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眼力劲儿”到“能忍则安”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ai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在作为一个新人刚进入酒店业时,你还记得曾经怎样利用情商来克服困难吗?
  A:刚工作的时候,我都没听说过情商这个词。那时候大家往往强调的是IQ,其实对于服务业来说。情商的作用往往比智商大得多。
  服务业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不管对外服务客人,还是在组织内部对上对下沟通,都要在人际关系上不停地遇到很多挑战。
  我入行时是—个很普通的一线员工,刚开始忐忑不安,连接个电话都很紧张。比如客人打电话过来说哪一个房间需要送一盒火柴,这就要求我必须去跟其他部门沟通合作,而一个新员工往往是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的。我还记得当时尴尬的情景,一个电话打到别的部门。那头的人问:“你是谁啊?新来的吧?让你们领班接电话!”然后就把电话扣了。我惊出一身冷讦……
  当新员工到了这样一个新环境,突然要面对这么多客人和同事,怎么能在搞好关系的前提下把工作做好,同时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是个巨大的挑战。我当时吃了闭门羹,考虑到以后还要跟对方打交道,所以必须先交朋友。趁一起值夜班的时候,跟别的部门同事聊聊天、侃侃大山,很快就克服了心理上的交流障碍。
  我现在当了总经理,更加强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友善合作,尤其对新员工。当你用很负面的口头或肢体语言来处理人际关系时,都会给新员工以打击和影响,使他产生对新组织的失望和心理上的沮丧,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如果莫名其妙被打了一巴掌,怎么还可能微笑着去服务别人呢?
  Q:让客人把激烈的投诉转变为诚恳的表扬,你有什么好点子?
  A:在服务业中没有投诉是不正常的,把投诉转化成表扬才是正途。无论从业多久,我们都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当一个不讲理的客人进门就拍桌子骂你一顿:“什么破酒店!马桶不好用!冷气也没有!要投诉!”如果客人一发火,你就朝他一瞪眼,投诉转化成表扬的机会基本就没了,这时候再回头去谈技巧已经太晚了。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方情绪的失控就会导致自己情绪的失控。
  美国的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客人选择一个服务机构一般都是基于三点:第一是被欢迎;第二是被认知,比如我今天见到你,下次就能认出你来,并且记得你喜欢什么;第三是能解决问题。一个服务行业如能做到这三点,就一定能赢得客人的忠诚。
  但是具体到工作现场,客人带着问题去找你的时候,一般来说态度都不会特别地友好。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求员工,第一保持冷静,第二仔细聆听,第三提出问题,第四解决问题,最后还要确认客人的满意度。
  Q:从基层到高层,你自己的情绪管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A:就我自己来说,做总经理肯定比做副总的时候脾气好,做副总又比做部门总监的时候脾气好。
  当年我做服务员的时候,看到老板办公室里挂着“能忍则安”的字幅,觉得很奇怪:明明应该是我们最基层的人最需要忍嘛,上级骂也要忍,客人骂也要忍,老板还要忍些什么呢?等我也坐到这个位子上的时候,终于懂了:做管理,“忍”指的是包容。
  有句话说,你的肚子里要能放下一个家,你就是个家长,要能放下一个国家,就是国家领袖,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肯定是很难受的。管理者必须讲究做事的技巧,争取让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团队里好好工作。如果只是图痛快,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开除不喜欢的那个人或者天天给他穿小鞋,有些领导的确会这样做。但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才是情商高的表现,你的短板可能是他的长板, 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大度的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Q:改变个人的工作习惯,是否能提升情商的能力?
  A:最近我倡导了一个负重20斤、日徒步29公里的活动。在会所开业两年之后,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团队建设达到团队凝聚力的重新加强。但是我刚一提出来,就引起团队里很大的反对声音。当时我比较冷静,先“忍”嘛,等大家把所有的反对意见全部当场说完,然后耐心解释我的初衷。通过分享,让大家了解我所有的想法,希望最终不用“权”而用“理”说服他们。
  在平时,我尽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达给下属,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有时为了让沟通更有效,我也要把我的愤怒表达出来,指出对方的错误。我觉得如果不让做错事的人感受到触痛,他就不会加强注意。我要让下属感受到,做得好老板会表扬你,做得不好,其他条件再好也白搭,必须有赏也有罚。
  Q:是不是情商高就一定会有职业上升的空间?
  A:不一定。在这个领域里,尤其是一线服务员,情商高基本等于“有眼力劲儿”。大家都是服务员,为什么客人更喜欢你呢?可能因为客人只需要使一个眼神,你就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但是情商只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这方面的情商高,并不意味着他适合做管理者。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员工。他们对人友善、性格温良,天生就乐于助人。但是他们未必有管理技巧和影响他人的能力,永远都能被评为“优秀员工”。却未必有上升的空间。我认识一个酒店里的老服务员,做了几十年管家服务,每次有特别贵宾来都会指定由他服务,但他永远只是一个高级的服务人员。他很会跟客人搞好关系,却不知道怎么去管人。
  不管怎么说,同等条件下情商高的员工一定更有上升空间,是不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能够影响他人,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情商和阅历是共同增长的,经历越丰富,包容度越增加,情商自然也会升高。它会让你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形成良性共赢。
其他文献
说起来让人有些失笑,印熙俊身份的转变,竟然是为了一个赌约。2009年,女友跟印熙俊炫耀认识一个网络上很有名的人。有些不服气的印熙俊半开玩笑地跟女友打了一个赌,要在半年之内,也成为网络红人,并且还要做到人气后来居上。  印熙俊没有去想找网络推手,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的蹿红方法。印熙俊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放上了很多自己的照片,标签都标上“帅哥”“红人”的关键字,以便于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他,同时,他
期刊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是文艺青年,那么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他们怀揣着梦想,但是却赚不到钱,在现实里总是很潦倒。越赚不到钱,就越排斥商业,甚至连商业电影都嗤之以鼻。大家都认为“先锋艺术”和“商业”水火不容。因此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可小石就是打破这个“常规理念”的人。打开新茶网的网站页面,到处都是插画、动画、摄影、平面设计、街头艺术……华丽绚烂得就像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它是干什么的呢?简单一点说,你可以把
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即将进入“永远在线”的状态。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所著的《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看似讨论营销,实质却是对互联时代的人性解读:如果说选择加入网络社区和虚拟群体是由人类内心需求决定的。那么我们愿意在此停留的真正原因则在于,它们能为我们提供帮助、归属感,以及逃避现实的心灵港湾。  这个断言的背后逻辑是,互联网不是信息的载体,而是社群的舞台。对从传统原子世界转移到数
期刊
我是一个工作狂,常常同时做一大堆事情,最常被别人说的就是:“你应该专一一点。”不过,几周前看到的一篇科学报道为我找到了一个开脱的理由。报道引述了来自法国的最新研究——人脑其实能同时做两件事。  法国科学家找来32位右手写字的人,丢给他们一堆字母,请他们将类似的字母找出来,找到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奖金。科学家在旁边用fMRI核磁共振仪器来监测他们的脑部运动,结果发现,实验者左右脑内的“额叶内区”(m
期刊
最近职场学历是比较热门的话题,我不去评价唐骏的真假是非。只从这个话题生发出去。谈谈我眼中的“职场学历”供大家参考。  刚刚加入IBM的时候,我是当时部门里最年轻的员工。同事都是硕士或者是商学院MBA毕业,有北大、清华的。也有长江商学院出来的,而且大都是一期学员。而我不过是个两年的大专学历毕业,自然就年轻很多。可毕竟大家同时步入了IBM的门槛,都是新员工,级别和工资差不多,地位也都平起平坐。我最多叫
期刊
因为爱好,卢十四没有再继续走物理的路。因为信任,他结识了当当网副总裁,做起了图书运营。卢十四的快乐工作经验是:有正确的心理预期;认清自己;负自己的责任,也负起社会的责任。    本月Q乐工作人    爱好:足球和书  世界杯期间,每晚看球至凌晨四点才睡觉,除了同时进行的比赛,其余一场不漏。挚爱的国米今年夺得了欧冠,作为球迷的他很幸福。对于书的渴望更甚,在公交、在地铁,从来都是手捧一卷书,根本无暇顾
期刊
太田元子来中国“定居”已经六年了。她管理着一个7人的编辑和设计团队,每月定期向工作和生活在中国广东、香港等地的日本同胞发行一本叫《Whenever广东》的日文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刚好五年半。  最近太田元子遇到了一件让她烦恼不已的问题。  她的部门里最重要的一个设计师的太太快要生孩子了,预产期刚好在杂志出版档期的空隙,况且是生孩子这样的人生大事,她爽快地准了设计师的假。  本来两全其美。可是小宝贝不
期刊
这几天在唐骏博士文凭上的纠缠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这个细节实在是无关大局。唐骏究竟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还是加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系博士,本来不应该是问题的焦点。问题的焦点在于:为什么多年来各种吹牛撒大谎的家伙总有市场,总会被炮制为神话?  从意念可以致偏导弹、大兴安岭灭火的严新老师,到凭着一张嘴要炸开喜马拉雅山让高原变绿洲的牟其中老师,更别说芒硝治百病的蒙古大夫、拍摄年画华南虎的农民,以及
期刊
我出身于教师家庭,我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校长。父母分别是中学及幼儿园教员。也许是家庭关系,我一直被教育要踏实,这才帮助我在台湾飞速成长的膨胀年代里既保持着企图心,又还没有躁进、遇到诱惑摇来摆去。  我觉得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关键选择有两次,一次发生在我出来工作大概快四年时,有人用double(双倍)的薪水来挖我。我那时负责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推广,薪水2万出头一点。对方做电子打卡钟,用5万挖我。因为对方的产
期刊
刘铁猛    从业余程序员到美国微软总部  从2008年初开始寻找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到今年初正式踏上美国土地,刘铁猛整整寻觅了两年。“契机真的是太重要了。”回忆起两年的等待,刘铁猛不胜唏嘘,其实在2008年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了一家美国公司的面试,结果赶上金融危机初显,那一批的商务签证都被Pass掉了。  刘铁猛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所说的到美国工作的机会,实际上是一种软件外包,具体来说也就是“对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