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p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教学;少数民族;个性化
  一、美声教学中民族风格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音乐艺术中尤为突出。笔者作为朝鲜族声乐从业者、教师而言,在学习和工作中,就少数民族学生如何保留和发扬自身的民族特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工作。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有民族基因、地域特征、历史传承的印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与挑战。
  美声演唱以其包容性强和多元化的声音审美备受世界各国学习者和乐迷们的青睐,美声演唱讲究声音的通透、松弛和空灵,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目标及艺术追求绝对不是單纯的模仿复制,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因为在中国发展美声唱法对于我们而言有着更加深广且远大的意义和目的,即充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承与创新并举。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开始接受正规的美声唱法训练时,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这与其长期形成的演唱习惯及声音审美存在着一定差异,时常会出现观念方面的冲突和认知方面的偏差。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嗓音条件,对音色、音域、声部等问题进行准确判断与规划,切不可一刀切按照常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其次,充分研究学生本民族的民族属性及地域风格.尊重学生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情感,在教学中做到合理取舍。本人曾经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现作为少数民族教师,在这方面颇有心得。在笔者看来,民族元素是少数民族学生演唱的灵魂所在,在美声唱法中融入学生本民族的音乐美学思想甚至借鉴一些演唱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否则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心灵上的某种缺失,因为这是其成长发展中形成的固有认知,是情感的寄托和归属。例如对于朝鲜族学生来讲,鲜明的三拍子节奏让演唱变得生动充满灵性.在后期进行系统的美声唱法学习过程中,笔者会为学生挑选一些律动明显、轻快的作品,在演唱时学生可以结合本民族的演唱特点,一来可以让学生找到相似之处,慢慢过渡到系统的声乐学习状态,另外也可以让作品焕发新的活力。笔者认为,美声教学中并不应该谈民族色变.更不是要与民族演唱完全割裂开来,相反的教师应当秉承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开放的治学态度.让民族个性在美声唱法的教学及演唱实践中得以展现和发扬。
  在中国,自古以来音乐艺术就承担着一项重要的“非音乐”职能,那就是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教化、宣传,近年来我们的声乐演唱就被各方提出了“接地气”的要求。美声唱法虽属“舶来品”,但是随着演唱方式的不断创新突破,现在已不再是曾经大众避之不及的“阳春白雪”了,这完全归功于我们对民族属性的探索与融合,让更多老百姓甚至是少数民族同胞们喜欢上了这种融人中国风格、民族韵味的演唱。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说过:“艺术家、画家、诗人和音乐家——主要是通过对现实进行拔高或美化来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今时代,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提升大众艺术审美的重大职责,而艺术审美与我们的国情、民族风格、审美习惯密不可分,因此,脱离了民族属性谈演唱,必然是单一的片面的,是不符合中国人审美的。
  二、美声教学中民族风格的把握
  美声教学中,民族风格的把握应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一味西化但也绝对不是照搬传统民歌戏曲的演唱方法,如何把握尺度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声音审美观念的树立、语言准确度和清晰度把握、演唱方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在美声唱法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演唱技巧不断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很容易走入误区.认为浑厚、雄壮的声音才是美声唱法该有的声音效果.盲目地“撑大”发声腔体,来获取声音的厚重感。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美声唱法的音色应该是圆润的、柔和的,因此极力掩饰自己本身明亮的音色,实现声音的“圆润”,最终声音像笼罩着厚厚的幕布一样,无法完全透出来,上述两种情况都属于对自身音色或整体声音概念没有清晰认知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声音判断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帮助其厘清错误的声音观念,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关键所在。例如,对于部分蒙古族男中音而言,本身音色醇厚、低沉,如若一味的追求声音的“浓度”,必然会出现压喉、高音演唱困难的尴尬情况,此时如何让学生转变声音理念,帮助学生撤掉多余的肌肉力量,让声音变得灵活、有质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另外,对于部分本身嗓音条件“尖、亮”来自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女高音而言,演唱时真声偏多、腔体较为扁塌,因此真假声的比例问题以及共鸣腔的配合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让声音变得自然而柔和,绝不是让声音变得“虚、散”,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在原有音色基础上的调整.后者则完全让学生丧失了本身的音色。因为受生理条件的制约、人体机能的影响,我们的发声器官处于时刻变化之中.而且随着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对声音的把握也会更加自然,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声音的美化和修饰是声乐学习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所以,对于学生每个时期声音的预判和鉴别,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调整教学手段的先决条件。
  (二)语言的准确性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不懂音乐的听众而言,语言是获取歌曲内容的直接方式.所以演唱者的咬字问题在美声教学中是重要内容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长期生活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免会受到方言土语的影响,并不自觉地将日常说话习惯融人演唱中,在演唱作品时出现字音变形、前后鼻音不分、有个别音发不出等情况。例如意大利语中“e”这一元音,受方言影响很多同学会发成“ei”的音,其次,“r”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尽浑身解数都解决不了这一难题,在演唱外文作品时,这是造成“韵味不足”“不够纯正”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演唱带有后鼻音的字词,堪称噩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咬字习惯并非易事,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通过朗诵、顺口溜等手段来纠正学生的咬字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问题在声乐学习中.无论是对于外国作品还是中国作品而言,都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实际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持久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此时,作为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学生攻克难题,不可过分苛责更不能放任不管。
  (三)借鉴要适度
  少数民族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受本民族演唱习惯的影响,在演唱外国作品时总会让听众产生“张冠李戴”的不适感,时常有人调侃道:“意大利民歌唱出了原生态的味道”。为了避免这种窘境的出现,首先学生应当在民族风格的把握上做足功课,如背景资料的查询、歌词内容的全面解读等。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挑选作品时就要严格把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及演唱习惯,扬长避短。
  我們提倡美声唱法中国化,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可以不遵照谱面内容肆无忌惮的进行所谓的创新,我们经常会听到在演唱外国作品时随意加滑音以凸显中国韵味的滑稽演唱。如此片面的、流于表面的肤浅演唱,是对作品的不尊重甚至是亵渎,尤其对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的作品而言,完全扭曲了作品的原貌,这种“创新”举动理应被及时制止,同时这也是演唱者艺术修养、文化修养欠缺的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倡的发扬民族个性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是行得通的艺术,学术借鉴。比如在演唱韩国艺术歌曲或者韩国地方民歌时,虽然与朝鲜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大相径庭,但是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如若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演唱方式及审美取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些作品如果用演唱朝鲜族民歌的行腔方式做适度的调整,是可以用于演唱韩国民歌的,有时候演唱效果甚至出乎意料。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借鉴其实归根结底是有关联性的,不是盲目的生拉硬套。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借鉴是相互的,美声唱法拓展了歌者的音域,加大了其音量,让声音共鸣效果更加丰富,因此学生在掌握了美声唱法的相关演唱技巧后.运用到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演唱中,有时会惊喜的发现演唱更具感染力了。曾经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就是本人培养的一名蒙古族女高音,这位学生的嗓音条件较好,音色明亮、音域宽广,但是在其演唱本民族的声乐作品时,通常听到的反馈都是:嗓音条件真好,但总觉得欠缺点什么。在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反复推敲,综合分析过后,本人发现:在其发声练习和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的混声技巧可以让其音色更加通透,而且能有效地解决掉其舌根硬、颈部肌肉紧张这一问题,在经过不断地磨合和实践之后,这位学生再演唱本民族作品时,似乎更具有蒙古族意蕴了。
  声乐教师应当具备宽阔的艺术视野,中西方、各民族之间均可以互通有无,多一分溢少一分缺,坚持适度原则的艺术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中一直践行的原则和理念。
  三、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艺术修养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分布、教育、医疗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现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声乐学生文化水平及艺术修养较为薄弱,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方面较为吃力,无法表达作品的深层含义。一个真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不仅需要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更需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
  声乐表演既是一种演唱技术与技巧的创造行为.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内涵等综合人文素养的表达方式。有技术无艺术的演唱是肤浅的、不深刻的,是无法引起他人共鸣的“歌唱匠人”。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水准的不断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对于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在逐年提高。唯技术论的演唱,很难让学生在艺术发展道路上取得突破,更无法在国际舞台上立足,长此以往,学生的职业生涯必定举步维艰,最终不得不改弦更张、放弃歌唱另谋出路,相信这是很多声乐教师都难以接受的残酷事实,尤其是对于那些嗓音条件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学生而言,必然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需要引起教师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否则将成为学生声乐演唱和从业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笔者看来,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少数民族学生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课后需要大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书籍等从中汲取养分,此外,声乐属于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对于音频、视频资料的分析研究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切不可“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对于教师而言,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不可拔苗助长、草草了事。在教学中,就练声部分而言,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重点内容要拆分讲解,反复多次进行演唱实践,充分让学生领悟相关的演唱技巧,举例做到典型、生动,因为声乐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准确找到歌唱发声的位置,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练准确。另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不是十分标准,在语言表达方面往往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让其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长篇大论,势必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言简意赅、“直击要害”是声乐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其次,在处理作品时,教师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技术技巧要求以及情感情绪的表达等方面的讲解,要尽量做到全面细致,关联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层的了解,在二度创作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使其演唱潜力得以充分挖掘。
  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需要打磨演唱技术和提升艺术修养同步进行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演唱的不完整,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学习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不畏艰难的勇气,随着演唱技术、演唱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再次演唱曾经的作品时,无论艺术表现力还是作品的完整度都会有显著变化。
  结语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是与音乐、文学、戏剧等其他姊妹艺术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渗透,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民族情感、文化内涵、人文追求等方面都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建立科学的声乐发展观,注重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要保留其个性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以扬州春节祈福送麒麟民俗背景催生的民歌为载体,通过口述史研究方法,针对送麒麟民俗由来、演唱场合、文化隐喻、表演形式、歌词即兴创编手法、传承方式等方面,访谈送麒麟演唱者夏增涛,梳理社会历史变迁中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思考如何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民俗艺术的核心文化品质,为当下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所用.传统民俗音乐表演的生命力,离不开形式和内容上的互动性、仪式性、环境性、即兴性等优秀文化品质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传统民俗艺术生命力三层面”的研究范式,即“音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互动品质、仪式性);音乐与表演者的关
[关键词]“欣赏+”模式;孤独症儿童;接受式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基于音乐学、心里学与治疗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应用于医学领域种的实践形式。人们在长期的音乐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诸多的应用方法,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接受式音乐治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应用形式,它以音乐欣赏为基础,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用语言交流、非语言表达等多元化的途径使音乐与患者建构起必然的联系.并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达到缓解患者病症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实践教学;专业体系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课程的開设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以及教师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等。因此,当前高校要不断加快自身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考评机制,使整体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戏曲元素;流行音乐;融合;多元性  一、流行音乐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融合及范示  近年来,流行乐坛中部分作品音乐本体中增加了新的艺术元素,将戏曲音乐片段融人流行音乐创作当中,为传统的创作手法寻到了新的突破。  (一)京剧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中国最早一代将戏曲音乐元素融人流行音乐中的曲目中,代表作品有《故乡是北京》《情思前门大碗茶》等。《故乡是北京》整首作品运用的是老北京的著名景观以及生
[关键词]哲学的起源;音乐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  关于“哲学”,很多现代人对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哲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独特的、思辨的看法。也有人觉得哲学是一种方法,习惯把事物哲学化。当然还有许多别的看法,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我说哲学如同空气,看似平常但又极为重要。哲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颇深,看似无形胜有形,音乐这一空间和时间的艺术,也被哲学所浸润着。这不需要多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钢琴: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河南省民办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承担了培育音乐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钢琴课程体系作为音乐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观念,进而全面提升民办高校钢琴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河南省民办高校教育政策  河南省民办高校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具体体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合唱课;高校;教学模式  合唱课是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集理论、实践、创作、审美为一体,是最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及艺术发展的重视,使得少数民族的音乐及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了小合唱教学,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较以往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以下就是作者对有关合唱课在综合型高校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摘要】文章主要对当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房地产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对《房地产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并在探析的过程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提升土建类高职毕业生的财商和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關键词】房地产金融;教学;课程改革;财商  如今,我国各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金融业对各行业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尤其是资金密集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金融业的支持,居民的住
[关键词]壮族;天琴;音乐  2003年开始.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天琴的完美演绎,吸引了大众眼球,学术界和艺术界纷纷对其充满好奇心与研究热情。天琴自此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笔者综述如下。  一、音乐本体研究  这一领域是学者最早研究的。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先生亲临广西龙州进行实地调研,并偶然发现这一美妙乐器——天
[关键词]音乐;西方;作品分析  从音乐专业的角度上来看,虽西方音乐史仅是音乐学研究中的分支,但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尤其是对西方音乐发展及作品产生过程的表述更是对研究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音乐分析的角度上来看,要想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然要对音乐作曲、创作的风格及特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同样表明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分析之间的关联是极为密切的。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下,方为研究者搭建起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