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运用“全班共读”的形式能有效落实整本书的阅读,这种形式从“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指导阅读方法、开展课堂交流、组织专题活动”的五个步骤来步步推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课堂讨论;专题探究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许多地区的语文教科书已经使用统编教材,新教材在阅读设计上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大力提倡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厚重”的整本书,一线语文教师该采取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全班共读,步步推进”的策略,在教学中设计了五步走的计划,把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以《西游记》阅读为例,具体谈谈阅读整本书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 激发阅读兴趣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前,笔者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抓住“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变聪明”这个心理因素进行了引导: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伟人、名人,并说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通过师生的讨论,明确这些伟人、名人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热爱阅读。其次引导学生们明白读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长期坚持整本书阅读,既会增进阅读技巧,又能够认识大千世界,还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提升思维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最后列举了笔者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通过大量的整本书的阅读训练,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取得好成绩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通过以上环节的引导,奠定了学生要认真阅读整本书的心理基础,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 制定阅读计划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总计82万字,有100回,按照部编七年级教材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必须在半个学期内阅读完这一本厚厚的巨著。为了顺利完成这本巨著的阅读,也为了保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统一进度。学生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版的小说,有很多的阅读障碍,又没有阅读速度的训练,阅读速度较慢,所以将阅读计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前二十六回,每天读一回。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按《西游记》每一回的字数统计,每一回差不多要在10-15分钟内阅读完成。刚刚开始对大多数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争取25分钟内完成一回内容的阅读。
第二阶段:在完成第一阶段阅读量的基础上,继续从二十七回阅读至五十二回,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在同等时间内每天读两回。因为有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达到阅读要求。
第三阶段:从五十二回阅读至全文结束,要求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每天读三回。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阅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回的阅读量,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800至900字。
这三个阶段阅读计划是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制定的,是循序渐进的。随着阅读训练的推进,相当多的学生反映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逐渐消除了阅读文言版《西游记》的畏难情绪,文言文也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指导阅读方法
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方法知之甚少。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更好地去读一本书,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所以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这方面的指导。就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整本书而言,主要是教会他们掌握快速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圈点批注等基本的读书方法。教师对这些方法的指导必须细致:比如告诉学生要想快速默读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坐姿端正,扩大视野范围;为避免回读可以用一把长尺在书上快速滑动,训练自己尽量做到一目一行,再从一行扩大到多行或者全段;学会阅读《西游记》每一回的標题,快速掌握该回的内容;学会用各种符号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做圈点批注;碰到不感兴趣的诗文或难懂的字词可以略读或跳过。为了能够更好地整理出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还应学会做“读书笔记”,记录精彩的词汇、句段、写下自己的感悟体验。
笔者遵循新课标“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将“读书笔记”作为常规作业布置,并且每天都会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并与之进行交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或独到的见解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他们暴露出的一些思想上不到位的地方也会及时进行正确引导。认真批改“读书笔记”,是对学生们付出的一种尊重和肯定,它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 开展课堂交流
将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开展课堂交流,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推进整本书阅读有效落实的重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了“一说二问三悟”的教学活动,收效良好。
一“说”,就是每次抽选一位学生,要求不带任何资料,到讲台上将昨天阅读的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之后请其他学生发言,进行补充或修正。学生要想顺利通过这环节,必须原原本本地去阅读作品的相关内容。
二“问”,就是继续让上台讲述的学生设计两个问题,请另外两位同学作答。起初学生只会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比如“花果山水帘洞的对联?”“金箍棒有多重?”“有多少棵蟠桃树?”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它是机械记忆的内容,学生阅读时只关注情节,往往会忽略这些,被抽问到时常常答不出。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先让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答案,然后思考为什么要写这。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内容,还掌握了写作方法,比如“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这具体数字不仅仅要写金箍棒的重量,更重要的是衬托孙悟空的本领大”。另外也要引导学生多从故事情节或人物特点来设计问题,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设计问题的水平得到提升,比如他们会问:“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老鼠精为什么会供奉托塔李天王和哪吒的牌位,并称他们为义父义兄?”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在阅读著作时,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 三“悟”,就是让全体学生自由举手发言,针对已阅读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悟体会或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环节是将读书笔记中的“读后感悟”延伸到课堂上。读书笔记只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但课堂的讨论却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间的讨论交流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整本书的深阅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例如有一次,学生在讨论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时,有些女生是关注刘全的妻子李氏:一位女生赞赏李氏的刚烈,认为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惜自缢而死;另一位女生却认为李氏的“玻璃心”不可取,被丈夫骂了几句,就撇下一双年幼儿女,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两位学生对李氏自缢的事,都能言之有理,没有谁对谁错。笔者就借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能偏激。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学生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疑问:“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如此神通,为什么在取经路上却老打不过妖怪,还得请神仙帮忙?”“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哪里来的?”“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祖,还是太上老君?”……,疑问层出不穷,如何答疑解惑,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我们教师要尽其所能引导学生重新阅读名著中的相关内容来解疑。例如下面这个问题——“在收八戒时,为什么小说里没有猪八戒背媳妇的内容,电视剧里却有?”,笔者提示学生重读书本中孙悟空变成高翠兰的模样来戏弄猪八戒的部分,学生很快判断出原著更能体现孙悟空猴急的特点,电视剧里增加“背媳妇”的情节,是增加趣味性。有些问题不好解答的,笔者会推荐学生收听“喜马拉雅电台”的《闲话西游》《万万没想到,西游记也可以这样读》等广播,让学生学会在原著中、民俗中、传说中或生活中找寻答案。即使一时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先将问题记录下来,今后有机会再进行研究。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最紧要做的不是告知答案,而是鼓励、赞赏学生的这种质疑提问的精神。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比如在讨论“三打白骨精”这个精彩情节时,大部分学生批评唐僧迂腐,不辨是非,冤枉孙悟空。笔者反其道问之:“假如你是唐僧,你这肉眼怎么辨认出年轻女子、老妇人、老公公是妖精变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立马翻开书本找寻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陆续提出自己的看法:“农家的女孩要干农活,不可能生得这么俊俏”“因为孙悟空说唐僧动了凡心,唐僧很生气,就想整孙悟空”“孙悟空都提醒说,女子十八岁、老妇八十岁,怎么六十岁还生产?唐僧要不是缺少生活常识,要不是被孙悟空气昏了头,再加上八戒的挑唆,所以不分是非了”。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只要认真观察,具备生活常识,不偏听偏信,也会有火眼金睛的。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体验,推动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被孙悟空每次都竭尽全力救师傅的情义而感动,对唐僧的不满也转化为对他坚定信念的佩服,发现了毛病多多的八戒也有闪光点,就连凶恶的妖怪中也不乏有情有义的;也明白了书本要阐述的道理——要想取得真经,必须经受磨砺,必须修炼自己。
课堂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环节,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展示机会,实现了他们渴望得到他人认同、欣赏的心理需求,而且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加深了阅读体验,促进了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论证力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了持续的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最理想境界了。
五、 组织专题活动
一本书读完最后一页,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也不能把一部作品的討论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终止。相反,在全班共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而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顺势把阅读活动进一步推向更广阔的天地。新教材在《名著导读——西游记》部分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三个专题探究活动,并且对活动也做了要求说明。笔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来开展活动。因为前期的活动为学生做了非常多的知识储备,所以相当多的学生都能根据“专题二”的要求提示,引用故事或细节来印证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出自己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比如学生之作《我眼中的孙悟空》,就辩证地写出了孙悟空的优点缺点;《孙悟空的成长》就分析了孙悟空在与妖魔的打斗中如何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戏说猪八戒》充分展现了猪八戒可爱有趣的一面……
笔者采用“全班共读”的活动方式,通过五步骤的实施,对学生阅读的全过程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引导,营造了班级浓厚的阅读整本书的氛围,为实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目标,起到了有利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1).
[2]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郭福坚.勤读、多读,以读促写[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5]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6]张玉双.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8(6).
作者简介:
吴英,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十二中学。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课堂讨论;专题探究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许多地区的语文教科书已经使用统编教材,新教材在阅读设计上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大力提倡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厚重”的整本书,一线语文教师该采取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全班共读,步步推进”的策略,在教学中设计了五步走的计划,把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以《西游记》阅读为例,具体谈谈阅读整本书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 激发阅读兴趣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前,笔者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抓住“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变聪明”这个心理因素进行了引导: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伟人、名人,并说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通过师生的讨论,明确这些伟人、名人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热爱阅读。其次引导学生们明白读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长期坚持整本书阅读,既会增进阅读技巧,又能够认识大千世界,还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提升思维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最后列举了笔者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通过大量的整本书的阅读训练,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取得好成绩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通过以上环节的引导,奠定了学生要认真阅读整本书的心理基础,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 制定阅读计划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总计82万字,有100回,按照部编七年级教材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必须在半个学期内阅读完这一本厚厚的巨著。为了顺利完成这本巨著的阅读,也为了保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统一进度。学生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版的小说,有很多的阅读障碍,又没有阅读速度的训练,阅读速度较慢,所以将阅读计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前二十六回,每天读一回。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按《西游记》每一回的字数统计,每一回差不多要在10-15分钟内阅读完成。刚刚开始对大多数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争取25分钟内完成一回内容的阅读。
第二阶段:在完成第一阶段阅读量的基础上,继续从二十七回阅读至五十二回,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在同等时间内每天读两回。因为有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达到阅读要求。
第三阶段:从五十二回阅读至全文结束,要求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每天读三回。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阅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回的阅读量,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800至900字。
这三个阶段阅读计划是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制定的,是循序渐进的。随着阅读训练的推进,相当多的学生反映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逐渐消除了阅读文言版《西游记》的畏难情绪,文言文也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指导阅读方法
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方法知之甚少。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更好地去读一本书,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所以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这方面的指导。就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整本书而言,主要是教会他们掌握快速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圈点批注等基本的读书方法。教师对这些方法的指导必须细致:比如告诉学生要想快速默读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坐姿端正,扩大视野范围;为避免回读可以用一把长尺在书上快速滑动,训练自己尽量做到一目一行,再从一行扩大到多行或者全段;学会阅读《西游记》每一回的標题,快速掌握该回的内容;学会用各种符号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做圈点批注;碰到不感兴趣的诗文或难懂的字词可以略读或跳过。为了能够更好地整理出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还应学会做“读书笔记”,记录精彩的词汇、句段、写下自己的感悟体验。
笔者遵循新课标“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将“读书笔记”作为常规作业布置,并且每天都会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并与之进行交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或独到的见解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他们暴露出的一些思想上不到位的地方也会及时进行正确引导。认真批改“读书笔记”,是对学生们付出的一种尊重和肯定,它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 开展课堂交流
将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开展课堂交流,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推进整本书阅读有效落实的重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了“一说二问三悟”的教学活动,收效良好。
一“说”,就是每次抽选一位学生,要求不带任何资料,到讲台上将昨天阅读的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之后请其他学生发言,进行补充或修正。学生要想顺利通过这环节,必须原原本本地去阅读作品的相关内容。
二“问”,就是继续让上台讲述的学生设计两个问题,请另外两位同学作答。起初学生只会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比如“花果山水帘洞的对联?”“金箍棒有多重?”“有多少棵蟠桃树?”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它是机械记忆的内容,学生阅读时只关注情节,往往会忽略这些,被抽问到时常常答不出。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先让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答案,然后思考为什么要写这。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内容,还掌握了写作方法,比如“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这具体数字不仅仅要写金箍棒的重量,更重要的是衬托孙悟空的本领大”。另外也要引导学生多从故事情节或人物特点来设计问题,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设计问题的水平得到提升,比如他们会问:“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老鼠精为什么会供奉托塔李天王和哪吒的牌位,并称他们为义父义兄?”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在阅读著作时,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 三“悟”,就是让全体学生自由举手发言,针对已阅读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悟体会或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环节是将读书笔记中的“读后感悟”延伸到课堂上。读书笔记只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但课堂的讨论却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间的讨论交流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整本书的深阅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例如有一次,学生在讨论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时,有些女生是关注刘全的妻子李氏:一位女生赞赏李氏的刚烈,认为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惜自缢而死;另一位女生却认为李氏的“玻璃心”不可取,被丈夫骂了几句,就撇下一双年幼儿女,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两位学生对李氏自缢的事,都能言之有理,没有谁对谁错。笔者就借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能偏激。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学生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疑问:“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如此神通,为什么在取经路上却老打不过妖怪,还得请神仙帮忙?”“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哪里来的?”“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祖,还是太上老君?”……,疑问层出不穷,如何答疑解惑,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我们教师要尽其所能引导学生重新阅读名著中的相关内容来解疑。例如下面这个问题——“在收八戒时,为什么小说里没有猪八戒背媳妇的内容,电视剧里却有?”,笔者提示学生重读书本中孙悟空变成高翠兰的模样来戏弄猪八戒的部分,学生很快判断出原著更能体现孙悟空猴急的特点,电视剧里增加“背媳妇”的情节,是增加趣味性。有些问题不好解答的,笔者会推荐学生收听“喜马拉雅电台”的《闲话西游》《万万没想到,西游记也可以这样读》等广播,让学生学会在原著中、民俗中、传说中或生活中找寻答案。即使一时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先将问题记录下来,今后有机会再进行研究。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最紧要做的不是告知答案,而是鼓励、赞赏学生的这种质疑提问的精神。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比如在讨论“三打白骨精”这个精彩情节时,大部分学生批评唐僧迂腐,不辨是非,冤枉孙悟空。笔者反其道问之:“假如你是唐僧,你这肉眼怎么辨认出年轻女子、老妇人、老公公是妖精变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立马翻开书本找寻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陆续提出自己的看法:“农家的女孩要干农活,不可能生得这么俊俏”“因为孙悟空说唐僧动了凡心,唐僧很生气,就想整孙悟空”“孙悟空都提醒说,女子十八岁、老妇八十岁,怎么六十岁还生产?唐僧要不是缺少生活常识,要不是被孙悟空气昏了头,再加上八戒的挑唆,所以不分是非了”。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只要认真观察,具备生活常识,不偏听偏信,也会有火眼金睛的。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体验,推动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被孙悟空每次都竭尽全力救师傅的情义而感动,对唐僧的不满也转化为对他坚定信念的佩服,发现了毛病多多的八戒也有闪光点,就连凶恶的妖怪中也不乏有情有义的;也明白了书本要阐述的道理——要想取得真经,必须经受磨砺,必须修炼自己。
课堂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重要环节,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展示机会,实现了他们渴望得到他人认同、欣赏的心理需求,而且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加深了阅读体验,促进了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论证力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了持续的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最理想境界了。
五、 组织专题活动
一本书读完最后一页,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也不能把一部作品的討论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终止。相反,在全班共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而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顺势把阅读活动进一步推向更广阔的天地。新教材在《名著导读——西游记》部分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三个专题探究活动,并且对活动也做了要求说明。笔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专题二——话说唐僧师徒”来开展活动。因为前期的活动为学生做了非常多的知识储备,所以相当多的学生都能根据“专题二”的要求提示,引用故事或细节来印证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出自己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比如学生之作《我眼中的孙悟空》,就辩证地写出了孙悟空的优点缺点;《孙悟空的成长》就分析了孙悟空在与妖魔的打斗中如何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戏说猪八戒》充分展现了猪八戒可爱有趣的一面……
笔者采用“全班共读”的活动方式,通过五步骤的实施,对学生阅读的全过程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引导,营造了班级浓厚的阅读整本书的氛围,为实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目标,起到了有利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1).
[2]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郭福坚.勤读、多读,以读促写[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5]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6]张玉双.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8(6).
作者简介:
吴英,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