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唐女诗人、女道士李冶(?—784,字季兰)与著名诗人刘长卿,曾经联袂合作过一则黄色笑话。据唐人高仲武在他编选的诗歌集《中兴间气集》里讲述:“(李冶)尝与诸贤集乌程开元寺,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谓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讬。’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这番对话,为何会引得“举座大笑”呢?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的《李冶:寄校书七兄》一文解说了缘故:
原来刘长卿生的“阴重之疾”,中医称为“疝气”,俗名“小肠气”。病象是肠子下垂使肾囊胀大。这是中年男子的病,患者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囊,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所以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这“山气”是借作“疝气”的谐音,意思是问刘的疝气病近来好些没有。刘长卿立刻也用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讬”来回答。这个“讬”字借作“托”字,而这个“鸟”字就是黑旋风李逵常用的“鸟”字了。
李冶与刘长卿这一问一答都巧妙,语涉隐私,却又含而不露,谑而不虐,文化含量还不低,所以“论者两美之”。借着这段逸闻,李冶的形象便基本上定格了:文思敏捷,言语诙谐,洒脱不羁。
李冶是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女道士李冶的姿容、才情、风调都不同凡响,经常往来于剡县一带,与刘长卿、陆羽和著名诗僧皎然等意气相投,诗歌酬唱,刘长卿誉她为“女中诗豪”。
李冶与一帮名士相处甚欢,还可以谑浪笑傲、口无遮拦地说点无伤大雅的荤段子。能在这个圈子里如鱼得水,除了聪颖漂亮,更因为李冶能以诗人身份跟他们共享翰墨之趣,且平分秋色。与她差不多同时代的高仲武评点她的诗“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学者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认为,此处“鲍昭”疑应为女诗人鲍令晖,她是鲍照之妹)以下,罕有其伦”。
李冶的歌行体诗《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绝无脂粉气,笔酣墨畅,灵动飘洒,龙飞凤舞。她的五律《寄校书七兄》最受后世推崇,高仲武誉之为五律中之上品;胡应麟则认为“幽闲和适,孟浩然莫能过”。其中“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一联,更为她赢得纷至沓来的赞美。
唐代世风开放,女道士又是比较特殊的人群,其间不乏纵情任性、风流放诞之辈,还有一部分则近似青楼女子。她们不受礼法与家庭牵绊,穿梭或交游于官僚士大夫圈子,有的诗歌酬答,有的歌舞娱人。李冶与同为女冠诗人的晚唐女子鱼玄机,俱非清修寂养的出家人,都是名动士林的“风情女子”。她们与文人骚客频繁来往,难免会对某些人怦然心动,甚至沉溺得难以自拔。说到底,还是渴望终结飘浮无根的生涯。这就是辛文房所谓的“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原本属人之常情。巧的是,她俩向钟情对象倾诉衷肠的诗句同样热烈、外露,绝不扭捏、矜持。
李冶存世的诗只有十六首,多数抒写相思之痛、失恋之苦,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寂寥。《感兴》便是如此,“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玉枕银灯,触目皆是孤寒,加上明月清晖,溪流泛波,样样都添了独居者的愁闷,“教人寂寞复相思”。还有《相思怨》,句句都是相思,写得直露、奔放:“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不知那位情郎是何方神圣,令她如此辗转反侧。
曾经让李冶动情的对象有好几位,他们总是要离去、远行,留给李冶的便是牵挂与孤寂,她一次次隔着云山雾水翘首相盼,而其中有的梦中人,一去就不曾回头。李冶的《送韩揆之江西》(或题为《送阎伯均往江州》),便有离愁万斛:“相看折杨柳,别恨转依依。”
《寄朱放》同样抒发被山高水长阻隔的无限别情,让人比较舒心的是,看起来朱放与李冶彼此有心有意,他的《别李季兰》写得也颇深情:“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朱放是皎然的好友,当过江西节度参谋,更多的时候,他是隐逸诗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他“风度清越,神情萧散,非寻常之比”。他与李冶都被辛文房赞以“神情萧散”,洒脱而不拘束,看来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阎士和字伯均,排行二十六,曾让李冶用情至深。她的《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蘸满缠绵哀婉:“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诗末更是殷切叮嘱:“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传说汉代剡县的阮肇、刘晨去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位美貌仙女,他俩逗留半年后回到家里,子孙已传七世。挥泪惜别之时,李冶为何会想起天台遇仙、迷不知返的阮郎呢?隐隐约约有点不放心吧?另一首诗《得阎伯均书》果然透露了消息:李冶日思夜盼,终于在暮雨萧瑟的秋日等到他的来信,急不可待地读罢,却让她满腹惆怅、泪流满面。
李冶跟诗僧皎然的关系,更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味。皎然曾有诗《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女诗人对他的试探、示意,他也了然于胸,无奈“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皎然性格放逸,不拘常轨,但他对李冶的情意,拒绝得还算庄敬。
李冶是方外之人,但一生深陷情场,她其实洞悉人情事理,一首看似简单的《八至》,便写得言淡意深:“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钟惺说她“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清人黄周星则说,她的末句“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为惕然戒惧”。
李冶的诗名早已传到京城。唐德宗传诏命李冶入宫,那时她大约年近半百,身体也弱,却只得终止闲散隐逸的日子,启程远赴长安。李冶的《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流露了当时的心境,既有离别故土的无奈、供奉内廷的忐忑,又有一丝荣幸——才華、名气居然上达天听,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恩遇呢:“无才多病分龙锺,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
谁能料到,踏上的竟是不归之路。 这些才子佳人在诗书画方面往往趣味相投,有切磋有共鸣。黄宗羲说他们“夫妇自为师友,奇书名画,古器唐碑,相对摩玩……”葛征奇和李因都酷爱绘画,他喜欢为李因的画加上题跋,以区别赝品;也颇愿意以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与夫人管仲姬(她也精于书画)的珠联璧合,来比拟他和李因的投契;无论花晨月夕、晴天雨天,他俩还喜欢一起拈韵写诗,“意思相合,便拍案叫绝,率以为娱”。这样的闺房趣味,文化含金量确实很高。
李因的《和家禄勋画帐》之一写道:“月落空庭树影高,开窗自起读《离骚》。”《离骚》和《花间集》之类是她的案头读物,她也爱纵论古诗、乐府与历代诗歌风格的变迁。
李因曾在《莲鸭图》上颇自得地题诗道:“若信三生因果事,前身应是辋川人。”辋川人即唐代著名隐逸诗人王维。当沉浸在诗画中时,她的审美、趣味、价值观、自我定位等不自觉就是士大夫式的了,女人传统的角色、色彩完全淡化。
他们之间,有了类似现代意味的情感方式和较为对等的关系。除了都痴迷于诗画,还有许多细节能印证他们感情深厚。李因画的鸳鸯多出双入对,有一幅《荷花鸳鸯图》却只绘一只孤零零的鸳鸯,花、叶似乎也含忧带愁——作这幅画时,葛征奇将与她暂时分别。葛在画上题写缱绻之语:“芰荷为衣,芙蓉为裳。双飞者翼,相与徜徉。”钤的印文“芥蓭”,是将两人的号是庵、介龛分别取一字,加上草字头得来。
果然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顺治二年(1645)葛征奇溘然去世,他们从前的相知与默契越深厚,未亡人就越冷寂凄凉。雪上加霜的是,李因从此还要独自面对贫困,她靠纺织和作画为生,有时饮食都难以为继。“何计驱穷鬼,将愁送五更”。幸而海宁人常将她的画作为当地名品馈赠亲友,她不时能借此弥补家用。那时候,同邑人仿冒李因者便有四十多人。
李因的诗在亡国、丧夫之后,更添故国沉沦的悲怆和痛失亲人的凄婉。“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坐苦吟诗。”《岁暮记愁》之一云:“布衲单寒补又穿,更兼雨雪度残年。穷愁自是难消遣,那得邮筒寄九泉。”她没有子女,独居竹笑轩四十年,于穷年暮景、风雨寒宵中想念亡夫,写了数十首悼亡诗。葛征奇的学生、晚辈对李因的为人与才学很敬佩,认为她就像自己反复吟咏的梅花一样“质素凝华”,“安富贵而不骄”,“当冷落而自若”。
李因在《忆昔》的小序中追忆:明末躲避兵火,她曾经与葛征奇坐小舟穿梭于芦苇间,葛征奇慨然道:唯有以死报国。她则无比灰心:即便杀身成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话到伤心处,他俩“对泣欷歔,万感交集”。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当年何等绝望的处境,两人分担着,悲凉中还是有暖意的。那时候以为已跌落谷底,谁知底下还有深渊。
人生的底牌,真的要等到老了,才能彻底翻开吗?
薛素素(1598—1637)的绝技,大家是知道的,酒后面容泛着酡红的她,利索地将宽松的衣衫稍加收束,走到场地中间,然后轻轻侧头,拉弓、仰面,右手一紧一松,紧接着重复同样的动作。但见两个弹丸在空中先后飞出,疾如流星。后一个弹丸速度更快,奋力追赶,猛然击中前面那个,碎屑落了一地;接着她又将弹丸放在地上,用左手持弓朝着地面,扭过身子,右手从背后反转过去拉弓弹击,这动作更显出她身姿的柔韧和灵巧。最关键的是,用这样高难度的姿势她也总能百发百中。还有更绝的,她把弹子放在婢女额上,然后一射而中,“弹去而婢不知”。最后一则,让我们想起《庄子》里那个运斤成风的木匠,能一斧头削去朋友鼻子上的石灰,鼻子却安然无恙。
薛素素是明万历年间秦淮名妓,苏州(一说嘉兴)人,字素卿、润卿,名气直追马湘兰。“少游燕中,与武陵年少挟弹出郊,连骑遨游,观者如堵”。挟弹弓、骑飞马,跟一群富家子弟在原野联袂驰骋,红颜妩媚,英姿飒爽,难怪要引得路途围观者如潮。
她可不只是个动作明星,除了上面所述“善弹走马,以女侠自命”,“善驰马挟弹”,“绝技翩翩,亦青楼中少双者”,还能画兰竹、吟诗词、写小楷。诗、书、画、琴、弈、箫、绣花和驰马、走索、射弹,样样精绝,故清初诗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称她有“十能”,夸她绘“山水、兰竹,下笔迅扫,无不意态入神”。胡应麟《甲乙剩言》也说她下笔“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人们称她为“薛校书”(唐代女诗人薛涛)。薛素素的诗,清浅中也有悠远淡然的意境。比如:
香尝花下酒,翠掩竹间扉。
独自看鸥鸟,悠然无是非。
——《独斟》
少文能卧游,四壁置沧州。
古寺山遥拱,平桥水乱流。
人归红树晚,鹤度白云秋。
满目成真赏,萧森象外游。
——《题画》
秦淮名姬能诗善画工书法的真是不少,但要像薛素素这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却独此一人。加之她“姿态艳雅,言动可爱”,一时名动公卿,资质逊色点的同行在她面前不免自惭形秽。
遇到趣味相投者,她当然是兴致勃勃的。文人的雅集邀请了薛素素,她若是高兴,再远再晚也不推辞。姚旅的《露书》讲述,万历三十年(1602),品茶高人冯开之等在西湖赏月,薛素素驾一叶小舟夜发清溪。等她从秀水(嘉兴)赶到西湖,已是五鼓时分,颇有几分乘兴而行的晋人风度,时人视之为“豪举”。
万历时官员、后家居苏州的著名书画家范允临很赞赏薛素素的画艺。范的妻子徐媛是一位性情活跃的诗人,她与薛素素等名妓往来密切,其诗集中有几首写薛素素的诗,除了夸她能诗会画,绣技非凡,小脚纤细,舞姿灵巧,“双弯娇衬步莲生,一束蛮腰舞掌轻”,更赞叹薛素素“手把龙文谈虎略,胸罗十万薛嵩兵”。除了有马上英姿,还能谈论军事方略。
薛素素的画像流传到川、贵、湘、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酉阳的土著领袖彭宣慰见了陡生爱慕,心驰神往。一個姓冯的家伙觉得有利可图,遂谎称他有办法将薛素素带来。彭宣慰大喜,以重金交付冯生,过了很久才发现是一场骗局。宣慰一气之下,将冯生羁留在酉阳,十多年后才放他。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讲这段故事时还觉着新鲜:“北里名姬,至于倾动蛮夷,古所稀有也。” 薛素素曾嫁给江南文人沈德符为妾。沈德符是浙江秀水(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自幼跟随居官京城的父亲在北京生长。我们今天知道沈德符,是因为他那本记载明代典章制度、民俗轶闻、朝野掌故、山川风物的《万历野获编》,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读本。薛进入沈家后,他俩也有过花间吟诗、林下挥毫的闲适日子,她那时的画幅,下面就钤“沈氏薛”方印。他们的婚姻却未能持久,薛素素后来离开沈家。
明代戏曲家李日华题薛素素《花裹九香》,说她“能挟弹调筝……又善理眉掠鬓。人间可喜可乐以娱男子事,种种皆出其手”。冰雪聪明、如花才艺,却也只能用于“娱男子”——心气和灵性再高,总也敷不好身份的硬伤。她中年长斋礼佛,“数嫁皆不终”,晚期嫁入一个老富翁家。
中国人习惯以“白头偕老”祝福天下眷属,薛素素的几段姻缘,不知为何不能善始善终。是她灵敏的反应、迅疾的风格,使她对失望的男人绝不拖泥带水、隐忍将就?还是前方总有更大的诱惑牵引她?抑或是年华老去、魅力难驻?她百步穿杨的奇技,究竟射中了一份心满意足的生活没有……那许多留白引人揣测。
倒是薛素素用过的一方砚台,信息翔实——脂砚斋是《红楼梦》最权威的评点者、曹雪芹的至爱亲朋和创作伙伴,而脂砚斋收藏的一方脂砚正是薛素素遗物。那方小才盈握的袖珍砚台,砚面随物赋形,被雕为长圆果子形,配两片叶子。砚台盒盖里画了薛素素小像,上有篆字“红颜素心”,是明代大画家仇十洲的女儿仇珠所绘,边上刻着“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的隶书小字。砚背刻了王稚登赠薛素素的诗:“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點,余润拂兰芝。”
王稚登还题了“素卿脂砚”四字,“素卿”即薛素素的字,这便是脂砚的由来。这王稚登即秦淮名妓马湘兰一辈子的单恋对象,他也赠给马湘兰一方砚台,马湘兰刻有铭文“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长居兰室”。这两方意味深长的砚台一直惹人议论:王、马、薛之间是否有过一段隐约的三角关系?马湘兰和薛素素曾合作绘画,而沈德符笔下的王稚登,为人处世相当龌龊下作——以妓女贿赂官员,居间请托牟利;大肆做假古董骗钱。因为掺杂进了薛素素这条绯色线索,就不知沈德符是据实以录,还是拈着酸的文人相轻了。
那方秀润的脂砚,据考证是康熙年间有人送给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此后历经几百年尘世辗转,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替吉林省博物馆买下(最后在一次展览后神秘失踪)。薛素素肯定无论如何预想不到,她的遗物竟会跟脂砚斋、跟《红楼梦》发生奇妙的牵连,甚至顺便让今人遥想一番。才子董桥便说:“迷上《红楼》迷上脂砚,我曾经连薛素素也迷上了,坊间偶得一幅她的兰花斗方,挂在卧室半夜里差点梦见她。”
这番对话,为何会引得“举座大笑”呢?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的《李冶:寄校书七兄》一文解说了缘故:
原来刘长卿生的“阴重之疾”,中医称为“疝气”,俗名“小肠气”。病象是肠子下垂使肾囊胀大。这是中年男子的病,患者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囊,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所以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这“山气”是借作“疝气”的谐音,意思是问刘的疝气病近来好些没有。刘长卿立刻也用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讬”来回答。这个“讬”字借作“托”字,而这个“鸟”字就是黑旋风李逵常用的“鸟”字了。
李冶与刘长卿这一问一答都巧妙,语涉隐私,却又含而不露,谑而不虐,文化含量还不低,所以“论者两美之”。借着这段逸闻,李冶的形象便基本上定格了:文思敏捷,言语诙谐,洒脱不羁。
李冶是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女道士李冶的姿容、才情、风调都不同凡响,经常往来于剡县一带,与刘长卿、陆羽和著名诗僧皎然等意气相投,诗歌酬唱,刘长卿誉她为“女中诗豪”。
李冶与一帮名士相处甚欢,还可以谑浪笑傲、口无遮拦地说点无伤大雅的荤段子。能在这个圈子里如鱼得水,除了聪颖漂亮,更因为李冶能以诗人身份跟他们共享翰墨之趣,且平分秋色。与她差不多同时代的高仲武评点她的诗“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学者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认为,此处“鲍昭”疑应为女诗人鲍令晖,她是鲍照之妹)以下,罕有其伦”。
李冶的歌行体诗《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绝无脂粉气,笔酣墨畅,灵动飘洒,龙飞凤舞。她的五律《寄校书七兄》最受后世推崇,高仲武誉之为五律中之上品;胡应麟则认为“幽闲和适,孟浩然莫能过”。其中“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一联,更为她赢得纷至沓来的赞美。
唐代世风开放,女道士又是比较特殊的人群,其间不乏纵情任性、风流放诞之辈,还有一部分则近似青楼女子。她们不受礼法与家庭牵绊,穿梭或交游于官僚士大夫圈子,有的诗歌酬答,有的歌舞娱人。李冶与同为女冠诗人的晚唐女子鱼玄机,俱非清修寂养的出家人,都是名动士林的“风情女子”。她们与文人骚客频繁来往,难免会对某些人怦然心动,甚至沉溺得难以自拔。说到底,还是渴望终结飘浮无根的生涯。这就是辛文房所谓的“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原本属人之常情。巧的是,她俩向钟情对象倾诉衷肠的诗句同样热烈、外露,绝不扭捏、矜持。
李冶存世的诗只有十六首,多数抒写相思之痛、失恋之苦,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寂寥。《感兴》便是如此,“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玉枕银灯,触目皆是孤寒,加上明月清晖,溪流泛波,样样都添了独居者的愁闷,“教人寂寞复相思”。还有《相思怨》,句句都是相思,写得直露、奔放:“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不知那位情郎是何方神圣,令她如此辗转反侧。
曾经让李冶动情的对象有好几位,他们总是要离去、远行,留给李冶的便是牵挂与孤寂,她一次次隔着云山雾水翘首相盼,而其中有的梦中人,一去就不曾回头。李冶的《送韩揆之江西》(或题为《送阎伯均往江州》),便有离愁万斛:“相看折杨柳,别恨转依依。”
《寄朱放》同样抒发被山高水长阻隔的无限别情,让人比较舒心的是,看起来朱放与李冶彼此有心有意,他的《别李季兰》写得也颇深情:“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朱放是皎然的好友,当过江西节度参谋,更多的时候,他是隐逸诗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他“风度清越,神情萧散,非寻常之比”。他与李冶都被辛文房赞以“神情萧散”,洒脱而不拘束,看来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阎士和字伯均,排行二十六,曾让李冶用情至深。她的《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蘸满缠绵哀婉:“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诗末更是殷切叮嘱:“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传说汉代剡县的阮肇、刘晨去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位美貌仙女,他俩逗留半年后回到家里,子孙已传七世。挥泪惜别之时,李冶为何会想起天台遇仙、迷不知返的阮郎呢?隐隐约约有点不放心吧?另一首诗《得阎伯均书》果然透露了消息:李冶日思夜盼,终于在暮雨萧瑟的秋日等到他的来信,急不可待地读罢,却让她满腹惆怅、泪流满面。
李冶跟诗僧皎然的关系,更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味。皎然曾有诗《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女诗人对他的试探、示意,他也了然于胸,无奈“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皎然性格放逸,不拘常轨,但他对李冶的情意,拒绝得还算庄敬。
李冶是方外之人,但一生深陷情场,她其实洞悉人情事理,一首看似简单的《八至》,便写得言淡意深:“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钟惺说她“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清人黄周星则说,她的末句“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为惕然戒惧”。
李冶的诗名早已传到京城。唐德宗传诏命李冶入宫,那时她大约年近半百,身体也弱,却只得终止闲散隐逸的日子,启程远赴长安。李冶的《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流露了当时的心境,既有离别故土的无奈、供奉内廷的忐忑,又有一丝荣幸——才華、名气居然上达天听,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恩遇呢:“无才多病分龙锺,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
谁能料到,踏上的竟是不归之路。 这些才子佳人在诗书画方面往往趣味相投,有切磋有共鸣。黄宗羲说他们“夫妇自为师友,奇书名画,古器唐碑,相对摩玩……”葛征奇和李因都酷爱绘画,他喜欢为李因的画加上题跋,以区别赝品;也颇愿意以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与夫人管仲姬(她也精于书画)的珠联璧合,来比拟他和李因的投契;无论花晨月夕、晴天雨天,他俩还喜欢一起拈韵写诗,“意思相合,便拍案叫绝,率以为娱”。这样的闺房趣味,文化含金量确实很高。
李因的《和家禄勋画帐》之一写道:“月落空庭树影高,开窗自起读《离骚》。”《离骚》和《花间集》之类是她的案头读物,她也爱纵论古诗、乐府与历代诗歌风格的变迁。
李因曾在《莲鸭图》上颇自得地题诗道:“若信三生因果事,前身应是辋川人。”辋川人即唐代著名隐逸诗人王维。当沉浸在诗画中时,她的审美、趣味、价值观、自我定位等不自觉就是士大夫式的了,女人传统的角色、色彩完全淡化。
他们之间,有了类似现代意味的情感方式和较为对等的关系。除了都痴迷于诗画,还有许多细节能印证他们感情深厚。李因画的鸳鸯多出双入对,有一幅《荷花鸳鸯图》却只绘一只孤零零的鸳鸯,花、叶似乎也含忧带愁——作这幅画时,葛征奇将与她暂时分别。葛在画上题写缱绻之语:“芰荷为衣,芙蓉为裳。双飞者翼,相与徜徉。”钤的印文“芥蓭”,是将两人的号是庵、介龛分别取一字,加上草字头得来。
果然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顺治二年(1645)葛征奇溘然去世,他们从前的相知与默契越深厚,未亡人就越冷寂凄凉。雪上加霜的是,李因从此还要独自面对贫困,她靠纺织和作画为生,有时饮食都难以为继。“何计驱穷鬼,将愁送五更”。幸而海宁人常将她的画作为当地名品馈赠亲友,她不时能借此弥补家用。那时候,同邑人仿冒李因者便有四十多人。
李因的诗在亡国、丧夫之后,更添故国沉沦的悲怆和痛失亲人的凄婉。“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坐苦吟诗。”《岁暮记愁》之一云:“布衲单寒补又穿,更兼雨雪度残年。穷愁自是难消遣,那得邮筒寄九泉。”她没有子女,独居竹笑轩四十年,于穷年暮景、风雨寒宵中想念亡夫,写了数十首悼亡诗。葛征奇的学生、晚辈对李因的为人与才学很敬佩,认为她就像自己反复吟咏的梅花一样“质素凝华”,“安富贵而不骄”,“当冷落而自若”。
李因在《忆昔》的小序中追忆:明末躲避兵火,她曾经与葛征奇坐小舟穿梭于芦苇间,葛征奇慨然道:唯有以死报国。她则无比灰心:即便杀身成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话到伤心处,他俩“对泣欷歔,万感交集”。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当年何等绝望的处境,两人分担着,悲凉中还是有暖意的。那时候以为已跌落谷底,谁知底下还有深渊。
人生的底牌,真的要等到老了,才能彻底翻开吗?
薛素素:骑飞马挟弹弓的女人
薛素素(1598—1637)的绝技,大家是知道的,酒后面容泛着酡红的她,利索地将宽松的衣衫稍加收束,走到场地中间,然后轻轻侧头,拉弓、仰面,右手一紧一松,紧接着重复同样的动作。但见两个弹丸在空中先后飞出,疾如流星。后一个弹丸速度更快,奋力追赶,猛然击中前面那个,碎屑落了一地;接着她又将弹丸放在地上,用左手持弓朝着地面,扭过身子,右手从背后反转过去拉弓弹击,这动作更显出她身姿的柔韧和灵巧。最关键的是,用这样高难度的姿势她也总能百发百中。还有更绝的,她把弹子放在婢女额上,然后一射而中,“弹去而婢不知”。最后一则,让我们想起《庄子》里那个运斤成风的木匠,能一斧头削去朋友鼻子上的石灰,鼻子却安然无恙。
薛素素是明万历年间秦淮名妓,苏州(一说嘉兴)人,字素卿、润卿,名气直追马湘兰。“少游燕中,与武陵年少挟弹出郊,连骑遨游,观者如堵”。挟弹弓、骑飞马,跟一群富家子弟在原野联袂驰骋,红颜妩媚,英姿飒爽,难怪要引得路途围观者如潮。
她可不只是个动作明星,除了上面所述“善弹走马,以女侠自命”,“善驰马挟弹”,“绝技翩翩,亦青楼中少双者”,还能画兰竹、吟诗词、写小楷。诗、书、画、琴、弈、箫、绣花和驰马、走索、射弹,样样精绝,故清初诗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称她有“十能”,夸她绘“山水、兰竹,下笔迅扫,无不意态入神”。胡应麟《甲乙剩言》也说她下笔“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人们称她为“薛校书”(唐代女诗人薛涛)。薛素素的诗,清浅中也有悠远淡然的意境。比如:
香尝花下酒,翠掩竹间扉。
独自看鸥鸟,悠然无是非。
——《独斟》
少文能卧游,四壁置沧州。
古寺山遥拱,平桥水乱流。
人归红树晚,鹤度白云秋。
满目成真赏,萧森象外游。
——《题画》
秦淮名姬能诗善画工书法的真是不少,但要像薛素素这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却独此一人。加之她“姿态艳雅,言动可爱”,一时名动公卿,资质逊色点的同行在她面前不免自惭形秽。
遇到趣味相投者,她当然是兴致勃勃的。文人的雅集邀请了薛素素,她若是高兴,再远再晚也不推辞。姚旅的《露书》讲述,万历三十年(1602),品茶高人冯开之等在西湖赏月,薛素素驾一叶小舟夜发清溪。等她从秀水(嘉兴)赶到西湖,已是五鼓时分,颇有几分乘兴而行的晋人风度,时人视之为“豪举”。
万历时官员、后家居苏州的著名书画家范允临很赞赏薛素素的画艺。范的妻子徐媛是一位性情活跃的诗人,她与薛素素等名妓往来密切,其诗集中有几首写薛素素的诗,除了夸她能诗会画,绣技非凡,小脚纤细,舞姿灵巧,“双弯娇衬步莲生,一束蛮腰舞掌轻”,更赞叹薛素素“手把龙文谈虎略,胸罗十万薛嵩兵”。除了有马上英姿,还能谈论军事方略。
薛素素的画像流传到川、贵、湘、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酉阳的土著领袖彭宣慰见了陡生爱慕,心驰神往。一個姓冯的家伙觉得有利可图,遂谎称他有办法将薛素素带来。彭宣慰大喜,以重金交付冯生,过了很久才发现是一场骗局。宣慰一气之下,将冯生羁留在酉阳,十多年后才放他。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讲这段故事时还觉着新鲜:“北里名姬,至于倾动蛮夷,古所稀有也。” 薛素素曾嫁给江南文人沈德符为妾。沈德符是浙江秀水(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自幼跟随居官京城的父亲在北京生长。我们今天知道沈德符,是因为他那本记载明代典章制度、民俗轶闻、朝野掌故、山川风物的《万历野获编》,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读本。薛进入沈家后,他俩也有过花间吟诗、林下挥毫的闲适日子,她那时的画幅,下面就钤“沈氏薛”方印。他们的婚姻却未能持久,薛素素后来离开沈家。
明代戏曲家李日华题薛素素《花裹九香》,说她“能挟弹调筝……又善理眉掠鬓。人间可喜可乐以娱男子事,种种皆出其手”。冰雪聪明、如花才艺,却也只能用于“娱男子”——心气和灵性再高,总也敷不好身份的硬伤。她中年长斋礼佛,“数嫁皆不终”,晚期嫁入一个老富翁家。
中国人习惯以“白头偕老”祝福天下眷属,薛素素的几段姻缘,不知为何不能善始善终。是她灵敏的反应、迅疾的风格,使她对失望的男人绝不拖泥带水、隐忍将就?还是前方总有更大的诱惑牵引她?抑或是年华老去、魅力难驻?她百步穿杨的奇技,究竟射中了一份心满意足的生活没有……那许多留白引人揣测。
倒是薛素素用过的一方砚台,信息翔实——脂砚斋是《红楼梦》最权威的评点者、曹雪芹的至爱亲朋和创作伙伴,而脂砚斋收藏的一方脂砚正是薛素素遗物。那方小才盈握的袖珍砚台,砚面随物赋形,被雕为长圆果子形,配两片叶子。砚台盒盖里画了薛素素小像,上有篆字“红颜素心”,是明代大画家仇十洲的女儿仇珠所绘,边上刻着“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的隶书小字。砚背刻了王稚登赠薛素素的诗:“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點,余润拂兰芝。”
王稚登还题了“素卿脂砚”四字,“素卿”即薛素素的字,这便是脂砚的由来。这王稚登即秦淮名妓马湘兰一辈子的单恋对象,他也赠给马湘兰一方砚台,马湘兰刻有铭文“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长居兰室”。这两方意味深长的砚台一直惹人议论:王、马、薛之间是否有过一段隐约的三角关系?马湘兰和薛素素曾合作绘画,而沈德符笔下的王稚登,为人处世相当龌龊下作——以妓女贿赂官员,居间请托牟利;大肆做假古董骗钱。因为掺杂进了薛素素这条绯色线索,就不知沈德符是据实以录,还是拈着酸的文人相轻了。
那方秀润的脂砚,据考证是康熙年间有人送给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此后历经几百年尘世辗转,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替吉林省博物馆买下(最后在一次展览后神秘失踪)。薛素素肯定无论如何预想不到,她的遗物竟会跟脂砚斋、跟《红楼梦》发生奇妙的牵连,甚至顺便让今人遥想一番。才子董桥便说:“迷上《红楼》迷上脂砚,我曾经连薛素素也迷上了,坊间偶得一幅她的兰花斗方,挂在卧室半夜里差点梦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