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主体将客体系统的信息纳入主体系统中,进行建构和整合,从而找出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创造新形象、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我们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1激奇创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必然会带来一边串的思维活动,好奇心越强,产生的思维活动越强烈、越持久,通过这种不断持久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创造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就可以“折射断筷”来引起悬念,产生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蒸发现象时,就以“打针时,消毒的酒精涂在皮肤上有什么感觉,后来酒精又去了那里?”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接触较多的生活实例出发,提出悬念:为什么用久的刀要磨一磨才好用?为什么人们坐在沙发比坐在椅子舒服?为什么缝衣针的针尖比较尖?在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时,以“人们为什么能用吸管吸进饮料?”、“塑料吸盘为什么能紧贴墙上充当挂物钩?”来引出教学.
  这些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当他用物理知识试图进行探究解释时,也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一个与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兴趣激发的课堂,必然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改变教法,建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氛围
  2.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对待学生,认识到学生并不单单只是教学中的被教育者,更重要是教学的参与者,他们与教师有着平等的人格尊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相等权利,做思维的真正主人.
  2.2恢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3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时,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同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也十分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
  3赞许学生的猜想、怪问和假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青少年性格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身边的事物和生活有别于成人的看法和见解,传统的知识和思路对他们的束缚不大,在他们的头脑中经常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和疑问,有突破传统观念的动力和基础,经常在思维中另辟蹊径,提出一些在我们教师看起来是古灵精怪的问题,不按常规出牌,有时会让人哭笑不得,甚至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教师应感到欣喜和兴奋,这是教师我们教学的成功之处,学生不仅在接受着我们传授的知识,他们还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着教学内容.这种越轨思维就是创造性的火花,我们应小心呵护,对学生怪异的想法给予赞许,引导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去验证,去找寻正确的物理规律,同时我认为这个寻找物理规律的过程远比得到物理知识更加重要.
  如: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目镜成像相当于放大镜,而不是相当于投影仪,并且振振有词,它们不都是有放大作用吗?这时老师不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要有耐心,请学生仔细回想一下投影仪的成像的位置和像距,请他们试想一下眼睛还能贴在目镜上观察物体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目镜成像相当于放大镜.又如: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有学生提出看到的紫色可能是碘的液态,是碘的熔化过程.这时老师不要过早告知其答案,请他回去上网查一下碘的熔点,我们做碘升华的热水的温度,然后再请他分析一下碘熔化在热水中能否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碘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在这个过程学生一直在老师的引导呵护下步步前行,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大脑一直在用心思考,促进了他的思维发展,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4反过来想一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善于从相反的立场角度去考虑问题,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多变和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精心引导学生逐步超越定势思维,尽量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4.1在学习物理概念知识的时候运用逆向思维方式
  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学生:“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新课的引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发现思维的过程不仅可以从正向开展,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思考.在讲述完电磁感应现象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法拉弟是在奥斯特发现电能产生磁现象后,运用逆向思维感觉到磁也能产生电,坚持十年实验研究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科学家的亲身经历使学生能感同身受,维持他们发展逆向思维的动力.对于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往往理解不深,我就给学生举这样的例子:划船时人向后划,而船却向前走?人游泳时向后推水,人却向前进,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举例,学生充分的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能运用它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
  4.2利用逆向思维理解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逆向思维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多路联想,正面突破不行,反过来想一想,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在学习液化现象时,学生总是认为“白气”是水蒸气,这时老师就先请一位学生回答,空气中有水蒸气吗?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一定会回答有水蒸气,这时老师就接着询问,你看到了吗?学生就会明白,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无色气体,那么“白气”自然就不是水蒸气了,从而自然得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珠.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大小时,因其成虚像,无法在光屏上显现,怎么比较?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能否用实物替代像呢?让实物立在什么位置,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用两个同样大小的蜡烛,一个点燃放在玻璃前,另一个放在成像处与像大小比较,这样就轻松找到物与像的关系.
  4.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有目的设置一些逆向性思维的习题让学生来训练,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当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物理教学中的不断坚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调动他们在学习中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定性分析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概念规律作逻辑推理,这是学好物理,能做到悟理、讲理的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常用于解决对有关物理现象的定性分析题,巩固、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的定性分析题,说明物理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原理、分析实验结果的定性分析题等.纵观近年来高考,特别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省市,要求考生注意领会物理研究方法,相应的运用定性判断方法求解的题目逐年增多,因此加强定性分析能力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应用在我的物理教学中,丰富了我的课堂,激发了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三个方面应用是笔者最欣赏的,写出来与读者一块探讨.  1重视资料的收集  1.1自己录制资料  去年暑假,我开车去旅游,孩子将饮料瓶的口剪掉,当小垃圾桶,将吃的瓜子壳放入里面,后来打开车窗向外倒,由于车子开的较快,饮料瓶还没有倒置就有瓜子壳竖直向上迅速飞出,孩子看呆了.暂且不说乱仍垃圾对不对,眼前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然而,在教学中发现,我们习惯于做实验、讲实验,实验课仍然是仅仅作为形成、理解、巩固物理概念和知识的手段,它依附于初中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物理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验,所以研究初中物理“六模块”下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具有重大意义.那么,物理实验课如何有效的
在高中阶段的电学部分,求解电量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就在高中物理中求解电量的方法做一个总结.  1通过导体的电流是恒定电流  方法基本公式Q=It  根据电流的定义:I=Qt变换后可以得到Q=It.这是求解电流的最基本的公式,其他公式都是以该公式为基础推广而来的.  例1金属导体中电流强度是0.5 A,求半分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子数?  分析解答Q=It=0.5×30 s=15 C,  n=Qt
高中物理在交变电流这一专题中,有一类是求解线框在匀强磁场转动过程中的瞬时感应电动势问题.该问题涉及空间想像,矢量分解,角度变换等多个难点,一度让很多开始接触的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而且大多数教师希望学生掌握好知识后,能够记住相应的表达式,遇到问题就套公式,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江苏高考计算题越来越侧重考察交流电这一知识点,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用另一套思维方法,避开以上诸多
有关摩擦生热问题,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只做了定性的描述,而对其定量的计算没有做深入的讨论.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究竟能产生多少热?它与那些力做的功相对应,如何去量度?怎样去计算摩擦生的热?这些问题学生在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功能原理(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基础上,将两物体发生相互摩擦的运动情境进行分类,分类巧解不同运动情境下的摩擦生热问题.  1两物体同向运动情境下,摩擦产热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从生活中的磁现象着手,让学生描述知道的磁现象,利用手中的磁体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各种假设和疑问,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理解磁场,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的过程,学会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磁体与磁场,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磁场及其方向性,知道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状况,理解磁感应线.  3.知道
在笔者的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物理课堂结构,在多年摸索中,我组物理教师取得一定进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很关键的,同时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保证.下面对物理课堂教學环节“自学——质疑——点拨——当堂训练——反馈强化”五个环节进行总结.这五个环节并不是框架,而是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多变
1拉密定理  如果在共点的三个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各力的大小分别与另外两个力夹角的正弦成正比.在图1中,其表达式为  F1sinθ1=F2sinθ2=F3sinθ3.  2应用  例1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劈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与水平面夹角为30°,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小球与斜面的夹角为30°,如图2所示.求当劈静止时绳子中拉力大小为多少?  析解以小
1问题提出  据说,曾经有人在汽车前轮各用34个鸡蛋,后前轮各用52个鸡蛋,总共172个鸡蛋支承起了一辆大卡车,由此可见蛋壳的抗压性能很好.对此我们也可以来亲身体验一番:取一只生鸡蛋,用一只手握住并均匀使劲,发出是很难把鸡蛋捏碎的,可刚出生的小鸡蛋却可以啄破蛋壳.蛋壳具有如此强的抗压性能,是与它特有的蛋形曲线和科学的结构分不开的.本文利用拱桥结构和蛋壳的相似性,通过适当的简化处理,用高中物理知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