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而言,通行教材版本很多,比如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物理工具,也是传播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教授数学技能的信息载体。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揣摩教材,领悟其思想精髓,才能掌握数学教学的内核,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材;内核;研读;深入;对比;版本
要想找准教程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读懂教材是基础,教学设计要出质量、课堂教学要出水平,读懂教材是前提。因此,教师上课前就应该反复研读和琢磨教材文本,精心挑选授课材料,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理论的同时加强对知识本源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一个学习者的视角去揣摩教材。以此为基础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笔者以教学“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宏观把控,贯通文本
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前,施教者应首先熟读所有教程内容,全面把握教程脉络结构。人教版数学五下第51页出示了求西红柿体积的问题场景,课程内容如图1:
这个例题处于单元尾段,由于西红柿、土豆等果蔬的外观形体具有不规则性,因此,求它们的体积实则是求立方体体积的变式与延展,无法套用现成的公式,然而,体积的原始定义却可以依据立方体体积的实验求法推导而出。故而,教材中安排了与此相关的习题,如第52页“做一做”第2题(如图2)。
很明显,例题将番茄浸入盛水的量杯中,让学生根据水位升高的幅度计算番茄的体积,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体积的等量转化,水位差的计算属于低年级的减法内容。教材为何要这样编写?显然是出于对“排水法”的考虑,利用“转化”思想将不规则体积等值转换为规则体积,才是编者的真实意图。
习题的编排是逐渐深入推进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排水法时,有意将容器设计成长方体,这样一来,排水体积刚好等于一个长方体水柱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为水柱体积,再利用長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求出水柱体积,进而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这样的设计思路,比例题的操作设计要更细致,更注重思维的衔接和过渡;“练习九”第 7题(如图2)与“做一做”第2 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但题目条件设计不同,有一些干扰条件,需要学生注意分辨和筛选,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①直接用放入苹果后的水柱体积减去之前的水的体积,即(2×2×1.5)-5.5=0.5(L);②可以用前后的水位差来求出苹果的体积,即[1.5-(5.5÷2÷2)]×2×2=0.5(L)。在多种解法中突出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重要性,凸显底面积与高在求体积过程中的关键地位。而“练习九”第16题(如图2)是披着几何外衣的代数题目,将大球体积和小球体积分别看成两个未知数,列式解答即可。
二、深度研读,吃透教材
在整体了解编者意图后,教师仍需深度钻研教材,通过各方对比联系剖析教材,以生本位思想解析教材,准确锁定教学重难点,使预期目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强。研读教材时,不妨多关注不同版本、不同区域教材的联系,并进行清晰的对比,有利于教师便利地做出目标规划和教学设计。
在浙教版教材中没有安排相关内容教学,碰到此类问题,教师只有及时补漏,除了比较常见的普遍采用的排水法,还可以把不规则外形的物体通过巧妙的切分重组,整合成近似规则图形的方法来求体积,但后者在学习极限思想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部分内容在其他省属教材中均有涉及,由此可见,“排水法”及“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在小学阶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练习二十七第14 题(如图3)也是与此有关的问题。
前面的教材中的习题,大都只是求出升高水柱的体积,未曾出现水“溢出”的情况,而这道题中却要求出水溢出多少升,难度增加不少,也就是放入物体后,所放物体的体积被转换成两部分,一是水位升高至容器口后上升的水柱体积,二是漫出的水体积。很显然,在实践活动中,理应让学生反复尝试,在重复操作、试验中列举排水的几种可能:水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水位上升至容器口并且溢出、水位上升后不足以浸没这个物体。这些情况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做了分类讨论。这样,教师在深入研究对比各版本教材的异同时,又为制定教学目标和预设教学过程开拓了思路。
三、生为主体,身份置换
教学者的“教”是以学习者的“学”为导向的。研读教材时,教师还经常进行身份和心态的置换,站在一个学习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和审视教材。教学对象的认知起点、求知动机、最近发展区是什么?认知起点:业已娴熟掌握规则几何体体积求法,并能熟练运用一些基本方法解决一般问题。最近发展区:能根据上升后的水柱体积求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能领悟“排水法”的实施原理,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应用排水法,解决外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问题;能初步领会“转化”思想的奥妙。学生相关的经验认知有哪些?如养乌龟、乌鸦喝水的模型等。学生能够自行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能够根据例题的直接经验来解决类似问题。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什么?用生活经验佐证数学理论。与此同时,将液面上浮,分为漫出和不漫出两种情况,番茄全部浸入水中的条件变更,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
从学生的立场去感知教材,教师就能更便捷有效地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精准框定教学重难点,确立施教的基本方针,规划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罗列出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有了以上准备,初始教学轮廓也就成型了:准备材料、设计思路、筛选精华、编排使用、操作完毕、汇报交流、总结提高、思想渗透、丰富题型、练习巩固。
关键词:教材;内核;研读;深入;对比;版本
要想找准教程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读懂教材是基础,教学设计要出质量、课堂教学要出水平,读懂教材是前提。因此,教师上课前就应该反复研读和琢磨教材文本,精心挑选授课材料,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理论的同时加强对知识本源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一个学习者的视角去揣摩教材。以此为基础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笔者以教学“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宏观把控,贯通文本
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前,施教者应首先熟读所有教程内容,全面把握教程脉络结构。人教版数学五下第51页出示了求西红柿体积的问题场景,课程内容如图1:
这个例题处于单元尾段,由于西红柿、土豆等果蔬的外观形体具有不规则性,因此,求它们的体积实则是求立方体体积的变式与延展,无法套用现成的公式,然而,体积的原始定义却可以依据立方体体积的实验求法推导而出。故而,教材中安排了与此相关的习题,如第52页“做一做”第2题(如图2)。
很明显,例题将番茄浸入盛水的量杯中,让学生根据水位升高的幅度计算番茄的体积,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体积的等量转化,水位差的计算属于低年级的减法内容。教材为何要这样编写?显然是出于对“排水法”的考虑,利用“转化”思想将不规则体积等值转换为规则体积,才是编者的真实意图。
习题的编排是逐渐深入推进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排水法时,有意将容器设计成长方体,这样一来,排水体积刚好等于一个长方体水柱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为水柱体积,再利用長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求出水柱体积,进而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这样的设计思路,比例题的操作设计要更细致,更注重思维的衔接和过渡;“练习九”第 7题(如图2)与“做一做”第2 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但题目条件设计不同,有一些干扰条件,需要学生注意分辨和筛选,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①直接用放入苹果后的水柱体积减去之前的水的体积,即(2×2×1.5)-5.5=0.5(L);②可以用前后的水位差来求出苹果的体积,即[1.5-(5.5÷2÷2)]×2×2=0.5(L)。在多种解法中突出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重要性,凸显底面积与高在求体积过程中的关键地位。而“练习九”第16题(如图2)是披着几何外衣的代数题目,将大球体积和小球体积分别看成两个未知数,列式解答即可。
二、深度研读,吃透教材
在整体了解编者意图后,教师仍需深度钻研教材,通过各方对比联系剖析教材,以生本位思想解析教材,准确锁定教学重难点,使预期目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强。研读教材时,不妨多关注不同版本、不同区域教材的联系,并进行清晰的对比,有利于教师便利地做出目标规划和教学设计。
在浙教版教材中没有安排相关内容教学,碰到此类问题,教师只有及时补漏,除了比较常见的普遍采用的排水法,还可以把不规则外形的物体通过巧妙的切分重组,整合成近似规则图形的方法来求体积,但后者在学习极限思想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部分内容在其他省属教材中均有涉及,由此可见,“排水法”及“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在小学阶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练习二十七第14 题(如图3)也是与此有关的问题。
前面的教材中的习题,大都只是求出升高水柱的体积,未曾出现水“溢出”的情况,而这道题中却要求出水溢出多少升,难度增加不少,也就是放入物体后,所放物体的体积被转换成两部分,一是水位升高至容器口后上升的水柱体积,二是漫出的水体积。很显然,在实践活动中,理应让学生反复尝试,在重复操作、试验中列举排水的几种可能:水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水位上升至容器口并且溢出、水位上升后不足以浸没这个物体。这些情况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做了分类讨论。这样,教师在深入研究对比各版本教材的异同时,又为制定教学目标和预设教学过程开拓了思路。
三、生为主体,身份置换
教学者的“教”是以学习者的“学”为导向的。研读教材时,教师还经常进行身份和心态的置换,站在一个学习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和审视教材。教学对象的认知起点、求知动机、最近发展区是什么?认知起点:业已娴熟掌握规则几何体体积求法,并能熟练运用一些基本方法解决一般问题。最近发展区:能根据上升后的水柱体积求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能领悟“排水法”的实施原理,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应用排水法,解决外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问题;能初步领会“转化”思想的奥妙。学生相关的经验认知有哪些?如养乌龟、乌鸦喝水的模型等。学生能够自行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能够根据例题的直接经验来解决类似问题。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什么?用生活经验佐证数学理论。与此同时,将液面上浮,分为漫出和不漫出两种情况,番茄全部浸入水中的条件变更,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
从学生的立场去感知教材,教师就能更便捷有效地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精准框定教学重难点,确立施教的基本方针,规划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罗列出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有了以上准备,初始教学轮廓也就成型了:准备材料、设计思路、筛选精华、编排使用、操作完毕、汇报交流、总结提高、思想渗透、丰富题型、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