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因此民族节日是个微观的文化研究视角。本文将从泰国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春耕典礼”作为切入点,从春耕节中“圣牛”的作用与内涵、泰国神话传说故事中牛的形象以及考古遗迹中的相关发现等方面,探析牛与泰民族的深远的社会关系以及精神上的崇拜。最后得出这一崇拜现象给泰国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层面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泰国;动物崇拜;牛崇拜
从古至今泰民族对于蛇(娜迦)、象、青蛙等动物都存在着崇拜心理,此类动物崇拜文化都反映了泰族先民赋予这些动物以神秘色彩甚至神力,在极度依靠自然环境生存的时代能更好的生活的祈盼。泰国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水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而牛始终作为农业生产与运输环节的重要参与者,与泰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无意识的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民族节日、传说故事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牛崇拜文化。
一、泰国的“春耕大典”
泰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的各种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和庆典在泰国各地举行,民众们也带着风调雨顺,来年有好收成的美好心愿热情参与。
“春耕节”盛行于东南亚国家,发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在春夏耕种时节,举行盛大仪式,为当年的丰收祈祷,并对收成做出预测。泰国每年的“春耕大典”由泰皇支持,皇室参与,农业部全权负责。仪式的程序遵循古制,春耕仪式在泰国大皇宫玉佛寺内举行,耕礼仪式则在皇家田广场举行。春耕仪式每年举办的时间不固定,但都由泰国皇室选定吉时,一般在雨季开始的五月份举行。
早期僧侣参与“春耕典礼”时,仪式纷繁复杂,耗时两天。随着慢慢演化,现在的春耕节已省去了很多古礼,但仍然热闹隆重。整个仪式由泰国皇帝任命的春耕大臣主持。总的来说耕礼仪式又分为以下流程:首先,婆罗门祭司陪伴春耕大臣向国王叩头感谢皇恩。其中春耕大臣穿着白色纱袍,戴着饰有珠宝的尖顶礼帽,衣着华丽。叩谢泰皇礼毕之后,转而向佛陀和婆罗门诸天神像焚香朝拜,同时由婆罗门祭司把法水洒在春耕大臣手掌心,春耕大臣继而把法水抹在额头上。接下来,婆罗门祭司端上铜盘,铜盘上放着三条长短不一的布帘,春耕大臣从中挑选。如果挑到了最短的布帘,则预示着今年降水过多,洪水泛滥;若是选到了最长的布帘,那么今年将鲜有降水,干旱频发;若恰好挑到了长短适中的布帘,今年将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然后,“圣牛”出场,由春耕大臣或是“主犁官”牵引,在广场上松土、犁地。后面紧跟着四位“春耕节女神”,身挑担子,分别为盛满谷粒的金担和银担。随后春耕大臣播撒种子。耕礼结束之后,春耕大臣把“圣牛”牵引到占星台进行占卜:端上水、米酒、玉米、稻谷、青草、绿豆、芝麻七种食物。若是“圣牛”选择食用了玉米、稻谷、绿豆、芝麻等农作物,则预示着该农作物今年丰收;若是选食了水和青草,则预示着今年雨水丰盈,食物充足;若是选食了米酒,那今年将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最后,就是为本年度优秀农民和农业合作社颁奖。礼成之后,围绕在现场观礼的众多民众纷纷涌入廣场之内,捡拾仪式中播撒的种子带回家与家中种子混合,播撒到田中,祈求吉祥与丰收。
在整个“春耕典礼”中,两头“圣牛”出场以及在占星台进行占卜时,在泰国人民心里,“圣牛”具有神力,能按照人们准备好的进程选择象征物,以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在早期生产力落后时,这是先民依靠自然发展生产的表现,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被人为的赋予了预测未来的能力。到了今天,这种仪式慢慢发展成在农业社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泰国人民知情感恩的民族性格。
二、泰国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牛的形象
在泰国的神创造世界型神话中,牛的形象频繁出现。首先在“老公公—老婆婆型”创世神话中,广为流传的泰国东北部的“桑格萨公公—桑格西婆婆”神话中就出现了牛的身影:世界被创造出来以后, 桑格萨公公和桑格西婆婆用泥土捏了12个小动物来给自己的孩子做玩伴,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孩子们慢慢长大,互相通婚,繁衍出子孙后代。这12种动物也逐渐成了现在的生肖动物。从这一神话不难看出,此时的先民们可能有了较为稳定的居住地和圈养动物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动物与人有了高下等级之分,人类是通过通婚繁衍而成,动物则是用土捏成的。这类神话产生之时,早期的人类对于自身起源和与别的物种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思考的意识,而牛正是其中之一,与人类社会产生联系也较早。
在另一类 “葫芦生人型”神话中,牛这一形象的作用更加鲜明:很久以前, 世间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恬”神,他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人类群体形成之后,有了三个首领:朗呈公、坤德和坤堪, 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城市,捕鱼种稻,进献恬神。到了一次收获的时节,因忘了向恬神进献稻米和鱼,恬神大怒,便发动洪水淹没了人类世界。三个首领造了一只筏子,划着筏子上天向恬神请罪。恬神原谅了他们,安排他们住下,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但三人并不快乐,一心想回到人间。恬神答应了,并赐给他们牛带回人间帮忙耕种。很多年后牛死了,尸骨中生出一个巨大无比的葫芦。三人找来利器凿开了葫芦,竟然从里面源源不断的涌出了人类,整整三天三夜才停息。在这一类神话中,牛是作为生产工具被天神赐给人类帮助耕田种地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在此时牛与泰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已有了密切联系。泰国自古以来便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被誉为“稻米大国”,而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社会,畜力便是人们生产运输过程中的一大依靠。牛出现在该神话中的这一形象,不仅是早期泰族先民对牛在生产生活中贡献的肯定,也丰富了牛这一形象在精神生活上的内涵。
泰民族流传至今的各类神话故事其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从以上传说故事不难看出,牛这一形象多次出现,与泰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必然有联系。神话故事反映了在人们智识尚未完全发展之时人们思维的落后性,但神话这一形式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大胆探索和合理推测,这些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也可以说是泰民族先民动物崇拜的初级表现形式。 三、在泰国各地的考古证据中出现的牛形象
在泰国各地出土的考古遗址也证明了牛在历史发展中与人的关系和作用。
发现于泰国东北部乌隆府的史前文化遗址班清文化中,有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而这些陶器的纹饰除了有规律的花纹外,还有牛、鳄鱼等动物的写实图案。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意味着人类从单一靠石材制造器物的时代中进入到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的时代。发掘出来的许多班清陶器是用来存放死人遗骸或骨灰的瓮罐,称为“瓮葬”。这一用途的发现,说明史前泰族先民对于生死甚至说是祖先崇拜已有朦胧的意识,而对于陶器上已有纹饰和写实图案,不难看出泰族先民的初级审美意识形态和动物崇拜心理的萌发。
而在泰国发现的铜鼓文化又为泰国的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铜鼓的鼓面中心有太阳纹,鼓胸上有船纹,鼓身上有牛纹、羽人舞蹈纹、剽牛纹等。这些纹饰都有一定的宗教含義。铜鼓有多种用途: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作战用的战鼓;歌舞娱乐时的乐器等。但是铜鼓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用途,是在祭祀时作为礼器和神器,其他用途都是后来衍生和发展起来的。铜鼓最早是宗教器物,是宗教的外在表现形式。铜鼓作为史前文化的载体,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用途是充当原始宗教的礼器和神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铜鼓才开始成为财富和权利的象征,此后又衍生出其他用途。所以牛这一形象作为纹饰出现在铜鼓之上,绝非偶然。无论是作为狩猎的对象、家养的牲畜还是发展成耕作、运输的工具或是其它,都能反映出牛与先民在现实生活中有所联系,进而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意识,从而反映在物质载体上。
四、牛崇拜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时至今日,很大部分泰国人是不食用牛肉的,这是由崇拜心理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在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发展仍不普及的条件下,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牛就是庄稼人忠实的伙伴,是耕种、收获、运输环节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对牛有特殊的感情。在某些穷乡僻壤的乡村,牛甚至还是代步工具。而由牛崇拜心理而衍生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纹饰等,都是本民族展示民族独特性的宝贵财富。
在精神文化层面,这反映了泰国作为农业社会的人民的普遍心理。在农业社会,自然条件影响极大,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年代,畜力又是人们可以依赖的较为便利和可靠的耕作运输力量。先民们在智识初开的时候,动物崇拜和泛灵信仰很是普遍,春耕节正是先民们人为的赋予普通的耕牛以预测来年降雨的神力,寄托着农业社会人民希望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的美好生活心愿,也是单纯的精神寄托。
其次,牛崇拜文化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考古证据发现的牛形象来看,在学者还原先民生活环境、族群起源、迁移轨迹还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因对牛的感情衍生出的传统“春耕盛典”以及其他类似节日,除了发挥娱乐功能之外,还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交流与传播,增强泰国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创造出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勇.泰国民间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选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4]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 翁琳.泰国的“春耕节”[J].东南亚研究资料.1981(01).
[6] [泰]塔那吉·热让.泰人的传统文化、吉祥仪式与重要节日[M].曼谷:比拉米德出版社,2000.
[7] [泰]塔旺各·差通.泰国人必知的一年中的重要节日[M].曼谷:谭普出版社,2011.
[8] 韦梦琦.壮泰民族民间传说中的牛崇拜文化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报,2018(05).
基金项目: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0Y0266)。
作者简介:高萌(1997—),女,云南宣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关键词:泰国;动物崇拜;牛崇拜
从古至今泰民族对于蛇(娜迦)、象、青蛙等动物都存在着崇拜心理,此类动物崇拜文化都反映了泰族先民赋予这些动物以神秘色彩甚至神力,在极度依靠自然环境生存的时代能更好的生活的祈盼。泰国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水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而牛始终作为农业生产与运输环节的重要参与者,与泰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无意识的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民族节日、传说故事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牛崇拜文化。
一、泰国的“春耕大典”
泰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的各种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和庆典在泰国各地举行,民众们也带着风调雨顺,来年有好收成的美好心愿热情参与。
“春耕节”盛行于东南亚国家,发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在春夏耕种时节,举行盛大仪式,为当年的丰收祈祷,并对收成做出预测。泰国每年的“春耕大典”由泰皇支持,皇室参与,农业部全权负责。仪式的程序遵循古制,春耕仪式在泰国大皇宫玉佛寺内举行,耕礼仪式则在皇家田广场举行。春耕仪式每年举办的时间不固定,但都由泰国皇室选定吉时,一般在雨季开始的五月份举行。
早期僧侣参与“春耕典礼”时,仪式纷繁复杂,耗时两天。随着慢慢演化,现在的春耕节已省去了很多古礼,但仍然热闹隆重。整个仪式由泰国皇帝任命的春耕大臣主持。总的来说耕礼仪式又分为以下流程:首先,婆罗门祭司陪伴春耕大臣向国王叩头感谢皇恩。其中春耕大臣穿着白色纱袍,戴着饰有珠宝的尖顶礼帽,衣着华丽。叩谢泰皇礼毕之后,转而向佛陀和婆罗门诸天神像焚香朝拜,同时由婆罗门祭司把法水洒在春耕大臣手掌心,春耕大臣继而把法水抹在额头上。接下来,婆罗门祭司端上铜盘,铜盘上放着三条长短不一的布帘,春耕大臣从中挑选。如果挑到了最短的布帘,则预示着今年降水过多,洪水泛滥;若是选到了最长的布帘,那么今年将鲜有降水,干旱频发;若恰好挑到了长短适中的布帘,今年将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然后,“圣牛”出场,由春耕大臣或是“主犁官”牵引,在广场上松土、犁地。后面紧跟着四位“春耕节女神”,身挑担子,分别为盛满谷粒的金担和银担。随后春耕大臣播撒种子。耕礼结束之后,春耕大臣把“圣牛”牵引到占星台进行占卜:端上水、米酒、玉米、稻谷、青草、绿豆、芝麻七种食物。若是“圣牛”选择食用了玉米、稻谷、绿豆、芝麻等农作物,则预示着该农作物今年丰收;若是选食了水和青草,则预示着今年雨水丰盈,食物充足;若是选食了米酒,那今年将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最后,就是为本年度优秀农民和农业合作社颁奖。礼成之后,围绕在现场观礼的众多民众纷纷涌入廣场之内,捡拾仪式中播撒的种子带回家与家中种子混合,播撒到田中,祈求吉祥与丰收。
在整个“春耕典礼”中,两头“圣牛”出场以及在占星台进行占卜时,在泰国人民心里,“圣牛”具有神力,能按照人们准备好的进程选择象征物,以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在早期生产力落后时,这是先民依靠自然发展生产的表现,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被人为的赋予了预测未来的能力。到了今天,这种仪式慢慢发展成在农业社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泰国人民知情感恩的民族性格。
二、泰国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牛的形象
在泰国的神创造世界型神话中,牛的形象频繁出现。首先在“老公公—老婆婆型”创世神话中,广为流传的泰国东北部的“桑格萨公公—桑格西婆婆”神话中就出现了牛的身影:世界被创造出来以后, 桑格萨公公和桑格西婆婆用泥土捏了12个小动物来给自己的孩子做玩伴,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孩子们慢慢长大,互相通婚,繁衍出子孙后代。这12种动物也逐渐成了现在的生肖动物。从这一神话不难看出,此时的先民们可能有了较为稳定的居住地和圈养动物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动物与人有了高下等级之分,人类是通过通婚繁衍而成,动物则是用土捏成的。这类神话产生之时,早期的人类对于自身起源和与别的物种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思考的意识,而牛正是其中之一,与人类社会产生联系也较早。
在另一类 “葫芦生人型”神话中,牛这一形象的作用更加鲜明:很久以前, 世间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恬”神,他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人类群体形成之后,有了三个首领:朗呈公、坤德和坤堪, 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城市,捕鱼种稻,进献恬神。到了一次收获的时节,因忘了向恬神进献稻米和鱼,恬神大怒,便发动洪水淹没了人类世界。三个首领造了一只筏子,划着筏子上天向恬神请罪。恬神原谅了他们,安排他们住下,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但三人并不快乐,一心想回到人间。恬神答应了,并赐给他们牛带回人间帮忙耕种。很多年后牛死了,尸骨中生出一个巨大无比的葫芦。三人找来利器凿开了葫芦,竟然从里面源源不断的涌出了人类,整整三天三夜才停息。在这一类神话中,牛是作为生产工具被天神赐给人类帮助耕田种地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在此时牛与泰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已有了密切联系。泰国自古以来便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被誉为“稻米大国”,而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社会,畜力便是人们生产运输过程中的一大依靠。牛出现在该神话中的这一形象,不仅是早期泰族先民对牛在生产生活中贡献的肯定,也丰富了牛这一形象在精神生活上的内涵。
泰民族流传至今的各类神话故事其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从以上传说故事不难看出,牛这一形象多次出现,与泰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必然有联系。神话故事反映了在人们智识尚未完全发展之时人们思维的落后性,但神话这一形式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大胆探索和合理推测,这些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也可以说是泰民族先民动物崇拜的初级表现形式。 三、在泰国各地的考古证据中出现的牛形象
在泰国各地出土的考古遗址也证明了牛在历史发展中与人的关系和作用。
发现于泰国东北部乌隆府的史前文化遗址班清文化中,有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而这些陶器的纹饰除了有规律的花纹外,还有牛、鳄鱼等动物的写实图案。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意味着人类从单一靠石材制造器物的时代中进入到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的时代。发掘出来的许多班清陶器是用来存放死人遗骸或骨灰的瓮罐,称为“瓮葬”。这一用途的发现,说明史前泰族先民对于生死甚至说是祖先崇拜已有朦胧的意识,而对于陶器上已有纹饰和写实图案,不难看出泰族先民的初级审美意识形态和动物崇拜心理的萌发。
而在泰国发现的铜鼓文化又为泰国的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铜鼓的鼓面中心有太阳纹,鼓胸上有船纹,鼓身上有牛纹、羽人舞蹈纹、剽牛纹等。这些纹饰都有一定的宗教含義。铜鼓有多种用途: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作战用的战鼓;歌舞娱乐时的乐器等。但是铜鼓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用途,是在祭祀时作为礼器和神器,其他用途都是后来衍生和发展起来的。铜鼓最早是宗教器物,是宗教的外在表现形式。铜鼓作为史前文化的载体,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用途是充当原始宗教的礼器和神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铜鼓才开始成为财富和权利的象征,此后又衍生出其他用途。所以牛这一形象作为纹饰出现在铜鼓之上,绝非偶然。无论是作为狩猎的对象、家养的牲畜还是发展成耕作、运输的工具或是其它,都能反映出牛与先民在现实生活中有所联系,进而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意识,从而反映在物质载体上。
四、牛崇拜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时至今日,很大部分泰国人是不食用牛肉的,这是由崇拜心理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在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发展仍不普及的条件下,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牛就是庄稼人忠实的伙伴,是耕种、收获、运输环节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对牛有特殊的感情。在某些穷乡僻壤的乡村,牛甚至还是代步工具。而由牛崇拜心理而衍生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纹饰等,都是本民族展示民族独特性的宝贵财富。
在精神文化层面,这反映了泰国作为农业社会的人民的普遍心理。在农业社会,自然条件影响极大,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年代,畜力又是人们可以依赖的较为便利和可靠的耕作运输力量。先民们在智识初开的时候,动物崇拜和泛灵信仰很是普遍,春耕节正是先民们人为的赋予普通的耕牛以预测来年降雨的神力,寄托着农业社会人民希望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的美好生活心愿,也是单纯的精神寄托。
其次,牛崇拜文化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考古证据发现的牛形象来看,在学者还原先民生活环境、族群起源、迁移轨迹还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因对牛的感情衍生出的传统“春耕盛典”以及其他类似节日,除了发挥娱乐功能之外,还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交流与传播,增强泰国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创造出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勇.泰国民间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选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段立生.泰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4]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 翁琳.泰国的“春耕节”[J].东南亚研究资料.1981(01).
[6] [泰]塔那吉·热让.泰人的传统文化、吉祥仪式与重要节日[M].曼谷:比拉米德出版社,2000.
[7] [泰]塔旺各·差通.泰国人必知的一年中的重要节日[M].曼谷:谭普出版社,2011.
[8] 韦梦琦.壮泰民族民间传说中的牛崇拜文化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报,2018(05).
基金项目: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0Y0266)。
作者简介:高萌(1997—),女,云南宣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