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艺术的现状与数字化发展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川剧在当下发展中有许多问题,甚至与其生存相关。川剧面临着这样危机的原因在于“守旧”,即坚持原有的发展和生存的模式,可实施的举措则是“革新”,即顺应时代潮流去改变发展和生存的模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川剧的数字化发展将更具有价值和魅力,互联网与多媒体的诞生, 使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和发展空间上都同时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当代范例,为传统戏剧乃至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的生存、壮大、繁盛的途径。
  关键词:川剧 数字化 川剧现状
  一、川剧艺术的生存现状
  川剧,作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各戏种综合的结晶,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极具地域特色与艺术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科技的进步,川剧不复辉煌,受到巨大冲击,其生存现状如以下几点。
  (一)观众流失 中国戏曲从宋金时期形成而来,其观众面都十分广泛,已经属于老百姓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新时代充满着新气象,电影、电视、互联网给予了老百姓新的娱乐方式,听戏、看戏已经不再是众多人所选择的娱乐方式,而且观众还在不断流失。固定的戏曲观众早已散失,并且现代观众的价值观念与娱乐取向很难再选择以川剧为主的娱乐方式。根植生活与农村的川剧步入城市,失去了自然的观演氛围,现代仍在观剧的观众其实是将川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来欣赏。
  (二)市场竞争 川剧在西南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也与戏曲本身在市场的竞争力的局面有关。除了受新兴娱乐方式占领市场的原因,还有川剧自身的发展仍然无法突破瓶颈的主观原因。许多川剧团都以降低票价来应对市场竞争,但这远远不足以支撑其走得更好,所以要顺应时代挖掘川剧的精髓从而占据一片稳定的市场;并且不仅要横向发展,更要纵向去开拓市场,比如下基层,与各地剧种的交流,走进学校等。内地的交流拓展固为重要,让川剧走向世界也同样响应了十九大精神。所以,川剧更应该作为沟通世界文化的一座桥梁,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更是为川剧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市场。
  (三)传承与发展 川剧演员人才的培养。川剧演员的主力人员已逐渐年长,年纪大都在四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传承人却寥寥无几。川剧学校的学生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培养川剧演员,不光要注重“量”,同时也要注重“质”。加强宣传和招生工作,爭取更多的学习资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去奠定川剧学习的基础。
  文化精髓的传播。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要关注“人”,更要加强对川剧文化本身的传播。尤其是作为川剧相关艺术机构更要承担重任。目前对川剧文化的宣传虽然正在逐渐推进,比如走进校园去举行川剧展演,地方电视台举办川剧相关的节目等,但这还未全面发动力量去进行宣传和传播。
  (四)资金支持 政府经费。政府的经费支持是作为川剧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这也得益于国家和政府对川剧这门传统且珍贵的艺术的重视和关注。尤其面对传统艺术不敌现代艺术的岌岌可危的局面,这份资金支持直接给予了川剧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而不至于为生存之难陷入困境。
  企业投资。企业投资也是支持川剧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相比政府经费,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需要川剧机构的争取,首先要让企业看到投资的可观性,这更具有主动性。
  (五)演出内容 剧本创作。剧本主题还是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忠孝礼义层面,不符合当下的价值取向,自然也不能吸引当代人。
  表演形式。尽量发挥有变脸和长嘴壶茶艺等具有川剧特色的表现形式,发挥川剧鲜明的特点,树立艺术典型。这一方面已发展得不错,比如川剧变脸已全然走进四川地区人民的生活,火锅店里边吃火锅边欣赏川剧已变成潮流。
  创新之处。其实现在已出现了许多与川剧结合的艺术形式,这多为创新之处,只是这种形式并未形成真正体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川剧面临的困境亟待解决,但这也不意味着川剧的生命力已消退,其作为西南地区的一种最受瞩目的戏剧,仍然依靠其强大的文化内涵仍有着生命力的延续。曾有文章提到,川剧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跨界”现象。“跨界”,即地理的跨越、审美理念的跨越、传统观念的跨越。在这样的多重跨越下,川剧的生命力得到了延伸。川剧以一种具地方特色的舞台艺术形态,其生存与发展需要在传播中融入“跨界”的意识,加强表现方式的创新性,以此将艺术与传媒相联结,拓展川剧的边界。对于川剧而言,它的每一方面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川剧本身的创新之外,还可以在展演地点和方式上有所创新。诚然,川剧对外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海外市场的逐渐开拓,会使得川剧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数字化川剧表演的形式和审美
  (一)数字化川剧表演的形式 现代化的川剧表演场地已不再是戏台、万年台等,早已转入大剧场化的表演形式。这也是数字化对川剧剧场变化上的一大影响,封闭的空间与优良的隔音条件为舞台设计、演出灯光、音乐音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川剧表演的剧院数字化较传统剧场的变化与优化所在:相比传统的戏台、戏楼具备了专门用于演员化妆与上场休息的后台,数字化剧院除了化妆间、休息室等人性化区域,同时具备了网络与人工合作遥控的操作间,一般设置在舞台对面、观众席后面,或设置在舞台侧方,这样的设置以便对整个舞台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川剧演出的形式便不再拘泥于依靠演员和故事的阶段,而是加入了数字化灯光、数字化音乐、数字化大屏幕投屏的多层次的表演形式。
  (二)数字化川剧表演的审美 审美疲劳。川剧作为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流传至今,必然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获得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然而融入数字化技术的川剧已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川剧的整体节奏拖沓、故事情节拘于传统、表演形式的单一化。
  审美群体。审美群体的年龄范围狭窄,审美群体的整体缺乏是数字化川剧表演的审美疲劳的表现。关于审美群体的整体性薄弱主要在于,相比类似剧院性质的话剧、电影等表演形式,数字化川剧表演的形式并未全方位发挥数字化的优势,仅仅停留在组合层面,即仍按照传统川剧的故事情节,生硬地加入数字化视觉审美与音乐审美,并不能给审美群体带来数字化技术优化升级的体验。因此,未来数字化技术与川剧必须达到优化整合的层面,这样才能激发审美群体的积极性,感染与带动更多的审美群体。   审美角度。审美角度更加多元。传统川剧的审美角度单一,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构成一个故事情节才能够完成一个审美动程,而数字化技术的加入,审美角度逐渐多元,建立起一个网络式体验,舞台上每一处具有数字化技术运用之处都促使舞台更具灵动性。比如悲伤的氛围中,灯光设置为冷色调,背景音乐播放为凄凉类型的曲子,这足以调节受众在欣赏演员表演的厚重感,使审美体验更加饱和与平衡。
  三、数字化川剧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互联网与多媒体的诞生, 使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和发展空间上都同时发生了变化。几千年来, 戏剧固守的剧场、舞台、台上台下的直接交流等多年不变的模式被打破了, 原来只坐在剧场中的观众一下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这就是来自于数字化对于川剧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目前,相比市场的接受方面,数字化川剧在传播方面的进步更加明显。如电视节目的频道专业化、互联网上川剧演出实时转播,以及专门为川剧打造的综艺节目等。另外,新兴媒体也成为川剧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如在川剧专业机构微信上建立公众号,定期发布川剧的视频演出与演出信息,这些公众号有“最美川剧”“川剧戏曲”等。这些传播渠道与方式都具备正确的方向,但目前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并未真正搭建专业性、系统化的传播平台,因此无法长期性地带动戏剧市场的活跃性。
  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川剧不能再被动求变,而应主动优化自身的传播机制。戏曲终究是剧场艺术,是面向观众的,需要观众的共鸣和反应,要获得观众的喜爱。因此,创新传播方式、激活川剧市场、吸引受众要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局面才能使数字化川剧的传播与接受达到最优化。创新要以激活市场为前提,激活市场要以吸引受众为目标,受众的维持要以创新为基础。川剧要从封闭走向社会,贴身感受精彩的社会生活,与时代拉近距离,与观众建立密切关系,充分表达百姓的真情实感,从而培育市场、打造高地。
  四、结语
  虽然川剧在生存这一问题上面临考验,但其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与数字化结合,又在川剧的发展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川剧已然在数字化发展中找到方向,数字化的手段使得川剧的传播力度与广度逐渐上了一个台阶,审美范围将逐渐扩大,这归功于传统艺术与科技时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当下的文化政策与国家扶持。
  参考文献:
  [1] 王萍、劉芳冰.在“跨界”中拓展:川剧传播普及理念新探[J].四川戏剧,2020(9).
  [2]高师大.川剧与数字化[J].四川戏剧,2003(1).
  [3] 赵惠芬.传播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N].中国文化报,2018-12-10(3).
  [4] 罗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川剧传承保护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3(1).
  基金项目: 山西师范大学2019年校级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四川省剑阁县傩戏研究调查》的结项成果(项目编号:2019XSY014)
  作 者: 张静,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曹雪芹评价倪二“尚义侠”,柳湘莲“素性爽侠”;畸笏叟认为《红楼梦》里有四样“侠文”。根据这些人物的言行,本文归纳曹雪芹心中的侠义指趋人之急、仗义疏财、自尊自爱等精神或行为。《红楼梦》中一些女性形象具备相似特征的也可被称为侠。明清时代侠的内涵与如今不同,称人为侠着眼于伦理道德,侠具有生活化与世俗化的特点。  关键词:《红楼梦》 侠义观  《红楼梦》的侠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有侠义精神的人物塑造
摘 要:方以智《梅花诗》 中的遗民情结经历了觉醒、勃发、坚定三个阶段,体现了他明亡之后由伤怀、落寞再到固守忠节的心路变化:在山河破碎、忧愁憔悴之际见梅花盛开,欲借赏梅以销亡国之愁,是遗民情结的觉醒阶段;梅开易谢,虽自然之理而人生难免有情,感物之余,生归隐之思,托心志于佛理,此为遗民意识的勃发阶段;自幼受到忠节思想影响的方以智难忘故国,他以出家为僧的方式对抗清廷的逼仕,最终借“咏梅” 坚定了自己遗民
摘 要: 当代青年诗人纳兰集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与诗歌评论于一身,可谓是“为诗而诗”之新人。纳兰的诗集《纸上音阶》以美学之问、信仰之求、哲学之思引领中国当代诗坛。在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文坛新秀奠定了当代诗歌的主體性、文化创意与哲理风格。纳兰以诗之作颠覆历史的霸权,建构时空的话语权。读者欣赏此类作品终会收获青春的反思、自由的理念与思想的火花;从中迸发生存力量,感悟生活意义,建构生命深度,赋予生态关怀,进
摘 要:乾嘉著名诗人、苏州人沈德潜一生致力于科举,但屡屡受挫,晚年被乾隆帝赏识,得“江南名老士”之赞誉。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他主张“主盛唐,倡格调”和“温柔敦厚”诗论,不仅诗歌创作丰硕,而且在诗论方面亦有很高成就。研究其诗歌创作,对了解清代诗坛的风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沈德潜 归愚诗钞集 温柔敦厚  清代乾嘉时期苏州著名诗人、诗论家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谥号文悫。主张“
摘 要: 微文学广告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民众生活平台,借助刷微信这一民众常态性生活方式,高频推出,形成了“典型情節-抢眼图片-代表章节”为主干的有机配套模式。它将受众对象定位于低收入浅思维型的打工群体,以白日梦的想象构建出极大占有金钱、权势与美色的理想化世俗生活状态,以刺激欲望与快感的心理方式将文学写作由形而上转为形而下,由精神转为肉体,由美感转为快感,在“为什么写”“写什么”与“怎样写”的基本环节
摘 要: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近代私塾的研究更是教育史和近代史的热点。近代私塾的研究有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的详细探究,还有不少对于其与近代新学之间的问题研究和其自身的改良问题探讨。私塾教育自古以来,都是由民间发起的填补官方对于平民教育的空缺,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清末民国时期,其对于平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作用依旧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近代私塾对平民教育的普及研究仅在对于义务教育和近
摘要:电影《烈日灼心》改编自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作品主题涵盖善与恶、救与赎、罪与罚、生与死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比较电影和小说文本,以电影与原作的失衡而导致的逻辑混乱和部分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为代表性的“失”,以影片中加入的黑色电影元素为代表性的“得”,据此简要分析电影《烈日灼心》的改编。  关键词:《烈日灼心》改编黑色电影  小说《太阳黑子》的作者是须一瓜,原名徐平。她既是《厦门晚报》政法记者,又
摘 要: 对《西湖文苑》的总体面貌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这份刊物开放包容的办刊方针和文学立场,《西湖文苑》集结了众多知名作家,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在《西湖文苑》中占据着较重的分量。林庚的佚作《铁的锄头》不能说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但是它有着独特的、值得重视的艺术价值,通过这部短篇小说,可以丰富和深化對林庚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 :《西湖文苑》 沈从文 佚作 林庚  近日,笔者在翻阅民国时期的旧期刊《西湖
摘要:在当下社会,现代传播媒介正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现代传播媒介不仅建构了文学的审美现代性,还几乎影响和参与了现代与后现代所有的文学场景与文学活动,迫使文学烙下或浓或淡的媒介意识。媒介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早已成为文学研究传播学转向的显在。《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以“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为切入点,多维度地建构了新世纪文学媒体化语境的存在和文学媒介化的走向,对文学
摘 要:作为中西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稻草人》 与《快乐王子》 一直倍受读者关注。本文主要从两篇经典之作的相同与不同比较分析入手,分别从儿童文学的特点、社会原因、宗教信仰及个人原因的角度来探讨异同背后的深层因由,以期更为深入地解读这两部经典童话。  关键词: 《稻草人》 《快乐王子》 现实 唯美  引 言  同为中西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叶圣陶的《稻草人》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自问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