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与增加课外阅读量是息息相关的,与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应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阅读信息、加工阅读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笔者认为: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电影、电视、网络为什么总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答案很简单——源于“爱”。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一)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二)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三)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全貌。
(四)树立阅读榜样。一方面教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另一方面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经常在班里展示、传阅、交流老师或同学的读书笔记、随笔、读后感等,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激发课外阅读热情。与教材同步,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如教《林冲棒大洪教头》共读《水浒传》,教《草船借箭》同读《三国演义》等等。师生读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其乐融融,享受阅读快乐。
二、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一)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 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②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③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二)制定课内外“读书卡”。(实际上跟读书笔记是一回事)旨在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读书卡”的设计主要包括:①书名(篇名);②读书时间;③作者简介;④书籍内容梗概(文章大意);⑤美文摘录(文段摘录);⑥读书疑难(问题);⑦读书心得(收获)。
(三)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①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②速读。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六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④学会读书作批注。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⑤教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内容主要包括:书名、好词佳句、主要内容介绍、读后感等。⑥养成每日背诵的习惯。除了课文指定背诵的内容必须完成,此外每天背诵1首古诗文,养成背诵习惯。《古诗文诵读》背完后,教师另外布置,每日家长签字,组长检查背诵。
(四)定期检查,给予评价。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检查批阅,给予评价。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我以往的做法是: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分配到固定的时间段,每天布置学生回家作业之余读课外书30分钟,力争平均每天完成1小时课外阅读任务,没有完成的用双休日补回,家长签字,注明读书篇名、时间、页码。每周完成2篇读书笔记:1篇关于必读书目的,1篇关于自选书目的,教师定时批阅。)
(五)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三、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开展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能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一)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二)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或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三)利用活动课开展读书竞赛。如: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读书手抄报等等。
总之,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锻炼了他们选择判断书籍、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又将拓展学生生活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享受阅读,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健康的读书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电影、电视、网络为什么总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答案很简单——源于“爱”。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一)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二)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三)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全貌。
(四)树立阅读榜样。一方面教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另一方面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经常在班里展示、传阅、交流老师或同学的读书笔记、随笔、读后感等,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激发课外阅读热情。与教材同步,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如教《林冲棒大洪教头》共读《水浒传》,教《草船借箭》同读《三国演义》等等。师生读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其乐融融,享受阅读快乐。
二、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一)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 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②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③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二)制定课内外“读书卡”。(实际上跟读书笔记是一回事)旨在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读书卡”的设计主要包括:①书名(篇名);②读书时间;③作者简介;④书籍内容梗概(文章大意);⑤美文摘录(文段摘录);⑥读书疑难(问题);⑦读书心得(收获)。
(三)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①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②速读。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六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④学会读书作批注。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⑤教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内容主要包括:书名、好词佳句、主要内容介绍、读后感等。⑥养成每日背诵的习惯。除了课文指定背诵的内容必须完成,此外每天背诵1首古诗文,养成背诵习惯。《古诗文诵读》背完后,教师另外布置,每日家长签字,组长检查背诵。
(四)定期检查,给予评价。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检查批阅,给予评价。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我以往的做法是: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分配到固定的时间段,每天布置学生回家作业之余读课外书30分钟,力争平均每天完成1小时课外阅读任务,没有完成的用双休日补回,家长签字,注明读书篇名、时间、页码。每周完成2篇读书笔记:1篇关于必读书目的,1篇关于自选书目的,教师定时批阅。)
(五)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三、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开展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能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一)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二)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或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三)利用活动课开展读书竞赛。如: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读书手抄报等等。
总之,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锻炼了他们选择判断书籍、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又将拓展学生生活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享受阅读,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健康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