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组胺含量,探讨其与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组,选用双黄连注射液按不同注射速度、不同剂量进行给药,观察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同时用ELISA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血清组胺含量检测。结果 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症状;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组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组血清组胺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速度相关性。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能引起豚鼠产生类过敏反应,豚鼠血清组胺含量的变化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给予剂量、速度有相关性。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血清免疫球蛋白E;血清组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19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064-04
因迄今临床前致敏性的有效预测和致敏原控制的关键技术未得到解决,使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新药研制和开发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已有品种的临床应用。针对中药注射剂目前的情况,2009年国家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其基本思路为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制大纲要求进一步加强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控制。因此,有必要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前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对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试验预测的准确性,而类过敏反应的研究可能是中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2011-2-118);重庆市科委项目(cstc2012pt-kyys10001)
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突破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1]对临床出现过敏反应较多的双黄连注射液(以下简称“双黄连”)进行类过敏反应研究,同时运用ELISA对血清组胺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并观察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方法和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Hartely豚鼠,120只,体质量(350±50)g,雌雄兼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渝)2012-0006。
1.2 药物与试剂
双黄连注射液,河南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1104212;豚鼠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ELISA试剂盒,均为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氯化钠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0121047。
1.3 主要仪器
AllegraX-12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ST-360酶标仪,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类过敏反应研究
参考文献[2]方法,按表1所设组别对豚鼠静脉注射给药1次,给药后观察其症状表现(参考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症状表进行评价,见表2)。按表1中所列时间进行观察,分别为10、30、60 min。
2.3 指标检测
按表1所设定的剂量、时间进行观察后,分别麻醉各组动物,腹主动脉采血,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清IgE、血清组胺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4 结果
4.1 双黄连对豚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4.2 双黄连对豚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3 双黄连对豚鼠血清组织胺的影响
注射速度为10 s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双黄连2 mL/kg剂量组各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黄连1 mL/kg剂量组30、60 min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黄连0.5 mL/kg剂量组30 min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增加的趋势,见表7。
注射速度为30 s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双黄连2 mL/kg剂量组各个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黄连1 mL/kg剂量组30 min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增加的趋势,见表8。
5 讨论
组胺是过敏反应症状产生最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药物通过非免疫的物理或化学性机制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最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许多药物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都可能与组胺有关,血浆组胺常作为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并已被临床医生们喻为一项急性过敏监测的“金标准”。目前有研究报道了组胺与过敏反应的相关性,如张氏等[3]发现鱼腥草注射液导致犬严重类过敏反应的同时血浆组胺升高。项氏等[4]研究表明,血塞通注射液给药后引起豚鼠、小鼠的过敏及过敏样反应行为和IgE及组胺升高。王氏等[5]则对类过敏反应实验模型进行研究,发现Beagle犬静脉注射磷酸组胺注射液能够模拟临床类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但未见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中组胺水平与中药注射剂的量敏关系、速(度)敏关系的研究。
前期研究中,我们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了不同剂量、不同静脉注射速度的初步实验,结果发现中药注射剂剂量越大、速度越快,过敏反应症状出现时间就越早,程度就越重,血清组胺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表明组胺可能是引起该注射剂过敏反应症状的主要反应介质,但各组间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相差不大有关。
本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组胺的分泌与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在观察其症状的同时,对处于不同时段的敏感动物血清进行组胺含量测定,比较组胺含量的敏感性及与类过敏反应症状的一致性。结果显示,剂量越大、注射速度越快,出现过敏反应的时间越早;而组胺分泌时间也呈剂量越大,则分泌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的趋势。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过敏样反应出现的时间、反应强弱与组胺的分泌呈相关性;快速注射易导致组胺的分泌,剂量越大则组胺分泌的时间段越长。
综上所述,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免疫原性评价时,可以加强对血清组胺水平的检测,来提高对药物过敏反应监测的灵敏度,更有效地防止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崇刚,罗先钦,李恒华,等.中药注射剂对Ⅰ型变态反应试验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6):801-805.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S].2005.
[3] 张美玉,李贻奎,张嘉,等.鱼腥草注射液过敏及类过敏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9,26(8):610-614.
[4] 项峥,张剑峰,肖航,等.血塞通注射液致动物急性过敏反应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12,29(9):767-771.
[5] 王志国,王丹巧,于友华,等.组胺致Beagle犬类过敏反应实验模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4):1842-1844.
(收稿日期:2013-12-23;编辑:华强)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血清免疫球蛋白E;血清组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19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064-04
因迄今临床前致敏性的有效预测和致敏原控制的关键技术未得到解决,使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新药研制和开发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已有品种的临床应用。针对中药注射剂目前的情况,2009年国家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其基本思路为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制大纲要求进一步加强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控制。因此,有必要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前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对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试验预测的准确性,而类过敏反应的研究可能是中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2011-2-118);重庆市科委项目(cstc2012pt-kyys10001)
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突破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1]对临床出现过敏反应较多的双黄连注射液(以下简称“双黄连”)进行类过敏反应研究,同时运用ELISA对血清组胺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并观察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方法和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Hartely豚鼠,120只,体质量(350±50)g,雌雄兼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渝)2012-0006。
1.2 药物与试剂
双黄连注射液,河南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1104212;豚鼠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ELISA试剂盒,均为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氯化钠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0121047。
1.3 主要仪器
AllegraX-12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ST-360酶标仪,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类过敏反应研究
参考文献[2]方法,按表1所设组别对豚鼠静脉注射给药1次,给药后观察其症状表现(参考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症状表进行评价,见表2)。按表1中所列时间进行观察,分别为10、30、60 min。
2.3 指标检测
按表1所设定的剂量、时间进行观察后,分别麻醉各组动物,腹主动脉采血,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清IgE、血清组胺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4.1 双黄连对豚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4.2 双黄连对豚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3 双黄连对豚鼠血清组织胺的影响
注射速度为10 s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双黄连2 mL/kg剂量组各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黄连1 mL/kg剂量组30、60 min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黄连0.5 mL/kg剂量组30 min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增加的趋势,见表7。
注射速度为30 s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双黄连2 mL/kg剂量组各个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黄连1 mL/kg剂量组30 min时间点血清组胺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增加的趋势,见表8。
5 讨论
组胺是过敏反应症状产生最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药物通过非免疫的物理或化学性机制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最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许多药物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都可能与组胺有关,血浆组胺常作为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并已被临床医生们喻为一项急性过敏监测的“金标准”。目前有研究报道了组胺与过敏反应的相关性,如张氏等[3]发现鱼腥草注射液导致犬严重类过敏反应的同时血浆组胺升高。项氏等[4]研究表明,血塞通注射液给药后引起豚鼠、小鼠的过敏及过敏样反应行为和IgE及组胺升高。王氏等[5]则对类过敏反应实验模型进行研究,发现Beagle犬静脉注射磷酸组胺注射液能够模拟临床类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但未见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中组胺水平与中药注射剂的量敏关系、速(度)敏关系的研究。
前期研究中,我们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了不同剂量、不同静脉注射速度的初步实验,结果发现中药注射剂剂量越大、速度越快,过敏反应症状出现时间就越早,程度就越重,血清组胺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表明组胺可能是引起该注射剂过敏反应症状的主要反应介质,但各组间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相差不大有关。
本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组胺的分泌与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在观察其症状的同时,对处于不同时段的敏感动物血清进行组胺含量测定,比较组胺含量的敏感性及与类过敏反应症状的一致性。结果显示,剂量越大、注射速度越快,出现过敏反应的时间越早;而组胺分泌时间也呈剂量越大,则分泌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的趋势。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过敏样反应出现的时间、反应强弱与组胺的分泌呈相关性;快速注射易导致组胺的分泌,剂量越大则组胺分泌的时间段越长。
综上所述,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免疫原性评价时,可以加强对血清组胺水平的检测,来提高对药物过敏反应监测的灵敏度,更有效地防止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崇刚,罗先钦,李恒华,等.中药注射剂对Ⅰ型变态反应试验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6):801-805.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S].2005.
[3] 张美玉,李贻奎,张嘉,等.鱼腥草注射液过敏及类过敏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9,26(8):610-614.
[4] 项峥,张剑峰,肖航,等.血塞通注射液致动物急性过敏反应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12,29(9):767-771.
[5] 王志国,王丹巧,于友华,等.组胺致Beagle犬类过敏反应实验模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4):1842-1844.
(收稿日期:2013-12-23;编辑:华强)