个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研究,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做出很大贡献。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各领域实现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科技创新资源是创新经济要素、制度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但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尚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在部门、地区间分布还比较“分散”,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和错位现象仍旧存在,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具体配置和使用中,还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进行创新资源配置,则能够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的发生。
一、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浪潮,各国的科技活动正在互相渗透、交织和融合,各种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影响着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力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例如,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已经达到每年5000亿美元,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人,预计在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20%。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来推动本国创新。近些年来,强调科学知识要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采纳。政府的作用通过在不同主体间对立的、相符的或者利益互补的复杂互动过程中得以体现,包括制定创新规划,进行监管和调控;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支持;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法律体系;培育技术市场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等。例如,很多国家采取诸如利用减税政策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开支,促进军工技术创新与民用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促进,提高本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财政资金配套实行统一协调、统筹规划方式等创新治理措施。此外,创新的法律体系也日益健全。
二、价值预算模式下的科技资源配置
(一)工具价值型创新项目的交叉补贴
工具价值型创新项目的盈余对内在价值型创新项目的交叉补贴,反映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偏好。如上所述,由于新增工具价值型创新项目的边际贡献为正值,而内在价值型科技创新为负值,因此,边际贡献为正的科技创新项目将补贴边际贡献为负的科技创新活动,除非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必须将工具价值型科技创新活动的盈余返还给出资方或分配给投资股东。没有交叉补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及其团队将不能辨识其社会价值,也不能增进其内在价值,这是建立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及其团队具有最大限度地追求科技创新活动内在价值的强烈欲望的假设前提下,而这一假设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个体的内在动机在团体和组织层面的表现。
(二)科技创新活动内在价值的追求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资源配置优化决策行为是在科技创新主体的市场力量强大和财务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但有没有固定收入(例如享有政府固定补贴或社会捐赠)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行为存在影响。对于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交叉补贴虽然不是必须的,但是不排除存在的可能。政府一般会对部分科研机构给予一定固定补贴,特别是非营利科研机构或经政府认定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不仅将尽其所能筹集经费,而且将所筹款项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并实现效用最大化。由于受创新资源的限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将在经费使用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价值。
(三)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决策的市场力量
在价值预算模式下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中,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对效率的追求意味着各创新项目组尽量少地从科研经费池中索取经费,或尽可能地为经费池的扩张作贡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就意味着尽量降低成本,并增加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边际贡献率。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将不太注重知识产品的数量、品质和价格,因为固定收入使其可以提升知识产品的品质,甚或提供超出成本价值的知识产品,其从事科技创新项目的边际内在价值有可能都为正值,开展边际内在价值为负值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成为必须。换言之,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边际贡献有可能全部为负值,因为固定收入将对该类项目给予补助,交叉补贴就不必要了。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交叉补贴成为其常规性行为,因为内在价值型科技创新项目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重要的激励因素,甚至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但是在财务约束极度糟糕的情况下,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将表现得更像一个企业。
三、结束语
科技资源配置的价值预算模式与我国大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所采用的绩效预算模式和收入预算模式相比,更能体现科技创新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也能更好地预测和诱导科技创新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2014.
[2]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5.
关键词:价值预算;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资源配置工作就显得日益重要。目前,众多学者分别从多个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研究,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做出很大贡献。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各领域实现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科技创新资源是创新经济要素、制度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但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尚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在部门、地区间分布还比较“分散”,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和错位现象仍旧存在,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具体配置和使用中,还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进行创新资源配置,则能够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的发生。
一、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浪潮,各国的科技活动正在互相渗透、交织和融合,各种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影响着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力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例如,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已经达到每年5000亿美元,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人,预计在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20%。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来推动本国创新。近些年来,强调科学知识要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采纳。政府的作用通过在不同主体间对立的、相符的或者利益互补的复杂互动过程中得以体现,包括制定创新规划,进行监管和调控;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支持;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法律体系;培育技术市场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等。例如,很多国家采取诸如利用减税政策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开支,促进军工技术创新与民用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促进,提高本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财政资金配套实行统一协调、统筹规划方式等创新治理措施。此外,创新的法律体系也日益健全。
二、价值预算模式下的科技资源配置
(一)工具价值型创新项目的交叉补贴
工具价值型创新项目的盈余对内在价值型创新项目的交叉补贴,反映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偏好。如上所述,由于新增工具价值型创新项目的边际贡献为正值,而内在价值型科技创新为负值,因此,边际贡献为正的科技创新项目将补贴边际贡献为负的科技创新活动,除非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必须将工具价值型科技创新活动的盈余返还给出资方或分配给投资股东。没有交叉补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及其团队将不能辨识其社会价值,也不能增进其内在价值,这是建立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及其团队具有最大限度地追求科技创新活动内在价值的强烈欲望的假设前提下,而这一假设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个体的内在动机在团体和组织层面的表现。
(二)科技创新活动内在价值的追求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资源配置优化决策行为是在科技创新主体的市场力量强大和财务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但有没有固定收入(例如享有政府固定补贴或社会捐赠)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的行为存在影响。对于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交叉补贴虽然不是必须的,但是不排除存在的可能。政府一般会对部分科研机构给予一定固定补贴,特别是非营利科研机构或经政府认定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不仅将尽其所能筹集经费,而且将所筹款项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并实现效用最大化。由于受创新资源的限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将在经费使用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价值。
(三)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决策的市场力量
在价值预算模式下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中,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对效率的追求意味着各创新项目组尽量少地从科研经费池中索取经费,或尽可能地为经费池的扩张作贡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就意味着尽量降低成本,并增加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边际贡献率。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将不太注重知识产品的数量、品质和价格,因为固定收入使其可以提升知识产品的品质,甚或提供超出成本价值的知识产品,其从事科技创新项目的边际内在价值有可能都为正值,开展边际内在价值为负值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成为必须。换言之,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边际贡献有可能全部为负值,因为固定收入将对该类项目给予补助,交叉补贴就不必要了。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交叉补贴成为其常规性行为,因为内在价值型科技创新项目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重要的激励因素,甚至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但是在财务约束极度糟糕的情况下,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将表现得更像一个企业。
三、结束语
科技资源配置的价值预算模式与我国大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所采用的绩效预算模式和收入预算模式相比,更能体现科技创新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也能更好地预测和诱导科技创新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2014.
[2]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