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盗猎者》一书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到第四章介绍了参与式文化的基本信息,包括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粉丝的社会和文化身份、粉丝接受模式的特点、粉丝社群的批评和阐释行为以及粉丝反馈中所起的作用。后四章将目光转向粉丝群体的文化产品,详细介绍和分析包括同人写作、同人视频和音乐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发展与流传现状。
有研究者指出:“粉丝群体是一个基于趣缘的人际交往而逐渐形成的社会交往圈。因为对某个偶像的喜爱和崇拜,粉丝聚集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偶像崇拜情结。”虽然粉丝类型有可能不同(社会活动的电视粉丝或网络活动偶像粉丝),但其具有相类似的特点,即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共同情节。这是粉丝聚集进行社会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粉丝社群作为另类社会群体的印证。
粉丝社群有时还具有“逃离尘世”的性质。詹金斯在书中写道:“粉丝圈成为和消费文化对比衡量的标准,也同时既表达了粉丝们在粉丝文化中所寻求到的快乐,也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种种不满。”这不仅可以看作粉丝社群对于粉丝个体而言的另一种重要意义,也可以看作粉丝社群“逃离尘世”性质存在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粉丝群体的存在,是由粉丝对作品的热爱以及尘世带来的疏离感两种力量合力促成的。粉丝们在与粉丝社群相对的尘世里由于价值观念的不符或是社会分工对于创作力的限制等原因,感受到深刻的疏离感。而在粉丝社群中,人们拥有近似的价值观念,每个成员都可以是粉丝文化的创造者。这种参与感激励着个体用与俗世有所区别的思考方式,表达浓烈的情感和对乐趣执着的追求。他们被认为是技术乌托邦主义者,用想象力建造他们的文化和赋予他们的社会经验意义。可以说在粉丝社群里,基于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人们的创造力得到俗世中无法完成的释放,与俗世截然相反的个人身份认同得以存在。
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研究同样体现在粉丝社群作为一种另类的社会群体与俗世的隔离,以及给予粉丝的重生式的“逃离尘世”的释放机会;并且一些在社会中扮演小角色或存在感很低的个体,在粉丝群体中将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粉丝社群不仅可以基于个体个人身份价值的认同,还可以使其拥有力量。单个粉丝的力量薄弱,而粉丝社群作为一个集体则拥有了向社会发声的更大力量。
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下文简称“B站”)为现在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以视频弹幕、动漫类文章的讨论等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音乐、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出兴趣相近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念的专属的群体共享空间。这与《文本盗猎者》中作者对于粉丝社群的介绍可以说存在相当多的共性。
参与者们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通过相近的思维方式,在以B站为平台的交流空间内,根据不同的具体分区形成一个个粉丝社群。同时也可以体现粉丝社群“逃离尘世”的特性,即与俗世中社会身份与分工的割裂。如在B站中古风圈等领域中的“大大”,在圈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受人爱戴。而这些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许只是普通的白领甚至自由职业者。粉丝圈的文化认同给了他们在特定领域中完全不同的身份认同感与自我价值的确认。
着眼于B站中的诸多视频作品,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同人视频、同人音乐作品。其中有对于电视剧、动漫或是电影情节中粉丝喜爱片段的简单的剪辑与整合,也有将不同剧集中特定片段剪辑重新编排以赋予新的情节意义的再创造式的同人作品,甚至不乏《文本盗猎者》中提到的,横跨多部作品甚至是文类的混合同人作品。虽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粉丝制作同人作品的工具与方式从家庭录影机演进到电脑视频软件的剪辑,交流形式也由同人会转变为更为便捷和省时省力的网络交流平台,但是其内容与创造方法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B站的弹幕系统,它在为粉丝间的即时反馈与沟通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粉丝文化中的互动性、促进了网络中粉丝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的同時,也在另一方面存在着不可忍避免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群体讨论对成员最初意向和共同态度的加强,可能会导致偏激与对反对者的压制。相较于传统同人会通过作品、信件或是面对面的意见交换这种相对低效率的粉丝交流方式,弹幕形式的交流可能会导致少数弱势群体观点表达不充分甚至被埋没,不利于文化多样性表达。同时,缺少冷静时间的高效率交流形式也有可能导致群体对不同观点个体的冲动行为发生,如语言暴力、集体暴民的存在等。这就需要在粉丝社群中加强更多的社会秩序或是粉丝传统的规定在群体中的约束力,以保证粉丝社群内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表达促进文化发展,社群内的和谐保证其性质不变)。具体如网站内部提倡的弹幕礼仪,以及由弹幕参与者主动进行的举报监督系统的健全等。即使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弹幕系统的应用与流行仍然标志着粉丝文化的进步,并不断促进着粉丝文化与时代节奏的结合。
无论是电视粉丝还是网络粉丝,其个体在粉丝群体中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是相通的,并且都能在这一另类社会群体中构建自己新的身份,与俗世隔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粉丝社群中的文化活动在具体方式、媒介上发生了变化,而最根本的内容与再创作模式上还保留着最初的特点。新媒体促进了粉丝文化的更新,加强了其时效性,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仍然标志着粉丝文化与时代的结合,体现出其进步性。
有研究者指出:“粉丝群体是一个基于趣缘的人际交往而逐渐形成的社会交往圈。因为对某个偶像的喜爱和崇拜,粉丝聚集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偶像崇拜情结。”虽然粉丝类型有可能不同(社会活动的电视粉丝或网络活动偶像粉丝),但其具有相类似的特点,即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共同情节。这是粉丝聚集进行社会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粉丝社群作为另类社会群体的印证。
粉丝社群有时还具有“逃离尘世”的性质。詹金斯在书中写道:“粉丝圈成为和消费文化对比衡量的标准,也同时既表达了粉丝们在粉丝文化中所寻求到的快乐,也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种种不满。”这不仅可以看作粉丝社群对于粉丝个体而言的另一种重要意义,也可以看作粉丝社群“逃离尘世”性质存在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粉丝群体的存在,是由粉丝对作品的热爱以及尘世带来的疏离感两种力量合力促成的。粉丝们在与粉丝社群相对的尘世里由于价值观念的不符或是社会分工对于创作力的限制等原因,感受到深刻的疏离感。而在粉丝社群中,人们拥有近似的价值观念,每个成员都可以是粉丝文化的创造者。这种参与感激励着个体用与俗世有所区别的思考方式,表达浓烈的情感和对乐趣执着的追求。他们被认为是技术乌托邦主义者,用想象力建造他们的文化和赋予他们的社会经验意义。可以说在粉丝社群里,基于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人们的创造力得到俗世中无法完成的释放,与俗世截然相反的个人身份认同得以存在。
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研究同样体现在粉丝社群作为一种另类的社会群体与俗世的隔离,以及给予粉丝的重生式的“逃离尘世”的释放机会;并且一些在社会中扮演小角色或存在感很低的个体,在粉丝群体中将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粉丝社群不仅可以基于个体个人身份价值的认同,还可以使其拥有力量。单个粉丝的力量薄弱,而粉丝社群作为一个集体则拥有了向社会发声的更大力量。
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下文简称“B站”)为现在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以视频弹幕、动漫类文章的讨论等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音乐、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出兴趣相近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念的专属的群体共享空间。这与《文本盗猎者》中作者对于粉丝社群的介绍可以说存在相当多的共性。
参与者们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通过相近的思维方式,在以B站为平台的交流空间内,根据不同的具体分区形成一个个粉丝社群。同时也可以体现粉丝社群“逃离尘世”的特性,即与俗世中社会身份与分工的割裂。如在B站中古风圈等领域中的“大大”,在圈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受人爱戴。而这些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许只是普通的白领甚至自由职业者。粉丝圈的文化认同给了他们在特定领域中完全不同的身份认同感与自我价值的确认。
着眼于B站中的诸多视频作品,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同人视频、同人音乐作品。其中有对于电视剧、动漫或是电影情节中粉丝喜爱片段的简单的剪辑与整合,也有将不同剧集中特定片段剪辑重新编排以赋予新的情节意义的再创造式的同人作品,甚至不乏《文本盗猎者》中提到的,横跨多部作品甚至是文类的混合同人作品。虽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粉丝制作同人作品的工具与方式从家庭录影机演进到电脑视频软件的剪辑,交流形式也由同人会转变为更为便捷和省时省力的网络交流平台,但是其内容与创造方法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B站的弹幕系统,它在为粉丝间的即时反馈与沟通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粉丝文化中的互动性、促进了网络中粉丝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的同時,也在另一方面存在着不可忍避免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群体讨论对成员最初意向和共同态度的加强,可能会导致偏激与对反对者的压制。相较于传统同人会通过作品、信件或是面对面的意见交换这种相对低效率的粉丝交流方式,弹幕形式的交流可能会导致少数弱势群体观点表达不充分甚至被埋没,不利于文化多样性表达。同时,缺少冷静时间的高效率交流形式也有可能导致群体对不同观点个体的冲动行为发生,如语言暴力、集体暴民的存在等。这就需要在粉丝社群中加强更多的社会秩序或是粉丝传统的规定在群体中的约束力,以保证粉丝社群内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表达促进文化发展,社群内的和谐保证其性质不变)。具体如网站内部提倡的弹幕礼仪,以及由弹幕参与者主动进行的举报监督系统的健全等。即使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弹幕系统的应用与流行仍然标志着粉丝文化的进步,并不断促进着粉丝文化与时代节奏的结合。
无论是电视粉丝还是网络粉丝,其个体在粉丝群体中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是相通的,并且都能在这一另类社会群体中构建自己新的身份,与俗世隔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粉丝社群中的文化活动在具体方式、媒介上发生了变化,而最根本的内容与再创作模式上还保留着最初的特点。新媒体促进了粉丝文化的更新,加强了其时效性,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仍然标志着粉丝文化与时代的结合,体现出其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