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民居聚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文化、习俗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见证。随着传统民居聚落的不断减少,传统民居聚落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独特的传统民居的民族特色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它们受到侵害之前我们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保护它们。由于我国传统民居聚落种类的多样性,形式结构更是千姿百态,对它们的保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聚落模式采取不同策略和方法。文章以重庆安居古镇的保护为例,展开调查、探讨,分析出以重庆安居古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安居古镇是西南古镇的代表之一,目前需要急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安居古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落实保护措施,使安居古镇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对安居古镇的保护可以说是个重要的课题,它可以拓展为对所有传统聚落的保护,这对我们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民居;营建;保护;遗产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好多瑰宝已经荡然无存,而留下的精华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祖先们长期生活过的传统村落与民居,亦是我们最亲近的文化瑰宝。当我们站在拥有几百年几千年历史的村落边,思绪很容易被带回到历史的长河中。但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有很多我们都没能守住,没能好好地保护与利用它们,任历史的车轮碾过,时代更替,风雨吹打侵袭。现在的它们,已经伤痕累累。我们只能呼吁社会与政府能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对它们保护与重新利用。让祖先们留下的瑰宝继续闪烁光辉,永垂不朽,留给子孙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面临的现状
传统民居,是中国几千年来各地居民延续下来的呈现出不同文化形态的居住建筑与聚落形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范例,是我国古建筑中民间建筑体制的重要构成实质,而且这些民居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实为罕见。建造民居是生产力的象征,不同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建造房屋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传统民居的样式和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在汉族区域,传统民居主要是规整的建筑宅地,上以故宫为例,下到四合院,都是以规整的中轴对称为主要形式,讲求的是天圆地方的人居观念。因此,在修筑建筑时也能体现出这样神圣、威严的感觉。西南地区的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则是吊脚楼,吊脚楼是一种奇特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斜坡上面,不用设地基,以柱子支撑整个建筑物,一共有两层或者三层,从下到上依次变矮。最上层最矮,只用来存放粮食不住人,楼下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笔者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傣族的住居。由于云南地区自然气候潮湿,自然经济发展缓慢,傣族的民居是傣族人民在原始的形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聚落形式,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征。
重庆安居古城,位于涪江和琼江交汇处,原名赤水县,4000多年前安居镇就有人居住,它始建于隋开元八年(公元588年),北宋熙宁四年废县,熙宁七年复置,元朝又废,明成化十六年复置县治,更名为安居县,有安居乐业之意。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的记载。
安居古镇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打后仍然屹立于群山环抱当中,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中的杰作,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的繁荣,还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高速发展,安居古镇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安居古镇居民都是以宗族制的形式逐群而居,一家挨着一家,但是这些房间里没有卫生间和卫生设施,这是生活中最不方便的了。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引起了现代人的不满,而青年们追求独立、单独生活的观念与古镇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矛盾。于是慢慢地出现了一些非古镇建筑,砖瓦混凝土便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古镇,这些建筑也成了现代的山里人更主流的生活居所。
二、传统民居聚落居住环境的生态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聚落从选址开始,到后来的设计修建,里里外外都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在当地获取原材料以及进行个性化施工这样的营建思想。现在幸存下來的多数民居,都是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统一奉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
中国几千年以来就一直是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国,“农耕”一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形态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而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在土地上耕种、生活、繁衍生息,人与土地是联系极其紧密的和谐统一体。在长期生活演变下,中国的农民是很讲求效率的,除了山林、风水林、田边、池塘边,庭院里外也大量种植了很多果树和经济树木,这些经济树木成了农民们额外的经济收入。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之本,人类也理应保护环境。事实上,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对生态环境的传统观是“天人合一”,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聚落将生态环境、形态、情态集于一身。
传统聚落往往依山而建,以山体为龙骨,以水源植被为内置的选址和布局,形成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模式。村落内外也是流水潺潺,极具人性化,加上以多种方式绿化、美化、净化村落周围的环境,使村落融入到环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然而,传统民居聚落正在遭受着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的严重打击,它在生态、形态、情态上接受着现代化的考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农村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农村能源紧张,不得不砍伐树木做燃料,使得植被破坏严重。人与居住环境相矛盾又相互依存。
三、保护安居古镇的具体措施
要坚持 “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全面发展经济,开发旅游产业”的原则,将古镇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建设区、建设协调区和一般控制区四个保护单位。 古镇核心保护区包括传统街区、重要建筑及周边环境。传统街区含太平街、会龙街、火神庙街、大南街、小南街等,长约700米,宽约40米,面积约30公顷,其中文物古迹保护范围6.54公顷。重要建(构)筑物含万寿宫、下紫云宫、南华宫、禹王宫、大夫第、吴家祠堂等宫庙、宗祠民居,以及具有巴渝地方特色风貌的古代城墙、城门、渡口、码头、石桥等。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原则,保留与维护传统的风貌特色,用本地乡土材料对老城主要街道立面进行改造。通过对片石、鹅卵石等不同石材的切割、组合,利用当地工匠娴熟的技艺,营造“石城”的总体空间风貌。
控制建设区包括地处古镇核心保护区外围的西街及其周边地带,面积约50公顷。在实施建设时应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与核心保护区整体保持一致。
地处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外围的后河街、大田角、油坊街、鼓楼半岛一带为建设协调区,面积约80公顷。协调区内的建筑风貌应与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的建筑风貌相协调,尽量采用与传统建筑风格统一的形式,控制建筑高度和色彩。
在本规划区范围内,除以上街区之外的广大区段为一般控制区,其城镇风格与形象应体现传统风貌及山水特色、地方特色等。
以安居得天独厚的“秀山、丽水”和“古街、古迹”为主题,充分发掘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铜梁民间艺术之乡及巴渝地方文化为特色,与周边的“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重点景区连为一线,形成错位发展趋势,使安居古镇得到有效保护,并有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安居老城史称“赤水城”,与中国的其他旧城一样,本来代表其辉煌历史的老城,当下却呈现出不应该的“病理期”。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营建老城。向历史与自然学习,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找到老城在今天城市发展中的位置,也希望政府的规划不仅可以发现老城目前存在的困境,而且可以更加注重对“机会”的把握。希望通过政府和当地人民的保护、规划,营建出老城原有的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这些历史文化还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见证。随着传统民居聚落的不断减少,传统民居聚落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独特的传统民居的民族特色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因此,他们对当地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全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奋的結晶,这是一个象征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奔溃了,想要重铸,谈何容易?建筑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主要形式,因此,保护传统民居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尊重历史的表现。
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就是保护好传统民居,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熠熠生辉,展现出它们的魅力。不管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消失殆尽,因此,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营建在新时代是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论文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传统民居;营建;保护;遗产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好多瑰宝已经荡然无存,而留下的精华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祖先们长期生活过的传统村落与民居,亦是我们最亲近的文化瑰宝。当我们站在拥有几百年几千年历史的村落边,思绪很容易被带回到历史的长河中。但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有很多我们都没能守住,没能好好地保护与利用它们,任历史的车轮碾过,时代更替,风雨吹打侵袭。现在的它们,已经伤痕累累。我们只能呼吁社会与政府能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对它们保护与重新利用。让祖先们留下的瑰宝继续闪烁光辉,永垂不朽,留给子孙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面临的现状
传统民居,是中国几千年来各地居民延续下来的呈现出不同文化形态的居住建筑与聚落形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范例,是我国古建筑中民间建筑体制的重要构成实质,而且这些民居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实为罕见。建造民居是生产力的象征,不同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建造房屋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传统民居的样式和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在汉族区域,传统民居主要是规整的建筑宅地,上以故宫为例,下到四合院,都是以规整的中轴对称为主要形式,讲求的是天圆地方的人居观念。因此,在修筑建筑时也能体现出这样神圣、威严的感觉。西南地区的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则是吊脚楼,吊脚楼是一种奇特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斜坡上面,不用设地基,以柱子支撑整个建筑物,一共有两层或者三层,从下到上依次变矮。最上层最矮,只用来存放粮食不住人,楼下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笔者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傣族的住居。由于云南地区自然气候潮湿,自然经济发展缓慢,傣族的民居是傣族人民在原始的形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聚落形式,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征。
重庆安居古城,位于涪江和琼江交汇处,原名赤水县,4000多年前安居镇就有人居住,它始建于隋开元八年(公元588年),北宋熙宁四年废县,熙宁七年复置,元朝又废,明成化十六年复置县治,更名为安居县,有安居乐业之意。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的记载。
安居古镇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打后仍然屹立于群山环抱当中,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中的杰作,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的繁荣,还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高速发展,安居古镇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安居古镇居民都是以宗族制的形式逐群而居,一家挨着一家,但是这些房间里没有卫生间和卫生设施,这是生活中最不方便的了。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引起了现代人的不满,而青年们追求独立、单独生活的观念与古镇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矛盾。于是慢慢地出现了一些非古镇建筑,砖瓦混凝土便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古镇,这些建筑也成了现代的山里人更主流的生活居所。
二、传统民居聚落居住环境的生态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聚落从选址开始,到后来的设计修建,里里外外都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在当地获取原材料以及进行个性化施工这样的营建思想。现在幸存下來的多数民居,都是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统一奉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
中国几千年以来就一直是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国,“农耕”一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形态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而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在土地上耕种、生活、繁衍生息,人与土地是联系极其紧密的和谐统一体。在长期生活演变下,中国的农民是很讲求效率的,除了山林、风水林、田边、池塘边,庭院里外也大量种植了很多果树和经济树木,这些经济树木成了农民们额外的经济收入。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之本,人类也理应保护环境。事实上,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对生态环境的传统观是“天人合一”,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聚落将生态环境、形态、情态集于一身。
传统聚落往往依山而建,以山体为龙骨,以水源植被为内置的选址和布局,形成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模式。村落内外也是流水潺潺,极具人性化,加上以多种方式绿化、美化、净化村落周围的环境,使村落融入到环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然而,传统民居聚落正在遭受着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的严重打击,它在生态、形态、情态上接受着现代化的考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农村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农村能源紧张,不得不砍伐树木做燃料,使得植被破坏严重。人与居住环境相矛盾又相互依存。
三、保护安居古镇的具体措施
要坚持 “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全面发展经济,开发旅游产业”的原则,将古镇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建设区、建设协调区和一般控制区四个保护单位。 古镇核心保护区包括传统街区、重要建筑及周边环境。传统街区含太平街、会龙街、火神庙街、大南街、小南街等,长约700米,宽约40米,面积约30公顷,其中文物古迹保护范围6.54公顷。重要建(构)筑物含万寿宫、下紫云宫、南华宫、禹王宫、大夫第、吴家祠堂等宫庙、宗祠民居,以及具有巴渝地方特色风貌的古代城墙、城门、渡口、码头、石桥等。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原则,保留与维护传统的风貌特色,用本地乡土材料对老城主要街道立面进行改造。通过对片石、鹅卵石等不同石材的切割、组合,利用当地工匠娴熟的技艺,营造“石城”的总体空间风貌。
控制建设区包括地处古镇核心保护区外围的西街及其周边地带,面积约50公顷。在实施建设时应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与核心保护区整体保持一致。
地处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外围的后河街、大田角、油坊街、鼓楼半岛一带为建设协调区,面积约80公顷。协调区内的建筑风貌应与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的建筑风貌相协调,尽量采用与传统建筑风格统一的形式,控制建筑高度和色彩。
在本规划区范围内,除以上街区之外的广大区段为一般控制区,其城镇风格与形象应体现传统风貌及山水特色、地方特色等。
以安居得天独厚的“秀山、丽水”和“古街、古迹”为主题,充分发掘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铜梁民间艺术之乡及巴渝地方文化为特色,与周边的“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重点景区连为一线,形成错位发展趋势,使安居古镇得到有效保护,并有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安居老城史称“赤水城”,与中国的其他旧城一样,本来代表其辉煌历史的老城,当下却呈现出不应该的“病理期”。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营建老城。向历史与自然学习,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找到老城在今天城市发展中的位置,也希望政府的规划不仅可以发现老城目前存在的困境,而且可以更加注重对“机会”的把握。希望通过政府和当地人民的保护、规划,营建出老城原有的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这些历史文化还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见证。随着传统民居聚落的不断减少,传统民居聚落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独特的传统民居的民族特色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因此,他们对当地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全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奋的結晶,这是一个象征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奔溃了,想要重铸,谈何容易?建筑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主要形式,因此,保护传统民居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尊重历史的表现。
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就是保护好传统民居,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熠熠生辉,展现出它们的魅力。不管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消失殆尽,因此,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营建在新时代是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论文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