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张力——撬动阅读教学走向深刻的支点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张力始终存在于学生的阅读中。阅读教学事实上就是一个发掘张力、消除张力螺旋上升的过程。阅读张力的揭发策略:陌生词句之处、言语空白之处、心理变化之处、看似矛盾之处。阅读张力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走入语境;唤醒积累,真切感受;拓展阅读,多项对话;放飞想象,填补空白。
   关键词:阅读教学;张力;撬动;支点;策略
   张力本来是物理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哲学范畴,主要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和落差。所谓阅读张力,一是指作者创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之间总有或多或少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有意或无意形成的,所以作品中有大量的言外之意的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形成了张力;二是指文本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包括语言结构、人生阅历、审美层次和精神人格等方面的距离与落差。阅读张力,不仅是阅读教学最可贵的资源,也是阅读教学生发的主要原因所在,更是阅读教学不断深化的持续动力和审美价值之源。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揭发阅读张力和消除阅读张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阅读张力这个支点,撬动阅读教学走向深刻与高效,使阅读张力有效促成学生形成高涨的阅读期待,浓厚阅读兴趣和持续阅读动力,真正成为阅读教学走向深刻与高效的引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所以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说明决定阅读教学关键因素的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存在言语理解、沟通和言语运用之间的距离和落差,即阅读张力。“对话”贯彻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起步,学生在与文本初次接触对话中发觉张力;“对话”是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教师引导帮助、同伴相互启发鼓励,逐步消除原有张力和生成张力的过程;“对话”也是阅读教学的终结追求,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相通互融,消除距离与落差,这当然也是阅读教学努力的目标。
   一、阅读张力的揭发策略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自主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基础上,尽可能理出与文本对话中遇到的阅读障碍与问题,并努力设法自己解决。然而,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和阅历毕竟是有限的,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是一名解读者,但不能以教师的视野代替学生的视野,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揭发阅读张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哪些信息是学生已经储存的,哪些信息与学生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文本与学生间产生的张力,引发学生阅读思考。
   (一)陌生词句之处
   阅读中与陌生词句遇到是经常的事情:一是初次遇到的不理解的语言表达现象,主要是陌生词句;二是某个常用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独特使用,与原有理解存在差异,使学生产生陌生感。阅读往往是由于词句的陌生、新奇引发思考,继而产生阅读期待与动力。陌生词句在阅读实践中往往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首先,阅读过程中词句的陌生感是学生语文经验或生活经验缺乏的表现,是读者的经验和作者的经验冲突的表现。消除词句的陌生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是通融文本的捷径。其次,感觉词句陌生,是因为词句表达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循着产生陌生感的词句,学生可以深入到作者的情感深处,可以还原作者当时的感受,可以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激情,可以触摸到作者的跳动的心灵。“陌生感阅读应作为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与作者对话,陌生词句正是很好的媒介,也是揭示主题的凭借。再次,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陌生词句是作者独特感受的表达,它带有很强的模糊性、概括性、形象性,是展开语感培养的好材料。最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2011年版课标的要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以学习规范的语言为起点。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关注文本的形式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在“运用”。教学中,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开展陌生词句的尝试运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陌生词句,除了首次相遇的陌生之外,主要还表现在词句运用形式的多样,或词性违反常规的使用,或搭配的反常,或词义的转换,或修辞的通感,或引申义的借用。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在陌生词句中揭发教学资源。
   (二)言语空白之处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交际工具,但由于语言文字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容易产生读者对文本与作者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还有,作者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文章内容上或句子中故意省略,就像国画中的留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这种“言”与“意”之间的差异形成了文本中的“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是产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张力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文本中的这些空白处,让学生发现自己与空白点之间形成的张力,并让学生借助想象和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积累去触摸言语空白深处的内涵。如人教版六(上)《穷人》一文,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复杂心理活动,作者前后用了7个自问句,采用了7处省略,留下大量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推想,尽量填补空白,后来几经讨论、修改,取得共识。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补充后面的文本,再与原文对照比较朗读谈感悟,学生读着读着便恍然大悟:课题是“穷人”,而文中没有一处提到桑娜一家是穷人。填补空白后学生发现桑娜一家穷得不能再穷了,但他们虽穷,却是精神的富翁,从而领略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触摸到了作者那颗对穷人充满同情的心。
   (三)心理变化之处
   编入教科书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的经典,文中人物形象十分鲜活生动,内心刻画入木三分,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激动,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类似这样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来发现学生阅读的张力,深入体会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如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一文,作者“我”的心理历程:失魂落魄(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火急火燎(赶到母亲劳动场所要钱)——后悔莫及(见到母亲超负荷的劳累与给钱的坚定)——坚定信念(母亲数落我不该替她买罐头后,又给我凑够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与母亲两次坦荡、坚定付钱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在学生心灵深处树立起“慈母”“情深”的高大形象。    (四)看似矛盾之处
   作者在创作时,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与凸显主题的需要,会打破常人惯有的思维方式,运用虚构、脱离实际甚至自相矛盾的特有写作手法,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采用陌生化写法。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如果凭着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意义的解构,当读到这种陌生化的结构或语言或情节时,便会产生阅读上的障碍,也就是阅读张力。事实上,正因为有了这种张力,才引起学生的期待,从而主动置身于阅读中。如人教版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父亲”在大地震后,面对余震不断,随时会发生爆炸的危险,他不听人们的劝阻和警察多次的阻拦,赤手空拳挖掘堆积如山的废墟38小时后,终于救出孩子阿曼达,并救起了同班的14个孩子。如果从常规思维肯定会认为它是一个伪文本。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文学作品有别于实用性文体,它追求的是情感真实而非内容的真实可信。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视角去领略表达的艺术和主题鲜明的手法。
   二、阅读张力的教学策略
   揭发阅读张力固然重要,然而仅有发现张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铺路架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潜入文本,倾听文本言语的声音,触摸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自己的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逐步减弱或消除阅读中的张力,实现阅读的有效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入语境
   课本中多数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都存在时空上的差距,在他们的生活阅历中很难找到文本的影子,更不用说亲身经历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因视界上的差距而误读误解。尤其是古诗,字面上的逐字逐句理解并不难,而要从诗意走向诗情,最后走向诗境就很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设法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或转折环节创设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视界的距离,使学生潜入语境,走向诗境。如古诗《江雪》在导入环节,可借助视频,让学生随着视频节奏边咏诵边走入诗中所描写的情境,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然后插入柳宗元生平介绍和创作《江雪》的背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借景抒情的美妙境界。创设情境、走入语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和教学必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尽量缩短学生与文本内容的距离,起到消除张力、事半功倍的效用。
   (二)唤醒积累,真切感受
   文本是作者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体验的描写,虽不能完全说文本是生活的镜子,但一个具体文本还是能在作家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中以及情感历程中找到其存在的影子,因而对它的解释也必定要求读者相关生活的经验呼应或对作者经历、经验的了解。作家萧乾曾把阅读比作经验的汇兑:“如果在你的经验库存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仍难兑现。”可见,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经验,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中艺术化了的生活及其所有的感受和体验。小学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况的描写,虽然这些情景学生多数未亲身经历,但在其生活积累、阅读积累中类似的画面、相似的意境却并不少见的,只要及时唤醒,加以运用,沟通联系,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内化为自我感受,从而消除阅读中的张力。
   (三)拓展阅读,多项对话
   为了有效展开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很多时候需要适时提供与文本相关内容的拓展的阅读。如记录作者成长经历与创作背景内容的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和写法相似的作者其他作品、教科书文本与作者原文本的对照阅读、其他作者对课文评价类文本的阅读等,同时鼓励课外大阅读、群文阅读、组织班级读书会等,目的是通过多方拓展阅读,缩小学生阅读与作者创作情感和意图之间、文本阅读与编者意图、学生阅读与教师教学意图之间的距离与落差,从而达到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平等、有效的对话。
   (四)放飞想象,填补空白
   可以说,阅读过程中没有想象、理解就无法实现,想象是沟通文本视野和读者视野的桥梁。前文已经提到过,文本中有许多语言的空白处,而这些空白处正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它提供了学生丰富想象的凭借。小学生是一个富有想象的群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处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文本中所未描写的画面,想象文本中人物此刻的内心活动,在填补空白点时逐步走入文本深处,与文本视野达成融合。如古诗语言凝练,主题集中,即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古诗意境优美、情境交融,充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有限的感知引发出无限的遐想。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变体性练习,把古诗改写成故事体、散文体、写景体、借景抒情体等,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其他文体也可以进行改变人称、补充内容、改变主人公、改变问题、改变结构顺序等改写练习。
   阅读张力因人而异,消除张力也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哈姆雷特”就行。消除阅读张力是相对的,生成永远是“常读常新”。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一颗匠心去帮助学生发现、消除、生成张力,这是语文教学走向深刻、高效的追求。
  [参 考 文 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余丽芹.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张力的发现与消除[J].吉林教育,2008(23).
  [4]沈君.在“多元”与“有界”间保持解读张力[J].浙江教育科学,2008(10).
  [5]施霞.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张力的发现与消除[J].中学课程资源,2007(12).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层崩落法在云南省有色金属矿山的应用情况、适用条件和在地下采矿方法中所占的比重,应当引起重视。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始建于1964年,隶属于大连市中山区政府,是一所有笃实文化传承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公办完全中学。初中部是大连知名的初中之一,教学质量雄居市区前茅;高中部以音乐
本文介绍的萤光数码管瞬时矿量显示装置是由微机、译码驱动电路及道大型萤光数码管构成的。现已应用在易门铜矿木奔选厂。文中论述了该装置的设计思想、各部分硬件电路的结构
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既有利于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又能大幅度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和总体拥有成本,是信息化始终需求。VMware领先的虚拟化解决方案提供了通过业务
本文介绍了大红山铁铜矿浅部熔岩铁矿和含铜铁矿的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选矿工艺流程论证及选矿工艺流程的研究。选矿工艺研究对贫铁矿的利用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满意的指标。
<正> 工程材料生产中采用微波加热已有若干年的实践,特别是用于干燥和固化方面。近年来,微波的应用已扩展到陶瓷烧结、金属熔炼以及材料涂镀等领域中。微波是波长1~300mm 的电
<正>3月26日,贵州省计划生育协会四届六次理事(扩大)会议在贵阳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2014年,省计生协会紧紧围绕人口计生"双降"目标任务,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计生民生、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释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能够质疑,是
近年来,贵州在人才工作方面采取了系列组合拳,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对本地和已有人才的培养成效明显。人才工作领域取得哪些新突破?应读者要求,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
本文首先辨析了包容性增长概念,解读了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信息化进程和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最后分析了信息时代包容性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