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南非的种族和民族
在1652年以前,南非是单纯的尼格罗人种社会,即黑人社会。此后,欧洲的白人殖民者入侵南非,实现了对南非的统治。不同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移民国家,南非的白人移民及其后裔只占人口的少数,南非国内占人口绝大比例的是土著居民,即黑人。以这两大种族为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南非形成了十分错综复杂的种族民族关系。
根据南非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10月公布的《南非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南非共有人口5177万人,由黑人、有色人、白人和亚裔四大种族构成,分别占总人口的79.6%、9%、8.9%和2.5%。
二、南非民族管理机构的变化
南非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和班图人,17世纪后以荷兰、英国为主的白人殖民者侵入南非,自此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種族矛盾便产生了。19世纪中叶,白人统治者建立了四个政治实体:两个英国殖民地,即开普和纳塔尔殖民地;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即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治邦。1899年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中,英国人取胜。1910年四个政权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英国自治领,自此南非当局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
以1994年南非的首次的全民族大选为节点,南非的民众政策发生了转折,从种族隔离的民族管理政策转变为民族平等、淡化民族身份的民族管理政策。民族管理机构也随之发生转变。
(一)1994年以前的民族管理政策:种族隔离制
1、身份制度的隔离
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南非白人政府将南非各种族、各民族在身份上区别开来,形成了享有特权的白人种族和被歧视、压迫的非白人种族两大对立群体。1994年,制定《公民身份法》,以种族/族群为背景对全国人口进行身份确认。
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白人和非白人之间设置了巨大的身份鸿沟。二者之间的身份极不平等。前者享有极大的权利,而后者的公民权几乎被剥夺殆尽,处于严重的被压迫和被剥削地位。在南非的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制度下,社会成员根据这个来享有不同层次的权利。这种身份证制度是种族身份歧视政策的产物,凸显了每个人的族属身份,实际上是身份不平等的体现。
2、地区隔离:班图斯坦制度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仅在身份上实行白人和非白人的隔离和区别对待,还在地区上将白人和非白人(主要是黑人)隔离起来。南非政权为了保证白人的特权,实施了班图斯坦制度(Bantoustans,意为“班图人的家园”),亦称黑人家园。其做法是将黑人按照部族强行赶入特别划定的保留地内(这些保留地常处于偏僻贫瘠的地区),由部族自行管理,享有“自治权”和“独立权”,居民拥有所在班图斯坦的公民身份有权进入南非工作。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种族隔离和白人的优越地位制度化。
班图斯坦制度在白人政权的宣传下是为了促进黑人各部族的“自治”,但实际上是对黑人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的剥夺,是种族隔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班图斯坦制度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迁移到仅占全国国土面积13%的贫瘠的黑人家园,而剩下的87%的肥沃土地却全部由少数白人占据,这实际是对黑人土地的掠夺。其次,1970年南非政府制定了《黑人家园公民身份法》将被迁移到10个黑人家园的黑人身份固定化,获得“黑人家园”“国籍”的黑人因此失去了南非共和国的公民身份,这样南非黑人就在百分之八十七点的国土上,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和要求要求享有主要是又他们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的权利,丧失了为结束白人种族主义的殖民统治、掌握南非命运的“法律依据”。最后,即使在各个班图斯坦内,黑人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白人实际上仍控制着班图斯坦。白人统治者垄断着班图斯坦的经济命脉,包办他们的政治、司法、军事和外交等。班图斯坦被完全剥夺了主权,南非黑人群必然也没有真正的权利。
(二)1994年以后的民族管理政策
为了反抗南非的种族主义统治,南非的黑人和其他非白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同时,由于南非政府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南非白人政权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制裁。在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下,南非政府不得不对其种族政策作出调整。1989年,德克勒克出任国民党领袖和总统后,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对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非洲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等黑人领袖。1991年,非国大、南非政府、国民党等19方就政治解决南非问题举行多党谈判,并于1993年就政治过渡安排达成协议。
1、新宪法确立了种族(民族平等)的原则,赋予各民族以平等的权利
(1)1993年的临时宪法体现了在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中,废除种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人民基本权利的原则和要求,反映了平等和民主的本质。根据临时宪法,经过两年的谈判,南非于1996年制定了新宪法。
新宪法第一条对南非共和国的界定指出:南非共和国是统一的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建立国家遵循的价值包括①人的尊严,实现平等与促进人权和自由②没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③宪法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实行法制④成年人普遍选举权,全国统一的选民名册,定期选举,多党制民主政府,确保负责、应答和公开。对于公民资格,宪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实行统一的公民权;所有公民平等享受公民资格赋予的权利和利益。
新宪法的规定和以前实行的种族身份歧视政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根源上废除以种族、民族为基础的身份歧视制度,赋予每个不分种族、民族的公民以平等的公民权。
(2)宪法还保证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南非新宪法有专门条款保障民族语言、文化和宗教的自由,包括生活方式、政治取向、宗教信仰和文化归属。
(3)宪法明确尊重各部族的习惯法地位,承认部族领袖不仅在部族的公共生活中享有权威和合法性地位,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受到尊重。当然这种合法性不能与宪法的具体内容和精神所冲突。
这样,新宪法从国家到个人层面上,全面禁止; 包括种族、族群、性别、语言、宗教等各种歧视。原有的身份歧视隔离制度被废除。
2、在公共生活的各领域中淡化种族、民族身份
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政治和司法层面上,南非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反对任何种族和民族的特权。在这个意义上,种族和民族身份是不被强调的。
尽管南非存在多种民族,但从政府的构成即相应的政策文件看,南非官方对多民族这一事实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的方式,以淡化民族色彩,而突出公民身份。首先,从政府部门的设置看,南非并没有呢设置主管民族事务的专门部门,而是由文化艺术部兼管有关民族事务。其次,官方一再避免使用多民族这一个说法,在政策文件中较少提到这种说法。再次,针对多民族存在的客观事实,政府文件或网站一般用多元文化来描述或解释多民族的相关现象。
三、总结
南非的问题在于缺少一个核心的族群,而民族往往使围绕着核心族群形成的。更确切的说,南非的问题是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核心族群,这些核心族群是民族建构的基础。在1994年种族隔离制结束之际,大约一半的非洲裔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经历了数十载政治压迫的非洲人生活贫困,他们对纳尔逊 曼德拉抱有很高的期望。曼德拉不仅是当时新当选的南非领导人,而且一直在努力克服来自国民党和以祖鲁人为基础的因卡塔自由党的反对和阻力,缔造全民团结。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莱文森 著 葛公尚,于红 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M].时事出版社,2001.
[3]高永久.世界民族问题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在1652年以前,南非是单纯的尼格罗人种社会,即黑人社会。此后,欧洲的白人殖民者入侵南非,实现了对南非的统治。不同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移民国家,南非的白人移民及其后裔只占人口的少数,南非国内占人口绝大比例的是土著居民,即黑人。以这两大种族为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南非形成了十分错综复杂的种族民族关系。
根据南非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10月公布的《南非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南非共有人口5177万人,由黑人、有色人、白人和亚裔四大种族构成,分别占总人口的79.6%、9%、8.9%和2.5%。
二、南非民族管理机构的变化
南非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和班图人,17世纪后以荷兰、英国为主的白人殖民者侵入南非,自此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種族矛盾便产生了。19世纪中叶,白人统治者建立了四个政治实体:两个英国殖民地,即开普和纳塔尔殖民地;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即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治邦。1899年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中,英国人取胜。1910年四个政权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英国自治领,自此南非当局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
以1994年南非的首次的全民族大选为节点,南非的民众政策发生了转折,从种族隔离的民族管理政策转变为民族平等、淡化民族身份的民族管理政策。民族管理机构也随之发生转变。
(一)1994年以前的民族管理政策:种族隔离制
1、身份制度的隔离
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南非白人政府将南非各种族、各民族在身份上区别开来,形成了享有特权的白人种族和被歧视、压迫的非白人种族两大对立群体。1994年,制定《公民身份法》,以种族/族群为背景对全国人口进行身份确认。
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白人和非白人之间设置了巨大的身份鸿沟。二者之间的身份极不平等。前者享有极大的权利,而后者的公民权几乎被剥夺殆尽,处于严重的被压迫和被剥削地位。在南非的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制度下,社会成员根据这个来享有不同层次的权利。这种身份证制度是种族身份歧视政策的产物,凸显了每个人的族属身份,实际上是身份不平等的体现。
2、地区隔离:班图斯坦制度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仅在身份上实行白人和非白人的隔离和区别对待,还在地区上将白人和非白人(主要是黑人)隔离起来。南非政权为了保证白人的特权,实施了班图斯坦制度(Bantoustans,意为“班图人的家园”),亦称黑人家园。其做法是将黑人按照部族强行赶入特别划定的保留地内(这些保留地常处于偏僻贫瘠的地区),由部族自行管理,享有“自治权”和“独立权”,居民拥有所在班图斯坦的公民身份有权进入南非工作。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种族隔离和白人的优越地位制度化。
班图斯坦制度在白人政权的宣传下是为了促进黑人各部族的“自治”,但实际上是对黑人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的剥夺,是种族隔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班图斯坦制度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迁移到仅占全国国土面积13%的贫瘠的黑人家园,而剩下的87%的肥沃土地却全部由少数白人占据,这实际是对黑人土地的掠夺。其次,1970年南非政府制定了《黑人家园公民身份法》将被迁移到10个黑人家园的黑人身份固定化,获得“黑人家园”“国籍”的黑人因此失去了南非共和国的公民身份,这样南非黑人就在百分之八十七点的国土上,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和要求要求享有主要是又他们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的权利,丧失了为结束白人种族主义的殖民统治、掌握南非命运的“法律依据”。最后,即使在各个班图斯坦内,黑人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白人实际上仍控制着班图斯坦。白人统治者垄断着班图斯坦的经济命脉,包办他们的政治、司法、军事和外交等。班图斯坦被完全剥夺了主权,南非黑人群必然也没有真正的权利。
(二)1994年以后的民族管理政策
为了反抗南非的种族主义统治,南非的黑人和其他非白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同时,由于南非政府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南非白人政权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制裁。在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下,南非政府不得不对其种族政策作出调整。1989年,德克勒克出任国民党领袖和总统后,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对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非洲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等黑人领袖。1991年,非国大、南非政府、国民党等19方就政治解决南非问题举行多党谈判,并于1993年就政治过渡安排达成协议。
1、新宪法确立了种族(民族平等)的原则,赋予各民族以平等的权利
(1)1993年的临时宪法体现了在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中,废除种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人民基本权利的原则和要求,反映了平等和民主的本质。根据临时宪法,经过两年的谈判,南非于1996年制定了新宪法。
新宪法第一条对南非共和国的界定指出:南非共和国是统一的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建立国家遵循的价值包括①人的尊严,实现平等与促进人权和自由②没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③宪法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实行法制④成年人普遍选举权,全国统一的选民名册,定期选举,多党制民主政府,确保负责、应答和公开。对于公民资格,宪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实行统一的公民权;所有公民平等享受公民资格赋予的权利和利益。
新宪法的规定和以前实行的种族身份歧视政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根源上废除以种族、民族为基础的身份歧视制度,赋予每个不分种族、民族的公民以平等的公民权。
(2)宪法还保证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南非新宪法有专门条款保障民族语言、文化和宗教的自由,包括生活方式、政治取向、宗教信仰和文化归属。
(3)宪法明确尊重各部族的习惯法地位,承认部族领袖不仅在部族的公共生活中享有权威和合法性地位,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受到尊重。当然这种合法性不能与宪法的具体内容和精神所冲突。
这样,新宪法从国家到个人层面上,全面禁止; 包括种族、族群、性别、语言、宗教等各种歧视。原有的身份歧视隔离制度被废除。
2、在公共生活的各领域中淡化种族、民族身份
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政治和司法层面上,南非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反对任何种族和民族的特权。在这个意义上,种族和民族身份是不被强调的。
尽管南非存在多种民族,但从政府的构成即相应的政策文件看,南非官方对多民族这一事实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的方式,以淡化民族色彩,而突出公民身份。首先,从政府部门的设置看,南非并没有呢设置主管民族事务的专门部门,而是由文化艺术部兼管有关民族事务。其次,官方一再避免使用多民族这一个说法,在政策文件中较少提到这种说法。再次,针对多民族存在的客观事实,政府文件或网站一般用多元文化来描述或解释多民族的相关现象。
三、总结
南非的问题在于缺少一个核心的族群,而民族往往使围绕着核心族群形成的。更确切的说,南非的问题是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核心族群,这些核心族群是民族建构的基础。在1994年种族隔离制结束之际,大约一半的非洲裔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经历了数十载政治压迫的非洲人生活贫困,他们对纳尔逊 曼德拉抱有很高的期望。曼德拉不仅是当时新当选的南非领导人,而且一直在努力克服来自国民党和以祖鲁人为基础的因卡塔自由党的反对和阻力,缔造全民团结。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莱文森 著 葛公尚,于红 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M].时事出版社,2001.
[3]高永久.世界民族问题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