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暑期,放假独自在家的学童成为父母上班时难舍的牵挂。但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林泉社区,父母只需每天早上将孩子送到社区内的“四点半学堂”,6名专职教师就会全天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午社区还为孩子提供免费午餐。
办事有服务大厅,活动有文化广场;老人有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有社区学堂和幼儿园,随着新型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更多日照居民享受着社区生活的便利和幸福。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实验区,日照市针对农村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创新,以并村建社区为切入点,以组织健全为突破点,以服务完善为关键点,以民主治理为创新点,以社区善治为提升点,建立以社区治理体制为核心,以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民主与社区善治四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核心、四个机制”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推动村庄管理体制向社区治理体制转变、治理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公共服务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均等化转变、“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社区治理由经验化向专业化转变。
并村建社区
探索农村社区新模式
日照市涉农行政村有2847个,其中,1000人以下的占71.48%,28.52%的村庄人口在500人以下,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治理难度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日照市以编制规划为抓手,并村建社区为切入点,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根据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交通状况等条件,将2847个行政村统一规划为402个社区,54.6%的社区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村(居)委会,原行政村变为自然村。同时,18%的条件成熟村推进并居,形成新的农村治理服务模式。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东石嘴子村、岭二头村3个行政村,地理位置相近,村民往来密切,98%的村民对“合村”持支持态度,2013年12月合村后,真正实现了村民“就地城镇化”。
在林泉社区的学堂内,100余名儿童在6名老师的带领下,正安静地写着作业。针对每名儿童的学习情况,老师还有重点地对其进行辅导。社区书记贾昌友介绍,林泉社区由3个村庄合并而成,经过发展,目前社区建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幼儿园,还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开设“四点半学堂”,上学时由3辆校车每天将社区内的小学生接到学堂,由6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作业。暑期时,学堂全天开放,除辅导学生功课外,还开设有文明礼仪、安全自护、文体手工等特色课程。
针对以往部分村庄的管理服务全部由村“两委”成员负责,群团组织不健全,管理服务越位、缺位等问题,日照市以健全社区组织为突破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社区组织体系,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由村“两委”单一承担向多元共担转变。目前,全市共有23个农村社区党委、379个社区党总支,219个社区村(居)委会、183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各社区均配套成立了共青团、妇联等组织。3833家农村经济组织发挥了经济带动作用,1822个社区社会组织承接了公益服务、文体健身、慈善救助、法律维权等社会化服务,既为政府购买服务奠定了优质资源基础,又为社工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把公共服务送到农家门口
在东港区河山镇申家坡社区,宽敞的文化广场四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社区内的活动室、健身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满足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社区负责人邵泽连说,社区内设立的信息服务大厅,相当于将公共服务搬到家门口,让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各种服务。
为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日照市狠抓社区服务载体搭建、服务体系完善以及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政府公共服务与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一体两翼”为主体,信息化为手段的社区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起以“一厅一场两栏十室”为主要项目的社区服务中心384个,平均每个社区覆盖6.6个建制村、5233人。全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2000余名,把以社会救助等为主的6大类55项政府公共服务全部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一站式、网络化办理,如农村低保、居住证、老年证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服务,社区均可直接办理或代办。
针对过去“替民做主”现象过多、基层组织权力运行不公开、基层矛盾频发等问题,日照市还探索建立社区职责、准入、自治和民主协商四个清单,为村民自治保驾护航,推动还权于民,促进“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社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不同形式自我决策21项重要事项,并对组织建设等关系村庄发展的重大事项实行分层民主协商,“大事小情”由民做主,民主协商的氛围在农村社区日渐形成。
东港区西湖镇董家岭村是一个只有46户居民的库区移民小村,地处丘陵,村庄破烂,村道坎坷,没有自来水、超市、卫生所等基础服务设施。为改变董家岭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大石社区村委会提议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董家岭搬迁至社区驻地大石村,对是否搬迁、如何搬迁以及怎样安置补偿等问题,按照分层民主协商的办法,由社区村委会协调、自然村群众协商确定,达成一致意见公示无异议后组织实施。而在该镇小花社区,自2012年以来,交由群众决策的122项事项中,有5项未获通过,真正实现了由民做主。
“五社联动”参与
初步实现农村社区“五化”
在新型社区建设中,日照市积极推广“五社联动”机制,社区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资源,指导并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吸纳社工、社区志愿者提升参与水平,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社工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社区“两代表一委员”为桥梁的“五社联动”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新机制,使单一型、经验型传统村庄治理方式向多元化、专业化的现代社区治理方式转变。
通过开展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工作,日照市在探索建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体制机制的同时,初步实现农村社区“五化”,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公共资源集约化,将有限的公共资源集约投放,在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向社区驻地集中,社区成为农村基层经济、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和服务中心,使“年年建新村、年年不见新村”现象成为历史。
截至2014年底,日照市建成农村幸福院200个,“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覆盖率达97%,农村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的平台,能办理的项目社区均可直接办理或代办,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实现社区治理阳光化,打破原有行政村界限壁垒,把工作置于阳光下,增强了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公正度,有效解决了过去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矛盾频发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文明化,将农民从一家一户小圈子引入社区这个大圈子,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由闭门锁户向现代文明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各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合理配置、集约利用,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徐春芳)
办事有服务大厅,活动有文化广场;老人有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有社区学堂和幼儿园,随着新型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更多日照居民享受着社区生活的便利和幸福。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实验区,日照市针对农村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创新,以并村建社区为切入点,以组织健全为突破点,以服务完善为关键点,以民主治理为创新点,以社区善治为提升点,建立以社区治理体制为核心,以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民主与社区善治四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核心、四个机制”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推动村庄管理体制向社区治理体制转变、治理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公共服务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均等化转变、“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社区治理由经验化向专业化转变。
并村建社区
探索农村社区新模式
日照市涉农行政村有2847个,其中,1000人以下的占71.48%,28.52%的村庄人口在500人以下,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治理难度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日照市以编制规划为抓手,并村建社区为切入点,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根据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交通状况等条件,将2847个行政村统一规划为402个社区,54.6%的社区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村(居)委会,原行政村变为自然村。同时,18%的条件成熟村推进并居,形成新的农村治理服务模式。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东石嘴子村、岭二头村3个行政村,地理位置相近,村民往来密切,98%的村民对“合村”持支持态度,2013年12月合村后,真正实现了村民“就地城镇化”。
在林泉社区的学堂内,100余名儿童在6名老师的带领下,正安静地写着作业。针对每名儿童的学习情况,老师还有重点地对其进行辅导。社区书记贾昌友介绍,林泉社区由3个村庄合并而成,经过发展,目前社区建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幼儿园,还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开设“四点半学堂”,上学时由3辆校车每天将社区内的小学生接到学堂,由6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作业。暑期时,学堂全天开放,除辅导学生功课外,还开设有文明礼仪、安全自护、文体手工等特色课程。
针对以往部分村庄的管理服务全部由村“两委”成员负责,群团组织不健全,管理服务越位、缺位等问题,日照市以健全社区组织为突破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社区组织体系,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由村“两委”单一承担向多元共担转变。目前,全市共有23个农村社区党委、379个社区党总支,219个社区村(居)委会、183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各社区均配套成立了共青团、妇联等组织。3833家农村经济组织发挥了经济带动作用,1822个社区社会组织承接了公益服务、文体健身、慈善救助、法律维权等社会化服务,既为政府购买服务奠定了优质资源基础,又为社工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把公共服务送到农家门口
在东港区河山镇申家坡社区,宽敞的文化广场四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社区内的活动室、健身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满足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社区负责人邵泽连说,社区内设立的信息服务大厅,相当于将公共服务搬到家门口,让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各种服务。
为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日照市狠抓社区服务载体搭建、服务体系完善以及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政府公共服务与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一体两翼”为主体,信息化为手段的社区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起以“一厅一场两栏十室”为主要项目的社区服务中心384个,平均每个社区覆盖6.6个建制村、5233人。全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2000余名,把以社会救助等为主的6大类55项政府公共服务全部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一站式、网络化办理,如农村低保、居住证、老年证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服务,社区均可直接办理或代办。
针对过去“替民做主”现象过多、基层组织权力运行不公开、基层矛盾频发等问题,日照市还探索建立社区职责、准入、自治和民主协商四个清单,为村民自治保驾护航,推动还权于民,促进“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社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不同形式自我决策21项重要事项,并对组织建设等关系村庄发展的重大事项实行分层民主协商,“大事小情”由民做主,民主协商的氛围在农村社区日渐形成。
东港区西湖镇董家岭村是一个只有46户居民的库区移民小村,地处丘陵,村庄破烂,村道坎坷,没有自来水、超市、卫生所等基础服务设施。为改变董家岭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大石社区村委会提议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董家岭搬迁至社区驻地大石村,对是否搬迁、如何搬迁以及怎样安置补偿等问题,按照分层民主协商的办法,由社区村委会协调、自然村群众协商确定,达成一致意见公示无异议后组织实施。而在该镇小花社区,自2012年以来,交由群众决策的122项事项中,有5项未获通过,真正实现了由民做主。
“五社联动”参与
初步实现农村社区“五化”
在新型社区建设中,日照市积极推广“五社联动”机制,社区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资源,指导并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吸纳社工、社区志愿者提升参与水平,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社工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社区“两代表一委员”为桥梁的“五社联动”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新机制,使单一型、经验型传统村庄治理方式向多元化、专业化的现代社区治理方式转变。
通过开展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工作,日照市在探索建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体制机制的同时,初步实现农村社区“五化”,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公共资源集约化,将有限的公共资源集约投放,在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向社区驻地集中,社区成为农村基层经济、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和服务中心,使“年年建新村、年年不见新村”现象成为历史。
截至2014年底,日照市建成农村幸福院200个,“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覆盖率达97%,农村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的平台,能办理的项目社区均可直接办理或代办,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实现社区治理阳光化,打破原有行政村界限壁垒,把工作置于阳光下,增强了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公正度,有效解决了过去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矛盾频发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文明化,将农民从一家一户小圈子引入社区这个大圈子,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逐步由闭门锁户向现代文明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各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合理配置、集约利用,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徐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