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的全民基本收入设想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重点应该是提供支付足额工资的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针对后工作时代的不切实际的方案
  硅谷的流行观点认为,机器人将很快蚕食掉所有人的工作,而为全民发放基本收入的政策将变得必要。最近,各大科技巨头都在大肆吹捧由硅谷慈善家资助的肯尼亚全民基本收入试点项目。
  在肯尼亚的试验中,测试者可以获得一份足以摆脱贫困的收入。40个偏远贫困村的6000名成年人每天能领取75美分(折合每月22美元),连续领12年。
  我们希望肯尼亚的试验能够成功。资金援助在消除发展中國家极端贫困方面有很大的前景。但如果要确保有效,就必须在持续的时间内将足够的金额直接发放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全民基本收入项目可以胜过那些既不能满足目标人群需求又往往滋生腐败的昂贵援助计划。
  不过硅谷的巨头应该稍微遏制自身的热情。肯尼亚的全民基本收入项目依赖M-Pesa系统,这是一个由对外援助的私人企业和前瞻性政府(而非慈善家)支持的盈利性移动银行系统。
  即使全民基本收入项目能在未来12年内在肯尼亚取得成功,也并非解决当前美国问题的办法。在美国推行全民基本收入项目,一方面昂贵到无力维持,另一方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最糟糕的是,全民基本收入的提案会导致人们故意忽略一些紧迫问题:诸如儿童、少数种族和民族群体的持续贫困状况;大多数家庭实际工资和收入停滞不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流动性下降;教育机会不平等;不稳定就业导致收入不稳定。
  技术的进步并未显著减少美国的总体就业岗位,但肯定降低了数百万劳动者的工作质量。新技术正逐步消灭那些常规性的手工工作和中等技能工作,加剧了劳动收入的不平等,这也是总体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成因。但是这一系列问题是否就表明每个美国人都该得到一份基本收入?
  即使为每个美国成年人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是个理想的目标,也没有人提出过资助其实施的严肃方案。在肯尼亚,每月22美元的付款已经可以很好地消除贫困,但在贫困线为年收入1.27万美元(2016年官方标准)的美国,这点钱微不足道。
  如果每年要向每个美国成年人发放1万美元的基本收入,总费用将高达3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花掉了联邦年度预算的3/4。这将需要有史以来最高昂的税收体系,但我们很少听到富裕的全民基本收入倡导者呼吁为自己加税。他们更有可能主张削减现有的社会福利支出,例如那些令包括儿童在内的占总人口2/5的底层民众受益的社会保障和其他计划。
  在我们等待肯尼亚全民基本收入试点的结果并预测智能机器人将来会消灭工作的同时,我们需要对那些帮助工人应对当前挑战的现有项目进行升级和强化,包括与就业相关的培训和终身学习机会在内的各层次优质教育体系,这对于培养劳动力市场急需但要求大量投入的技能至关重要。
  此外还需要一些转型援助项目来帮助工人及其家庭应付就业和收入上的波动。在硅谷,“破坏”意味着积极的变化;但在现实中,破坏意味着那些生计受到新技术影响的人将遭受实质性的痛苦。
  美国当前的保障项目(如医疗补助、失业补偿、营养补充援助计划和临时援助等)也应该加大力度。此外,美国应制定一个国家层面的全民收入保险计划,以帮助因失业、残疾、疾病或家庭成员死亡而面临困境的人。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劳动者从事独立工作,需要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工人(无论有无雇主)的流动性福利体系来取代当前以雇佣为基础的福利体系。
  美国还需要提高联邦最低工资水平。如果要实现最低工资与生产率同步增长的话,今天的时薪应当接近19美元,而不是7.25美元。在获得最低工资的工人中,一半以上是妇女,其中许多人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小费,因为政府允许餐馆支付令人震惊的2.13美元/小时的最低工资。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提高最低工资,有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表示赞成;希望硅谷的那些全民基本收入倡导者们也能如此。
  最后,美国应该开始为那些因自动化而丢失工作或扣减工资的工人研究制定一个包含经济状况调查的收入补贴计划。为此,以收入为基础的所得税应该被负所得税(类似于政府补贴)取代,这是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几十年前提出的一个想法——当时机器人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
  与全民基本收入不一样的是,负所得税会催生强大的工作激励,可以提升数百万低工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其中许多是“护理”和其他“个人服务类”工作,这些工作预计将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职业之一,而机器人也不可能“消灭”它们。
  正如泰迪·罗斯福所说,“生活所能提供的最好奖励就是有机会在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中努力奋斗”。今天的政策重点应该是提供支付足量工资的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针对后工作时代的不切实际的方案。
  (作者分别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Presidio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麦肯锡公司前董事)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不太可能产生智能的机器,但是合成生物学已经创造出智能的生命。如果你非要担心某种科学不可,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不如担心合成生物学吧  人工智能的概念从1956年提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60年。或许是因为人们对科学天生的幻想,或许是因为资本对科技新概念过于狂热,或许是因为各路媒体对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夸张表述……自2016年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似乎就进入了爆炸式增
期刊
2016年,民粹主义席卷发达国家,通常被认为概率极小的“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民主政治、国家主权与全球化力量针锋相对,去全球化的呼声在一些国家逐渐高涨。全球化进程持续了这么多年,今天的现状并非一朝之患,这背后有诸多深层原因。而在影响人类社会组织架构的众多原因中,思潮和理念总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世界经济一体化伴随着种种思潮和理念的衰落和兴起。有些理论精辟地描述事实,得到应验后让人感叹后知后觉
期刊
新加坡的主要经济功能是在金融、贸易、物流、人员流动、资讯和管理等方面作为区域枢纽。有了区域发展,新加坡自然能够参与其中,如果区域没有任何投资项目,新加坡也无法获得繁荣发展的机会  新加坡是一个对内施行良治,对外“广结善缘”的城市国家。2016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3167新加坡元(合52962美元),是全球最具活力、前景被持续看好的新兴经济体之一,被许多后发国家视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样
期刊
塞勒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领域,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会得出跟纯粹的经济学研究不同的结果,这种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  迪恩·卡尔兰(Dean Karlan)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扶贫创新行动的奠基人、行为经济学家、社会企业家。2007年,迪恩·卡尔兰曾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该奖项为美国政府授予美国独立研究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最高荣誉。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
期刊
预计在15-20年以后,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的贸易政策也将成为全球化的主导,中国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2016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挫,2017年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风险。“反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如何演变?对全球经济将产生哪些影响?怎样应对全球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国将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近日,《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就上述话
期刊
新经济模式无需大量的资本投资即可创新、制造和营销产品与服务,并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也使经济活动根据信誉进行财富和资源的分配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变,这一趋势席卷全国。这一点不仅能从逐步向服务业转型的经济中看出来,也能从大量更为具体的不同类型的发展案例中体现出来。表面看来,这些具体发展案例似乎毫不相关,但它们每一个都标志着更加深刻的社会经济模式变革。事实上,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模
期刊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掘各国发展的潜力,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理念和倡议究竟带来了什么?如何以全球视野设计并实施?它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影响如何?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接受了《中国经济报告》记者的独家专访
期刊
3月18-2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在稳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去一降
期刊
现在应该在欧盟银行监管改革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在银行业、资本市场、财政信息共享、结构性经济政策等方面建立更为一致的监管框架  自2007年欧盟金融系统严重失调以来,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陷入长达十年的动荡状态。直到目前,欧盟才慢慢从这个泥沼中爬出来。但金融和财政的混乱又演变为破坏性的政治事件,给经济和金融领域制造了许多挑战。  在近期的政治事件中,至少有一件会产生持久性的影响,那就是英国脱欧。此外,欧盟
期刊
创意者经济不仅能够贯通产业、文化、社会、传播等各个领域,更能够通过连接上述领域,提升中国的文创竞争力,优化互联网条件下的文创治理,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维系、团结和奋发的灵魂,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进一步扩大“软实力”的重要依托。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同志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外又着重提出“文化自信”,还特别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