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2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念马克思,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了解马克思,就要了解马克思童年时代、青年时代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了解马克思和妻子燕妮的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著作以及他在撰写这些伟大著作时的艰辛和坚持。只有从各个方面了解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关键字: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共产主义;不忘初心
  一、马克思出生的时代背景
  1818年的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法边境的小城——特里尔。特里尔历史悠久,当时罗马帝国因为版图太大而划分领域实行“四帝共治”,西部的皇帝是君士坦提乌斯·克罗鲁斯,在公元293年,其将首都定在了莱茵河的支流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他在当时的治理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西欧,包括不列颠、高卢、西班牙还有非洲北部,现在的尼格拉大城门就是罗马时期留下的遗迹。公元410年前后,中国有“五胡乱华”,即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欧洲的情况也如此,蛮族纷纷南下,攻破了800年都未曾被攻破的罗马城,从此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的情况就变成了,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先占领了不列颠,所以是先有的不列颠,后有的英格兰。而法兰克入侵占了高卢,并不断扩张,占领了三个部分,就是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就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所以是先有高卢,后有法兰西。在日耳曼语里,“德意志”是“人民”的意思,而德国长期以来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962年,大致是我们中国唐代的时候,此地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松散联盟。神圣罗马帝国中最大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特里尔大主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之一,现在特里尔还有中世纪教堂的遗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把妹妹玛丽嫁给了法国国王,但法国国王和玛丽王后都在法国大革命时被砍头。于是神圣罗马帝国为报家仇就与法国开战,一直到1794年,拿破仑率领军队攻到莱茵河,特里尔就变成了法國的领土,所以在马克思出生时,还没有德国。在1871年,才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在马克思以前的黑格尔时代,著名诗人歌德说: “我们没有一座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马克思出生在“后拿破仑时代”,1815年滑铁卢战役,拿破仑被由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等国家组成的神圣同盟所击溃。
  这几个国家在反对拿破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联盟,也就是世界强权,自此形成了国际关系中世界由强权霸权统治的方式。世界强权的英文是“concert ofpowers”,意思是这些世界强权能够协同和协调得很好。神圣同盟是第一个统治世界的强权联盟,形成了所谓的世界列强。我们中国人对世界列强的认识是通过八国联军,认识到由强权主持世界事务。当前有些国际关系学者认为世界将由一个新的强权俱乐部来管控和领导,这里面包括如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国际关系应该是“四海一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要冷战时期的帝国主义思维。
  马克思出生在拿破仑之后的时代,他毕生都在与统治世界的封建贵族国家俱乐部作斗争,他晚年成立了第一个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的家乡——莱茵河高地特里尔是欧洲最主要的葡萄产地,而马克思的家就位于特里尔最高的地方,那里能俯瞰整个特里尔风光,可以说他家拥有当地最好的一块葡萄园。在欧洲,葡萄农是最早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的工人,他们按小时来计算工钱。所以特里尔有两个时间计时器,一个是放在教堂里的钟,通过敲钟来祈祷;还有一个是挂在市政厅门口的表,是人们上班和葡萄农干活的时间衡量标准,所以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理论”正是从葡萄园这里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家族三代为犹太拉比。犹太人起初是没有地位的,自从拿破仑颁布了《犹太人解放法令》后,犹太人才可以从事正常的职业,包括当公务员、入伍参军等。犹太人原先像个秘密组织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他们的姓氏很独特,父亲的名字加一个前缀就构成了下一代人的姓氏。根据《犹太人解放法令》规定,犹太人可以担任公务员,因而家族姓氏需要一致,马克思的父亲和大伯那一代选择了马克思作为姓氏。所以,马克思之所以叫“马克思”,与拿破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马克思的父亲决定打破家族经商的惯例,改行做律师。在他学成之后,拿破仑战败,普鲁士占领了特里尔。马克思的父亲为了当律师,放弃了原有的犹太教,改为信仰普鲁士的国教新教。除了宗教信仰外,做律师需要有一定的财产担保,所以马克思的父亲娶了来自荷兰的姑娘罕利达,因而马克思有一半的荷兰血统。
  马克思的母亲嫁妆丰厚,直到去世都没有用完,甚至床单都剩了300多条全新的。马克思的母亲一共生了九个孩子,活了七个,在当时的状况下很不容易。马克思的母亲因为是荷兰人,而且疲于照顾孩子,所以一辈子都不怎么用德语给马克思写信。罕利达的妹妹索菲亚留在了荷兰,嫁给了一个著名的荷兰商人利奥·菲利普斯,他俩联手创办了一个著名的公司,也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飞利浦公司。
  马克思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所以他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不是因为受了压迫,也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马克思自始至终从事经济学研究,最后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为人类解放的事业,可以说是一个品性非常高尚的人。
  二、马克思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马克思有个哥哥,但不幸夭折,他是家中的长子,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小的时候进入了特里尔中学,这是一所大学预科中学,至今还是德国优秀的中学,学校主楼是像城堡一样的哥特式建筑。   马克思毕业考试的卷子被保存得很好。可以看到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的笔试试卷,一共有七份,一份是著名的德语考试试卷《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份是拉丁文写的《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还有一份宗教作文题目比较长《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还有《拉丁语即席翻译》《希腊语翻译》《法语翻译》和数学试卷,可见马克思接受了一个多么高大上而又严酷的学术训练。马克思在学习希腊文和法文时受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很深的影响,当然也与拿破仑的共和传统有很大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的第一部经典, 《理想国》可以直译为共和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要核心就是“公民思想”。这种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马克思最初的学术论文为《论犹太人问题》,主要内容是探讨公民和市民之间的区别。公民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著作中集中讨论的问题,公民的英文意思是:受征召者,即来开会。那么公民的意思就是:战士,受征召来打仗,或者来开会。
  与公民相关的词汇有“城邦”,其英文意思是“站起来”,作为名词的释义就是立场和形态。综合而言, “公民”一词在希腊和罗马的意思是:公共事务的承担者。这些人在战时为保卫城邦的公共利益而战,平时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能力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作出裁决”。最初希腊城邦很小,仅有3万人,因为履行过多的义务而没有报酬,就没人愿意当公民,所以最早的希腊民主是通过抽签决定,而不是选举。所以,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般老百姓追求的是生活,而公民追求的是美好生活,用今天的话表达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从小受到希腊古典学说共和制及公民思想的影响。对公民概念最好的概括应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所谈的“为人民服务”。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公民被市民所代替,市民则是只管过自己的日子、自私自利的人。
  公民与艺术也有关,马克思未曾谋面的老师黑格尔曾经说过: “希腊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最高峰。”在希腊,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全的统一。所有希腊的雕塑都是公民雕塑,因为在希腊一个人他既是个体,也是公民。自此之后艺术开始衰落,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离,艺术主要表现的内容只是个人,与共同体没有关系了。但马克思考虑公民和市民的差别的时候,受到法国教育的影响,比如卢梭《爱弥儿》中所提到的公民,有一个斯巴达妇女,她五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她一直等待着战事的消息,然后一个奴隶来了,她战栗地问他消息,奴隶说:“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妇女说: “贱奴,谁问你这个!”奴隶说:“我们已经胜利了!”于是,这位母亲便跑到庙里去感谢神灵,而这样的人就是公民。
  马克思在中学里遇到了各种各样优秀的老师,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他的人生提供了榜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托马斯·莫尔,不同学科的老师给他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最后使马克思没有榜样,他只好把各个榜样打碎后凝结成一个新的“我”。所以他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谈到,一个理性的人选择职业,首先要判断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大快乐,什么是小快乐,什么是真快乐,什么是假快乐。所以这个17岁的孩子最终在毕业论文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出自一个17岁的人笔下,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马克思在特里尔生活了17年,并且开始与姐姐的朋友,也就是年长他四岁的燕妮谈恋爱。中学毕业后,大丈夫志在四方,他就到波恩大学上学,波恩大学是普鲁士为凝合东部和西部两地而办的大学。马克思到了大学后发现,来自东部莱茵地区和西部普鲁士地区的学生互相看不惯,东部的学生认为西部的学生是拿破仑的信徒,而西部的学生认为东部学生是封建保守贵族。马克思被推选为特里尔同乡会会长,有一次他与东部的一名学生发生冲突,引起他父亲的不满,他父亲就安排他转学到了柏林大学法学院。
  1806年普鲁士被拿破仑打败之后,腓特烈大帝决定要使普鲁士成为世界强国,因此要辦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于是成立了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菲希特是哲学家,同时也是《马赛曲》的德文译者。费尔巴哈对柏林大学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与柏林大学相比,欧洲“其他的大学简直就是乱糟糟的酒馆”。柏林大学有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严肃的学术工作法,马克思到了柏林大学后天天看书,同时给燕妮写情书,也不断给父母写家书汇报思想体会。
  马克思入学法学院一年后,由于学习劳累而失眠,于是在父亲的劝导下,带了一本黑格尔的书去泡了一个月的温泉。在此期间,他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当年在学校讲这节课的时候,一般不会超过13个学生,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会挂科。黑格尔和马克思还有个有趣的渊源,就是马克思诞生那年,黑格尔刚好进入柏林大学法学院,后来又担任校长。黑格尔在1831年去世,马克思在1836年进入柏林大学法学院。
  马克思读完《法哲学原理》之后马上给父亲写信,讲述对哲学的喜爱,准备放弃法律改学哲学。父亲则认为当律师比学习哲学有前途,并与马克思约定到复活节马克思回家时再做决定。但当马克思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父亲得了很重的病。当马克思重返学校三个月时,父亲就去世了。马克思感到非常遗憾,因为未能与父亲谈论所发现的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问题。
  黑格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创造了一个以逻辑学为核心的、极其伟大的哲学体系,分为精神哲学和自然哲学两个部分。黑格尔全面论述了人的伟大,很多人都想推翻黑格尔的学说,从黑格尔在世至今从未停止过,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黑格尔那么博学,世界上也绝不会有像黑格尔这么博学的大学校长。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可以概括为:法的基础是自由。 “自由是对物的支配,是人对于物权的支配,自由的基础就是所有权。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是不可能有自由的”。比如我是自由的,杯子是不自由的,我可以把它拿起来。因此《法哲学原理》认为对物的所有权是自由的基础。
  但当马克思看了第一段后就认识到黑格尔犯了错误。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的五年期间,柏林人口翻了五番,大量的欧洲郊区的农民涌入柏林做鞋匠和裁缝。这些人创造了衣服和鞋却不能支配其所创造的物品,物品挂在商店的橱窗里闪闪发光,有一个独立的价格,并且价格像有灵魂一样还在不断地变动。但是,这些鞋匠和裁缝不但不能支配这些物品,反而被这些物品所支配。黑格尔认为普鲁士的使命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强国,而且要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服务于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就是自由,马克思认为如果人类解放的过程就是人能够支配物的过程,就如同鞋匠和裁缝支配他们的劳动产品的过程。如果鞋匠和裁缝这些劳动者不能支配他们的劳动产品,人类怎么能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校长的说法不能成立。
  当时,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俱乐部”,围绕黑格尔的观点展开了争论。布鲁诺·鲍威尔教授很看重马克思,希望他留校发展青年黑格尔派的事业,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马克思毕业前半年,布鲁诺·鲍威尔因为学院政治问题被取消了教授职务,马克思因此未能留校。如果此时马克思要写出关于黑格尔观点错误的论文,在柏林大学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于是马克思去了著名的耶拿大学,这也是黑格尔曾任教的大学,凭借一篇非常优秀的、以自然哲学为题的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而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3岁,直到现在记载的历史当中他仍是普鲁士最年轻的一位博士。马克思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就跟燕妮结婚,二人终成眷属。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是阿莱尔公爵家的小姐,年长马克思四岁。燕妮的奶奶也叫燕妮,是英国大贵族阿格尔伯爵家的小姐,燕妮有一半英国的血统。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最理想的婚姻应该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描写的:一个贵族娶一个暴发户的女儿。这样的话,贵族既能保留贵族爵位,又会得到一大笔嫁妆,而暴发户的女儿也会有贵族的爵位。最匪夷所思的婚姻是,一个女贵族嫁给了一个暴发户的儿子,这个贵族就既丢掉了爵位,也没拿到金钱,然而这恰恰就是马克思和燕妮的爵财两空的婚姻,所以双方家长都坚决反对这桩婚事。然而马克思和燕妮不顾反对,持续地热烈通信,最终为了爱情而结婚。
  当前有不少人认为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生颠沛流离、生活不幸、痛苦异常,而真正对马克思一生有深刻研究的人才知道,马克思一生都生活在巨大的幸福当中,康德、黑格尔、亚当·斯密等都没有马克思幸福。虽然康德、黑格尔和亚当·斯密不但是教授,而且都任职大学校长。而马克思一辈子都没有获得教授头衔,也没有学生,没有优越的环境做学问,他在颠沛流离中创造了伟大的哲学体系。
  但是就个人生活而言,康德一辈子没结婚,而且他先天胸腔塌陷,随时害怕自己会死掉,所以他一辈子就战战兢兢地在养生中活到了80岁。康德一辈子几乎没有出过哥尼斯堡这个小城,每天按照严格的时间作息,下午准时出来散步。黑格尔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每晚准时上床睡觉。亚当·斯密也没结婚,他是个孝子,一直陪伴母亲生活了一辈子。比他们更不幸的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荷尔德林,他毕业之后在贵族家当家庭教师时爱上了贵族家庭的女主人,成为当时的丑闻,于是他被迫离开法兰克福,不久,贵族家庭的女主人去世了,他得知消息后身心交瘁,从波尔多出发,穿越整个法国后回到德国,在回来的路上疯了。尼采也一辈子没结婚,最后也疯了。
  比起这些同时代的伟大天才,马克思是个特例。他得到了舞会皇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小姐的青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谈到,“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燕妮毕生和马克思站在一起,度过了分分秒秒的艰辛。如果没有燕妮的支持,就不会有马克思。
  除了爱情,马克思还拥有着坚实的友情,他一点也不寂寞,他有一群追随他的朋友,恩格斯是其中之一。马克思即使在流亡过程中,家里也经常有很多人拜访。 《资本论》的开头就提到“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马克思在欢乐、热情、战斗的激情当中,从不寂寞地度过了他伟大的一生。
  在结婚之后,马克思做了《萊茵报》的编辑。 《莱茵报》主张在西部施行普鲁士现代化,主编是李斯特。在《莱茵报》的股东当中有两个人非常重要,一个是1848年的普鲁士首相,还有一个是普鲁士银行的行长。当时赫斯写信引荐马克思,他认为马克思是亚里士多得、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的混合和凝合,而不是凑合。他认为如果马克思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成为:马克思总理、马克思行长、马克思爵士或马克思教授…
  我们在19世纪的普鲁士的全家福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声名显赫的一家人,丈夫佩着一个绶带,身上挂满勋章,身边伴着美丽的妻子,两人被一群天使一样的孩子围绕着。但是,马克思和燕妮没有选择这条道路。
  当时的马克思很幸福,在担任《莱茵报》主编的同时,写了著名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当时普鲁士有书报检查制度, 《莱茵报》受到查封。马克思就去了法国,倒不是因为遭受什么迫害,而是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思想上应该是一个德法的混血儿,必须有一颗法国母亲的充满爱意的心脏,同时有一个德国父亲严谨明晰的头脑。马克思在德国毕业,他有一个严谨明晰的头脑,但是他喜欢法国,于是便举家迁到巴黎。到了巴黎之后,他和朋友卢格共同创办了一个杂志-《德法年鉴》。
  在《德法年鉴》的创刊号上,马克思预告要继续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工作,他要对法学和国家学说进行全面的批判。马克思在法国的收获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兴趣转向了经济学;二是他遇到了恩格斯。他在巴黎写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篇手稿其实是《资本论》的雏形。   这部手稿的第一部分讨论了私有财产,受到了洛克的影响,洛克认为私有财产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私有财产,包括继承来的、偷来的、抢来的私有财产;另一种是内在的私有财产,即劳动获得的财产。洛克认为劳动才能创造产权,比如,水本来不属于任何人,但是“我”用一个水桶打水,这桶水就是“我”的,因为“我”付出了劳动。再比如,树上长着香蕉, “我”从树上把香蕉摘下来,香蕉就是“我”的,但是香蕉容易腐烂,需要用不易腐烂的东西(如贝壳)来交换香蕉,这就是货币的起源。这就是洛克《政府论》的思想。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则认为,不仅是劳动创造产权,还有地租和资本也会选择有效率的劳动。因此他在《国富论》中提出,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共同创造产权。
  马克思比较了这两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在劳动分成当中地租和资本占的比例过高,劳动者会认为是为地租和资本劳动,那么劳动就越来越没积极性。这种状况被马克思称为劳动的异化。在小册子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批评,而詹姆斯·穆勒也是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天才。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又回到了对黑格尔的批评,讨论集中在信贷问题上。黑格尔认为人自由的基础是人能够支配物,物属于人,人具有所有权,那么物的本身是不自由的。因此我们能够交换物,并且让渡我们的所有权,但是我们不能交换人格、自由、品性和宗教。马克思认为, “信贷是对一个人的道德作出的国民经济学的判断。在信贷中,人本身代替了金属或纸币,成为交换的媒介,但这里人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某种资本和利息的存在”。“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了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既成了买卖的物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构成货币灵魂的物质、躯体的,是我自己的个人存在、我的肉体和血液、我的社会美德和声誉,而不是货币、纸币”。信贷抵押交换的东西恰恰不是物,而是品格、信用和美德。劳动创造产权和财富,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产权是一种实践思想,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只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部分。
  人的本质力量从低往高说的话,首先要幸福快乐,劳动是为了赚钱,为了幸福,为了获得安全感。其次是成功之类的其他力量。人与动物最根本的不同是:人有本质力量,其一是思考的力量;其二人有意志力:需要别人,同时也想为别人做事情的愿望;其三是美。这三种本质是人独有的。
  黑格尔认为即使一个奴隶也有这种本质力量,奴隶即便失去了自由,却关不住思想,他的大脑依然在思考,依然想自由。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重要的区别是:人按照美的尺度来创造。蜂巢很美,但蜜蜂意识不到自己蜂巢的美,而我们建造“鸟巢”不仅是为了开奥运会,而且是将其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这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
  但资本主义的劳动使人丧失了本质力量。本质力量类似于中国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马克思说: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这种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而是对人本质的一个歪曲。费尔巴哈第一个指出是人创造了上帝和宗教,而不是宗教和上帝创造了人。德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就源于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创造了资本和地租,因此必须使资本和地租为劳动服务,而不是劳动为资本和地租服务。德国社会主义者指出,是人们的活动和需求创造了神和上帝,但是人却反过来拜倒在神的脚下,这是异化;德国的共产主义者指出,是人创造的资本,但人反过来拜倒在资本脚下,这是种更大的异化。共产主义应该是劳动支配资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体系的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非常关心的问题,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是片面的,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就是精神劳动、学术活动,他没有看到劳动被异化的一面,没有看到资本和地租意识下的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一种折磨和苦役。
  后来,马克思阐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此观点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展开论述。在其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扬弃”,即把否定和肯定结合起来,提出对资本和市民社会进行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在巴黎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那是在编《德法年鉴》的时候,一位来自巴门的23岁的企业家恩格斯前来投稿,稿名为《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开头就热情地推荐了这篇文章。但这其实并不是他们俩的首次碰面,他俩的首次碰面早在1842年,也就是马克思还在《莱茵报》做编辑的时候,当时恩格斯去过《莱茵报》编辑部,但是那一次的见面并不融洽。奠定两人友谊开端的、历史性的见面是在1844年的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的法兰西剧院旁边的雷让斯咖啡馆,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热烈而愉快的交谈。雷让斯咖啡馆是国际象棋的发祥地,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拿破仑全都来过此处。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回忆:“我们在理论领域的完全一致是很明显的,我们共同的工作从此开始了。”马克思是左撇子,所以他写的手稿总是涂涂抹抹, 《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是恩格斯从马克思杂乱的手稿中替他总结梳理出来的。恩格斯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尽其所能地总结了朋友的遗稿,这也是他俩伟大友谊的见证。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完全一样。第一,在唯物主义观点上的不同。恩格斯著有《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者,不像马克思强调人有本质力量,以及本质力量可以对象化。第二,在经济学思想上的不同。马克思把整个的资本活动理解为信贷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是《资本论》的整体结构。恩格斯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最了解的是产业资本,因此对市民社会,即市场经济和资本的理解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解放了人的欲望。坏的一面是市民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各人顾各人,因此社会是一片混乱、自私自利的,需要国家来调控。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法国哲学家普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提出,市民社会好的一面是它的合体、它的政体;坏的一面是它的反体,而国家的调控是合体。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观点,是用国家计划来代替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所以说“国家计划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市民社会的根本問题在于混淆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欲望的区别。举例来说,假如我需要一间房子,这是社会需求,但假如我需要联排别墅,这便是欲望。社会欲望是永无尽头的,且绝大多数是企业为了获利而创造出来的。
  市民社会总是混淆需求和欲望,给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因此要纠正市民社会的缺陷,仅靠国家从外部制定计划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市民社会内部,包括社会运动和无产阶级斗争来进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因为看法不同,经常讨论,所以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在互相讨论、互相激发当中,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工作,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神圣家族》等,但最主要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但这是一个残稿,并未发表。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马克思不到28岁,恩格斯不到26岁,这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诞生,二人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历史清醒的、乐观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能力不断增长的历史。整个人类的哲学社会科学,包括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继续沿着这个路线发展起来。在此之前,比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认为,人的能力增长就是人的权利增长;尼采称权力为意志;弗洛伊德称其为欲望。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现实地把它理解为,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的不断增长,这是一个不能抑制的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随着人的需求形势不断改变。
  人们根据生产和需求方式的不断改变,而组成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一旦形成,便与当时人的能力相适应,但一旦固化,就会对能力的发展产生束缚。职业社会角色一旦被文化、政治所固化,便会阻碍人能力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这时就会产生革命。简而言之,人的能力的发展和人的需求,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马克思闻名欧洲,那个时候马克思不到30岁,恩格斯不到28岁。当时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需要一个成立启事,恩格斯最早承担了起草宣言的任务,当时他拟定的题目不是《共产党宣言》,而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这个草案起草于1847年6月,后来恩格斯又改为《共产主义原理》,起草于1847年10月底,这一篇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恩格斯在纲领中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共产主义原理设置了25个问题。但是当他回答到第四个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答案实在太长,已经不像问答而是一篇文章,于是恩格斯致信给马克思。事实上,二人一直都是以写信的方式来分配工作,自从他俩第一次见面之后,恩格斯就写信给马克思,催促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因为这些想法将会改变人类历史。恩格斯是个非常有计划和条理的人,而马克思写作是为了解决自己所想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发表,而且他有拖延症,所以经常由恩格斯分配马克思工作。恩格斯建议不要采用教义问答的形式,并把文本题名为《共产主义宣言》,留给马克思两个星期时间重写。但这时马克思的拖延症又犯了。1848年1月末,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发出了一封半央告、半警告的鸡毛信,信里提到如果马克思一周内再不把稿子寄来,那么精心准备的大会可能就会告吹。于是,不到30岁的马克思在寒冷的隆冬中,在一间租来的屋子里,在只有一个题目的情况下,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开头为: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这是借鉴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开头,父亲的幽灵问哈姆雷特“to be ornot to be”,翻译为“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而文章的结尾是对开头的回答,首尾呼应:“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一个慷慨激昂的,将文章推向高潮的好结尾,其最高明之处在于,把千钧之重放在鹅毛之轻上,使其显得更加深重。所以这篇文章的结尾是非常轻的一句呼唤: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比《圣经》的发行量还高,是人类历史上发行量最高的文本,其波澜壮阔地以时间和空间展开了人类历史的论述。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在人们的交往方式之上形成了人们的经济交换关系;在经济交换之上形成了特定的市民社会和国家;在国家之上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把人类的一切交往关系都等同于金钱交换。亲兄弟明算账,亲父子明算账,夫妻明算账。一把撕下了遮在人类面前的脉脉含情的面纱,使一切关系变得冰冷,但它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欲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市民社会的两面性。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像呼唤魔法瓶一样,呼唤出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力,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在亚当·斯密那个时代,以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或者说在古代早期,做生意就是用茶叶蛋换鸡蛋,稍有积蓄的人都可以做生意。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和产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用私人资本来做生意。马克思说,这个时代所有经济危机的状况不单是表面上生产过剩的问题,实际上是信贷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矛盾,资本本身开始反对资本,信贷资本开始反对产业资本,所以资本主义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何况市民社会太狭小,一部分人的富裕是以更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发展到资本反对资本以及外部产生的市民社会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仅出于道义和良知的社会状况是存在不下去的,一定会向共产主义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正好赶上1848年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因而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神圣同盟的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法国,几大列强的内部全爆发了革命,他们认为革命就是被《共产党宣言》所煽动起来的,马克思因此没办法继续在法国生活。1850年,马克思举家横渡英吉利海峡到了英国,在英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到了英国之后,马克思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1852年,34岁的马克思写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思考了1848年的革命。第一場革命是法国的二月革命,巴黎的劳动者联合社会各阶级推翻了路易·菲利普的君主统治,恢复了法兰西共和国。而法国资产阶级将革命引向了卢梭的道路,召开制宪会议,当时的巴黎劳动者决定反抗,于1849年6月再次起义,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后,法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选举不出总统,最后竟然选出来一个浪荡、骄横的流氓无产者,也就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之后不久,竟然恢复了帝制。整个欧洲都感到非常震惊,人们没想到1848年革命最后竟然导致这样的结果,雨果把这称为“晴天霹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认为资产阶革命的失败的原因是采用卢梭的道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一个共同体的形成是不断谈判缔约的过程。如果谈不成,就不断地继续谈,直到形成共同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利益未满足者可以退出。但马克思认为,共同体一定是建立在劳动和公正地分配劳动财富的基础上。共同体不能建立在虚构的谈判基础上,如果不断地谈判,把无产阶级劳动者开除出去,那么就只剩下永远扯皮,并且不断谈判的过程,那么这将什么事都办不成。这种情况在欧洲可以体现出来,欧洲很长时间没有政府,大家不断地谈判却没有形成一致的结果。路易·波拿巴事件就是把无产阶级劳动者排除在外,各个阶级不断谈判,到最后连领导人都无法选出。
  马克思认为,如果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不是劳动和公正地分配劳动成果,那么统治社会共同体的只能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这个符号有可能是宗教,法国通过大革命已经把天主教废除;符号也可能是政治的,比如拿破仑是个符号,但他已经去世,因而其侄子路易·波拿巴成为政治符号;符号也可能是经济性的,如股票和证券,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完全被一张空头支票所支配,政府的合法性将来自股票的涨落。这届政府上台,股票上涨,证明政府行,如果政府上台,股票下跌,证明政府不行,这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
  马克思的观点为社会科学的符号学理论创造了前提。在部落社会里才是符号统治,法国就像一夜之间回到了中世纪。毛泽东同志晚年推荐全党认真学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因为他从苏联官僚集团的统治认识到,如果我们党的工作只是例行公事,以开会落实开会,以文件落实文件,党如果不做事,不从事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话,那就完全变成了一个符号。
  这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次批判性总结,马克思那时正值人生壮年,他的学术事业在欧洲全部被封杀,不能在欧洲发表文章。马克思第一次真正陷入贫困,于是他开始为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写专栏文章,拿到的是美元现金。马克思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其中有十多篇涉及中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鸦片贸易史》等等,当时正值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克思和中国的缘分由此开始,马克思著作当中提到中国的次数最多,达到800多次。
  马克思在分析中英贸易的时候,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思考。理解中英贸易要先读懂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先写的是《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只是《道德情操论》的一部分。亚当·斯密认为,做生意见面不能先谈钱,先得谈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价值观相同。而英国现在是野蛮人的做法,如果不购买毒品就攻打中国。马克思认为中英之间的关系,真正代表亚当·斯密的是中国,中国才是自由贸易。中国人是文明人做生意,“买卖不成情意在”,情谊在先,先谈道德。中国坚持的是“文明人的原则”,而英国奉行的是“贱买贵卖的特权”。
  马克思有伟大的战略视野,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中说,中国和西方处在“两极相连”规律当中,如黑格尔认为的,将来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如果突然丧失了中国市场,西方一定会发生经济危机;但如果中国发展起来,也加入世界市场,西方市场就会被击破。所以西方对于中国简直是无可奈何。聪明的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个睡狮。“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中国一直通过两条路与世界发生关系。一条路是海上,但中国人对此不大热衷;还有一条路是陆上,英国如果攻打中国,俄国将会因此获利。马克思认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海上来到他们国家的一切外国人抱有反感,而且并非毫无根据地把他们同那些看来总是出没于中国沿海的海盗式冒险家相提并论。然而俄国人却自己独享内地陆路贸易,这成了他们被排除于海上贸易之外的一种补偿。”中国长期通过恰克图与俄国保持陆上贸易,中国人一旦学会了用先进的工具,比如用火车运输,能够在陆地上把中国和欧洲联系起来,就会把英国人赶回海里,英国人将永远在岛上。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关于中国的系统性的发言,他认为欧洲的革命未能成功,将来中国的革命有可能会成功。
  在英国,马克思开始了学术研究,1859年他开始写《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就是后来的《资本论》。他先写了一个草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这篇草稿收录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马克思对《资本论》的设想是一个历史性的叙述,是在对中国和欧洲发展的全面比较中来论述的。即便是在今天,这篇手稿也对中国有着很大的启发性。这篇手稿的第一部分叙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信贷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世界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根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对于资本的论述是通过信贷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展开的。信贷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信贷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投资。如果没有投资的话,产业就无法扩大。最重要的是在新的销路和世界市场没有产生之前,信贷资本为这些生产出来的过剩产品提供一个担保,确切的说是以债券和挂账的方式使它存在下去,将来能够实现剩余价值。同时信贷资本也推动商业资本去寻找新的世界市场和销路。正是三者之间的融合,造成了一个“伟大的资本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發展。
  中国和印度都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国在明代的时候就有十大商帮,但为什么信贷资本只产生于欧洲?中国富而不强,既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马克思认为在欧洲会产生信贷资本的原因是战争。自从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从未统一,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在打仗,因此就产生了发行战争债券的信贷者。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谈到,佛罗伦萨的发明就是雇佣军。在1560年,中国明代中期的时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边的一个城市皮亚琴察,就已经开始交易战争债券。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出钱,打赢了获利,打输了赔钱。先是炒战争,后来在荷兰炒郁金香,这就是期货,这样一个信贷体制就在战争当中发展起来了。
  中国从公元410年以后,是连续的和平王朝和统一的状况,不利于战争信贷和风险投资的发展。全世界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认为,对土地的投资是最牢靠、风险最少的。对战争和风急浪大的航海投资风险太大,因此欧洲会产生信贷。因此,马克思指出: “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某些经济关系,如雇佣劳动者、机器等等,怎样在战争和军队等等中比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发展得早,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关系在军队中也特别显著。”
  第二件事,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西方生产方式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中国的生产方式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欧洲不一样。“中国的自然条件与欧洲是相当不同的,中国不像欧洲那样气候湿润,所以土地的经营便离不开大规模的灌溉设施,而大规模灌溉设施的建设和定期维护,只能是‘共同体’的事业,这些灌溉设施因此也只能属于‘共同体’”。所以,中国文明是一个“天然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然的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的,这是中国方案,也是人类解放的方案。
  欧洲古代所有制形式,即希腊和罗马,其特点是作为战利品抢来的土地不是共同劳动的结果。因此,在希腊和罗马第一次出现了公与私的对立。在分战利品时,一部分是公家的,一部分是私人的。日耳曼民族早期是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欧洲在中世纪被日耳曼占领之后,农业就彻底衰败。欧洲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在希腊和罗马时代,只有那些游手好闲分子、投机取巧分子、做些小生意而不会劳动的人才被圈在一个城里。城市原本是这一帮人待的地方,由于中世纪农业的彻底衰落,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通过手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换发展起来,由此形成了城市相对于农村的优势。
  欧洲社会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公与私的对立,城市对农村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在欧洲,个人为了发展可以毁坏一个共同体,这是天然的。而在中国,个人只有融入到共同体当中才能得到发展,这是中国道路和欧洲道路在历史上天然的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便在于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伟大的资本时代”,只有在欧洲战乱和商业特有的模式当中,才会产生信贷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推动的发展模式。但这个模式有一个最大的局限,就是造成了世界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是简单的生产过剩,而是信贷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资本反对资本,这是经济危机的一个特点。第二个原因是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以来,信贷中心和产业中心一直是分离的。
  第一次分离,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利用美洲的白银,成为信贷中心,一方面投资于中国的产业发展,当时正值中国明代,也就是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开始用白银作为国家税收的货币;另一方面用白银投资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洋贸易、海盗业。荷兰人最早在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建立起船队。荷兰东印度公司投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由荷兰的奥伦治亲王担任国王。在阿姆斯特丹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英国在阿姆斯特丹银行提供钱的基础上发行了英镑。
  再后来,英格兰银行投资于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经济。自从这个体系诞生以来,信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相分离。信贷中心不断地漂移,成为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根源。当今,生产中心在亚洲,资本信贷中心在华尔街。中国成立“亚投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第一次使世界的信贷中心与产业中心能够合为一体。
  马克思准备按照《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逻辑来写《资本论》。在1859年,也就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的那一年,41岁的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第一分册。当时马克思满怀信心地预言:这本伟大著作将会在文明世界得到广泛的翻译与崇敬。但是当时的状况是,欧洲普遍认为中国人劣根性很强,不能理解马克思说的话,结果与预言完全相反。
  这本书几乎连30本都没卖出去。德国社会主义者李卜克内西甚至称,他从来没有读过如此令人失望的书。甚至连燕妮也表示长期以来暗中对卡尔的书所抱的希望完全落空了。但马克思毫不气馁地继续写作,于是他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完全推倒重来。他这时设想先写三卷总论资本,决定不进行历史展开,不把中国和西方作比较来谈。
  第一卷是土地所有制,第二卷是从工厂手工业到现代大工厂制度,第三卷是国际贸易和国家,其后是国际贸易和市场,最后谈国际资本和金融体系。《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可以说是另起炉灶,采取全新的叙述方式。   此时的马克思陷入贫穷,他的母亲虽然文化程度很低,但在关键时刻留给了马克思1000英镑。根据《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的统计,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一个伦敦白领工作一年的收入是40英镑。同时他的好朋友威廉·沃尔弗给了马克思600英镑的遗产。马克思在去写作的路上,买了J.P.摩根的美国股票,三个月赚了500英镑。以2000多英镑为基础,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到了1867年, 《资本论》的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终于完成,那个时候马克思正好49岁。
  在第一卷完稿的最后一瞬间,马克思认为一部伟大的著作一定要有一个简洁的名字,所以这本书应该被称为《资本论》,而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直到今天,仍有90%以上的经济学家读不懂这本著作。而且,马克思并没有完成这本书,在他生前出版的只有第一卷。后来,恩格斯从马克思大量的遗稿中,整理总结出《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部分论述商品交换。第三部分论述货币交换、货币生产,也就是金融。作为总论部分,马克思考虑篇章如何安排,最后还是把“生产”放在了开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信贷资本依次展开,核心是信贷资本。所以说《资本论》最简单的读法是,从第三卷倒着往前读,也就是从论信贷资本、金融这部分开始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核心的一个观点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劳动产品。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商品的价值量导致物本身被完全量化,在量化过程中恰恰失去了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呕心沥血写了四年的博士论文,最后通过了;而有的学生天天在玩,最后一个月写完了博士论文,也通过了。劳动成果作为物是相等的,但是作为本质力量是不相同的。价值量混淆了人的本质力量,使得在量上来看,一名勤奋刻苦的学生的一篇博士论文等于一名懈怠懒散的学生的一篇博士论文。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相等,掩盖了商品本身是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中间创造的。这个等式掩盖了分工和社会关系,一般劳动时间掩盖了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 《资本论》里充满了辩证法。辩证法是指同样的一个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价值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剩余价值。比如在商品交换中,西瓜在河南售价便宜,在俄罗斯就很贵,所以说时间和地点变了,价值就不同。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和西斯蒙蒂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通过简单地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获得。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可以不断地延长奴隶的劳动时间,却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因为奴隶可以怠工,所以他们的劳动是最没有效率的。如果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创造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这种小小的作弊方式就能够达到,那就把资本主义想得太幼稚了。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精心布置当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体系。
  商品平等交换掩盖了整个世界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掩盖了时间和空间的分工体系。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与亚当·斯密时代的单独劳动不一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化大生产,是许多人在一个共同的场所,通过分工合作进行生产。而劳动力的工资是按照单个人给付的。马克思说,因为劳动场所的改变,在集体协作生产当中所创造的财富,一定远远大于单个人所创造的财富相加,这就产生了剩余价值。
  时间也会产生剩余价值。所有的工资都是劳动者在劳动了至少一个月之后才给付的。工人阶级先把信用垫付给了资本家,比如一个企业招工800人,资本家可以用800人的信用去银行抵押贷款。那么在每次结账的时候,原本月工资8000,企业主说现在试用期只有4000。“等号”不但说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且说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中,所谓的平等只是所有人作为劳动力在市场的价格是一致的,其给出的价格是平等的,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关系是一个为盈利而构成的等级制。等级制不仅存在于市民社会内部,而且存在于全世界市场分工和世界市民社会内部。比如美国人口和工作时间比中国少,却占有了四分之三的世界财富。整个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整个资本主义分工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规制和差异中产生出来,而被等号掩盖。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认为,如果没有殖民主义过程和残酷的殖民贸易,是不可能完成原始积累的。最早的世界货币是黑人奴隶,最早的世界市场是贩奴,西方的崛起与贩奴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人所到之处,原住民基本就消失了,如拉丁美洲、澳大利亚、非洲等等,进行了语言殖民。中国发展起来,还保留着原来的传统和语言,这是因为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离开了殖民主义,西方的原始积累就无从谈起,西方在掠夺了全世界之后,才开始掠夺工人阶级。
  《法兰西内战》也是马克思重要的著作之一。1871年,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53岁的马克思奉命为巴黎公社写一个宣言。但是文章写了两个月,等文章完成后,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了,于是宣言就变成了巴黎公社的悼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者追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他们还需要养老、医疗和教育,也需要审美,这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当时,巴黎公社执政者不仅拿和工人一样的工资,而且清除了巴黎积攒多年的垃圾,还开办了工人幼儿园。在巴黎公社执政期间,所有广场上的人民都能看戏,会唱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人民发现了“美”。在巴黎公社执政期间,没有一天断过面包,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上幼儿园,巴黎整个面貌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说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巴黎公社最大的败笔是宣称要剥夺剥夺者,但是却在法兰西银行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哆哆嗦嗦、缩手缩脚。公社没收了一切,但就是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梯也尔等反动分子可以在法国外部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资金,调动军队镇压巴黎公社。 在《法兰西内战》的结尾,马克思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工人阶级知道,他们要使资本为劳动服务,而不是使资本控制劳动,要使人类认识到这个过程,需要漫长历史;工人阶级知道,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夺回自己的劳动产品,还要学会管理、制造世界商品生产的规则和掌握资本流动的规则;工人阶级知道,在统治阶级的面前,他们认为工人阶级想学会这个是天方夜谭。他们会被资产阶级残酷地镇压,也会被自己内部的辩解者一次次背叛;但工人阶级知道,有了公社这样一种形式,他们可以为人类和自身的解放大步迈进。公社可以倒下,公社的原则永存。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第一国际使欧洲工人阶级可以参与制定世界商品流向和世界资本原则。那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美苏两个霸权的封锁下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发展到8900多万党员的规模,并宣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就是当前学习马克思的著作、生平和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学习中国”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文潇 莫夕 文韬 邓菁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显加强了惩治腐败的力度,但这轮反腐行动对公众腐败感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有研究所得结论却并不一致,在因果关系识别上也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与2014年的两期数据,文章结合各省市副省级以上官员因腐败问题被审查的情况构造了一个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来识别政府反腐对公众腐败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查处地方高级别腐败官员显著降低了相应地区公众的
期刊
摘要: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形势任务内涵都有了新的特点。进入新时代,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准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认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形势任务,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生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向前,以优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提升凝聚力,必须克服市场经济规则对理想信念的消解、多元文化思潮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组织生活单一对凝聚力效果的降解等障碍,在思想建设上体现时代性,在制度建设上着眼长效性,在组织生活上创新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斷总结新鲜经验。在实践中,可以抓好“学”“讲”“考”三环节,以制度建设提升思想建设;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格局,创新组织生活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
期刊
摘要:民生問题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其解决不仅依靠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服务提供和资源保障,还需关注、回应和解决自下而上的碎片化民生诉求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需要畅通民生诉求表达以及快速有效回应的渠道。政务网市长信箱作为网络信访平台,具有推进民生议题解决的功能设定,其实现高度依赖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联动整合的民生议题长效解决机制,并深受公民自下而上的善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善治两大因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如何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解决基层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工
期刊
【摘要】统战工作本质上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是一致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其实就是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多元投入,达成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积极开发和利用治理资源,进而实现统战力量的扩大并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值得探讨。因此,结合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统战应成为五华区社会治理机制的一项创新。  【关
期刊
【摘要】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妇女命运,促进女性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女性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和女性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把特色辦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系统工程,顺应全球化时代女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具有现代女子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思想、发展战略和治校方略、教育方法,大力开展特色教育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成
期刊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性、灵活性特征,呈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的历史脉络,即从“关键少数”教育向广大学生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分散性和流动性教育延伸。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是与党内教育提出的“基层逻辑”一脉相承,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着重阐述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群体特征,重点剖析了高校毕业流动党员“两学一做”遇到的诸多困境,从学生支部建设的视角对如
期刊
摘 要:李秀成的事迹几乎贯穿太平天国的始终。他在军事上屡建奇功,从基层普通士兵一直做到了太平天国的“总司令”,而且他在被俘后留下了记录太平天国和本人历史的长达36100字的亲笔供词,分析了太平天国一误再误、终致失败的原因和过程,使后人得以籍此重新审视回顾那段历史。  关键词:天平天国;李秀成;天朝十误;天京事变;权力体系  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是无用之大用。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做注时说,“鉴于往事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蜡疗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踝关节活动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诊的96例中风后痉挛性癱痪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蜡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7.78%,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 9.400,P = 0.00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