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清楚地知道,每到作文课时,学生便陷入长吁短叹之中,教师一番指导之后,便是学生用手中能够找到的作文宝典范文作榜样,或者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忙碌起来。45分钟很快过去了,能够按时保证质量完成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任务,常常从作文书上胡乱抄袭一篇范文应付了事,符合质量标准的也很少。考试前教师教学生大量死记别人的优秀作文,临时抱佛脚也十分盛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低效能高付出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这样说,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来说,似乎是抹杀了他们的辛勤付出,但是,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一点也不主观武断和过分。教师应该怎样教作文,学生应该怎样写作文,历年来教师们都作出过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师强调单项序列训练,有的教师强调语言思维训练,有的教师讲究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有的甚至将每一类别的文体归纳成许多固定的“格”加以训练。在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作文教学竞赛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表现与展示都是精彩、完美成功的,无懈可击的,让人大开眼界。但是,眼见的师生颇有才华的现场作文未必真实,大家都不会把学生能写出漂亮文章归功于教师的教学。因为要写出好的作文,对于师生来讲,同样,不是一两堂公开课上就能够做到的。那种当场指导,当场就写出美文的工夫绝对是只能博得喝彩,经不起推敲的。当堂写出让人认可的好文章,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作者的积累、思维的深度广度、心理因素、语文素养等。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毕业,依然说到写文章就痛苦,或者写不出好文章,写不出符合作文教学要求的文章,不少研究者分析寻找原因,认为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素材积累少、思维不够成熟等,著名的教育家刘国正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有自己的精辟论述,他说:“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宝藏的缘故。”①在初中毕业生中调查,我们也会得到答案,不是学生对写文章不感兴趣,而是他们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或写什么。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是信笔写来,无法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不能以学生考上了什么大学,或者升学率的高低,出了多少重量级的文人、大师来衡量,何况很多后来成为大师的人,或者在学生时代作文方面优秀的学生,并不认为是老师的功劳。作文教学应该以全体学生是否能够轻松自如地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作为首要标准。由此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求解决作文教学效率问题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五个结合”,才能走出困境,真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第一、作文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和理想化的结合。叶老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训练要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一定要如叶老所讲:“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作文力求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很多教师认为学生阅历浅,生活平淡,但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启示,一个波澜,一种表情,甚至一言一行,一字一语,均可作为我们命题的依据。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家庭里的,可以是学校的,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社会人生的,涵盖面非常广。教师不要人为地设置禁区和框框,要指导学生自由地表达。作文教学的视野很广阔,可以关注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描绘超现实的理想化领域的东西,人类总是要追逐理想化的精神食粮的,因此,即使很荒唐无稽,但只要是合法的就行。
第二、作文教学要做到个性化和共性化的结合。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文教学要力求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俗套影响,有独特新颖的构思及内容,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独特的、个性化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写文章中能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要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范文的示范性作用,因为每篇范文就是个性化的典范。还要善于指导学生作好个性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把从报上看到的,广播、电视里听到的,别人说话中零星的、散乱的有个性化的课外语言材料记录下来,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无论是对自己的个性化经历的再现,还是对范文的改写或者扩写,都鼓励学生注入个性化的思考,运用个性化的手法,写出自我独特的个性化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当然,共性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规律的把握以及主流价值取向等等。
第三、作文教学要做到实用化和文学化的结合。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十分强调文学教育和感情的熏陶,占有主导地位,作文教学走的是文学化和政治化的道路,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学修养的人。经过多轮教改后,我国的作文教学也逐渐与国外作文教学的主流接轨,由注重文学修养到注重语言实际功用,一些诸如记录、书信、评论、报告、调查等实用文体的训练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实际工作做准备。然而,诚如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荣生先生所说:“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课堂作文教学,一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应需”,如何搬掉作文难的包袱,变不想写为我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将作文变成学校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小试牛刀的利器。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实用化。二是在不同的考试中能够拿最好的分数,解决“应试”。这就讲究文学功底,要求文学化。作文教学不应该受考试指挥棒的干扰,应该立足实用,追求文学化,分步走,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先求其“通”,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完整,言为心声,辞能达意。再求其“好”。做到见解深刻,形象丰富,文采飞扬,个性突出。 第四、作文教学要做到写实化和虚拟化结合。作文教学既要务实,又要务虚,虚实相生。实际上,优秀的作文本身就是虚实相间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写实的问题有足够的关注,要求学生表达真人真事,写真感受,讲真话等,而且许多教师总是会带领学生先实地体验,再动笔作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过去流行的贾老师教作文就是很好的实地作文的范例。但是,虚是实的另一个方面,同样重要。一方面,人情练达即文章,另一方面,满纸荒唐言,未尝不可。“虚”是什么?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写想像中的世界,大胆虚构和假设;其二,即使是写实的东西,也有合理的真实,未必全是真。写自己了解的、熟悉的轻车熟路,容易解决作文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把作文的视野投射到虚拟的领域,绝对不要以自己的评价抑制学生进行虚构化的表达,而是要善于从中生成新的命题。其实,学生作文没有必要承载太多的成人化的沉重话题,即使无聊心境的记录宣泄,只要表达得酣畅清楚,一样是美文佳作,值得肯定。
第五、作文教学要做到课堂化和网络化结合。作文课堂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得法”,教师的指导也要少些花架子,多下真功夫。网络化实际上就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教师可以和他们成为QQ好友,利用网络的虚拟与非实名制,鼓励他们写作空间日志,要求写真实情感,教师与他们展开竞赛,并及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点评,好文章可以向外推出,消除他们的作文畏难情绪,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使作文成为生活的利器。
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有这样的“忠告”: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你最美的那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好的或不好的)。无论你想表现的是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牢记这个忠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妥善处理内容和技巧的关系问题,日常随笔训练和单项命题相结合,不要随意拔高和增加难度,这样学生作文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学校作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虽然不能只注重实用,还要考虑语言文字功底等,但毕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因此,更应该着眼于应用功能,要求不能过高。当然,我们的各种考试在作文的评价上,不要过多看重技巧和形式,要以内容的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个性等为主。满分作文不一定着眼于文质兼美,适当降低文学性标准要求,那些无脂粉气息的朴实之作,也应该获得高分。这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职场开始成功人生,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毕业,依然说到写文章就痛苦,或者写不出好文章,写不出符合作文教学要求的文章,不少研究者分析寻找原因,认为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素材积累少、思维不够成熟等,著名的教育家刘国正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有自己的精辟论述,他说:“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宝藏的缘故。”①在初中毕业生中调查,我们也会得到答案,不是学生对写文章不感兴趣,而是他们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或写什么。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是信笔写来,无法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不能以学生考上了什么大学,或者升学率的高低,出了多少重量级的文人、大师来衡量,何况很多后来成为大师的人,或者在学生时代作文方面优秀的学生,并不认为是老师的功劳。作文教学应该以全体学生是否能够轻松自如地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作为首要标准。由此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求解决作文教学效率问题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五个结合”,才能走出困境,真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第一、作文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和理想化的结合。叶老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训练要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一定要如叶老所讲:“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作文力求生活化,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很多教师认为学生阅历浅,生活平淡,但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启示,一个波澜,一种表情,甚至一言一行,一字一语,均可作为我们命题的依据。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家庭里的,可以是学校的,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社会人生的,涵盖面非常广。教师不要人为地设置禁区和框框,要指导学生自由地表达。作文教学的视野很广阔,可以关注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描绘超现实的理想化领域的东西,人类总是要追逐理想化的精神食粮的,因此,即使很荒唐无稽,但只要是合法的就行。
第二、作文教学要做到个性化和共性化的结合。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文教学要力求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俗套影响,有独特新颖的构思及内容,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独特的、个性化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写文章中能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要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范文的示范性作用,因为每篇范文就是个性化的典范。还要善于指导学生作好个性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把从报上看到的,广播、电视里听到的,别人说话中零星的、散乱的有个性化的课外语言材料记录下来,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无论是对自己的个性化经历的再现,还是对范文的改写或者扩写,都鼓励学生注入个性化的思考,运用个性化的手法,写出自我独特的个性化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当然,共性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规律的把握以及主流价值取向等等。
第三、作文教学要做到实用化和文学化的结合。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十分强调文学教育和感情的熏陶,占有主导地位,作文教学走的是文学化和政治化的道路,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学修养的人。经过多轮教改后,我国的作文教学也逐渐与国外作文教学的主流接轨,由注重文学修养到注重语言实际功用,一些诸如记录、书信、评论、报告、调查等实用文体的训练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实际工作做准备。然而,诚如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荣生先生所说:“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课堂作文教学,一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应需”,如何搬掉作文难的包袱,变不想写为我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将作文变成学校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小试牛刀的利器。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实用化。二是在不同的考试中能够拿最好的分数,解决“应试”。这就讲究文学功底,要求文学化。作文教学不应该受考试指挥棒的干扰,应该立足实用,追求文学化,分步走,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先求其“通”,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完整,言为心声,辞能达意。再求其“好”。做到见解深刻,形象丰富,文采飞扬,个性突出。 第四、作文教学要做到写实化和虚拟化结合。作文教学既要务实,又要务虚,虚实相生。实际上,优秀的作文本身就是虚实相间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写实的问题有足够的关注,要求学生表达真人真事,写真感受,讲真话等,而且许多教师总是会带领学生先实地体验,再动笔作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过去流行的贾老师教作文就是很好的实地作文的范例。但是,虚是实的另一个方面,同样重要。一方面,人情练达即文章,另一方面,满纸荒唐言,未尝不可。“虚”是什么?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写想像中的世界,大胆虚构和假设;其二,即使是写实的东西,也有合理的真实,未必全是真。写自己了解的、熟悉的轻车熟路,容易解决作文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把作文的视野投射到虚拟的领域,绝对不要以自己的评价抑制学生进行虚构化的表达,而是要善于从中生成新的命题。其实,学生作文没有必要承载太多的成人化的沉重话题,即使无聊心境的记录宣泄,只要表达得酣畅清楚,一样是美文佳作,值得肯定。
第五、作文教学要做到课堂化和网络化结合。作文课堂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得法”,教师的指导也要少些花架子,多下真功夫。网络化实际上就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教师可以和他们成为QQ好友,利用网络的虚拟与非实名制,鼓励他们写作空间日志,要求写真实情感,教师与他们展开竞赛,并及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点评,好文章可以向外推出,消除他们的作文畏难情绪,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使作文成为生活的利器。
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有这样的“忠告”: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你最美的那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好的或不好的)。无论你想表现的是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牢记这个忠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妥善处理内容和技巧的关系问题,日常随笔训练和单项命题相结合,不要随意拔高和增加难度,这样学生作文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学校作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虽然不能只注重实用,还要考虑语言文字功底等,但毕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因此,更应该着眼于应用功能,要求不能过高。当然,我们的各种考试在作文的评价上,不要过多看重技巧和形式,要以内容的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个性等为主。满分作文不一定着眼于文质兼美,适当降低文学性标准要求,那些无脂粉气息的朴实之作,也应该获得高分。这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职场开始成功人生,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