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同时根据我国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还应该积极发挥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特色文化和特色民族舞蹈文化。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本文结合湘西地区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阐述了和小学音乐课堂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造型技巧;苗族舞蹈;审美艺术
引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开展音乐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要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为此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不同风格民族的音乐形式,并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正确认知和喜爱,并根据其舞蹈艺术的造型技巧特点,肢体动作,提高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和身体协调性,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其技巧大多有共同之处,比如旋转、跳跃、空翻等动作技巧,还有肢体的伸展,力量的控制等元素。而这种造型技巧在我国苗族舞蹈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化和西方舞蹈技巧有着极大的差异,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风格是从民间生活中凝结、发展、升华而来的,是我国苗族先民对于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总结和向往。其中如一边吹着芦笙一边进行蹲转,跨转、跳转等动作的舞蹈技巧,都展现出了一种在较低重心下,完成胯部、腰部、臀部发力动作的特点,可以说这种舞蹈技巧风格是苗族舞蹈中最典型的象征,和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类动作有着直接的关联。比如在苗族舞蹈《吉宇鸟》中的跳转,为了能够营造相应的舞蹈氛围,衬托主题就需要添加压裙手的动作变化,这样才更符合现代舞蹈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苗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氛围营造和动作技巧展示。
例如其中如打苗鼓,咚,咚,咚咚咚”……激趣的鼓点,教师可以营造成在湘西大花垣峡谷中回荡的感觉,让学生体会那种撼天动地的壮烈。而在动作讲解的过程中,例如翻身,跨转,跳转等动作的舞蹈技巧在展现出胯部,腰部,臀部发力动作的特点时,可以着重讲述这种舞蹈技巧风格是苗族舞蹈中最典型的象征,和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类动作有着直接的关联。
比如苗族鼓舞《庆丰收》展现苗家姑娘曼妙舞姿和矫健身手,跳着梭步,侧身,屈膝,鹞子翻身,整套动作飒爽万分,而梳头,系群一系列舞蹈动作,娇嗔可人。通过不同风格的动作,将苗家女子的天真与纯情被表达的淋漓尽致。另外,为了营造相应的舞蹈氛围,衬托主题,还可以把舞蹈中的“立体旋转”加工成鼓舞中的高难动作“鹞子翻身”,用“劈叉”创造一个优美矫健的击鼓造型,这样更符合苗族舞蹈的需求。
对于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而言,同样受到了苗族先民生活环境和劳动习惯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审美特质通常是质朴、自然且浪漫、欢快。这种审美特质,除了和苗族人民崇尚万物有灵、崇尚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相关,也和苗族人民独特的精神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苗族文化当中,不仅认为活人与先祖的灵魂是一种奇妙的传承关系,同时也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因此众生平等,万物平等的理念也塑造了苗族舞蹈亲和自然的风格。同时苗族舞蹈还存在大量的男女对唱,通过对唱的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认为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也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基础。
想要将苗族舞蹈和我国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有效嫁接,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首先,音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苗族舞蹈基本造型的训练。这一训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认知苗族舞蹈的特色,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优化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例如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就是一种通过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和习性来进行击鼓表演的舞蹈,其中既包含了猴子荡秋千、互相嬉戏、吃玉米等动作,同时还有相应的互动内容和击鼓环节。在小学音乐课堂进行相应的舞蹈造型训练,不仅能够通过模仿动物肢体动作和神态来营造出轻松娱乐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肢体协调能力和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对于认知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以及提高对苗族舞蹈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对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审美,艺术教师还应该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小学生传授苗族舞蹈的体系以及其分布特征,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将每年节庆时期要进行的舞蹈表演内容和其寓意向学生进行普及,让学生能够认知花鼓舞、团圆鼓、跳年鼓、单人鼓、猴儿鼓、踩鼓、木鼓、铜鼓、跳月找哥哥、等舞蹈类型之间的关联和差别,并对各个种类的舞蹈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进行区分。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苗族传统服饰、头饰、银饰等内容和各类舞蹈之间的应用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苗族舞蹈历史文化的认知。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播放视频观看节日影像资料的方式来学习苗族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各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沿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受到电子产品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学生喜欢将业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看视频,而忽略了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参与。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學习,培养学生对传统舞蹈的兴趣爱好,为传承我国苗族舞蹈技艺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湘西苗族民族舞蹈造型元素展开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当地学生感受特色民族文化,优化自身音乐理念。同时也是对我国,苗族舞蹈形式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对于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和舞蹈基础,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玉娟. 浅析湘西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J]. 艺术科技,2019,32(08):126.
[2]甘瑜,杨森. 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0):120-122.
关键词:造型技巧;苗族舞蹈;审美艺术
引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开展音乐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要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为此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不同风格民族的音乐形式,并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正确认知和喜爱,并根据其舞蹈艺术的造型技巧特点,肢体动作,提高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和身体协调性,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
- 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其技巧大多有共同之处,比如旋转、跳跃、空翻等动作技巧,还有肢体的伸展,力量的控制等元素。而这种造型技巧在我国苗族舞蹈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化和西方舞蹈技巧有着极大的差异,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风格是从民间生活中凝结、发展、升华而来的,是我国苗族先民对于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总结和向往。其中如一边吹着芦笙一边进行蹲转,跨转、跳转等动作的舞蹈技巧,都展现出了一种在较低重心下,完成胯部、腰部、臀部发力动作的特点,可以说这种舞蹈技巧风格是苗族舞蹈中最典型的象征,和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类动作有着直接的关联。比如在苗族舞蹈《吉宇鸟》中的跳转,为了能够营造相应的舞蹈氛围,衬托主题就需要添加压裙手的动作变化,这样才更符合现代舞蹈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苗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氛围营造和动作技巧展示。
例如其中如打苗鼓,咚,咚,咚咚咚”……激趣的鼓点,教师可以营造成在湘西大花垣峡谷中回荡的感觉,让学生体会那种撼天动地的壮烈。而在动作讲解的过程中,例如翻身,跨转,跳转等动作的舞蹈技巧在展现出胯部,腰部,臀部发力动作的特点时,可以着重讲述这种舞蹈技巧风格是苗族舞蹈中最典型的象征,和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类动作有着直接的关联。
比如苗族鼓舞《庆丰收》展现苗家姑娘曼妙舞姿和矫健身手,跳着梭步,侧身,屈膝,鹞子翻身,整套动作飒爽万分,而梳头,系群一系列舞蹈动作,娇嗔可人。通过不同风格的动作,将苗家女子的天真与纯情被表达的淋漓尽致。另外,为了营造相应的舞蹈氛围,衬托主题,还可以把舞蹈中的“立体旋转”加工成鼓舞中的高难动作“鹞子翻身”,用“劈叉”创造一个优美矫健的击鼓造型,这样更符合苗族舞蹈的需求。
- 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
对于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而言,同样受到了苗族先民生活环境和劳动习惯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审美特质通常是质朴、自然且浪漫、欢快。这种审美特质,除了和苗族人民崇尚万物有灵、崇尚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相关,也和苗族人民独特的精神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苗族文化当中,不仅认为活人与先祖的灵魂是一种奇妙的传承关系,同时也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因此众生平等,万物平等的理念也塑造了苗族舞蹈亲和自然的风格。同时苗族舞蹈还存在大量的男女对唱,通过对唱的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认为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也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基础。
- 苗族舞蹈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结合策略
想要将苗族舞蹈和我国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有效嫁接,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首先,音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苗族舞蹈基本造型的训练。这一训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认知苗族舞蹈的特色,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优化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例如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就是一种通过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和习性来进行击鼓表演的舞蹈,其中既包含了猴子荡秋千、互相嬉戏、吃玉米等动作,同时还有相应的互动内容和击鼓环节。在小学音乐课堂进行相应的舞蹈造型训练,不仅能够通过模仿动物肢体动作和神态来营造出轻松娱乐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肢体协调能力和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对于认知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以及提高对苗族舞蹈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对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审美,艺术教师还应该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小学生传授苗族舞蹈的体系以及其分布特征,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将每年节庆时期要进行的舞蹈表演内容和其寓意向学生进行普及,让学生能够认知花鼓舞、团圆鼓、跳年鼓、单人鼓、猴儿鼓、踩鼓、木鼓、铜鼓、跳月找哥哥、等舞蹈类型之间的关联和差别,并对各个种类的舞蹈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进行区分。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苗族传统服饰、头饰、银饰等内容和各类舞蹈之间的应用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苗族舞蹈历史文化的认知。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播放视频观看节日影像资料的方式来学习苗族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各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沿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受到电子产品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学生喜欢将业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看视频,而忽略了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参与。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學习,培养学生对传统舞蹈的兴趣爱好,为传承我国苗族舞蹈技艺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湘西苗族民族舞蹈造型元素展开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当地学生感受特色民族文化,优化自身音乐理念。同时也是对我国,苗族舞蹈形式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对于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和舞蹈基础,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玉娟. 浅析湘西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J]. 艺术科技,2019,32(08):126.
[2]甘瑜,杨森. 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0):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