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5—6年级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既有举一反三的积累,又有超越文本触类旁通的质的飞跃,它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视窗,逸进的是隽永的袅袅书香,享受的是与文本自由对话的畅达和率性。
然而留心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理想:家长受教育的情况相对较低,受家庭影响,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少:电视、网络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很少。(4)阅读消费较少:纵观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阅读能力欠缺: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何排除万难,引领学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来滋养心灵,充实头脑,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使之受益终生?作为一名高年级语文老师,责无旁贷身体力行。
【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将阅读当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养成阅读习惯的道路也就一马平川了。这目标在心的远景里,行动就得落实到教育教学的真实中。
(一)身教尤胜于言传
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子不学,师之惰。要想学生怎么做,教师既为人师表,理当身正为范,用行动召唤行动。我经常有意夹本好书或好的杂志进教室,课间坐在班上翻翻,读到好玩的会刻意念给大家听听,或者直接将好书推荐给大家。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推广到全班的,使班上出现了一群“明迷”。语文课堂上讲到郑成功、郑和、顾宪成、于谦这些明朝“明星”时,不少孩子能侃侃而谈,正因为他们在书中了解得太多了,甚至超越了对周杰伦、蔡依林的了解。
(二)借助课文作“诱饵”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篇是经典,有的故事性很强,孩子们学起来尤其兴趣盎然,此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学完《负荆请罪》,我向学生推荐《将相和》中的另两则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学习《小草和大树》,我向大家简述《简爱》的剧情,推荐课后自行阅读;学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我和学生们师生共读《鲁滨逊漂流记》,并开展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有兴趣,有目的,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是与伙伴们同步的活动,多了很多趣味,何乐而不为?
(三)发挥名家效应
这是一个明星崇尚的时代,语文的阅读大可与时俱进,只要教师会包装“明星”,推出“明星”,保管学生对明星无限景仰,趋之若鹜。课本中有不少名家作品,但这些“名家”对于学生来说绝对不及他们心目中的“明星”更有魅力。于是我大张旗鼓为这些大家正名,动用文字、评论、佳文欣赏、语言推崇、图片回顾等多种方式,将一些名家连同相关文学史铺陈到学生眼前、心中,激起明星崇拜感后,再大力推荐名家名作,那时的效果就是叫水到渠成。比如学习《草原》后推荐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学习《海伦·凯勒》后推荐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后推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学习《船长》后推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四)有形式才养内涵
单调,任何时候都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大敌,于是形式的多种多样,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就举足轻重了。我的“阵地”不少,除了正常的阅读课外,“见缝插针”是我的特长。早读课上,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朗声阅读美文佳作;中午的一刻钟写字课,我常讲着故事作为学生练字的“背景音乐”;阅读课上,学生PK讲故事,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不墨守陈规,不固定章法,因时因文因环境而定,如此,一切时间皆可用,于是一切形式皆有效。
【指导】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有了阅读的兴趣,愿意养成阅读的习惯,归根到底正确的阅读方法才是方向的指挥和效果的保障。
(一)读写结合,掌握阅读的根本
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延伸,那么课内学到的读法和经验就该迁移于课外阅读。既要能梳理文章脉络,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又要能展开想象,体会分析,讲书读“厚”。除了《新语文》是要求孩子们篇篇“动笔墨”阅读外,我们经常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训练,而且我还要求他们都有自己的“采蜜本”或剪报本,并让摘抄升级为个性的阅读收藏,在本子上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和心得,偶尔我们还会进行“专业性”训练——对一首诗或一个文章片段进行“赏析”……“口读”、“眼读”在这些指导训练中顺利升级为“心读”,效果超乎想象。
(二)读书交流,感悟阅读的真谛
读书交流是课外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好机会。我有时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阅读的收获或体会,有时引导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有时鼓励学生就共读的内容进行辩论……这样的交流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能动的参与,对于发言的学生来说是分享了心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对于全班的阅读氛围的营造来说,是推出了榜样,树立了典型,激励全体同学让阅读成为思考的过程。
总之课外阅读指导有规律可循,无定法可依,我们要善于吸取现代教育理念,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改革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切实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园子里拥有一方自由挥洒的一亩三分自留地。
——苏霍姆林斯基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5—6年级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既有举一反三的积累,又有超越文本触类旁通的质的飞跃,它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视窗,逸进的是隽永的袅袅书香,享受的是与文本自由对话的畅达和率性。
然而留心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理想:家长受教育的情况相对较低,受家庭影响,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少:电视、网络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很少。(4)阅读消费较少:纵观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阅读能力欠缺: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何排除万难,引领学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来滋养心灵,充实头脑,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使之受益终生?作为一名高年级语文老师,责无旁贷身体力行。
【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将阅读当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养成阅读习惯的道路也就一马平川了。这目标在心的远景里,行动就得落实到教育教学的真实中。
(一)身教尤胜于言传
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子不学,师之惰。要想学生怎么做,教师既为人师表,理当身正为范,用行动召唤行动。我经常有意夹本好书或好的杂志进教室,课间坐在班上翻翻,读到好玩的会刻意念给大家听听,或者直接将好书推荐给大家。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推广到全班的,使班上出现了一群“明迷”。语文课堂上讲到郑成功、郑和、顾宪成、于谦这些明朝“明星”时,不少孩子能侃侃而谈,正因为他们在书中了解得太多了,甚至超越了对周杰伦、蔡依林的了解。
(二)借助课文作“诱饵”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篇是经典,有的故事性很强,孩子们学起来尤其兴趣盎然,此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学完《负荆请罪》,我向学生推荐《将相和》中的另两则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学习《小草和大树》,我向大家简述《简爱》的剧情,推荐课后自行阅读;学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我和学生们师生共读《鲁滨逊漂流记》,并开展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有兴趣,有目的,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是与伙伴们同步的活动,多了很多趣味,何乐而不为?
(三)发挥名家效应
这是一个明星崇尚的时代,语文的阅读大可与时俱进,只要教师会包装“明星”,推出“明星”,保管学生对明星无限景仰,趋之若鹜。课本中有不少名家作品,但这些“名家”对于学生来说绝对不及他们心目中的“明星”更有魅力。于是我大张旗鼓为这些大家正名,动用文字、评论、佳文欣赏、语言推崇、图片回顾等多种方式,将一些名家连同相关文学史铺陈到学生眼前、心中,激起明星崇拜感后,再大力推荐名家名作,那时的效果就是叫水到渠成。比如学习《草原》后推荐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学习《海伦·凯勒》后推荐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后推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学习《船长》后推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四)有形式才养内涵
单调,任何时候都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大敌,于是形式的多种多样,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就举足轻重了。我的“阵地”不少,除了正常的阅读课外,“见缝插针”是我的特长。早读课上,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朗声阅读美文佳作;中午的一刻钟写字课,我常讲着故事作为学生练字的“背景音乐”;阅读课上,学生PK讲故事,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不墨守陈规,不固定章法,因时因文因环境而定,如此,一切时间皆可用,于是一切形式皆有效。
【指导】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有了阅读的兴趣,愿意养成阅读的习惯,归根到底正确的阅读方法才是方向的指挥和效果的保障。
(一)读写结合,掌握阅读的根本
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延伸,那么课内学到的读法和经验就该迁移于课外阅读。既要能梳理文章脉络,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又要能展开想象,体会分析,讲书读“厚”。除了《新语文》是要求孩子们篇篇“动笔墨”阅读外,我们经常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训练,而且我还要求他们都有自己的“采蜜本”或剪报本,并让摘抄升级为个性的阅读收藏,在本子上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和心得,偶尔我们还会进行“专业性”训练——对一首诗或一个文章片段进行“赏析”……“口读”、“眼读”在这些指导训练中顺利升级为“心读”,效果超乎想象。
(二)读书交流,感悟阅读的真谛
读书交流是课外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好机会。我有时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阅读的收获或体会,有时引导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有时鼓励学生就共读的内容进行辩论……这样的交流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能动的参与,对于发言的学生来说是分享了心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对于全班的阅读氛围的营造来说,是推出了榜样,树立了典型,激励全体同学让阅读成为思考的过程。
总之课外阅读指导有规律可循,无定法可依,我们要善于吸取现代教育理念,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改革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切实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园子里拥有一方自由挥洒的一亩三分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