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性质与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将人视为非均质的和非天然的,本文将主要从信息社会经济学角度揭示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的缺陷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危害。
关键词:人的性质与作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信息社会经济学;缺陷;危害
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活动中人的认识
在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活动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投入产出过程,人的作用就在于对产出的贡献,是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天然与均质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人与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是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变化,导致产出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很多经济现象用其来解释却行不通,例如二战后德日经济遭受重创,预计会花费很久时间恢复到原有水平,但事实上德日仅仅用了15年经济就奇迹恢复,并在60年代以强劲势头赶超美苏,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前列国家,同样还有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针对经济学领域中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经济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尔茨、贝克尔等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不再将人视为天然均质的,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按照通常的描述,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贡献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否定了早期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的先天性与均质性的假定,认为人的能力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均质的,而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高。其次,力图采用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能力决定因素及能力提高的合理机制,以说明能力可以怎样提高及应该提高到什么状况。①由此看来,人力资本理论似乎是完美的,既能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又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分析框架的不合理,人力资本理论不仅没有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反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塞入了额外的逻辑矛盾,有更加严重的缺陷。
为了正确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性质与作用,并了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本质,下面将通过信息社会经济学相关知识,来揭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未能准确把握传统新古典经济学错误的本质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的均质性与先天性,认为其错误从来都是不合理的,而且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其他方面认识依然具有合理性,即只要用非均质性和非天然性去取代均质性和天然性的假定,就能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性。
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在物质社会背景下,社会经济活动体现为以固定资源按固定生产方式生产固定产品的过程,达到并维持既定资源的最佳配置状况应该是此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人的作用体现为对产出状况的影响。此时,尽管人的知识状况也很重要,但由于很少有新知识出现,现有的知识都能够得到充分传播,因此可以认为人人都拥有固定且充分的知识,人的作用状况也仅受人口数量影响,可以不考虑其知识状况的影响。由于所拥有的知识不变,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固定的,与物质资本和土地等其他一些凝结着特定知识的资源几乎是没有区别的。②
但在信息社会,由于新知识迅速涌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转变为经济发展或知识增长,人的作用体现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之新知识往往来不及充分传播,人的知识不再具有天然性和均质性,而是具有可变性,人因此不具有固定的作用,能力也不再固定。此时,人的作用不再通过数量体现,而是通过其所拥有的知识或能力体现。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也不再是自动的,需要专门努力才可能及时有效获得充分的先进知识,因此,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后天影响因素的不同,现在具有知识差距,使能力具有非均质性和非天然性。③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性质与作用是不确定的。人的作用既非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具有均质性与天然性,也非人力资本理论无条件认定的具有非均质性和后天性。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在物质社会条件下仍然具有相当合理性,仅仅在信息社会才是错误的,不能一般性地加以否定。而且,其错误也只有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才能得到说明。④人力资本理论由于缺乏理论依据,未能看到新古典经济学缺陷的这种历史性,只是简单地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假定,不可能真正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缺陷,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性质与作用。
2、人力资本理论采用的分析框架是错误的
信息社會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错误在于其分析框架的历史局限性,该经济学适用于分析以物质社会为背景的经济现象,因此企图利用该经济学理论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是行不通的。若想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不仅要否定其关于人的能力均质性与天然性的假定,还要彻底抛弃这一分析框架,采用信息社会经济学分析框架。
人力资本理论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力具有非均质性和非天然性,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从信息社会背景出发得到的,属于信息社会的特有事物,当然也不知道新古典关于人的能力的均质性和天然性假定正是源自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历史局限性。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当人力资本理论使用新古典经济学来说明人的能力不具有均质性和天然性时,它仍然盲目地沿袭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从物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将人的作用认定为对产出的贡献,而且保留了本质上与均质性和天然性假定一致的其他相关假定,如理性人假定等。然而一定要坚持理性人假定,我们就必须认定此时很少有新知识产生,以使可能的决策方案及环境条件等不变,以保证不仅社会具有既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目标,还能够保证人们有充分时间获得充分信息,在既定的备选方案中找到最佳方案。但是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的有用知识不变,而且有充分时间得到自动充分传播,使人们均有条件自动获得充分知识,从而又可以得到人的能力具有均质性和天然性的结论。⑤显然人力资本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仅仅靠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均质性和天然性假定,来分析信息社会的经济现象,存在严重的内在逻辑矛盾。 3、人力资本理论对人的能力决定因素认识的缺陷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的均质性和天然性的假定,决定了其没有理由找到能力差距的决定因素,而人力资本理论想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一分析框架下寻找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行不通的。人力资本理论为隐藏其内在逻辑矛盾,增强其理论说服力,提出决定人的能力差异的后天因素主要是指可以影响人的收入状况的所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状况,例如教育、医疗和迁徙等方面的投资状况,人的能力的大小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
从现实状况看,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少、收入水平低,其人力资本投入没有理由超过发达国家,至少发展中国家没有理由拥有比发达国家更快的人力资本投资速度。据此,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甚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必然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为赶超发达国家而努力,因为任何试图改变这一状况的努力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都是徒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的动力。但实际情况表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可能的,例如德日战后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跨越式发展。
从信息社会经济学角度看,作为达到社会目标的工具,人的能力主要应该体现为对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或知识增长这一社会目标的贡献,取决于其获取、处理和利用知识等的状况。由此而言,能力差异本质上应该是知识差异的体现,能力的决定因素也应该从影响知识传播过程的因素着眼去揭示。⑥而人力资本理论受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约束,将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归结为人力资本投资。对能力提高而言,仅仅有资本是不够的,尽管能力提高往往需要大量资本,但也不能说明能力提高是由资本投入增加引起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力提高主要归结为知识传播过程,实际上,有很多不需要资本就可以传播知识的途径,比如模仿、干中学等。人力资本理论将能力提高归结为人力资本投资,会引导发展中国家仅仅看到教育、医疗和迁徙等方面,而忽略了不需要投资、或不能归结为投入产出过程的其他重要决定因素,如社会经济联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观念转变等,这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即使在人力资本投资数量很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反而扩大了。
4、人力资本理论对能力提高机制认识的缺陷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体现为产出能力,并与后天的人力资本投资投入量存在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了多大的生产能力就有多大的生产能力,人有多大能力,也意味着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资本投资。这表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能力提高属于资源配置问题,能力不足只有在资源配置尚未得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此,能力提高应该遵循成本收益比较机制,以边际投入不超过边际收入为限。
从现实情况看,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能力提高是通过知识传播途径达到的,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能力提高遵循差距消除机制,即以是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消除为衡量标准,只要发展中国家人的能力还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进一步设法提高能力就被认为是值得的。⑦但根据成本收益比较机制,发展中国家人的能力提高应该以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为限,那么发展中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可能在能力差距消除之前就停止了,从而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甚至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从信息社会经济学角度看,成本比较机制本身存在计量基础不可靠问题,因为这一机制属于资源配置机制,其计算结果的准备性要求以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性为基础,但是在资源配置机制本身不完善如缺乏充分竞争或充分信息等时,其计算结果也没有意义,而且它要求假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技术上也是没有根据的。⑧此外,成本收益比较机制计算的合理性也缺乏判断标准,这是因为,成本收益机制以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比较的结果来判断是否继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当认为边际投入超过边际收入时,发展中国家就应该停止人力资本投资,如得出发展中国家存在过度教育或过度投资结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若得出边际投入小于边际收入,应该继续加大投资,碰巧和差距消除机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其得出的合理性是缺乏支撑的。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尽管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看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假定与现实的不符,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但是这一弥补是不成功的,甚至陷入更加错误的深渊,也充分说明其是无法阐释清楚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②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52页.
③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④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⑤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⑥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⑦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⑧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参考文献:
[1]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經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2]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袁葵荪:《发展经济学的批判与重建》,[J],《世界经济》,1993年第11期。
[4] 张凤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 林芳:《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2年第9期。
关键词:人的性质与作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信息社会经济学;缺陷;危害
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活动中人的认识
在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活动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投入产出过程,人的作用就在于对产出的贡献,是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天然与均质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人与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是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变化,导致产出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很多经济现象用其来解释却行不通,例如二战后德日经济遭受重创,预计会花费很久时间恢复到原有水平,但事实上德日仅仅用了15年经济就奇迹恢复,并在60年代以强劲势头赶超美苏,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前列国家,同样还有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针对经济学领域中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经济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尔茨、贝克尔等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不再将人视为天然均质的,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按照通常的描述,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贡献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否定了早期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的先天性与均质性的假定,认为人的能力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均质的,而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高。其次,力图采用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能力决定因素及能力提高的合理机制,以说明能力可以怎样提高及应该提高到什么状况。①由此看来,人力资本理论似乎是完美的,既能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又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分析框架的不合理,人力资本理论不仅没有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反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塞入了额外的逻辑矛盾,有更加严重的缺陷。
为了正确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性质与作用,并了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本质,下面将通过信息社会经济学相关知识,来揭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未能准确把握传统新古典经济学错误的本质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的均质性与先天性,认为其错误从来都是不合理的,而且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其他方面认识依然具有合理性,即只要用非均质性和非天然性去取代均质性和天然性的假定,就能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性。
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在物质社会背景下,社会经济活动体现为以固定资源按固定生产方式生产固定产品的过程,达到并维持既定资源的最佳配置状况应该是此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人的作用体现为对产出状况的影响。此时,尽管人的知识状况也很重要,但由于很少有新知识出现,现有的知识都能够得到充分传播,因此可以认为人人都拥有固定且充分的知识,人的作用状况也仅受人口数量影响,可以不考虑其知识状况的影响。由于所拥有的知识不变,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固定的,与物质资本和土地等其他一些凝结着特定知识的资源几乎是没有区别的。②
但在信息社会,由于新知识迅速涌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转变为经济发展或知识增长,人的作用体现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之新知识往往来不及充分传播,人的知识不再具有天然性和均质性,而是具有可变性,人因此不具有固定的作用,能力也不再固定。此时,人的作用不再通过数量体现,而是通过其所拥有的知识或能力体现。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也不再是自动的,需要专门努力才可能及时有效获得充分的先进知识,因此,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后天影响因素的不同,现在具有知识差距,使能力具有非均质性和非天然性。③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性质与作用是不确定的。人的作用既非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具有均质性与天然性,也非人力资本理论无条件认定的具有非均质性和后天性。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在物质社会条件下仍然具有相当合理性,仅仅在信息社会才是错误的,不能一般性地加以否定。而且,其错误也只有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才能得到说明。④人力资本理论由于缺乏理论依据,未能看到新古典经济学缺陷的这种历史性,只是简单地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假定,不可能真正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缺陷,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性质与作用。
2、人力资本理论采用的分析框架是错误的
信息社會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错误在于其分析框架的历史局限性,该经济学适用于分析以物质社会为背景的经济现象,因此企图利用该经济学理论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是行不通的。若想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不仅要否定其关于人的能力均质性与天然性的假定,还要彻底抛弃这一分析框架,采用信息社会经济学分析框架。
人力资本理论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力具有非均质性和非天然性,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从信息社会背景出发得到的,属于信息社会的特有事物,当然也不知道新古典关于人的能力的均质性和天然性假定正是源自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历史局限性。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当人力资本理论使用新古典经济学来说明人的能力不具有均质性和天然性时,它仍然盲目地沿袭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从物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将人的作用认定为对产出的贡献,而且保留了本质上与均质性和天然性假定一致的其他相关假定,如理性人假定等。然而一定要坚持理性人假定,我们就必须认定此时很少有新知识产生,以使可能的决策方案及环境条件等不变,以保证不仅社会具有既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目标,还能够保证人们有充分时间获得充分信息,在既定的备选方案中找到最佳方案。但是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的有用知识不变,而且有充分时间得到自动充分传播,使人们均有条件自动获得充分知识,从而又可以得到人的能力具有均质性和天然性的结论。⑤显然人力资本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仅仅靠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均质性和天然性假定,来分析信息社会的经济现象,存在严重的内在逻辑矛盾。 3、人力资本理论对人的能力决定因素认识的缺陷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的均质性和天然性的假定,决定了其没有理由找到能力差距的决定因素,而人力资本理论想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一分析框架下寻找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行不通的。人力资本理论为隐藏其内在逻辑矛盾,增强其理论说服力,提出决定人的能力差异的后天因素主要是指可以影响人的收入状况的所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状况,例如教育、医疗和迁徙等方面的投资状况,人的能力的大小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
从现实状况看,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少、收入水平低,其人力资本投入没有理由超过发达国家,至少发展中国家没有理由拥有比发达国家更快的人力资本投资速度。据此,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甚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必然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为赶超发达国家而努力,因为任何试图改变这一状况的努力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都是徒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的动力。但实际情况表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可能的,例如德日战后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跨越式发展。
从信息社会经济学角度看,作为达到社会目标的工具,人的能力主要应该体现为对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或知识增长这一社会目标的贡献,取决于其获取、处理和利用知识等的状况。由此而言,能力差异本质上应该是知识差异的体现,能力的决定因素也应该从影响知识传播过程的因素着眼去揭示。⑥而人力资本理论受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约束,将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归结为人力资本投资。对能力提高而言,仅仅有资本是不够的,尽管能力提高往往需要大量资本,但也不能说明能力提高是由资本投入增加引起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力提高主要归结为知识传播过程,实际上,有很多不需要资本就可以传播知识的途径,比如模仿、干中学等。人力资本理论将能力提高归结为人力资本投资,会引导发展中国家仅仅看到教育、医疗和迁徙等方面,而忽略了不需要投资、或不能归结为投入产出过程的其他重要决定因素,如社会经济联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观念转变等,这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即使在人力资本投资数量很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反而扩大了。
4、人力资本理论对能力提高机制认识的缺陷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体现为产出能力,并与后天的人力资本投资投入量存在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了多大的生产能力就有多大的生产能力,人有多大能力,也意味着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资本投资。这表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能力提高属于资源配置问题,能力不足只有在资源配置尚未得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此,能力提高应该遵循成本收益比较机制,以边际投入不超过边际收入为限。
从现实情况看,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能力提高是通过知识传播途径达到的,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能力提高遵循差距消除机制,即以是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消除为衡量标准,只要发展中国家人的能力还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进一步设法提高能力就被认为是值得的。⑦但根据成本收益比较机制,发展中国家人的能力提高应该以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为限,那么发展中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可能在能力差距消除之前就停止了,从而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甚至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从信息社会经济学角度看,成本比较机制本身存在计量基础不可靠问题,因为这一机制属于资源配置机制,其计算结果的准备性要求以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性为基础,但是在资源配置机制本身不完善如缺乏充分竞争或充分信息等时,其计算结果也没有意义,而且它要求假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技术上也是没有根据的。⑧此外,成本收益比较机制计算的合理性也缺乏判断标准,这是因为,成本收益机制以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比较的结果来判断是否继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当认为边际投入超过边际收入时,发展中国家就应该停止人力资本投资,如得出发展中国家存在过度教育或过度投资结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若得出边际投入小于边际收入,应该继续加大投资,碰巧和差距消除机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其得出的合理性是缺乏支撑的。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尽管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看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能力假定与现实的不符,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但是这一弥补是不成功的,甚至陷入更加错误的深渊,也充分说明其是无法阐释清楚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②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52页.
③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④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⑤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⑥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⑦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⑧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参考文献:
[1] 袁葵荪:《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与重建》,[M]《經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2] 袁葵荪:《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经济学的现代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袁葵荪:《发展经济学的批判与重建》,[J],《世界经济》,1993年第11期。
[4] 张凤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 林芳:《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