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息员工内斗?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问题是,郭为带领着神州数码的员工们已经踏进了IT服务的河里,在河水中央,面对着不可预测的旋涡与暗流,他如何把信心传导给已经丧失了方向感的员工们?
  一位神州数码的员工对记者表示,在2001年郭总刚刚提出转型IT服务战略的时候,只要谈及未来,神州数码的员工们言必称IT服务,当时的他们对于IT服务的前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梦想。“但现在,大家都不太热衷于郭为所描绘的那种理想化美景了,软件业务部门的人感觉压力很大,而分销业务部门的人觉得自己的收益、受重视程度与为公司贡献的高额利润不对等。”这位员工称,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员工之间的猜忌攀比早已若隐若现了。现在的IT服务,就像是挂在天边的一幅美丽图腾,一个曼妙的海市蜃楼。
  谁都没有理由怀疑郭为转型IT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就像柳传志“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郭为总是竭力把全盘大局想透,明白过河的方向,再探讨过河的具体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郭为带领着神州数码的员工们已经踏进了IT服务的河里,在河水中央,面对着不可预测的旋涡与暗流,他如何把信心传导给已经丧失了方向感的员工们?
  在员工的心目中,郭为并不缺乏权威。按照神州数码一位高层的说法,郭为的权威更多是靠做正确的事情树立起来的,“比如他说十句话,最后证实有九句都是对的。大家为什么都愿意跟着他?最早大家都会有疑虑的,但是为什么大家最后都服了,是因为他把大家引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
  但从神州数码交出来的几份财务报表来看,郭为用过去的成功树立起来的权威正在遭受事实的质疑。员工们说,公司当前九成的利润都来自于分销,我们没有从公司业绩中看到IT服务的将来,也想象不到神州数码的将来。
  分拆已经3年的神州数码仿佛又回到了分拆之初的原点,又回到了当初所遭遇的疑惑:“我们往哪儿走?是做一个纯粹的分销公司,还是一个别的什么?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业务方向?”
  “这个挑战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位神州数码高层承认,公司内部可能对IT服务存在这样那样的疑惑,但他认为郭为在神码内部的权威并未遭受质疑。“当时刚从联想分拆出来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当时大家会想:我们跟着你郭为能不能活下来?但3年后的现在,神码闯出一个比较好的品牌,公司不管怎么说起码像个样子,大家都很团结,真的是像个公司了。”
  神州数码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朱建阳则认为,争议主要存在于神州数码存在多种战略方向转型的可能性,比如,往分销走?还是向IT服务的方向走?或者是选择第三条道路,向自有品牌?“但任何一条路只要你坚决地走下去,也许都会成功。所以我们只能一边走,一边来统一思想。”朱建阳对《商务周刊》说,“红军长征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应该去延安。这个争论是一直都会有的,这个意识的统一是要伴随我们走一路的。”
  消除员工对于战略转型的分歧和困惑,无疑是摆在郭为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彻底消除大家的这种疑惑,只能靠制定战略的人把事情做好,只有靠业绩,而不是只靠许诺。也就是说做IT服务是应该这么做,不是那么遥远的东西。而思想工作只能是暂时的。”朱建阳认为,郭为对于软件行业的不断投入,以及对具体软件业务的亲管已经显示了他矢志转型的决心,“大家对困难的思想准备都还是太小了。任何一个企业的转型都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都不是两三年能完成的。”
  事实上,员工对于战略方向的关注很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做分销业务的员工与做IT服务的营业额和利润贡献率反差都很大,但很多时候二者的奖金额度相差不多,有时候甚至分销人员拿到的奖金反而不如软件人员多。一些分销人员感觉这就像是大锅饭,不公平。
  
  对这一疑问,朱建阳的回答是:员工的长期利益和公司的长期发展必须结合起来。他指出,神州数码的大部分公司骨干都有期权,“如果不把公司的股价带上一个新的台阶,你的期权是没有办法换成钱的——这就像是打仗,为了保障整个战役的成功,一定要有人做阻击的,一般死人最多的是做阻击的,但是只有他站住了,这个仗才会打赢。”
  “做企业也需要理想。不能以个体、小团体的得失为利益所在,”朱建阳试图用共同理想和企业文化来化解问题,“因为你的未来就是整个公司的未来。”
  谈及文化,新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神州数码是否有一种让员工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向心力?
  “神码原有的分销领域与新进入的软件、IT服务领域,在管理、商业模式、研发、技术、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差距太大了,”马认为,如何在短期内能够把原有的分销这套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同时又能建立适合软件、IT服务发展的一种企业文化,“我觉得这是他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现在,要问神州数码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可能很多神州数码的人也说不清楚。神州数码正在从一个硬件为主的分销集成商,向一个提供软件系统和应用的IT服务商转型。分销代理商更注重商业利益,而系统集成的工程师和软件技术人员强调的是技术。两种业务之间基本没有关联度,这为神州数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文化带来难度。
  如果企业文化在神州数码里被赋予了那么重的职责,那么,郭为面对的又一个问题是,他必须把企业内部因为业务差异所带来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统一起来。
其他文献
市场化绝对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部  卖庆典礼仪商品的黄小安被河北省某市气象局罚了1万元,自称小本经营的他说自己想不通:“气象局说我卖氢气球违法,国家规定不能私人经营。但他们却把我的生意交给了气象局自己的经营公司做。管着氢气球的使用,又自己搞经营,这是不许别人点灯,只许自己放火。”  事实上,这几乎就是中国事业单位社会形象的典型缩影——人人不满意的“二政府”。中国事业单位这个概念难以用英文描述,但5
期刊
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制创新还有赖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  一个历时3年并16易其稿的地方政府改革试点方案在深圳向公众公布。3月22日,深圳市召开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员大会,这标志着自1981年以来的深圳市第7次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长时间的反复酝酿显示了此次改革的难度和妥协性。“这次改革有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深圳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商务周刊》说。  2001年11月,深圳被中央编制
期刊
对于工作的不安全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有两种忧虑时常困扰我们:全球化——它使工作机会转移到更穷的地区;计算机技术——它可以完全剥夺我们的工作机会。  这些忧虑笼罩着不同收入、年龄和国家的人们。墨西哥对被中国抢了饭碗的事实耿耿于怀,这说明新兴国家人们的日子并不比发达国家的人好过。作为回应,政治家们提出了林林总总的再就业培训或教育计划,但都不足以应对长期性的问题。  对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革命的
期刊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俄罗斯、波兰、爱沙尼亚等东欧国家总统经济改革顾问,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会主任    海地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流亡海外。然而,鲜有人知道,今天的混乱局面是华盛顿一手蓄意地、坚定不移地造成的。历史将会证明这一点。与此同时,政治、社会和经济混乱将会加剧,受苦的将是海地的穷人。  2
期刊
J·布拉德福德·德隆(J. Bradford DeLong):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前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    人们通常猜想:在美国的任何一场总统竞选活动中,可以肯定,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子必将会一如既往地现身。然而,早在2001年乔治·布什加征钢铁关税时,美国的钟摆就开始摆向贸易保护主义。  很难理解布什政府当时加征钢材进口关税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这样的关税经济效果很差:它使美国更加匮乏
期刊
就像此次手机巨亏事件所反映的,神州数码战略结构上的脆弱性显现无疑,一旦分销业务即便出现一丁点闪失,整个集团的盈利能力即会遭受极大的损伤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一个企业也都会经历低谷,面对自己的危机时刻。突如其来的手机亏损,让郭为迎来了自己在神州数码的危机时刻。  从6月到8月两个月的时间内,郭为与总裁室接连召开了数次重要会议,总结自1997年LTL(神州数码IT分销业务)成立、2001年分拆到现在
期刊
手机巨亏事件把郭为带到了他职业生涯最艰难的一刻。神州数码亦由此陷入风雨飘摇。手机巨亏除了SARS影响下的外部市场原因,神州数码内部出现管理漏洞,以及业务经理决策权限缺乏监管也难辞其咎  这一切,似乎都是手机分销业务惹的祸。神州数码第一财季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底,神州数码由盈转亏,亏损额高达1.49亿港元,去年同期该公司还盈利了3670万港元。而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02年四季度财报,
期刊
在2003年12月1日艾滋病日到来前夕,中国政府宣布,将承诺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同时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988年,当乔纳森·曼恩博士领导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全球艾滋病规划”项目和设立世界艾滋病日的时候,中国正在设立自己的“艾滋病长城”。这也是曼恩博士当年来中国访问时对我国领导人与同行提出的问题:“你们要建立中国的‘艾滋病长城’吗?”中国惟一的“
期刊
神州数码分拆以来,分销是惟一连续增长的业务。IT分销业务占公司总营业额的比率已经上升到86%,这个数字委实令人尴尬  很长时间以来,郭为都被视为一个长于企业战略规划的领导者。在谈到神州数码转型战略的时候,郭为非常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太宗年间,长安城里的一个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非常好的朋友。马被唐玄奘选中去西天取经。17年后,马凯旋而归来看驴子,讲起一路的经验,驴子非常羡慕,吃惊地
期刊
商业,是中国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不胜其烦却挥之不去的字眼。每天接受着海量商业资讯的国人,面对又一轮到来的信息冲击波,终于习惯了怀疑和冷静。谁又是真正把握和了解方向的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中国很多商业现象中却截然相反:我们也知道在假象和真相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纸,却只能看到浮华的表象,因为这张纸已经足以挡住我们的视线。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相对于局外人的躬身入局者更具备清醒度和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