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食品安全则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基于秦皇岛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研,提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秦皇岛;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03-02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食品消费与日剧增,食品工业得到了极速发展,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反而越来越多,危害了百姓的健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食品安全则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就秦皇岛市而言,食品作为推进“旅游立市”基础产业,食品不安全,则不能成为旅游最佳目的地。因此,通过对市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认知、行为实施调研,反映群众呼声,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切实指导秦皇岛市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对其他省市食品安全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1.调研对象。调查在秦皇岛市三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进行,采用配额抽样和随机抽样方式,根据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确定样本分配,调查方式是在人流量大的超市、广场、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随机拦截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海港区40份、北戴河区30份、山海关区30份,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被调查者大多为中老年女性,符合调研目标:调查对象应是负责家庭食品采购人群。
2.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表经反复研讨、修改,正式调查前实施预调查对易引起歧义个别条目修改后形成。问卷当场回收,不配合者不予调查,问卷内容集中在市民对食品安全关注、购买行为、安全管理情况认知三大类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市民对食品安全关注。(1)关心问题。调查显示,在购买食品时关心的问题上,有53.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质量安全”,还有38.89%的被调查者选择“质量安全”和“价格”并重。(2)食品安全认可。市民对不同食品的放心程度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对目前水果、蔬菜、肉、蛋、奶、油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表现出不放心,被调查者首选担心肉类、蔬菜、水果等主要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水果蔬菜担忧原因是农药残留和使用催熟剂;其次是零食和食用油;而对大米、面粉等粮食类食品的质量相对放心,调查结果(见表1)。
2.市民购买行为分析。(1)购买渠道。在购买食品时,55.56%的被调查者首选超市,认为那里的产品更放心;农贸市场等场所出售的食品虽然具有新鲜、价格低、购买方便等优势,但是安全状况得不到保障,因此仅有33.33%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途径。街边的早市、夜市和流动摊贩等容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地方所出售的食品,只有11.11%的被调查者会由于上下班时间等问题而选择在这些地方购买食品,调查结果(见上页表1)。(2)购买辨识能力。调查显示,在选购有包装的食品时,首选关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被调查者占调查总数的77.78%,其次是品牌,只有15.56%的被调查者首选关注价格,另外,制造者、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相关检验证明也在市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说明,市民在选购食品时不单纯考虑价格因素,安全意识较高。但是,在购买散装食品(没有包装的食品)时,市民的安全意识就明显下降了。调查显示,在购买散装食品时,每次都询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被调查者仅占33.33%,其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没有习惯在购买散装食品时询问生产日期和厂家。在对质量安全的鉴别上除了看保质期外,大多数被调查者是通过肉眼观察其新鲜程度作出判断。在对蔬菜质量安全表示担忧的被调查者询问是否选择无公害蔬菜时,41.67%的被调查者认为购买途径不方便,34.7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公害蔬菜价格偏高,19.4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相信无公害蔬菜。在被调查的市民中,一半以上被调查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不清楚,只有一成的被调查者对其了解并购买。
3.市民对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的认知。(1)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责任部门是卫生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所知甚少。(2)食品安全知识需求。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法律了解不够,平时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在食品消费的过程中加强鉴别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3)食品安全问题处理。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在所有曾经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调查市民中,仅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进行过投诉,其余被调查者出于怕麻烦、花费时间和精力太多、损失金额较小、得不偿失、投诉得不到解决等原因选择忍气吞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劣制食品加工者的侥幸心理,调查结果(见上页表1)。(4)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责任是制造企业为了利益而不顾购买者的健康,生产和销售有安全问题的产品;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应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食品安全。
通过调研可知,市民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对超市等现代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状况较信任,但缺乏有关食品辨识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希望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监管部门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
三、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从各国经验看,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下降的因素有:食品安全意识增强、食品安全知识增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有效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增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及时[1]。
1.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从短期效果看,加大监管力度、实施赔偿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看,食品安全教育更有利于促进食品流通各环节当事人维护食品安全。“教育”本身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和惩戒力,但教育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展全民食品安全教育是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关键。(1)食品安全教育对象。食品安全涉及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教育的参与者有食品生产加工者(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食品安全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等)、食品经营者(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摊贩)、食品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者(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监督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部门工作人员)、食品安全宣传者(新闻媒体、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工作人员)。(2)食品安全教育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进行食品安全准入制度、食品生产的条件、环境质量、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标签、说明书、包装的正确表示、食品召回制度等方面的教育,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理解食品的正确含义,树立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对食品消费者进行有关食物营养知识,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食品消费者知悉自己的权利: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权利;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权利等。
2.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途径。本着“宣传也是监管,监管需要宣传”的科学理念,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打造立体宣传格局,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2]。具体为:第一,报纸、电视、广播是市民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来源,应继续充分利用此类媒体形式;第二,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场所如公交站台等处的宣传栏的作用,向市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并曝光近期安全问题食品和不法商家;第三,在大型超市等人流量较多场所,通过设置食品安全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利用超市广播以及实物宣传展览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安全食品的辨别技能等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也促进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人员依法经商;第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办板报、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和途径,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第五,走进幼儿园、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食品安全课,教会孩子辨别校园周边销售的饮料、小食品的优劣及投诉方法,在少儿时期培养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利用孩子的影响,促进家长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第六,开设食品安全宣传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提高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氛围。第七,建立网站。政府部门分段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降低了信息的统一性。
3.食品安全意识评价指标。定量研究是进行跟踪比较、判断、决策的依据。应定期对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食品安全操作行为改变率进行跟踪调研,以考核“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食品安全教育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是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先国.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11,(7).
[2] 罗建农.完善食品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J].财政监督,2009,(5).[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关键词:食品安全;秦皇岛;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03-02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食品消费与日剧增,食品工业得到了极速发展,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反而越来越多,危害了百姓的健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食品安全则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就秦皇岛市而言,食品作为推进“旅游立市”基础产业,食品不安全,则不能成为旅游最佳目的地。因此,通过对市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认知、行为实施调研,反映群众呼声,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切实指导秦皇岛市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对其他省市食品安全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1.调研对象。调查在秦皇岛市三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进行,采用配额抽样和随机抽样方式,根据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确定样本分配,调查方式是在人流量大的超市、广场、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随机拦截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海港区40份、北戴河区30份、山海关区30份,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被调查者大多为中老年女性,符合调研目标:调查对象应是负责家庭食品采购人群。
2.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表经反复研讨、修改,正式调查前实施预调查对易引起歧义个别条目修改后形成。问卷当场回收,不配合者不予调查,问卷内容集中在市民对食品安全关注、购买行为、安全管理情况认知三大类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市民对食品安全关注。(1)关心问题。调查显示,在购买食品时关心的问题上,有53.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质量安全”,还有38.89%的被调查者选择“质量安全”和“价格”并重。(2)食品安全认可。市民对不同食品的放心程度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对目前水果、蔬菜、肉、蛋、奶、油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表现出不放心,被调查者首选担心肉类、蔬菜、水果等主要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水果蔬菜担忧原因是农药残留和使用催熟剂;其次是零食和食用油;而对大米、面粉等粮食类食品的质量相对放心,调查结果(见表1)。
2.市民购买行为分析。(1)购买渠道。在购买食品时,55.56%的被调查者首选超市,认为那里的产品更放心;农贸市场等场所出售的食品虽然具有新鲜、价格低、购买方便等优势,但是安全状况得不到保障,因此仅有33.33%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途径。街边的早市、夜市和流动摊贩等容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地方所出售的食品,只有11.11%的被调查者会由于上下班时间等问题而选择在这些地方购买食品,调查结果(见上页表1)。(2)购买辨识能力。调查显示,在选购有包装的食品时,首选关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被调查者占调查总数的77.78%,其次是品牌,只有15.56%的被调查者首选关注价格,另外,制造者、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相关检验证明也在市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说明,市民在选购食品时不单纯考虑价格因素,安全意识较高。但是,在购买散装食品(没有包装的食品)时,市民的安全意识就明显下降了。调查显示,在购买散装食品时,每次都询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被调查者仅占33.33%,其余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没有习惯在购买散装食品时询问生产日期和厂家。在对质量安全的鉴别上除了看保质期外,大多数被调查者是通过肉眼观察其新鲜程度作出判断。在对蔬菜质量安全表示担忧的被调查者询问是否选择无公害蔬菜时,41.67%的被调查者认为购买途径不方便,34.72%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公害蔬菜价格偏高,19.4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相信无公害蔬菜。在被调查的市民中,一半以上被调查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不清楚,只有一成的被调查者对其了解并购买。
3.市民对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的认知。(1)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责任部门是卫生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所知甚少。(2)食品安全知识需求。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法律了解不够,平时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在食品消费的过程中加强鉴别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3)食品安全问题处理。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在所有曾经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调查市民中,仅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进行过投诉,其余被调查者出于怕麻烦、花费时间和精力太多、损失金额较小、得不偿失、投诉得不到解决等原因选择忍气吞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劣制食品加工者的侥幸心理,调查结果(见上页表1)。(4)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责任是制造企业为了利益而不顾购买者的健康,生产和销售有安全问题的产品;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应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食品安全。
通过调研可知,市民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对超市等现代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状况较信任,但缺乏有关食品辨识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希望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监管部门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
三、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从各国经验看,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下降的因素有:食品安全意识增强、食品安全知识增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有效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增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及时[1]。
1.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从短期效果看,加大监管力度、实施赔偿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看,食品安全教育更有利于促进食品流通各环节当事人维护食品安全。“教育”本身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和惩戒力,但教育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展全民食品安全教育是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关键。(1)食品安全教育对象。食品安全涉及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教育的参与者有食品生产加工者(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食品安全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等)、食品经营者(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摊贩)、食品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者(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监督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部门工作人员)、食品安全宣传者(新闻媒体、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工作人员)。(2)食品安全教育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进行食品安全准入制度、食品生产的条件、环境质量、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标签、说明书、包装的正确表示、食品召回制度等方面的教育,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理解食品的正确含义,树立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对食品消费者进行有关食物营养知识,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食品消费者知悉自己的权利: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权利;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权利等。
2.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途径。本着“宣传也是监管,监管需要宣传”的科学理念,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打造立体宣传格局,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2]。具体为:第一,报纸、电视、广播是市民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来源,应继续充分利用此类媒体形式;第二,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场所如公交站台等处的宣传栏的作用,向市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并曝光近期安全问题食品和不法商家;第三,在大型超市等人流量较多场所,通过设置食品安全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利用超市广播以及实物宣传展览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安全食品的辨别技能等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也促进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人员依法经商;第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办板报、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和途径,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第五,走进幼儿园、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食品安全课,教会孩子辨别校园周边销售的饮料、小食品的优劣及投诉方法,在少儿时期培养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利用孩子的影响,促进家长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第六,开设食品安全宣传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提高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氛围。第七,建立网站。政府部门分段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降低了信息的统一性。
3.食品安全意识评价指标。定量研究是进行跟踪比较、判断、决策的依据。应定期对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食品安全操作行为改变率进行跟踪调研,以考核“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食品安全教育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是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先国.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11,(7).
[2] 罗建农.完善食品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J].财政监督,2009,(5).[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