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形势新时代条件下,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人员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意在全部学生能够接受老师教授的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学科知识渗透到生活中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高中地理学科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评析高中地理学科带入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优化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果的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分析
  一、 引言
  在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地理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逐渐提高学生地理常识的基础上,加强高中阶段的所有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主要包括两大层面,首先是自然地理,其次是人文地理。这两大层面基本都和生活密切相关。
  二、 探究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生活化的形态
  (一) 高中地理学科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深刻影响,在推动先进教学观念的步伐上也会受到抑制作用。我国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受到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使得我国的教育的整体发展步伐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几个层面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有着显著的体现。诸如一些城里的学生由于见多识广、教学的设备先进再加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的手段是十分先进的,通过将地理学科融入生活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于农村的学生是比较容易接纳的。而农村地区由于设施的落后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大大落后。
  (二) 高中阶段师资力量匹配不合理
  由于教育事业遍布于全国各地,师资力量明显出现匹配不合理的问题,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的阻碍,应用起来的地区并不是很广泛,其出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尽相同。比如,我国有很多地区都处于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地区,但是其中也不乏很多发展落后的农村或者偏远山区,导致一些教师并不愿意深入到大山中,教师和教育资源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另外,由于落后地区环境的影响,同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理解能力并不一样的,显而易见,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起来很困难。
  (三) 推广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手段较差
  要想达到迅速推行高中阶段的地理生活化的态势,不仅仅在于教资力量方面,其不仅局限于教学效果的优劣,其推行的手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态势来看,将高中阶段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架构的推进、分析以及整合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教学理念作为根基指导,而且教学手段也缺少合理性,以至于在推进过程中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很难。
  三、 高中阶段进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重要程度
  (一) 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生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一味地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地理知识,仅仅通过念读课本,勾画重点,直接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中难以提高自我的学习兴趣,老师灌输式的教育,课堂将老师作为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很明显。比如,老师在课堂出的一道地理题目,“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在离太阳很近的第三条轨道上运行”,以此来回答,资料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有几个?大部分老师在讲授天体运动层次时,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在回答问题时也是模棱两可,假设学校组织学生到天文馆去参观,或者利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体运行的系统层次。
  (二) 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可以拉近师生感情,符合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目标实际上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质上地理是对自然界不断探索、挖掘信息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要研究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就务必要走进大自然、走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利用生活经验了解地理知识。比如,探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结果”,这道题目其实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不断变暖的趋势,这种环境下,细菌滋生、各种病毒的出现导致人们各种犯病率的增长,长远来看,海平面增高,冰川融化等都会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地理课堂上,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手段转为现代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协调发展,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另外,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爱生活、爱社会、爱国家,契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 优化地理学科生活化的具体途径
  (一) 进行地理学科教学时要从生活出发
  地理学科实质上就是在描写生活,提供了一個探讨自然环境的课堂。高中地理教师在授课阶段,从生活层面出发,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巧妙和生活常识、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快速理解这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授我国的气候特征时,如果老师单纯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很有可能在分析具体地区的气候时,学生还是摸不到头脑。首先,教学以生活为出发点,先让学生观察所在学校的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下来,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基本将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很全面地记在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合理创建生活化教学环境
  要想达到完全生活化的教学,老师在设计、规划地理课堂教学流程时,要注重设计的环节必须生活化,比如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老师如果直接讲授,学生理解起来肯定会很难,教师可以从南北方的四季变化来观察,比如北方的学生可以以南方的四季变化为主要观察目标,对比分析四季的时间以及四季的交替,或者根据学生在不同季节的起床时间,进行循循诱导,最后渗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另外,在进行工业区分布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工业区,观察工业区的地区特点,让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出工业区分布区域特征。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地理学科的课程趣味性,教师务必要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訾振凤.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61.
  [2]杨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J].高考,2017(21):159.
  作者简介:
  杨文兵,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地理在培养学生空间认知及人地协调等多方面能力有重要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教师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及生活实践等四个方面探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样化教学;有效运用  地理是一门集文科背诵和
摘 要:高中阶段是我们青少年价值体形成重要时期,在高考中思想政治这门课占据有很大比分,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思想政治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高中生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为此,笔者鉴于政治成绩尚可,对高中政治学习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希望为其他同学学习政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方法  思想政治的学习,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好政治有助于正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辐射管理司的要求,广东省环境辐射研究中心根据1998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提供的放射性流出物的实际排放量和气象数据,对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所造成的环
摘 要:职业中专教学中的地理教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职业中专地理教学当中,实行有效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论述了职业中专地理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概念,指出在职业中专地理教学中实行有效教学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职业中专地理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
对裂隙岩体巷道中的关键块体的体积及其分布进行了讨论。在三组结构面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关键块体有三类:无平行侧面、有一组平行侧面、有两组平行侧面的关键块体。分别推出了这
会议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性较强,并具有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思维逻辑性,政治知识也与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政治学习时,不仅要重视政治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从而形成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优化政治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綜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策略  一、 高中
摘 要:相比起初中的地理来说,高中地理在教学中要复杂得多,它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地理这个学科来说,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老师选取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会提高对地理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效率。“问题教学”这个模式是现在教学当中比较值得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高中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篇文章主要就这种模式在这个学科当中有哪些值得运用的价值以及该模式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有哪些
摘 要:教育改革深入,出现了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小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问题导学……本文主要讨论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了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辨能力。下文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浅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地理老师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法向高中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输出。  關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一、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