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伦理蕴涵的和谐思想探究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傣族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蕴涵着一定的和谐思想,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梳理、分析傣族传统伦理中蕴涵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傣族;传统伦理;和谐思想
  
  溯古思源,傣族传统文化源于古先民的“开天辟地”、载传于贝叶经的字里行间。傣族不仅同其它各民族一道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贝叶文化。傣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组成这灿烂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内含着鲜明的、极强民族个性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傣族传统伦理中的和谐思想做一番疏理、审视,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成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傣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朴实的是非善恶道德意识促进自我身心和谐
  
  善恶问题是道德意识的主题。善恶作为道德生活领域中的特殊矛盾,必然反映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构成了道德意识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成为道德行为的衡量准则,又成为道德行为的特定规范。规定着人们种种的利益关系和礼仪关系,是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范畴。在原始时期,傣族人为了求生存,就必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尤其是与大自然抗争,在这过程中,必然产生与之相符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
  
  1 史诗中的体现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族最早出现的叙事长诗之一,是最原始的傣族神话集成,它篇幅浩瀚,内容包罗万象,是古代傣族人智慧的表象。它内含的傣族原始“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识体现在:
  其一,关于人类诞生曲折历程的解释。史诗描述人类是诞生又毁灭,毁灭后又重生,如此三次而后生存下来的。史诗为什么要这样描述人类的产生呢?在第九章“葫芦人的传说”开篇处,有一段概要的说明:
  草木是这样/一草枯了一草绿/一树死了一树长/人类的生存/也像草木样……/从神开天起/从神辟地始/到人类形成/时间久远亿万年/天地毁了又形成/人类灭了又诞生/遭灾数千次/天地才永牢/人类才纯贞。
  为什么人类诞生后会遭受毁灭呢?史诗说,第一次神毁灭人类,是因为人类受蛇的欺骗偷吃了神果同中的疾病果而死亡,但是蛇却偷吃了生命果而长生不死、爬满大地,神不满意这种状况,用大火、大水把人和蛇一起消灭。第二次神毁灭人类,是因为人类中出现父女乱伦、道德堕落,神认为这一代人美好与邪恶不分,不是真正纯粹的人,因此将之消灭。史诗认为道德堕落、不辨善恶的人不是人,应当死亡。这反映了一种初始的善恶意识。
  其二,史诗对人心的认识。在第八章《人类形成》中,史诗说:
  所谓天底下最黑/莫过于人心/人心难猜测/人心难辩明/贪婪与暗算/是人类灾祸/祸根来自黑心肠/心黑是邪恶/邪恶会暗算/暗算最难防/心黑最可怕/心黑藏尖刺/面笑心中恶/人眼看不见/毒心比夜黑。
  用感性的观念“黑”来概括人心的特征,既直观、形象,又准确、深刻。这说明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已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和认识层次,并运用这种思维能力去认识人类社会特有的、深层的精神现象。显然,这里已然包含了傣族伦理道德思想的萌芽。
  其三,对劳动成果的爱护。在史诗中关于谷种的传说,曾说到最初的谷子有鸡蛋大,还长着翅膀,谁勤劳就飞往谁的家里,后来有个好吃懒做的女人,整天不劳动,只想吃好的,她嫌谷子太大不好吃,就用竹竿把谷子打碎,谷子一生气,就不飞往人家了,要人们自己到田里去挑。这个传说,一方面表达了应该对劳动成果的爱护和赞扬,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懒惰品行的厌恶和惩罚。
  
  2 生产劳动中的体现
  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是其道德意识和观念得以产生或形成的基础,傣族也不例外。傣族生产劳动中“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识直接体现在:
  其一,人们赞美勤劳,谴责懒惰。在大量的傣族有关农业的民间谚语中,赞美勤劳的有“勤堵水常吃鱼,勤种田得饭吃。”“种田要早起,不要像猫头鹰。”“栽秧时要约寨上的人相助,水沟边塌方要互相抢修。”“勤快人睡得温暖,懒惰人睡得冷清。”对那些不劳而获,好吃懒做的人,谚语讽刺他们是“吃像鸭子,做像螺蛳。…别人干活,看都不愿看;听到杀猪,跑去帮忙。”“看到好吃的,他想为什么没有三个肚子。”这些谚语,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是非好恶观念。
  其二,热爱劳动。傣族人民认为劳动和勇于征服自然的劳动者是值得骄傲和歌颂的。在傣族民间故事中有《大力士犁地》一文这样描绘:“古时候的地球,就像泡果一样的光滑,没有坎坎坷坷,坑坑洼洼,没有高山和深谷,也没有河流和湖泊,到处都是一片平坦。不久,人类出现了一个大力士,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也生得和他一样。有一天,大力士对妻子说:“白胖、俊美的妻子啊!我们不能整天走动在地球上白费时间,应该犁田犁地,种植树木和庄稼,让地球有高有低、有山有水、有红有绿,你同意不同意?”妻子十分同意丈夫的主张,于是他们就在地球上犁起田来。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犁呀犁呀,整整犁了一千年,终于把地球犁完了。田地犁好后,夫妻俩又在犁好的土地上种植树木,在犁沟上种下庄稼和花草。从那以后,地球才变得一片翠绿,有红有绿,绚丽多姿。这个故事生动具体,把傣族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千百年耕耘历史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其三,崇拜力量,认为“力就是美,美就是力”。狩猎能手不顾一切地跟猛兽搏斗。并战胜了猛兽,这就是美;柔弱者蹲在寨边,连小猎物都不敢捕捉,这就是丑;守卫村寨的英雄能英勇杀敌,即使失去一只手臂,也是美;柔弱者不敢与敌人争斗,被敌人活捉而得以生存,依然丑陋。善恶也与力的作用为标准,有能力获得食物并分给大伙享用者,即为善;没有能力获得食物而又去抢劫别人的食物者,即为恶。这种以力的功能作为善恶美丑的伦理道德观念,流行于整个傣族社会。因此,那时候的傣族民族性格,很剽悍、刚强。
  由此可见,傣族的“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识朴实而纯真,它是傣族社会实际生活的反映,同时也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氛围。
  
  二、朴素的家庭道德维系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伦理道德生活中,家庭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维系家庭生活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观念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从特定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尤其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1 婚姻的道德维系
  傣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傣族人认为这个制度是祖先帕雅桑木底制定的。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描述到,在傣族人结成夫妻、组成家庭以前,人类混乱而争斗,引起了神的愤怒,为此,帕雅桑木底对人们说:   就从今日起/人类要配偶/配偶成夫妻/夫妻要同住/觅食两人去/共同养儿育女……/生下儿女后/等他们长大/也要像长辈/男女相配偶/结为好夫妻/永远不分离
  这个制度在傣族古代原始歌谣《配偶歌》也有生动的表述:
  听啊,大家听着/雀成双,鸟成对/草会开花/树会结果/猴子有老婆/斑鸠有丈夫/相亲又相爱/养儿育女共生活/人类要配偶/不能再乱合/兄妹配成双/男女成一对/像斑鸠一样/配偶不分离/人类定兴旺
  傣族先民们相信这样的个体家庭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2 男女平等尊老爱幼
  与诸如汉族等一些族群的传统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傣族在男女性别价值观念上,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当然,最好是男女双全。这在傣族古代原始歌谣《祝福歌》有所体现:
  …………/你们二人结成夫妻/要共同操心过日子/假若养儿育女/就先生一个相玉/让她来坐织布机/再生一个美丽的安摆/红红的嘴唇像粉红荷花/生儿子要生岩和依……………
  在傣族人家,生男生女,父母同样高兴,因为傣族的婚姻制度并没有硬性规定只能女嫁男娶,而是嫁男或招婿自由选择,女孩长大后也可以“招女婿”,不存在劳动力问题。
  其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傣族人民性情温柔,家庭中夫妻子女和睦相处,很少有吵架和打骂孩子的现象,邻里之间也是如此。老年人在家庭中尤其受到尊重,调解家庭和村寨纠纷,必须有老年人在场。傣族古代原始歌谣《说亲歌》这样唱道:
  …………尊敬的大爹大妈啊/贤明的天神/也给你们定下了未来的亲家/送来了一个勤劳的青年/送来了一个憨厚的汉子/他从小就逗人爱/懂得尊敬老人/懂得体贴父母/懂得和同伴友爱/懂得做人的道理/人家吃,他不看/人家做,他就学…………
  从歌谣中可以看出,傣族人民早已把“体贴老人、同伴友爱”当成了“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这些动人的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傣族原始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它使家庭成员从中获得了情感的满足和人格的尊重。对家庭个体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对社会伦理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
  
  三、原始的集体主义互助风尚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傣族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的集体主义是它的伦理道德思想核心,是傣族原始社会人们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础。曾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傣族,在只有简陋的生产工具、低下的生产力的社会状况下,唯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以维持群体的集体生存,才能最终维护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必须把维护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作为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天然尺度。这就形成了傣族原始的集体主义,这个原始集体主义的力量,维持着傣族原始时代的社会秩序。
  
  1 共同劳动共同生存
  傣族古代诗歌《沙罗的传说》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原始集体主义,它是在远古傣族的狩猎时代就已经初步形成。《沙罗的传说》是这样叙述的:“年复一年,东西越来越少。有时一天才猎得一只野猫,有时三天才绊倒一条马鹿。有的得吃,有的喊饿。跑得快的,撕下鹿腿就跑,体弱者连骨头也抢不着。饿的饿、病的病、死的死,人越来越少。”后来,沙罗就宣布,“今后不管打得什么,都要平均分,大家一起吃,大家一起饿,有苦大家受,有乐大家享。”这个传说说明了傣族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是:共同劳动,只有最紧密和最牢固的团结才能共同生存。傣族的原始集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傣族的“互相帮助”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在传统歌谣《贺新房》就生动地反映出“互相帮助”这种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风尚,歌谣中这样写到:
  ……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大家来祝贺/祝贺要歌唱/歌声唱请客/客人要入坐/同喝一罐酒/同吃一甑饭/这是桑木底/定下好规矩/祖先传下来/友爱代代传/子孙心连心。
  可见,互相帮助,处处为他人排忧解难的思想和行为,是融洽社会成员之间感情,是让集体成员团结友爱的桥梁和纽带。
  
  2 家族互助同仇敌忾
  傣族的原始集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傣族家族成员特有的权利与义务观念中。首先,是家族(血亲)互助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家族成员间相互支持和帮助,遇有婚丧嫁娶之事,只要发出了“纳闷”(请贴),收到的亲属就会送上礼品(腊条或钱)。即使家族成员犯法而被罚款,如果无力交纳,家族“好坏是家族的一块肉,一滴血”的观念,认为家族成员有责任凑钱为其交纳罚款以求得释放。其次,是血亲复仇的观念。傣族认为,对一个家族成员的欺侮,就是对全家族的欺侮;对一个家族成员的伤害,就是对全家族的伤害。所谓:“鸡有羽毛,人有家族”。家族成员受到欺侮时,可以向族长报告,族长如认为他有理,则召开家族会议讨论,一致认为此成员是有理的,就全家族出动去为受欺侮者报仇。家族成员被人杀害,全家族就要为之报仇。这种报仇的义务(也是权利)是绝对的,即不论被害的原因是什么,都一定要报仇。例如:族人去偷牛而被主人抓住,主人欲处死他之前,必须通知其家族。家族得知后,必定愿为其作出赔偿,以求其获释。但是,如果牛的主人不告知偷牛者的家族而将其处死,那么,偷牛者的家族就会要杀人者偿命,实行血亲复仇。
  傣族原始的集体主义,在现代的傣族农村村社中,还有大量的遗留。主要表现在“1、共同劳动,如狩猎、捕鱼、建房……,2、共同承当村社公共事务,如修桥,铺路,挖水井,环境保护……,3、遇有婚嫁丧葬,全体村社社员协力承当,……,4、共同履行原始宗教活动的义务,……,5、共同承当领主各种劳役(进入封建领主社会以后)”。这就使个人、家庭、村社的利益融为一体,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这个从远古的氏族公社沉积下米的集体主义观念,一直保持在傣族农村公社中,可以说,“氏族公社——农村公社的血缘纽带一直维系着全体社员的深层意识。这种原始的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构成傣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傣族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反映出集体主义精神是傣族生存繁衍兴旺的最基本条件,它是傣族人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的道德选择,这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意识觉悟。它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是为了保障原始时期傣族群体中个人的利益,使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好的实现,让群体中的每个人共同快乐的生活。
  
  四、纯朴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伦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它的核心思想是尊重生命和自然,它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人对待与自己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地球上各种生物和自然界应拖什么样态度的问题。在傣族原始意识中是没有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他们在原始意识的指导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纯朴的生态伦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傣族“万物有灵”观念和对“寨神勐神”的信仰。
  
  1 万物有灵维护环境
  从远古以来,傣族就以为,世上的万物和人一样都有 灵魂,都有看得见的形体和看不见的灵魂两方面组合而成。动物有动物魂,植物有植物魂,静物有静物魂,它们是由魂所支配。认为人失去灵魂就要生病或死亡,一头牛如果失去了灵魂,它就会生病,或者虽然身体依旧,却没有力量,一块田里的稻谷,如果失去了灵魂,那么,虽然长得好,但收获很少,或者收获不少,但却不耐吃……。由此产生了“叫魂”仪式及“叫魂”词,如《叫谷魂》词中就说:
  ……谷魂啊/你是王/谷魂啊/你是主/千亩黄谷已归仓/千亩稻草已堆齐/谷魂啊/快回家/谷魂啊/快归仓。
  此所谓“万物有灵”原始观念的具体体现。
  由于傣族的“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使得傣族生活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好。傣族认为植物有植物魂,如果乱砍乱伐,会伤及神灵,会得到报应。所以,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虽有大片茂密的森林,但从不乱砍乱伐,生活所用的柴薪或建筑用材都是自己种的铁道木和龙竹。有时必须砍伐建房木料时都必须自觉地进行相关宗教仪式后,进行少量的间伐,决不允许连片砍伐。因此,傣族的村寨具有很好的环境美,村寨周围,房前屋后绿化的非常好,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都掩映在绿色的竹林、花果树木之中。由于傣族对植物生态保护的好,动物生态也就得到保护,而且也因傣族认为动物有魂,不能乱杀害动物,使大象、野牛、孔雀、雉鸡等各种珍禽异兽数量很多。因而,傣乡有“天然动物园”、“孔雀之乡”的美称,是和他们世世代代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分不开的,也和他们“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分不开。
  
  2 敬待垄林保护生态
  在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影响最大的是“寨神勐神”崇拜。寨神勐神,傣语称为“蛇曼蛇勐”;寨神,一般是指村寨最初建寨者或建寨的第一任首领,死后被尊为寨神。勐神,最初就足部落神,即该部落著名的部落酋长、军事首领或者有突出业绩的人,死后被尊为神。《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一书的作者指出:寨神勐神在我们祖先整个人类历史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的回答是:它保护了我们的祖先的灵魂,保护了寨和勐的天地,保护了我们的牛马避免瘟疫,保护了我们的田地黄谷丰收,保护了我们和睦相亲、子孙兴旺。一句话,它保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免遭灾难。所以,寨神勐神对于我们傣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垄林”即是寨神、勐神居住的地方。“垄林”内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即使是风吹下来的枯树枝、干树叶,熟透的果子也不能拣,让其腐烂。为了乞求寨神、勐神保佑村民的人畜平安,五谷丰产,每年还要以猪、牛作牺牲,定期祭祀。西双版纳借助“神”的力量保护的“垄林”面积,包括山坝区,全州不低于10万公顷,约150万亩。表面上看,“垄林”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上它是傣族人民纯朴的自然生态伦理观的体现。首先,“垄林”是傣族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在傣族语言中或意识中,虽然没有自然保护区这个专用名称,但傣族的“垄林”在祖先崇拜的庇护下,森林植被得到了长期的保护。例如位于大勐龙小街乡的曼养广“寨神林”,是面积约53公顷(约795亩)的热带季节性雨林,由311种植物组成,“寨神林”结构可分为乔木三层,灌木层和草本、幼苗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为24万多公顷。1958年以前,西双版纳有“垄林”1000多处,总面积约10万公顷,占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三分之一强。傣族人民像保护自己祖先一样保护“垄林”,虽没有今天的森林法、森林警察,千百年来,却自觉遵守禁忌,直至1958年都没有砍伐、开垦、狩猎等事件发生。其次,“垄林”是绿色水库。“垄林”这样的热带森林,具有较好的保土保水能力。1958年以前,西双版纳森林覆盖,“垄林”密布,雨量充沛,水源丰富,过去只有引水工程,没有蓄水工程,只有鱼塘,没有水库,傣族村寨靠“垄林”中流出的溪水河流,筑坝挖渠,灌溉农田。再次,“垄林”在傣族的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处于首要环节,它既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制造有机肥料的作用,同时是植物多样性的储存库,农作物病虫害之天敌的繁殖基地,它具有可调节地方性小气候空调器的功能,又可预防风灾、火灾、寒流冻害的自然屏障。
  可见,傣族人纯朴的自然生态伦理观产生于其原始的精神生活,它反映了傣族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理认同,这种人与自然的依存观念体现在道德心态上,就是傣族人热爱大自然赏赐给自己的一切。虽然傣族人纯朴的自然生态伦理观不够系统,但其自发的生态保护措施,具有深刻的和谐价值。
  这些傣族传统伦理中蕴涵的和谐思想,是傣族传统伦理表达的核心,它们零散的存在于傣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它们却在生活中习惯化,成为整个傣族社会伦理的核心内容,成为傣族伦理传统建构的基点。傣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它们仍在傣族人的生活中传承着,即使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全面影响下,仍沿袭至今,可见其纯朴迷人的色彩。这些传统伦理中的和谐因素陶冶着傣家人的伦理情操,滋润着傣家人的道德心田,充实着傣家人的精神生活,是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摘要: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当前,我国民事司法公信力有所提升,但依然面临挑战。文章通过对我国民事司法公信力现状的考察。剖析了影响民事司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提升民事司法公信力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民事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司法公正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对司法的尊重和认同。民事司法公信力就是人们对民事司法的信任和尊重的心理态
期刊
摘要:作者提出了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交通事故损失预测的方法,并根据某市近几年的交通事故进行了预测。结果证明,该模型在预测中是可行的,预测的误差较小。    1、我国现在对交通事故分析、预测,主要是采用数理统计,对交通事故的4项指标(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进行预测,预测精度并不高;另外,数理统计法不仅要求数据量大,样本有较好的分布规律,对非典型分布、非平稳过程等都感到棘手,而且
期刊
摘要:企业财务决策机制不健全或失效造成的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屡见不鲜,如何加强企业财务决策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就现代企业财务决策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决策;思路    任何决策都会有外部性,财务决策也不例外。财务决策不仅会直接影响财务决策的效率,而且会对企业各种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财务关系)产生影响。财务决策对各种财务主体的利益关系会产生影响,各种财务主体对财务决策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女作家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并探讨她的两部作品中“蜗牛”的艺术作用。  关键词:艺术作用;蜗牛;意识流    In 1882, Virgina Woolf was bern into one of England'smost distinguished literary families. Her father was an edi-tor, a critic,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传统光学万能显微镜(Olym-pus NEW VANOX-AHBS)进行数码升级改造的经验。(1)对多个厂家提供的数码技术升级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出一个性价比高的合理方案;(2)单独购买Olympus原品牌的接口,再根据接口类型进行数码部件的选型与配置,实现原品牌的技术特点与数码显微镜公司的技术与价格优势的完美结合;(3)在改造后的系统中,加装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分析工作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处于市场化阶段,发展速度加快。但中小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营销手段比较简单,缺乏品牌效应。面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外资金融知名的品牌不断进入,中小商业银行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品牌战略;市场细分    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
期刊
摘要:罗国杰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强调对共产党员的道德教育,加强党员道德建设,是其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从战略的高度,他认为新时期共产党员发扬大公无私的精神,加强思想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他的这一思想,对于加强新时期我国共产党员道德建设可以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罗国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道德观;启迪    罗国杰是我国
期刊
摘要:以“悲歌慷慨”为质性特征的“燕赵文化精神”这一地域人文传统,是由长期的历史文化祭奠所形成的;而在慷慨雄豪的地域民风、英雄俊杰的辈出、尚质求实传统的发扬这三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才使燕赵文化精神最终得以生成。  关键词:燕赵文化精神;悲歌慷慨;人文传统    所谓“燕赵文化精神”,是指在河北地区从古至今所形成的、以“悲歌慷慨”为质性特征的地域人文传统。西汉司马迁将之概括为“好气任侠”、“悲歌
期刊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的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有一系列因素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发展
期刊
摘要:辞书语体是运用全民语言以诠释词语或提供信息,并按一定方式编排,以适应人们查检、释疑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言语特点体系和一种功能变体。现选择《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辞海》)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语体学的有关理论,阐述对现代汉语辞书语体隶属问题的看法。以准确地理解辞书语体的内涵。  关键词:现代汉语;辞书;语体;定住    语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要比语言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