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促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以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开阔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当我们的学生面对品类丰富、风格多变、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想要引领他们更好地鉴古今、評优劣、定高下,鉴赏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而选择契合作品的有效鉴赏方法对提高学生鉴赏效率就尤为重要。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就美术鉴赏中的社会学式的鉴赏、形式鉴赏、感悟式鉴赏、对比鉴赏四种方法结合本人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简要阐述。
一、巧用社会学式的鉴赏方法擎住作品的灵魂
社会学式的方法最初是由19世纪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提出的,美术作品不仅仅同作者的经历、生平和创作意图相关,实际上还同种族、时代和环境等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把作品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会使艺术更有深度感。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从美术作品来看,具象美术作品,其形象、内容要比作品的形式更易于识别。对待写实性的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采用社会学式的鉴赏方法显然更为合适。
这种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意义的深刻理解。
社会学鉴赏并非单纯从内容、意义、时代等方面去理解作品,它还包含对作品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和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只是作品内容、意义的因素更明显和突出,因此旨在引导学生更偏重于对这类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展现形式鉴赏方法理解作品个性语言魅力
这里所说的美术鉴赏中的形式鉴赏,偏重于作品艺术形式(即艺术语言元素——点线面;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语言规则——对比与和谐、对处于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律动、变化和统一等)的感知、分析、把握和体验,而且首先强调对形式的把握。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形式感强的、非故事性的、艺术语言突出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在这类美术作品中,艺术形式更易于识别,更能抓住人的视觉。
美术作品的形式和手法千差万别,艺术家所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那些带有较多情感的抽象作品,更适合从形式方面去观赏和感受。它们并无重大事件或者深刻含义,多数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一种情绪和感情。
例如: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既是抽象的,又是满含情感的。学生可以从作品明亮的色彩、活泼的线条,动态的构成中感受到画家豪放的激情。康定斯基面对自己的作品,曾动情地写道:“色彩就是键盘,眼睛就是弦,灵魂便是拥有众多琴键的钢琴;所谓艺术家就是它的演奏者,触碰着琴键,令灵魂在冥冥之中产生震动。” 法国印象派的作品也适合引导学生从形式方面去鉴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魅力不是来自其内容,主要得益于其艺术形式:绚丽的色彩,飞舞的线条,灵动的笔触,轻松的画面构成等等。它虽然没有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内涵,却使人获得视觉的美感,激起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在运用以形式为主的欣赏方法时,老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反复的去感受美术作品中种种形式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并满怀丰富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品味作品所传达的意象之境与内在情感,才能取得更好的欣赏效果。
三、运用感悟式鉴赏方法唱响内心深处的歌
所谓感悟式鉴赏,即从体会和感受作品的整体形象入手,通过对民族深层意识、时代精神、艺术观念问题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对作品意境或内涵的领悟。感悟式鉴赏最常见,是情感和作品的互动,因作品激发的情绪、感触和思想都属于感悟式鉴赏。“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
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意象性的美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四、敢用比较鉴赏方法来求同存异出新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使欣赏者眼界开阔,兼收并蓄,从不同的风格、流派、手法、主题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视角。
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美术家作品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同一风格流派间的比较等。可将中国的花鸟画与西方的静物画相比较,或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不仅在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方面,而且在双方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法方面,都显现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
例如:鉴别中国画和油画这两个门类时,用《捣练图》和《拾穗者》作对比,学生通过探究可以找出工具材料、表现手法、效果的差别。只要方法用对,简单的比较就达到了高中美术相关基本知识的学习要求。
比较也可以纵向展开。将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环境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更能抓住各自的特征、风格等的变化。
比较鉴赏的方法,只是联接主体(鉴赏者)与客体(作品)之间的一个中介之一,虽说由于它独特的比较性及方法使鉴赏活动本身具有特别的深度和新意,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过,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它,充分诱导学生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去比较分析作品之间的异同,其教学效果肯定会出人意料,令人欢欣鼓舞。
总之,偏重于对作品内容的了解的鉴赏,没有视觉艺术语言为基础,这只是一种文字式的分析理解,而单纯偏重于对作品形式的关注而忽视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又会使美术鉴赏流于感性和肤浅。因此,美术鉴赏既强调从形式出发去欣赏,又要对内容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注重情感的体验等。如果为求全方面深入读懂美术作品,在鉴赏活动中往往是三四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创新使用以上几种美术鉴赏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欣赏习惯,意识到一件作品产生的信息的多方面性,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全面认识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鉴赏美术作品。真正做到学有乐趣,学有方法,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陈洛加,《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尹少淳,《美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美术鉴赏》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5月
作者单位:三河口高级中学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就美术鉴赏中的社会学式的鉴赏、形式鉴赏、感悟式鉴赏、对比鉴赏四种方法结合本人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简要阐述。
一、巧用社会学式的鉴赏方法擎住作品的灵魂
社会学式的方法最初是由19世纪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提出的,美术作品不仅仅同作者的经历、生平和创作意图相关,实际上还同种族、时代和环境等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把作品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会使艺术更有深度感。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从美术作品来看,具象美术作品,其形象、内容要比作品的形式更易于识别。对待写实性的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采用社会学式的鉴赏方法显然更为合适。
这种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意义的深刻理解。
社会学鉴赏并非单纯从内容、意义、时代等方面去理解作品,它还包含对作品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和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只是作品内容、意义的因素更明显和突出,因此旨在引导学生更偏重于对这类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展现形式鉴赏方法理解作品个性语言魅力
这里所说的美术鉴赏中的形式鉴赏,偏重于作品艺术形式(即艺术语言元素——点线面;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语言规则——对比与和谐、对处于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律动、变化和统一等)的感知、分析、把握和体验,而且首先强调对形式的把握。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形式感强的、非故事性的、艺术语言突出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在这类美术作品中,艺术形式更易于识别,更能抓住人的视觉。
美术作品的形式和手法千差万别,艺术家所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那些带有较多情感的抽象作品,更适合从形式方面去观赏和感受。它们并无重大事件或者深刻含义,多数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一种情绪和感情。
例如: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既是抽象的,又是满含情感的。学生可以从作品明亮的色彩、活泼的线条,动态的构成中感受到画家豪放的激情。康定斯基面对自己的作品,曾动情地写道:“色彩就是键盘,眼睛就是弦,灵魂便是拥有众多琴键的钢琴;所谓艺术家就是它的演奏者,触碰着琴键,令灵魂在冥冥之中产生震动。” 法国印象派的作品也适合引导学生从形式方面去鉴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魅力不是来自其内容,主要得益于其艺术形式:绚丽的色彩,飞舞的线条,灵动的笔触,轻松的画面构成等等。它虽然没有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内涵,却使人获得视觉的美感,激起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在运用以形式为主的欣赏方法时,老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反复的去感受美术作品中种种形式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并满怀丰富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品味作品所传达的意象之境与内在情感,才能取得更好的欣赏效果。
三、运用感悟式鉴赏方法唱响内心深处的歌
所谓感悟式鉴赏,即从体会和感受作品的整体形象入手,通过对民族深层意识、时代精神、艺术观念问题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对作品意境或内涵的领悟。感悟式鉴赏最常见,是情感和作品的互动,因作品激发的情绪、感触和思想都属于感悟式鉴赏。“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
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意象性的美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四、敢用比较鉴赏方法来求同存异出新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使欣赏者眼界开阔,兼收并蓄,从不同的风格、流派、手法、主题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视角。
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美术家作品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同一风格流派间的比较等。可将中国的花鸟画与西方的静物画相比较,或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不仅在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方面,而且在双方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法方面,都显现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
例如:鉴别中国画和油画这两个门类时,用《捣练图》和《拾穗者》作对比,学生通过探究可以找出工具材料、表现手法、效果的差别。只要方法用对,简单的比较就达到了高中美术相关基本知识的学习要求。
比较也可以纵向展开。将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环境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更能抓住各自的特征、风格等的变化。
比较鉴赏的方法,只是联接主体(鉴赏者)与客体(作品)之间的一个中介之一,虽说由于它独特的比较性及方法使鉴赏活动本身具有特别的深度和新意,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过,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它,充分诱导学生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去比较分析作品之间的异同,其教学效果肯定会出人意料,令人欢欣鼓舞。
总之,偏重于对作品内容的了解的鉴赏,没有视觉艺术语言为基础,这只是一种文字式的分析理解,而单纯偏重于对作品形式的关注而忽视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又会使美术鉴赏流于感性和肤浅。因此,美术鉴赏既强调从形式出发去欣赏,又要对内容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注重情感的体验等。如果为求全方面深入读懂美术作品,在鉴赏活动中往往是三四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创新使用以上几种美术鉴赏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欣赏习惯,意识到一件作品产生的信息的多方面性,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全面认识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鉴赏美术作品。真正做到学有乐趣,学有方法,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陈洛加,《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尹少淳,《美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美术鉴赏》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5月
作者单位: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