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本文就构建导师协同创新团队进行了讨论分析。着重介绍了结合项目,本专业导师协同创新团队的构建、团队制度建设、制度优化和团队运行等方面的问题,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提出新时代导师指导能力提升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为新型创新性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一点思考。
关键词: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制度优化;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培养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1[2]]。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仍然侧重于“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在这个多学科交融互联,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研究的需要,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新时代新型综合性人才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及科研机构已经结合自身特点,组建各自的导师团队,以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要求。有的高校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导师团队[3][4],也有的高校构建不同学科导师联合培养的导师团队[5],更有广大学者探索和讨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状态[3][6][7]、导师团队构建[8]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9]。
本文结合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建设,针对目前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经过各位老师充分探讨,并多方联合各方力量,对导师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方法、管理制度、协作机制优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工作,力求形成积极高效、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导师协同创新团队的构建
传统的导师团队基本构架是由主导师为主,领导几位助理导师构成。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基本上属于“一对一”培养模式[6],研究生学缘结构单一,“近亲传承”现象较严重,各研究生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积极合作,大家的协同创新氛围难以形成。
本项目建设经前期研讨,多方融合,构建了适宜当前状态的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团队基本构架是在传统的导师团队模式的基础上,以导师团队中主导师为核心,结合科研环境和科研项目,联合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专业导师和相关项目外联导师,组建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其中主导师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制定、科研项目总指导、导师团队成员分工。其他导师结合各自研究方向,联合指导,发挥整体优势,打破专业方向壁垒,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形成了以环境科学为主导的,集环境科学、化学、资源、生命科学等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分析技术人员联合形成的导师组,初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联合培养的团队培养模式。导师队伍中老、中、青相结合,也为后续团队持续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团队培养制度形成及优化
团队组建后,如何让团队良好运转,发挥预期效果,成为团队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团队制度建设环节必不可少。为此,本团队在初期形成了几点明确要求:
1、纪律制度:要求研究生每天按时考勤,并且在签名簿上表明今天的任务和计划,有事请假。
2、例会制度:
导师每个月召开一次讨论会。主要内容是:(1)结合当前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题,讨论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及进展。(2)梳理当前团队研究]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分工合作。
研究生小组每周如开一次例会。主要内容是:(1)研究生和导师各自汇报当前研究进展;(2)下一步研究计划安排;(3)近期同类研究文献研读;(4)近期专业学习进展及问题;(5)讨论、指导。
3、专业学习制度:
主要指团队不定期研讨沙龙、专业会议和讲座。根据专业研究新进展或团队项目研究需要,不定期发起研讨沙龙,内容不限,主要是就专业问题或在研项目,充分讨论,激荡思维。团队积极鼓励大家多参加专业会议,聆听专家讲座。针对新的分析方法或分析软件应用,也会开设专家课堂,由团队导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新的知识。研究讨论中,也会不定期请同单位专家或相关企业专家一起参指导,共同讨论。
团队的专业学习是研究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团队要求,团队成员,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不但要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做好专业资料的自学汇报工作,而且要积极关注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积极参与沙龙、讲座和讨论分析,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科研思维。
经过前期团队运行,基本情况较好。鉴于团队中研究生数量有限,各过程执行较为顺畅。团队中,考勤、例会、专业会议几项内容执行较好,沙龙和专家讲座执行欠佳。运行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专业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阶段性汇报时PPT制作及汇报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当然,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考勤时采用原有的签到形式,每天大家都一样,时间一长,显得有点形式主义;
2、每周例会时,其实有些研究生的研究进展不大,有些同学是处于连续实验阶段,有的同学在处理数据中,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汇报时显得内容单薄,感到没有什么汇报内容,也不能很好的反应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由于同学们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对外文文献研读程度不一,在汇报过程中表现不佳,打击了积极性;
4、实际工作中,新同学对实验室熟悉程度不够快,有些分析仪器不会使用,文献阅读及写作工具没有掌握,影响其实验及论文写作,需要导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指导;
5、研究经费有限,专家讲座或专业会议参加受限,也一定程度让大家的热情有所下降;
发现上述问题后,团队导师也在思考,经多次讨论,优化指导方式和团队制度。1、纪律制度方面,采用当前年青人喜欢的手机打卡形式,明确大家的出勤。2、例会改为两周一次,同时要求汇报逐步采用全英文形式,方便大家能有一个小阶段性的成果,也积累分析研究中的问题,同时提升大家外文文献的阅读提炼能力,以更快的掌握专业研究的前沿和热点。3、研究生之间实行“传-帮-带”制度,上一级研究生负责带领下级研究生尽快熟悉实验室,并熟练运用专业仪器和学习软件,有效缩短新进研究生对科研环境熟悉过程,更快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对新型专业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必要时,可以组织本团队小范围讲座,务必使每位研究生不在仪器分析方面的卡顿,以便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4、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和网络资源,鼓励大家积极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例会讨论或者是小组讨论,也可以网络参加专业会议、听专业讲座。 三、导师团队运行小结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经过团队创建、制度建设到制度优化建设,项目导师协同创新团队的运行逐步稳定,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导师们相互整合,从多方向激荡学生思维,拓展研究视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生们能从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而且还可以用不同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平均每人发表SCI论文一篇,其中有一名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团队中年青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日渐成熟,逐步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通过项目实施,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情况,构建了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对导师考核注重科研,也使导师在一定程度上精力偏移,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指导上有不到位的现象;团队运行仍然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进一步优化;目前导师团队组成相对仍显单一,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化不足,与相关企业联合不足,导致研究生培养不能满足综合研究项目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需要,也和社会实际科研需求有所偏离。
综上,构建导师团队,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始终是现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导师团队模式建设、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导师间相互交流合作、国内及国际同领域专家交流合作,都为导师团队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健全的发展研究生创新机制,需要大家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公法,朱文琼,孙瑛,蒋国璋,熊禾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6-8.
[2]邢梦喜,于庆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9,6(65):9-10.
[3]高明生.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7):33-35.
[4]覃英华,韦笃取.协同创新环境下的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广西物理,2019,40(Z1):42-44.
[5]赵颂,朱弘焱,王春强,马巍,田玉民,苏玉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9):27-28.
[6]杜栋,庞庆华,雷凯.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91-93.
[7]张志军,刘永,刘清,李广悦,章求才,贺桂成,桂荣,招国栋.导师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6(03):99-101.
[8]王新生,張华强.构建导师团队 促进协同创新[J].高教学刊,2018(16):29-31.
[9]李伟.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7):7-9.
山东农业大学 李晓晨 张萍(通讯作者) 姜瑞雪 尹儿琴
关键词: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制度优化;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培养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1[2]]。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仍然侧重于“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在这个多学科交融互联,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研究的需要,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新时代新型综合性人才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及科研机构已经结合自身特点,组建各自的导师团队,以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要求。有的高校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导师团队[3][4],也有的高校构建不同学科导师联合培养的导师团队[5],更有广大学者探索和讨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状态[3][6][7]、导师团队构建[8]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9]。
本文结合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建设,针对目前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经过各位老师充分探讨,并多方联合各方力量,对导师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方法、管理制度、协作机制优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工作,力求形成积极高效、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导师协同创新团队的构建
传统的导师团队基本构架是由主导师为主,领导几位助理导师构成。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基本上属于“一对一”培养模式[6],研究生学缘结构单一,“近亲传承”现象较严重,各研究生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积极合作,大家的协同创新氛围难以形成。
本项目建设经前期研讨,多方融合,构建了适宜当前状态的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团队基本构架是在传统的导师团队模式的基础上,以导师团队中主导师为核心,结合科研环境和科研项目,联合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专业导师和相关项目外联导师,组建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其中主导师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制定、科研项目总指导、导师团队成员分工。其他导师结合各自研究方向,联合指导,发挥整体优势,打破专业方向壁垒,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形成了以环境科学为主导的,集环境科学、化学、资源、生命科学等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分析技术人员联合形成的导师组,初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联合培养的团队培养模式。导师队伍中老、中、青相结合,也为后续团队持续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团队培养制度形成及优化
团队组建后,如何让团队良好运转,发挥预期效果,成为团队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团队制度建设环节必不可少。为此,本团队在初期形成了几点明确要求:
1、纪律制度:要求研究生每天按时考勤,并且在签名簿上表明今天的任务和计划,有事请假。
2、例会制度:
导师每个月召开一次讨论会。主要内容是:(1)结合当前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题,讨论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及进展。(2)梳理当前团队研究]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分工合作。
研究生小组每周如开一次例会。主要内容是:(1)研究生和导师各自汇报当前研究进展;(2)下一步研究计划安排;(3)近期同类研究文献研读;(4)近期专业学习进展及问题;(5)讨论、指导。
3、专业学习制度:
主要指团队不定期研讨沙龙、专业会议和讲座。根据专业研究新进展或团队项目研究需要,不定期发起研讨沙龙,内容不限,主要是就专业问题或在研项目,充分讨论,激荡思维。团队积极鼓励大家多参加专业会议,聆听专家讲座。针对新的分析方法或分析软件应用,也会开设专家课堂,由团队导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新的知识。研究讨论中,也会不定期请同单位专家或相关企业专家一起参指导,共同讨论。
团队的专业学习是研究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团队要求,团队成员,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不但要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做好专业资料的自学汇报工作,而且要积极关注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积极参与沙龙、讲座和讨论分析,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科研思维。
经过前期团队运行,基本情况较好。鉴于团队中研究生数量有限,各过程执行较为顺畅。团队中,考勤、例会、专业会议几项内容执行较好,沙龙和专家讲座执行欠佳。运行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专业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阶段性汇报时PPT制作及汇报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当然,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考勤时采用原有的签到形式,每天大家都一样,时间一长,显得有点形式主义;
2、每周例会时,其实有些研究生的研究进展不大,有些同学是处于连续实验阶段,有的同学在处理数据中,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汇报时显得内容单薄,感到没有什么汇报内容,也不能很好的反应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由于同学们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对外文文献研读程度不一,在汇报过程中表现不佳,打击了积极性;
4、实际工作中,新同学对实验室熟悉程度不够快,有些分析仪器不会使用,文献阅读及写作工具没有掌握,影响其实验及论文写作,需要导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指导;
5、研究经费有限,专家讲座或专业会议参加受限,也一定程度让大家的热情有所下降;
发现上述问题后,团队导师也在思考,经多次讨论,优化指导方式和团队制度。1、纪律制度方面,采用当前年青人喜欢的手机打卡形式,明确大家的出勤。2、例会改为两周一次,同时要求汇报逐步采用全英文形式,方便大家能有一个小阶段性的成果,也积累分析研究中的问题,同时提升大家外文文献的阅读提炼能力,以更快的掌握专业研究的前沿和热点。3、研究生之间实行“传-帮-带”制度,上一级研究生负责带领下级研究生尽快熟悉实验室,并熟练运用专业仪器和学习软件,有效缩短新进研究生对科研环境熟悉过程,更快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对新型专业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必要时,可以组织本团队小范围讲座,务必使每位研究生不在仪器分析方面的卡顿,以便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4、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和网络资源,鼓励大家积极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例会讨论或者是小组讨论,也可以网络参加专业会议、听专业讲座。 三、导师团队运行小结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经过团队创建、制度建设到制度优化建设,项目导师协同创新团队的运行逐步稳定,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导师们相互整合,从多方向激荡学生思维,拓展研究视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生们能从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而且还可以用不同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平均每人发表SCI论文一篇,其中有一名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团队中年青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日渐成熟,逐步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通过项目实施,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情况,构建了导师协同创新团队,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对导师考核注重科研,也使导师在一定程度上精力偏移,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指导上有不到位的现象;团队运行仍然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进一步优化;目前导师团队组成相对仍显单一,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化不足,与相关企业联合不足,导致研究生培养不能满足综合研究项目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需要,也和社会实际科研需求有所偏离。
综上,构建导师团队,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始终是现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导师团队模式建设、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导师间相互交流合作、国内及国际同领域专家交流合作,都为导师团队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健全的发展研究生创新机制,需要大家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公法,朱文琼,孙瑛,蒋国璋,熊禾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6-8.
[2]邢梦喜,于庆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9,6(65):9-10.
[3]高明生.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7):33-35.
[4]覃英华,韦笃取.协同创新环境下的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广西物理,2019,40(Z1):42-44.
[5]赵颂,朱弘焱,王春强,马巍,田玉民,苏玉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9):27-28.
[6]杜栋,庞庆华,雷凯.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91-93.
[7]张志军,刘永,刘清,李广悦,章求才,贺桂成,桂荣,招国栋.导师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6(03):99-101.
[8]王新生,張华强.构建导师团队 促进协同创新[J].高教学刊,2018(16):29-31.
[9]李伟.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7):7-9.
山东农业大学 李晓晨 张萍(通讯作者) 姜瑞雪 尹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