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眼”是我国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它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抓住“文眼”,就能更好地理清文脉,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文眼;关键词句;阅读方法;文脉;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然而由于方法不当,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抓住“文眼”,就能更容易理清文脉,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加快阅读节奏,提高阅读效率。那 “文眼”是什么呢?所谓“文眼”,就是文章精华之所在、全文主旨之所在。它具有统摄全文,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能。那如何指导学生去抓“文眼”,助力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其实抓“文眼”并不难,因为“文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云:“‘文眼’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遵循以上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抓取“文眼”进行问题预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脉,为精读文本做好铺垫,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牵一问而懂全篇之效。
一、从文题中抓“文眼”,顺藤摸瓜,水到渠成
有些课文的课题本身就是文章的“文眼”。碰到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为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是永恒的,这对于理解力不高的小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眼”。经过训练的孩子很快发现:“美丽”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有了“文眼”的引领,学生很自然就提出了接下来的问题:课题中的“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再读课文就少了盲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出了最能体现居里夫人“美丽”的句子。接下来,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找出的重点语段反复研读,写出自己的体会,最后在全班交流中加深对居里夫人永恒的美的认识,课堂教学目标很快轻松达成。又如,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也是从文题入手,以如下问题展开教学:“有这样一个人,深受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你知道他是谁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周恩来。”接下来我又问:“周恩来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话,你知道是什么话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顺势抛出问题:“周恩来立下这一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多个问题的设置对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再次通读课文,顺着中心问题的引领,层层深入,顺藤摸瓜,最终水到渠成,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二、从文首抓“文眼”,纲举目张,高屋建瓴
不少文章往往篇首就开门见山,点题明理。这种文章的“文眼”就藏于篇首之中。“文眼”在篇首,领起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中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句,找到了这个句子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文眼“杰出和爱国”就很容易了。此时学生就会明白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接下来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语句仔细品读,以备交流。这样的阅读课堂脉络是清晰的,经过训练后的学生自己就能掌握这种方法,把这节课要讲的重点穿起来,高屋建瓴,从而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再如,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也采用了上述方法来降低三年级学生的阅读难度。俗话说,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上课伊始,我就抛出了“寻找本文中心句和中心词”的问题,然后紧紧围绕设疑和解疑来安排教学。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样再找关键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就不难了,这时我相机在黑板上写下“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几个大字。然后我顺势提出问题: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学生再读文本,很快找出有关的语句,轻松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文眼”的引领下,阅读难度降低了,阅读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从文末抓“文眼”,总览全文, 以简驭繁
有些文章的结尾是作者设下的总览全文之笔,“文眼”往往在此。这种类型的文章,往往前面娓娓叙来,直到结尾处,点出“文眼”。这种在文章结尾处的文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草船借箭》的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就是总览全文之笔。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我抛出如下問题以引领学生对全文的思考:周瑜自叹自己的哪方面不如诸葛亮的?请用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词语来回答。学生很快抓住了 “神机妙算”一词,接着很快将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句子找出来。有了“文眼”的引领,以简驭繁,学生的阅读变得简单多了,大家不再无从下手,很快有了自己的思考,争相起来交流,整个课堂顿时活起来,动起来,热闹起来,这样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无疑是高效的。
四、从文中抓“文眼”,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有些 “文眼”藏于文中,就像小河上的一座精巧的桥,往往体现出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将德国风景民俗娓娓道来,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毫无疑问,如何让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感悟到深刻的哲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四五 十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学生马上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接下来以此为突破口切入教学,我再次提出问题:“这里的景色如何奇丽?这里的民族如何奇特?”以此问题引领教学,提纲挈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找到描写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部分。随后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这些优美朴素文字,同时获得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文眼”也是阅读教学之眼,抓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教会学生巧抓“文眼”,理清文脉,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架起一座座桥梁,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助力于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文眼;关键词句;阅读方法;文脉;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然而由于方法不当,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抓住“文眼”,就能更容易理清文脉,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加快阅读节奏,提高阅读效率。那 “文眼”是什么呢?所谓“文眼”,就是文章精华之所在、全文主旨之所在。它具有统摄全文,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能。那如何指导学生去抓“文眼”,助力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其实抓“文眼”并不难,因为“文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云:“‘文眼’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遵循以上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抓取“文眼”进行问题预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脉,为精读文本做好铺垫,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牵一问而懂全篇之效。
一、从文题中抓“文眼”,顺藤摸瓜,水到渠成
有些课文的课题本身就是文章的“文眼”。碰到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为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是永恒的,这对于理解力不高的小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眼”。经过训练的孩子很快发现:“美丽”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有了“文眼”的引领,学生很自然就提出了接下来的问题:课题中的“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再读课文就少了盲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出了最能体现居里夫人“美丽”的句子。接下来,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找出的重点语段反复研读,写出自己的体会,最后在全班交流中加深对居里夫人永恒的美的认识,课堂教学目标很快轻松达成。又如,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也是从文题入手,以如下问题展开教学:“有这样一个人,深受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你知道他是谁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周恩来。”接下来我又问:“周恩来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话,你知道是什么话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顺势抛出问题:“周恩来立下这一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多个问题的设置对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再次通读课文,顺着中心问题的引领,层层深入,顺藤摸瓜,最终水到渠成,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二、从文首抓“文眼”,纲举目张,高屋建瓴
不少文章往往篇首就开门见山,点题明理。这种文章的“文眼”就藏于篇首之中。“文眼”在篇首,领起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中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句,找到了这个句子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文眼“杰出和爱国”就很容易了。此时学生就会明白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接下来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语句仔细品读,以备交流。这样的阅读课堂脉络是清晰的,经过训练后的学生自己就能掌握这种方法,把这节课要讲的重点穿起来,高屋建瓴,从而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再如,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也采用了上述方法来降低三年级学生的阅读难度。俗话说,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上课伊始,我就抛出了“寻找本文中心句和中心词”的问题,然后紧紧围绕设疑和解疑来安排教学。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样再找关键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就不难了,这时我相机在黑板上写下“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几个大字。然后我顺势提出问题: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学生再读文本,很快找出有关的语句,轻松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文眼”的引领下,阅读难度降低了,阅读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从文末抓“文眼”,总览全文, 以简驭繁
有些文章的结尾是作者设下的总览全文之笔,“文眼”往往在此。这种类型的文章,往往前面娓娓叙来,直到结尾处,点出“文眼”。这种在文章结尾处的文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草船借箭》的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就是总览全文之笔。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我抛出如下問题以引领学生对全文的思考:周瑜自叹自己的哪方面不如诸葛亮的?请用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词语来回答。学生很快抓住了 “神机妙算”一词,接着很快将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句子找出来。有了“文眼”的引领,以简驭繁,学生的阅读变得简单多了,大家不再无从下手,很快有了自己的思考,争相起来交流,整个课堂顿时活起来,动起来,热闹起来,这样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无疑是高效的。
四、从文中抓“文眼”,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有些 “文眼”藏于文中,就像小河上的一座精巧的桥,往往体现出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将德国风景民俗娓娓道来,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毫无疑问,如何让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感悟到深刻的哲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四五 十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学生马上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接下来以此为突破口切入教学,我再次提出问题:“这里的景色如何奇丽?这里的民族如何奇特?”以此问题引领教学,提纲挈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找到描写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部分。随后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这些优美朴素文字,同时获得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文眼”也是阅读教学之眼,抓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教会学生巧抓“文眼”,理清文脉,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架起一座座桥梁,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助力于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